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心理專家表示:“幼兒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強烈的時期。”由於他們產生了自我意識,所以通常依靠吸引大人注意力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家長唱反調。他們“一不聽、二不服從、三唱反調”的方式令家長們惱火的同時又束手無策,難道真的靠打罵來教育嗎?

其實,對待唱反調的孩子家長可以試試這些套路,教出乖寶寶。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一、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唱反調?

1、家庭氛圍很糟糕

古人有云“居芝蘭之室,久而聞其芳”。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的是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而糟糕的家庭氛圍,長期傳達給孩子的是忽視與壓力。

幼兒時期孩子的心智發育是敏感而脆弱的,父母給的忽視和壓力讓孩子感受不到被重視的感情,你們聽不見他的心聲也漠視了對他的關心,長此以往他們會變得固執己見,聽不進勸導也做不到改正,事事都與家長唱反調。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2、做事情沒有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動力則是走得更遠的養料。孩子還未形成自制力時,對自我的約束力很小,所以對於去改變孩子這種自我意識,更需要一種動力去激勵孩子保持前行。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3、家長提要求總是“雙標”

家長平常對孩子的要求總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對待孩子的想法也忽視不採納。這些對孩子的“雙標”總是會出現在某個階段,也是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元兇”之一,所以他們對父母的要求不理睬甚至背道而馳。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二、針對孩子唱反調,家長掌握這4個小套路

  • 學會“轉移”話題

心理學專家通常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治療強迫症對於某件事情的執著。

因此,在孩子說和做一些和家長指令截然不同的舉止時,可以通過“轉移”話題的方式來終止這種負面影響,從而讓孩子脫離出這種“叛逆”的情緒,慢慢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 試著放低姿態

劉備三顧茅廬、季羨林為新生看被子、富蘭克林的進門低頭,這些例子都在說明:放低姿態並不是難以啟齒的退後,而是以退為進的智慧

因此,當孩子和父母之間因為想法不一致而出了分歧,做父母的要學著去放低姿態來和孩子交流溝通,可以蹲下身子心平氣和的和他們講道理,好好引導他們,孩子還是很容易轉換思想變成乖寶寶的。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 設置合理的目標要求

合理的目標是督促,過分的要求則是壓力。不要給孩子樹立超過孩子能力的目標,也別用其他孩子的成就來要求他們完成。每個人都是個性不同的個體,學會發現孩子異於他人的優點,設置合理的目標敦促,才能促進孩子快樂的成長。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

羅蘭曾說:父親的教育方法是鼓勵,而不是逼迫和渴求。

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情並且並沒有故意和家長唱反調,要及時的鼓勵,這樣的鼓勵式的教育方式更有助於孩子去改變自己的某種行為,讓他們感受到做正確事情的快樂,慢慢地不僅可以改掉“叛逆”的壞習慣,還可以形成自信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寶寶在3歲左右就會有一段“叛逆期”,對於家長的話不僅充耳不聞,還喜歡和他們反著來,家長無論多麼生氣的大聲嚷孩子,對他們來說都不痛不癢,家長不妨學會這幾個小套路,轉換一下教育方式。紫月媽為家長和粉絲們推薦——《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與《陪你長大》,鍛鍊孩子的認知能力,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用貼近孩子生活的浣熊一家的故事,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從故事中學到如何與父母相處和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如何正確表達情緒。《陪你長大》共30冊,分別從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5個角度豐富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並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幹”,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們儘早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