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生产队派到大丰海滩河工任务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70年代初插队二年后,生产队又被派到河工任务,这次是大丰海滩(如今麋鹿和丹顶鹤保护区)上要开挖王港河入海河道。听说河工特别苦,但报酬也可观,每天可补贴2斤玉米记二个工(0.8元左右)。于是就向生产队报了名。和生产队其他三个壮劳力一起上阵。生产队派了唯一的“现代化”工具--二轮大板车,装了几根毛竹、挖泥的铁锹、扁担和泥筐,加上几袋玉米,拖着板车就向东一路几十里到王港河海滩。

一望无际的芦苇滩第一次看见。队里几个壮劳力熟门熟路地动手做准备。用镰刀砍了很多芦苇,扎成一梱梱;毛竹就是屋梁,芦苇压在毛竹上就成了三角形地蓬,地面上用割的茅草铺垫被子,人趴下后就能钻进去。

河工现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工程员测量划线。我们生产队的任务宽不过2米,要按一定的坡度与对面的人共同挖出梯形河道。

天蒙蒙亮就到现场,看着太阳从黄海冉冉升起。一个人挖泥,三个人挑,每担泥一百多斤。凌晨的海边还是很冷的,光身一件破棉袄用草绳扎身,天亮浑身汗就脱掉棉袄赤膊上阵。肩膀先是红接着是紫,血泡破了还压着泥担钻心的疼。但已经没有退路。

工地上经常听见打架声怒骂声,那是进度迟缓的一方泥土塌方到别人地段上。同行特别照顾我,尽可能让我挖土他们挑。人工河道渐渐成形,人生中最苦力的一段日子终于快结束。每天补贴的2斤玉米实际上都伴着咸菜进了肚子。

河工结束后回了趟家,血紫的肩膀不小心被妈看见,引得妈泪汪汪。

知青往事:生产队派到大丰海滩河工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