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除开三苏外,还有哪些著名的父子?

文梦生MS


一、李格非和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少年即负才名,在世时即名满大江南北,近千年以来倍受推崇。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一剪梅》,《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醉花阴》等。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二、东晋的谢安,谢道韫

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从小在谢安家长大。谢安年少便举止沉着镇静,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常和王羲之,徐询,支道林等名仕名僧频繁郊游,吟咏诗文。谢安是东晋名相,曾组织淝水之战。

有次谢安以下雪为题,谢道韫便做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闻名后世。更有《咏史八问》,《泰山吟》等诗作。

三、北宋兄弟文学家宋氧,宋祁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世被称为红杏尚书,与兄弟宋阳当时被称为二宋。以后又编撰了《新唐书》

《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倚云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对文学父子:

第一:班彪(公元3—公元54) 热爱史学熟读司马迁的《史记》后写了《史记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儿子班固秉承父志,撰写二十四史中有名的《汉书》一著作。但很不幸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幼女班昭,从小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

第二:三国时期,大枭雄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曹操虽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但在文学上的造诣一点也不差,只是他在政治上的陈就和名声锋芒太甚,盖过了他文学上的名气。曹操著名的佳作《短歌行》其中《龟虽寿》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可见其文学功底着实深厚。

儿子曹丕,别看他只是为了地位想害死亲弟弟曹植的一个人,曹丕也是是三国时代有名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高手。

小儿子曹植,就更加有名了,最著名的就是在他哥哥曹丕逼迫下在七步之内写下的七步诗。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第三:李璟和李煜。李璟和李煜都是南唐的皇帝,他们两人治国虽然无方,最终导致国亡,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那是相当高的,他们可以说是正业一塌糊涂,而副业辉煌无比,可以说是唐诗的最后一抹晚霞。虽然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没有几首,但正是这几首诗词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其中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那是千古名句,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都是千古名篇、旷世之作,唯李白、苏轼可堪比。

第四:北宋词人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

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后人称道。

晏几道有《小山词》传世。虽是走其父婉约传统,固守小令的阵地,却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


享受人生金山


农夫弱弱的问一句,父女也应该算吧?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名琰,字昭姬,后来为避司马昭之讳,改为文姬。同父亲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笔者在年轻时曾读过《胡笳十八拍》的单行本(好象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于年代久远,已记不清了)。《胡茄十八拍》主要讲的是"文姬归汉"的故事,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先生依此为基础,为"北京人艺"还专门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公演后曾刻引起轰动。观众人山人海,据说把广场南墙都挤塌了。一九七八年和二零零二年,此剧还曾恢复公演几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蔡文姬从小就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她不但懂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文学,音乐,书法等。她初时嫁给卫仲道,南匈奴入侵时,被匈奴左贤王所掳,并生育了二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才花重金赎回。《胡笳十八拍》主要就是依据自已的悲惨经历写成的。著有《蔡文姬集》一卷,可惜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胡茄十八拍》和《悲愤诗》。


秦一农夫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文人是天才或自己苦读成才,如李白、范仲淹;也有的是家学渊源,时代书香,因此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父子(女)。最有代表性的除三苏外,当属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建安三曹”。

“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其中,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代表作如《龟虽寿》、《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均脍炙人口;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著有《典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曹植才高八斗,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文学史上还有三班——即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幼女班昭。班家是汉代的儒学世家。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同时,班固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班昭还有《东征赋》及《女诫》等著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班彪还有一子班超,以投笔从戎为人熟知;另有姑母班婕妤(汉成帝宫妃),亦是有名的才女。

历史上著名的父子文人还有王羲之、王献之,李璟、李煜及晏殊、晏几道等。王羲之王献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父子二人皆为著名的书法家,并称“二王”,王羲之《兰亭集序》既是书法书法代表作,也是文学名篇,王献之也有诗文作品;李璟李煜是南唐中主后主,皆善词,李璟传世作品不多,《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最为后人所推崇,李煜亡国后作品成就最高,二者词作收录于《南唐二主词》中;晏殊和晏几道,被称为“两晏”,是北宋著名词作家,二晏这对父子因为际遇不同、性格各异,在各自诗词中又有不同的特色,大晏、小晏的《珠玉词》和《小山词》正如其名,一个雍容华贵,一个清新深情。

文学史上还有一对著名的父女蔡邕与蔡文姬。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他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黄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蔡文姬是著名的才女,她的代表作《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而她的另一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在中国古乐府歌辞中同样占据相当高的地位。

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有一对,但不过不是父子关系,而是祖父与玄孙子的关系,那就是唐朝的杜审言与伟大诗人杜甫。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不用多说,是盛唐诗坛最为闪耀的双星之一,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醉眠芳草


我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与“三苏”齐名的父子就属“三曹”了,绝大多数朋友应该没有异议。“三班”可能在历史学的成就更高,单论文学成就我觉得不如曹操三父子。

  • “三班”指汉代的班彪(父亲)、班固(儿子)、班昭(女儿),在文学上均造诣不浅,其中班固为盛名,《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家喻户晓,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但我觉得他们更专长历史。


  •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不用我多赘言解释,可能也有他们在政治上地位的原因,被誉为“三曹”,但是他们文学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建安文学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曹操三父子可是重要代表,另外还有建安七子,为孔融等人,他们掀起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可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曹操

  • 说起横槊赋诗,大家想到的基本就是曹操的《短歌行》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是给了酒鬼大喝特喝的借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道出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 全诗朗朗上口、内容深厚,比兴运用恰到好处,展现了曹操的抱负和理想。
  • 中学课本里同样收录了的还有《龟虽寿》、《观沧海》,从进入教材的数量就可看出,曹操在四言乐府诗的成就绝对非同一般,即使他没有如此高的政治成就,文学上的才华也是不会被随意埋没的。
  • 主要这三首诗歌太有名,可能掩盖了他高产的特点,曹操的著作还是很好多的,不光会写诗而已,写个兵法、作作文啥的,都是不在话下的。著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与王修书》等等。
  • 说曹操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一点毛病都没有。

2.曹丕

  • 个人觉得曹丕的文学城就不如他老爹,大家熟识的作品应属《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 我就会一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记得还是中学写议论文从名人名言录中翻出来的,对于咱普通老百姓来说,曹丕的文学城就确实知道的不多,但这完全不能掩饰其文学才华,只能说我太孤陋寡闻。

3.曹植

  • 曹子建是我认为“三曹”中文学城就最高的,并且不接受辩驳,不仅是在当时,就是放眼中国整个历史,他的文学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

  • 单单《七步诗》的创作,就足见其才华,不说其他方面,就论文学,绝对是666。

“才比子建,貌若潘安 ”这句俗语,足见人们对其文学成就的推崇。

  •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都听说过吧,说的也是曹植。

  • 李白夸他为建安之雄才,冯班说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陈思王就是指曹植。
  • 他还有个《洛神赋》也贼有名,古人对它的评价都很高,我词穷也没资格过多评价,总之曹植文学水平很高就是了。

语留人


1.侯氏父子:侯恂、侯方域

侯恂,东林党人,进士,历任山西道、河南道御史、太仆少卿、兵部右侍郎,官至户部尚书。现存世作品有以写景抒情见长、笔触细腻、旁征博引、洋洋大观的《南园记》。从《南园记》的笔法看,侯氏家族家学渊博,文化根基一脉相承,对侯方域的熏陶和影响较大。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主要作品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等。在孔尚任《桃花扇》中有才子侯方域和佳人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2.萧氏父子: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

梁武帝萧衍,南朝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与谢眺、沈约、王融、任眆、范云等八人合称“竟陵八友。”现存诗歌八十多首,著有《周易讲疏》、《中庸讲疏》、《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答义》等凡二百余卷。梁武帝书法造诣很深,在喜好书写的帝王中能达到前几,存世有草书《数朝帖》、《异趣帖》等。

昭明太子萧统,文学家,著有最早的诗歌总集《昭明文选》,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等。


damline


俗话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里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除此以外,文学史上还有几对父子值得称道:

  • 亳州三曹父子

三曹是汉末魏初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可以称为“能人”,他在文学、书法和音乐等方面均有深厚的修养和造诣。代表作品包括《孟德新书》、《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他的《观沧海》一文曾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全文体现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概就非常人能企及。

曹丕能文能武,不仅是魏国皇帝,统一了北方,而且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另外他的五言诗和乐府诗也别具一格。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我们从小背诵的《七步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控诉了曹丕对他和其它兄弟的迫害。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由此可见曹植文采出众,禀赋异常。

  • 咸阳三班父子

三班指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幼女班昭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著有《前史略论》、《史记后传》65篇,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后在其父《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汉书》是继《书记》之后中国古又一部重要史书。

班昭被称为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她曾经接替长兄班固续写《汉书》,晚年作了《女诫》流传后世,此外她还擅长散文和赋,以《东征赋》、《上邓太后疏》等作品较为出名。班昭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小手手工坊


“三字经”有句话是: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古时候后父亲的教育对于后代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会出现父子在某一方面都很有本事的局面。

文学史上,三苏可谓是宋朝最有名的文学世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单苏轼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可以说至今也无人超越。除开三苏之外,我们盘点一下还有哪些在文学史上很著名的父子!

首先,肯定得提到东汉时期的曹家了,曹操、曹植、曹丕。同样是三父子在文学史上都有建树。曹操的《观沧海》磅礴大气,而我最喜欢的他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么的洒脱!

曹丕的《燕歌行》,被人评为“古今无两”

曹植的文学成就更是远远高于其父兄,《七步诗》《白马篇》《门有万里客》等都是传世名篇,《洛神赋》更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传奇。

三国时期的文学史上不能没有蔡邕与蔡文姬。虽说是父女,按男女平等的原则来,也应该算上他们一对。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文学大师。代表作是《述行赋》,现在现在流传下来仅诗歌就有400多首,而且还有其它类型的文章共计104篇流传到现在,在战乱的年代,能够流传下来这么多诗文那是不容易的,可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同寻常。

而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常高,尤其是作为女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她的代表作《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文学地位相当高,再加上蔡文姬的人生传奇,更是让人惊叹。而她的另一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在中国古乐府歌辞中同样占据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她不但传承了父亲文学细胞,更传承了父亲的书法细胞,真书草书都不错,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中难得的文学全才。

南唐的一对文学父子当数南唐皇帝李璟和李煜。

他们两人治国虽然无方,最终导致国亡,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那是相当高的。

李璟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小楼吹彻玉笙寒”、“”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那可都是千古名句。

而李煜更是被后人称为“词帝”,可见在文学史上有着多高的地位,对以后的宋词也有着非凡的影响。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都是千古名篇、旷世之作。

宋朝的文学父子晏殊和晏几道。

晏殊——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五岁被称为神童 。

晏殊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已的典雅流丽,填得富贵闲雅,被认为“导宋词之先路”、“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以慢词为赋的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首词来比喻人生成就大事业必须要经历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见这首词的意境有多么深邃。

难怪婉约派词后李清照,在私下里也尊称晏殊为祖师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这样的词句已成为我们许多人生活中的口头禅?而其中的哲理却又是多么的深刻。

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出生时晏殊已经四十七岁。这父子俩犹如接力一般,将“花间派”的婉约词推向了巅峰。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这首《生查子·金鞭美少年》,就是他声色犬马生活的写照。可晏殊去世,晏几道春风得意的生活骤然终止。又是一个“官场不得意,词场得意”的主。

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样的句子《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如“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等,都是难得的精彩词句,其艺术成就其实已超越其父亲。著有《小山词》流传于后世。



风的羽翼


一、除三苏外,比较有名的父子还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

二、王逸和王延寿父子。

整个汉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但是,或许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最底层的缘故,整个两汉的文学现象并不兴盛,最著名的也就两位文学家,即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他们应该说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双子星。可他们虽然同姓司马,但从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他们没有亲属关系。而在整个两汉的文坛上,王逸与王延寿却是文学父子关系,其中,王逸是父亲,王延寿是儿子,而且文学成就都还比较高。王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对屈原的作品《楚辞》作全面注解的人,可以说屈原的作品能够广为流传并且被广泛的理解,王逸功不可没。而且他一生也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赋、诔、书、论及杂文等都有,还写有《汉诗》共123篇,这在不以文学著称的两汉来说,文学成就还是很不错的。明朝有人对王逸的文章进行收集成《王叔师集》。

而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是文学天赋很高的人,曾周游鲁国,写有《灵光殿赋》,讲述了汉代的建筑和壁画,也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当时,另一位文学大师蔡邕也写了类似的一篇文章,但看了王延寿的《灵光殿赋》之后,自愧不如,马上焚烧了自己写的文章,改作《梦赋》,颇有点李白在黄鹤楼上看到崔颢题写的《黄鹤楼》一诗之后罢笔的味道,也有王勃在写就《滕王阁序》之后,早就写好此文的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孟学士不敢再拿出来的意味,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可惜的是,王延寿20多岁就在湘江溺水身亡,最终没有在文坛上展现过多的风采,这同样与后来的王勃有惊人的相似,王勃26岁溺水身亡,虽然他流传了不少千古文章,但依然有限。

三、蔡邕与蔡文姬。

蔡邕与蔡文姬其实是父女关系,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应该归类其中。大家对蔡邕的了解或许没有对蔡文姬的了解多,毕竟,《三国演义》的影响那不是一般的,是家喻户晓,而蔡文姬在《三国演义》中那是有名的女性。蔡邕既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当时难得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是相当高的,代表作是《述行赋》,现在流传下来仅诗歌就有400多首,而且还有其它类型的文章共计104篇流传到现在,在战乱的年代(当时是东汉末年,且蔡邕被董卓所害),能够流传下来这么多诗文那是不容易的,可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同寻常。

而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常高,尤其是作为女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她的代表作《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文学地位相当高,再加上蔡文姬的人生传奇,更是让人惊叹。而她的另一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在中国古乐府歌辞中同样占据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她不但传承了父亲文学细胞,更传承了父亲的书法细胞,真书草书都不错,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中难得的文学全才。

四、李璟和李煜。

李璟和李煜都是南唐的皇帝,他们两人治国虽然无方,最终导致国亡,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那是相当高的,他们可以说是正业一塌糊涂,而副业辉煌无比,可以说是唐诗的最后一抹晚霞。虽然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没有几首,但正是这几首诗词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其中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那是千古名句,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都是千古名篇、旷世之作。

五、晏殊和晏几道。说起宋词,晏殊那是不得不说的人物,虽然在现在看来,他的文学成就远不及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但是,他在宋词中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欧阳修、王安石包括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大师都曾是他的弟子,他也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与同时代的柳永那是不同层级的引领者,晏殊是阳春白雪的标志性人物,而柳永是下里巴人的词派领袖,相互辉映,开创了整个宋朝词坛的婉约之风,并与唐诗并称。虽然晏殊的词我们现在接触得比较少,但这样的名句我们却经常读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已成为我们许多人生活中的口头禅?而其中的哲理却又是多么的深刻,而丁丁最有感触的就是“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这句词,与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的现实何其相似,多方面的无奈可以说都包含其中,许多时候要难得糊涂,不能做《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孩子,要醉翁之意不在酒,该装醉的时候要装醉,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晏殊的地位在当时是少年得志,官场平步青云,一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文坛和政坛的领袖,但依然遭受多次挫折和外放。

而他的儿子晏几道,知道的人或许更少,但他在宋朝的词坛中那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虽然父亲走的是阳春白雪之路,但他却走的是柳永的下里巴人之道,或者说兼而有之,如“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如“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等,都是难得的精彩词句,其艺术成就其实已超越其父亲,但因其社会地位相比之下实在太低,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忽略的存在。但无论如何,无论是晏殊,还是柳永,或是晏几道,都没有将词的内涵扩大,主要书写的是个人情怀,尤其是风月、消遣,所以,最终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能太高,最终只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物。



茶马古道研究


父子著名文学家,除三苏外,最有名的,还有三曹和二李。

三曹

三曹是中国古代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后世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与之齐名。“三曹”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的散文和辞赋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短歌行》、《观沧海》(曹操),《燕歌行》、《与吴质书》(曹丕),《洛神赋》、《与吴季重书》(曹植)。

二李

南唐中主李璟(916-961年8月12日),字伯玉,徐州人,李升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今存词四首,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