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名震匈奴,连个侯爵都没封赏他,和他没有背景有关吗?

大马哈鱼12


李广明震匈奴却一生没有封侯实为可惜,但是这和背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萧关,年少的李广便随军出征抗击匈奴。他自小作战勇猛,精通箭术,斩杀匈奴无数。文帝曾评说李广生不逢时,若在高祖之时封万户侯也是不在话下的。文帝这句看似表彰的话,却也给李广一生难封侯埋下了伏笔。

后来景帝时因其作战勇猛,调任上方太守,天天与匈奴作战,后又调任上郡太守,边郡太守,也都是和匈奴打交道,因此他对匈奴的习性非常了解,作战也很有方法,以致多年来匈奴都不敢侵犯中原。直到汉武帝继位,在马邑埋下重兵准备歼灭,但是匈奴单于多疑退兵了,李广本想在歼灭匈奴之战,立下战功而封侯,却没想终是无功而返。

四年后一次对战匈奴的战役,因为匈奴势力众多,李广寡不敌众最后被活捉,后来趁机逃跑之后,朝廷因其战斗失利,被贬为庶民。元朔六年被重新启用为将军,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最后也是无功而返。多年征战匈奴,战功大小无数,但是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李广也曾问过当时有名的星象家王朔,为什么自己会走到今天这个境地,王朔问他这一生有没有做过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任陇西太守时,曾经诱骗羌族叛军投降并杀光了降军八百多人。这件事一直悔恨至今”。王朔答到“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最大原因了”。

真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一生忠于大汉,四十年沙场征战,让匈奴闻风胆寒,最后却落的难封侯,时运也好,做了受祸的事也罢,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有定数吧!




冷风洛雨


李广这个人是被后世极大夸大的一个人,他只是一员猛将,个人勇武世间罕见,但他的统兵的能力相当低下。再加上个人性格的原因,不被封爵也不是太难理解。

李广的一生经历3任皇帝,长期担任守卫边境的地方军事长官。他参加与匈奴的战斗,大大小小哟共70多次,确实是为守卫汉朝边疆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汉朝也有他自己的封侯标准,李广的资格显然不够。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汉朝一共有三种侯,王子侯、外戚侯、功臣侯。前两种显然和李广不沾边,我们只讨论功臣侯。除去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个三个有外戚身份的人,其他单纯靠军功获得侯爵的只有21人。

从这21人的军功可以看出汉朝获得爵位的标准,要么俘获匈奴高层,要么杀敌千人以上,要么为战斗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要么父亲达到以上标准,但已战死,由儿子继承。

俘获高层和父死子继都和李广无关,李广只有从其他两条中努力。

按说李广征战40多年,威震匈奴,汉朝每次出动兵马动辄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好像杀死1000很容易达到。可不是这么算的,这要这么简单,汉朝还不人人都是侯爵,李广也就不难封侯了。

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一换一的杀敌人数是不计入军功系统的,还有就是即使以少数兵力对抗大量敌人,杀敌再多,最后只要失败,也是没有军功的,甚至还要受到惩罚。

李广的好几次遭遇就是这种情形,李广率领的部队遇到匈奴主力的攻击,等到援军到达,李广部已经全军覆没,最后李广还是受到处罚。

李广自身的性格也使得他无法从大局着想,不会为大局做自我牺牲。

李广性子比较直,适合猛打猛冲的战法,这对他个人而言,是件好事,但对整个战局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卫青在漠北与匈奴决战,卫青得知匈奴的位置后,决定亲率大军与匈奴决战,让李广在一旁策应。李广拒不答应,和卫青争辩,“我是前将军,就应该我作为先锋和匈奴单于就一死战。”卫青命令李广回去执行军令,李广拂袖而去。

李广作为前将军居然抗命,可见他的情商之低。

李广情商低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体现。“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是出了名的“阴”,他为了铲除深受太后喜爱的弟弟——梁王刘武这一隐患,就宣布自己死后让刘武继承皇位。本来无心皇位的刘武,这时也心思活泛起来。其实这只是汉景帝给刘武下的一个圈套,只有让他参与政治,才有机会杀他。

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身为骁骑将军跟随周亚夫平叛,因夺去敌军帅旗而出名。但他居然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帅印,汉景帝很生气,李广立了大功,去没有任何赏赐。随后,李广就被汉景帝发配到边关任上谷太守,每日与匈奴作战。

此外,李广统兵能力也不行。他出生于边境,常年和匈奴作战,熟悉匈奴的作战策略。他的统兵也深染匈奴兵的习性,就是集中兵力猛打猛冲,没有战法,没有队列。这对于匈奴兵自然没有问题,但对于汉朝军队就不行了。汉朝军队的骑兵素质还是比不上匈奴骑兵的。和李广同为卫青部将的将领就说过,“李广军纪律涣散,遇到偷袭肯定混乱。”

李广之所以难封,关键是军功不够。军功不够的原因很多,一是政治头脑简单,很容易被人利用。二是运气不好,在战场上不是和敌人失之交臂,就是遇到大量敌军导致覆灭。三就是自身原因,性格太过偏执。从种种原因综合考虑,这就是李广不被封侯的原因。


老虫


历史上有句名言“李广难封,冯唐易老”,以此来形容那些抑郁不得志的人。很多人往往觉得李广如此大的名气,一直不得封侯实在优点冤。真正翻越史籍文献,便能从其中发现,李广的悲剧大都源自自己,绝非汉武帝和餐厅的过错。

李广有点言过其实,有司马迁个人情感的嫌疑

后人了解飞将军李广无非通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司马迁作为文学家感情肯定会有所倾向和偏着。何况司马迁与李广有着姻亲关系,司马迁又是因为替李陵辩护,从而受到腐朽。若是写李广传的时候,不能将李广的实际情况适当抬升的话,司马迁无疑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李广是个战场上的冒险家,性格方面太喜欢冒险,令汉武帝很不放心

李广虽然带兵打仗十分勇猛,但是不适合做统帅,只可以做一个身先士卒的将领。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卫青出征,临行之际汉武帝再三嘱咐。千万不要让李广与匈奴主力作战,因为汉武帝觉得李广点太背。汉武帝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李广此人太喜欢冒险。李广为了使自己箭无虚发,经常要等到敌人十分靠近的时候才会放箭,由于与敌人相距太近,使得李广经常遭到匈奴的箭伤。这在汉武帝的眼里是硬伤,你作为将领带着士兵出去打仗,不爱惜自己,万一牺牲的话,整支部队该何去何从。

李广心胸太狭隘,缺乏为将者的气度

李广做陇西太守的时候,有支羌人由于不满当地豪强欺压,遂而奋起反抗。李广接到消息后亲自带兵去平叛,李广到那后与羌人首领约定投降不杀。羌人思维比较单纯,原本觉得与汉人没有什么苦大仇深,所以便同意投降。结果哪成想羌人到达约定的地点后,手无寸铁,被李广派人全部诛杀。由此可以看出李广为人性格中带有残忍狭隘的一面。

政治神经太不敏感

七国之乱时,与接受梁王刘武的馈赠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几经周折才算平定。此时李广已经参加工作,以朝廷军的身份支援梁国。等到叛乱平定后,梁王刘武一见李广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又如此会打仗,干脆将梁国的将军印授予李广。李广的政治神经不算敏感,觉得梁王刘武既然坚持给自己赏赐,那边收下吧。没想到此事成为李广以后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梁国是地方,李广以朝廷官员的身份,接受地方诸侯王的册封,是什么意思。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因为如此,李广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朝廷拒绝给予赏赐。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内因起到主导作用。李广虽然可以同士卒同饥渴共餐饮,可是从一系列的表现中,李广的悲剧完全是自己从李广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李广的悲剧很多源自自身性格的缺陷,绝非全部归咎为外因。我们敬佩李广的为人和品行,可是对待封侯一事,汉武帝背锅这些年实在有些冤枉。


读史汇


李广没能封侯是主要原因是他战功不够,跟他有没有背景并无关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这两句诗,充分的说明了飞将军李广的名气。纵观李广一生,他主要的时间都在边境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经常在抗击匈奴入侵的最前线与敌人作战,让匈奴人吃尽苦头,因此,在与匈奴交战过程中也渐渐积累了赫赫威名。

李广的家世背景也比较显赫,他祖父是秦朝的名将李信,但是改朝换代的原因,到他这一代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他也仅仅是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入伍。

但是,名气大小、背景深浅跟战功是两码事,名气大归名气大,想要封侯还必须得拿出像样的战功,因为朝廷议功册封从来都是论功行赏,如果以谁的名气大,谁的背景深厚来拜将封侯,那全军将士谁还愿意提皇帝卖命杀敌?李广一生所追随的三位皇帝,无论是汉文帝、汉景帝,还是汉武帝,他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从李广的儿子李敢随霍去病抗击匈奴,立功受封关内侯的情况就可以佐证。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凭名气和背景就随便给武将封侯。

而且,连李广自己都很清楚,之所以迟迟未能封侯是因为自己“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他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他不比别人差,但却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真的是命该如此吗?当然,说自己无尺寸之功显然是太过谦了,作为一个将军立足的功劳还是有的,飞将军的称号也不是白拿的,可是他的战功也仅仅如此了,并没有取得过没有足矣封侯的战功。

论军事能力,李广确实有封侯的实力,《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连汉文帝都曾称赞肯定他的才能,并替他惋惜生不逢时的遗憾,如果在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所以,毋庸置疑,李广立功封侯的军事能力是有的。

既然朝廷论功行赏的机制是公平的,李广的军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阻碍李广夺取封侯之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在李广的一生中,他参与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抗击匈奴和平定七国之乱,但是在这些战争中取得的战功也仅仅让他从士兵走向校尉,从校尉当上将军。尤其是在汉朝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他不是没有机会当前锋,就是运气不好没有担任过主功任务,在漠北之战中,好不容易当上了前锋将军,却又因为迷路未能参战,错过了最后立功封侯的机会。

所以,李广难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取得过足以封侯的军功,与他的军事能力、家世背景都没有关系。


一锅煮了


汉名将李广对自己终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于怀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李广本身有很大的缺陷。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去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那个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者八百余人”。其实王朔或许还不知道,李广还为了报复杀过一个霸陵尉。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从雁门关出发攻打匈奴失败并被匈奴俘虏,所幸又逃了回来。按汉朝的法律李广本应被处死,后来出钱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闲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广带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朋友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广,不让他通过。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么李将军不李将军,便理直气壮地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况是前任呢?”那晚李广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这事过去不久,匈奴入侵,汉天子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派霸陵尉一起和他去抗击匈奴。但是到了军中,不由分说李广就处死了霸陵尉。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当时他喝没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既然现任将军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将军又有什么特权来破坏这规矩呢?就因为按规矩办了,扫了前任李将军的面子,当前任李将军变成现任李将军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之后,霸陵尉就只有引颈就戮了。李广的心胸怎么会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置于死地,这种事不要说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将军,就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平头百姓也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广做出来了。至此我们便找到了李广不封侯的原因了。做个将军你都可以为了不值得的并且错在自己的一点小事去开杀戒,若封了侯,别人还活不活了?



满山红遍


李广又称“飞将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名将,史书上曾记载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

我记得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镜头,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汉武帝在军营里,老将李广亲自去为汉武帝烧鱼,汉武帝身旁的宦官忍不住为李广抱不平说:“老将军李广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封候,比他年轻多的都已经封了侯爵。”当时汉武帝就说:“你懂什么?我们是以斩获敌首的数目来论功行赏的,李广虽然功高但杀敌不多,按汉朝法律不能封侯。”

这样看来,飞将军李广尽管打仗勇猛而且箭法精准,但是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杀敌。历史上才能记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李广追击匈奴兵回来晚了,在密林深处经常有老虎出没,他和随行的人都小心翼翼的行走,生怕有老虎出来。忽然李广看见草丛里蹲着一只老虎,于是连忙拉弓射箭,一箭过去正好射中了老虎。手下的人忙去看,结果发现竟然是一块大石头,箭射进去都太深,怎么也拔不出来。

这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可见飞将军李广的箭法非常厉害,跟匈奴作战时行动非常迅速,可以说是威震敌胆,但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还有自身的运气,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歼敌作战,没有成名的战例,所以一直没有封侯也在情理之中。


齐鲁小秀才666


在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不是让人觉得李广的确是怀才不遇的代言人呢。其实不然。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会在做事中暴露无遗。李广虽有将领之范,但却无将领之才。他性格直率,但做事却比较鲁莽,加之对政治敏感度不强,所以“难封”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也可以说与背景毫无相干。


一、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著名将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由于北击匈奴而有功,被授予中郎、骁骑将军、右北平郡太守等职务。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率万余骑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后因寡不敌众被俘。期间,李广用计顺利逃脱,返回大汉。因多年来李广与匈奴的争斗,匈奴都不曾将李广击溃,甚至觉得李广自有神助,所以匈奴后来很是畏服李广,称其为飞将军。

正因为李广的存在,使得汉朝西北边陲国防安稳,一段时间以来并无外患干扰,这为西汉经济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李广的性格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汉廷官场的格格不入。

①:汉文帝执政时期,李广虽然虽然每次都战功赫赫,但“文景之治”时期的主要政策是与民休息,也就是说比较重文轻武。汉武帝时期,虽然刘彻喜欢开疆扩土、东征西讨,但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年轻的大将已经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李广黯然失色,已不是主要将帅,所以封侯当然不提。

②:李广有战功且非常体恤下属,与士兵同吃同住,威望也很高,但他治理军队的方式比较宽松软。宋朝人何去非认为,李广领兵作战不讲军阵,他军中的表册也非常简单。所以李广后期的战事失策,主要和其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往往是有勇而无谋,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每每把大汉部队带入进退两难之境,所以自然得不到汉武帝的器重。

③:官场亦如战场,除了要会打仗有真功夫之外,还要能融入官场,才能混得“八面玲珑”。但李广是个率直、刚正之人,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不善言辞,不懂得外交,不懂得站在皇帝的立场去观察问题,而且必要的巴结逢迎他也学不会,最后加上自己多次出师不利,所以李广终不能被封侯。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光是文武全才还远远不够。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这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意思是李广品德高尚、正直,用不着别人宣传,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尊敬他。

李广为西汉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威名令当时西北匈奴等异族望而生畏。一直以来,他的存在,为减少边陲安全隐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客观地来说,李广的人生价值在他看来也许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只是在后人看来,我们偶尔会替李广觉得不值,因为他的付出和所得并不成比例,但李广身处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已经注定了他的余生而无法更改。



山城小哲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海哥趣说历史故事


李广没有封侯这事还真跟背景没有关系,只能说李广真的是运气太差了,汉初沿袭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只有立下相对应的功劳才可以封侯封爵,所以说李广之所以没有封侯,主要是李广属于那种名声大,但是实际功劳少的。

最初,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之后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在之后就是李广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曾带百骑从匈奴大军前全身而退了,这些有功劳吗?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功劳都不足以使李广封侯,只能说李广运气太差了,汉文帝也曾说过“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等到汉武帝时代,开始大举反攻匈奴了,按说这会功劳到处都是,但是却都阴差阳错的错过了。

马邑之围:就是张辽那个祖先聂壹给王恢出主意,以财物引诱匈奴上钩的那个计划,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李广当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但后来匈奴单于察觉到了汉朝的意图就退走了。

四年后,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匈奴。匈奴兵势众多,击败了李广军,活捉了李广。之后李广抢马夺箭一个人跑了回来,这事也让李广被贬为了庶人。

元朔六年,李广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各将领多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而李广的部队由于迷路了没有功劳。

过后三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恐惧,李广奋力战斗,直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也到了,匈奴军队才解围而去。汉军疲乏了,不能去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本来汉武帝因为李广年老,不让李广跟着的,结果李广坚持要去,汉武帝为了给李广一个机会,允许了,结果呢,李广又迷路了。

从上边可以看出李广有苦劳功劳却很小,所以说李广没有封侯跟有没有背景是没有关系的。最后说一点,李广家背景还可以其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可以说是世代将门。


枫叶0829


李广难封,诚然跟背景有关,但是也跟他自己个人人品和能力有关系。


李广从汉文帝时期就已经作为武官任职,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战功无数,但就是没有封侯,甚至连他儿子李敢都已经先于他封侯了。

是他不善战吗?

非也,“飞将军”李广不是名号不是白来的,能让善骑射的匈奴兵闻风丧胆,说明他个人作战能力绝对万中挑一,但是论团队管理能力和现场分析能力他实在是没有卫青和霍去病那么厉害了,否则也不会出现迷路错失战机一事了!

论人品,可能也着实欠缺,据说他曾经有次在宵禁时间要进城,被值守将士拦住,他就因此记恨对方,等他当上将军首先就是为难当初那拦他的将军。这么一个没有肚量也没有原则之人。

做勇士只要自己勇猛善战便可,但是封侯拜相却必须有足够的领导力,和宽阔胸襟,得到其它人的爱护和拥戴,李广大将军也确实达不到这样的条件

当然,武帝那一朝,确实很多封侯是凭借裙带关系,但是李广自身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所说武帝那朝他是运气不佳,那么文景两朝错过便是他自己的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