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中國在十多天內建設完成“火神山”“雷神山”的“造神”奇蹟再一次震驚了世界。除了建造速度之外,醫院的取名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及武漢歷史高度契合,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火神山”這一名字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代表光明的楚人先祖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司馬遷在他那個年代,經過辛苦的田野考察考證和古書佐證,大致梳理出了楚國興起的譜系脈絡。

楚國先祖名叫吳回,官至火正,號稱祝融。吳回為黃帝一系,從黃帝到吳回共計六代。

吳回的哥哥名為重黎,在帝嚳當政時期為火正,帝嚳因為重黎在職期間掌火有功,所以賜予他一個光耀千古的榮譽稱號——祝融。隨後,帝嚳時期發生了上古神話中著名的共工氏叛亂,重黎在奉命平叛時沒能徹底消滅共工部殘餘勢力,帝嚳甚為不滿,所以選擇處死重黎,命令吳回替代重黎、重新接管火正之職,仍然襲號祝融。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時特別是上古時有一個很有趣的慣例,那就是在某一領域有特殊貢獻的大人物生前從事的是什麼職業或者管理哪一行業,那麼死後就會被封為哪一行業的神靈。

從人間事來說,火正即火官也,上古時負責管理“祭火星、行火政”等事宜的極其顯赫的官職,居官之人死後自然也就成了火神。或者從神話方面來說,火正這個官職同時管理神界和人間的火,更是上古正神無疑了。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同書《時則訓》記載:“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從中可以看出,朱明即祝融,南方火之神國中除過炎帝(赤帝)之外的名副其實的二把手,地位之高、權柄之重可見一斑。

所以楚國的祖先就是那個名震上古的火神祝融。

有火便有光,火神的名號裡便自然蘊含著“光明”之義。《說文》中對“光”字是這麼解釋的,“光,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武漢,楚國故地,此次建設火神山醫院重新啟用祖先神職,祈福於祖先庇佑,願火神庇佑早日撥雲見日重現光明也是題中之義。

但是,火神除了祖先神這一身份之外,是否還有專門消滅疫情的職司呢?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行走世間的剛烈神使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正如《倚天屠龍記》裡說的那樣,火神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他必然攜帶懲奸除惡的屬性。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與羽郊。”

看到這個故事,許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為鯀叫屈,我以前也是。

但是這件事孰是孰非還得看立場和動機。天帝有天帝的權威,治不治水、該怎麼治究竟由誰說了算?鯀在這件事上不僅挑戰了天帝的私人威信,更加挑戰了整個政令體系,不管出發點對與錯,都得死。

而祝融,作為處死鯀的執行者,他無疑是選擇忠實執行天帝意志的,而且執行力毋庸置疑。從後面祝融執行的多次任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徇私情、懲惡揚善的優秀執法者。

《墨子·非攻下》記載:“帝乃使陰暴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揕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於夏之城間,西北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夏,屬諸侯於薄。”

在夏末商初之際,夏桀無道,天地氣運已經從夏轉移到商。在湯王準備進攻夏朝都城之際,天帝再一次暗中命令祝融破壞夏城以助湯王。

於是祝融前往湯營面授機宜——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小湯,夏桀這小子徹底壞了,連大掌櫃的都看不下去了。去,帶著你的兄弟們幹他一票大的,你只管狠狠拾掇,攻城的事我扛了,火起之時就是城破之日,切記切記。”

這個世上又有誰敢懷疑祝融的放火能力,於是一場大火在夏城西北角熊熊燃起,神火之下的城池迅速化作一片焦炭,缺口大開,湯王趁著熱乎一舉攻克夏都,從此改天換日。

《北堂書鈔》一四四引《太公金匱》記載了一則關於武王伐紂的故事,祝融再一次出現在討伐暴虐的正義隊伍中。不用說,肯定又是受了天帝委託。不過祝融這次來卻是以南海君的身份出現的。

可見,祝融在擔任火神的同時還兼領南海事務。

以上的戰鬥都是小打小鬧,在這之前祝融和共工上演了一場神界開創以來破壞力最為驚人的個人對戰,直接導致了共工怒觸不周山,引發了後續一系列災難。關於這場大戰版本很多,作為本場主角之一的祝融在歷代記載裡其實並非主流,因為在主流的說法裡,祝融和共工本是父子,同屬炎帝一系。我們這裡採用的說法來自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正面主角不同,但是過程、結果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還有民間傳說:

在人類還在茹毛飲血的遠古年代,崑崙山光明宮裡住著一位火神,叫做祝融。祝融看到人們茹毛飲血的日子非常艱辛,於是傳下火種,造福人類,所以人們都非常崇拜祝融。住在東海里的水神共工出於羨慕嫉妒恨,於是和祝融大打出手,竟然帶著手下水族直逼祝融光明宮大本營,還把光明宮常年不熄的神火澆滅了,大地瞬間變得一片黑暗。祝融震怒,駕著火龍迎戰,火龍全身火光,烈焰騰空,光明宮裡的神火又重新燃起。隨後大戰焦灼升級,雙方反覆攻殺之下共工最終戰敗,在祝融一路追殺中怒觸不周山。

從《山海經》《墨子》《太公金匱》《補史記》等古書記載及民間傳說來看,火神祝融便是受天帝派遣,常年行走於人間、負責落實天帝指令、匡扶正義的偉大神使,其行動具有服從性、鬥爭性和正義性,這也正是此次疫情中所亟需的、極可貴的精神品質。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火神之名的分量又加重了一分。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除疫驅邪的專業團隊

以上故事全方位昭示了火神在正義與戰鬥方面的赫赫威靈,但在專業戰“疫”方面還是沒有表現出特長。

那麼,從火到火神到底有沒有破“疫”功能呢?

在說火神之前先看看古代巫術中以火破疫的例子。

在古人的理論之中,火為陽,鬼(疫)為陰,以陽克陰也是屬性使然。《中國古代巫術》第二章中詳細列舉了古人用火炬、火器、火盆、火銃等物祈福祛邪、避兇消災的相關記載。東漢杜篤的《祓禊賦》中說,“巫咸之徒,秉火祈福”。

巫咸,巫師一行的祖宗輩人物,所以巫師們號稱巫咸之徒。“在東漢儺禮中,持火炬送疫鬼是一項重要內容”,巫師們唸咒施法停當,舞者“持炬火送疫出端門”,接下來所有參與人員就像舉行火炬接力賽一樣,直至最終把施法後的火炬扔進洛水,讓疫病隨水而逝。張衡《東京賦》曾經專門描寫了傳遞驅疫火炬的場景:“煌火馳而流星,逐赤疫於四裔。”這絕對是官方甚至是皇室主導的大場面、大製作。

紀曉嵐也曾在《閱微草堂筆記》筆記裡很確定的說“凡妖物皆畏火器”,並且說自己曾經在烏魯木齊用火銃擊殺過厲鬼(吹得有點大,咱也沒見過)。

既然以火破疫都這麼厲害了,那麼火神更不在話下。

我們前面說的火神主要圍繞祝融,接下來要說的火神已經延伸到道教了。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道教的火系神仙集團裡有很多位神仙,大概有玉清真王長生朱陵大帝(又稱南極真王朱陵大帝、丹天朱陵大帝),南方火德星君,丹天赤皇上道真君,南宮執法延壽司祿君,火祖燧人帝君,火正商丘宣明王,火正閼伯大神,大火析木神君,祝融炎帝輔炎真官,回祿神君等等。

可以看出來的是,這個體系裡的燧人、閼伯、祝融、回祿等很多至高神仙都是吸收自上古神話。而且前文說過,朱明即祝融,朱陵又與朱明音近,所以朱陵大帝的原型極有可能還是祝融,繞來繞去即便到了道教祝融還是做了火系大掌櫃。

《道法會元》有一段專門講述火部眾神驅鬼破疫、掃滅瘟神的咒法,我們可以從中感受一下其剛猛熾烈與無敵之姿。

“上奉玉清真王長生朱陵大帝敕,風火鳴條,燒天烈地。九江滾沸,四海翻濤。烹江煮海,鍛鍊蒸炮,火焚灰滅。山魈木客,古怪妖精,蜚屍故炁,五酉夫人,獵射三界,不正妖魔,五猖邪巫,鬼怪氣候瘟神,遇丙丁之火,急走千里。巽風霹靂,萬鬼滅形,化為微塵。”

神威凜凜不可犯,遇鬼殺鬼、遇魔除魔,世間一切妖魔邪祟在火系眾神的滌盪之下都將形神俱滅、化作塵埃,從此玉宇澄清,天下承平。這才是我們最終需要的,也是深深期盼的。恰巧,火神給了我們足夠憑藉的精神依仗,滿足了我們的所有精神需求和渴望。

可見,在中國神話和傳統神秘文化中,火代表著光明正義、剛烈勇猛、除疫驅邪等多重含義,以及先輩們在發現火、使用火、重視火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不懼艱險、正氣凜然、拼搏奮進的偉大民族精神。

所以只能說,火神山這個名字起得足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