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中国在十多天内建设完成“火神山”“雷神山”的“造神”奇迹再一次震惊了世界。除了建造速度之外,医院的取名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武汉历史高度契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火神山”这一名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代表光明的楚人先祖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司马迁在他那个年代,经过辛苦的田野考察考证和古书佐证,大致梳理出了楚国兴起的谱系脉络。

楚国先祖名叫吴回,官至火正,号称祝融。吴回为黄帝一系,从黄帝到吴回共计六代。

吴回的哥哥名为重黎,在帝喾当政时期为火正,帝喾因为重黎在职期间掌火有功,所以赐予他一个光耀千古的荣誉称号——祝融。随后,帝喾时期发生了上古神话中著名的共工氏叛乱,重黎在奉命平叛时没能彻底消灭共工部残余势力,帝喾甚为不满,所以选择处死重黎,命令吴回替代重黎、重新接管火正之职,仍然袭号祝融。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时特别是上古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惯例,那就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贡献的大人物生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或者管理哪一行业,那么死后就会被封为哪一行业的神灵。

从人间事来说,火正即火官也,上古时负责管理“祭火星、行火政”等事宜的极其显赫的官职,居官之人死后自然也就成了火神。或者从神话方面来说,火正这个官职同时管理神界和人间的火,更是上古正神无疑了。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

同书《时则训》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从中可以看出,朱明即祝融,南方火之神国中除过炎帝(赤帝)之外的名副其实的二把手,地位之高、权柄之重可见一斑。

所以楚国的祖先就是那个名震上古的火神祝融。

有火便有光,火神的名号里便自然蕴含着“光明”之义。《说文》中对“光”字是这么解释的,“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武汉,楚国故地,此次建设火神山医院重新启用祖先神职,祈福于祖先庇佑,愿火神庇佑早日拨云见日重现光明也是题中之义。

但是,火神除了祖先神这一身份之外,是否还有专门消灭疫情的职司呢?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行走世间的刚烈神使

“为善除恶,唯光明故”,正如《倚天屠龙记》里说的那样,火神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必然携带惩奸除恶的属性。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与羽郊。”

看到这个故事,许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为鲧叫屈,我以前也是。

但是这件事孰是孰非还得看立场和动机。天帝有天帝的权威,治不治水、该怎么治究竟由谁说了算?鲧在这件事上不仅挑战了天帝的私人威信,更加挑战了整个政令体系,不管出发点对与错,都得死。

而祝融,作为处死鲧的执行者,他无疑是选择忠实执行天帝意志的,而且执行力毋庸置疑。从后面祝融执行的多次任务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徇私情、惩恶扬善的优秀执法者。

《墨子·非攻下》记载:“帝乃使阴暴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揕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

在夏末商初之际,夏桀无道,天地气运已经从夏转移到商。在汤王准备进攻夏朝都城之际,天帝再一次暗中命令祝融破坏夏城以助汤王。

于是祝融前往汤营面授机宜——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小汤,夏桀这小子彻底坏了,连大掌柜的都看不下去了。去,带着你的兄弟们干他一票大的,你只管狠狠拾掇,攻城的事我扛了,火起之时就是城破之日,切记切记。”

这个世上又有谁敢怀疑祝融的放火能力,于是一场大火在夏城西北角熊熊燃起,神火之下的城池迅速化作一片焦炭,缺口大开,汤王趁着热乎一举攻克夏都,从此改天换日。

《北堂书钞》一四四引《太公金匮》记载了一则关于武王伐纣的故事,祝融再一次出现在讨伐暴虐的正义队伍中。不用说,肯定又是受了天帝委托。不过祝融这次来却是以南海君的身份出现的。

可见,祝融在担任火神的同时还兼领南海事务。

以上的战斗都是小打小闹,在这之前祝融和共工上演了一场神界开创以来破坏力最为惊人的个人对战,直接导致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灾难。关于这场大战版本很多,作为本场主角之一的祝融在历代记载里其实并非主流,因为在主流的说法里,祝融和共工本是父子,同属炎帝一系。我们这里采用的说法来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正面主角不同,但是过程、结果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还有民间传说:

在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远古年代,昆仑山光明宫里住着一位火神,叫做祝融。祝融看到人们茹毛饮血的日子非常艰辛,于是传下火种,造福人类,所以人们都非常崇拜祝融。住在东海里的水神共工出于羡慕嫉妒恨,于是和祝融大打出手,竟然带着手下水族直逼祝融光明宫大本营,还把光明宫常年不熄的神火浇灭了,大地瞬间变得一片黑暗。祝融震怒,驾着火龙迎战,火龙全身火光,烈焰腾空,光明宫里的神火又重新燃起。随后大战焦灼升级,双方反复攻杀之下共工最终战败,在祝融一路追杀中怒触不周山。

从《山海经》《墨子》《太公金匮》《补史记》等古书记载及民间传说来看,火神祝融便是受天帝派遣,常年行走于人间、负责落实天帝指令、匡扶正义的伟大神使,其行动具有服从性、斗争性和正义性,这也正是此次疫情中所亟需的、极可贵的精神品质。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火神之名的分量又加重了一分。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除疫驱邪的专业团队

以上故事全方位昭示了火神在正义与战斗方面的赫赫威灵,但在专业战“疫”方面还是没有表现出特长。

那么,从火到火神到底有没有破“疫”功能呢?

在说火神之前先看看古代巫术中以火破疫的例子。

在古人的理论之中,火为阳,鬼(疫)为阴,以阳克阴也是属性使然。《中国古代巫术》第二章中详细列举了古人用火炬、火器、火盆、火铳等物祈福祛邪、避凶消灾的相关记载。东汉杜笃的《祓禊赋》中说,“巫咸之徒,秉火祈福”。

巫咸,巫师一行的祖宗辈人物,所以巫师们号称巫咸之徒。“在东汉傩礼中,持火炬送疫鬼是一项重要内容”,巫师们念咒施法停当,舞者“持炬火送疫出端门”,接下来所有参与人员就像举行火炬接力赛一样,直至最终把施法后的火炬扔进洛水,让疫病随水而逝。张衡《东京赋》曾经专门描写了传递驱疫火炬的场景:“煌火驰而流星,逐赤疫于四裔。”这绝对是官方甚至是皇室主导的大场面、大制作。

纪晓岚也曾在《阅微草堂笔记》笔记里很确定的说“凡妖物皆畏火器”,并且说自己曾经在乌鲁木齐用火铳击杀过厉鬼(吹得有点大,咱也没见过)。

既然以火破疫都这么厉害了,那么火神更不在话下。

我们前面说的火神主要围绕祝融,接下来要说的火神已经延伸到道教了。

“火神山”取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道教的火系神仙集团里有很多位神仙,大概有玉清真王长生朱陵大帝(又称南极真王朱陵大帝、丹天朱陵大帝),南方火德星君,丹天赤皇上道真君,南宫执法延寿司禄君,火祖燧人帝君,火正商丘宣明王,火正阏伯大神,大火析木神君,祝融炎帝辅炎真官,回禄神君等等。

可以看出来的是,这个体系里的燧人、阏伯、祝融、回禄等很多至高神仙都是吸收自上古神话。而且前文说过,朱明即祝融,朱陵又与朱明音近,所以朱陵大帝的原型极有可能还是祝融,绕来绕去即便到了道教祝融还是做了火系大掌柜。

《道法会元》有一段专门讲述火部众神驱鬼破疫、扫灭瘟神的咒法,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下其刚猛炽烈与无敌之姿。

“上奉玉清真王长生朱陵大帝敕,风火鸣条,烧天烈地。九江滚沸,四海翻涛。烹江煮海,锻炼蒸炮,火焚灰灭。山魈木客,古怪妖精,蜚尸故炁,五酉夫人,猎射三界,不正妖魔,五猖邪巫,鬼怪气候瘟神,遇丙丁之火,急走千里。巽风霹雳,万鬼灭形,化为微尘。”

神威凛凛不可犯,遇鬼杀鬼、遇魔除魔,世间一切妖魔邪祟在火系众神的涤荡之下都将形神俱灭、化作尘埃,从此玉宇澄清,天下承平。这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也是深深期盼的。恰巧,火神给了我们足够凭借的精神依仗,满足了我们的所有精神需求和渴望。

可见,在中国神话和传统神秘文化中,火代表着光明正义、刚烈勇猛、除疫驱邪等多重含义,以及先辈们在发现火、使用火、重视火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惧艰险、正气凛然、拼搏奋进的伟大民族精神。

所以只能说,火神山这个名字起得足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