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導讀:在十二正經以外,有別道奇行的八條經脈,稱之為奇經八脈。它們具有溝通、維繫、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在道家養生修行中十分的重要。搞清楚這些靜脈,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拍打,提高拍打水平。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主要功能是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1、督脈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裡,上行入腦,並從脊裡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1)、循行部位: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後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2)、分支:

第一支,與衝、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衝、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3)、生理功能:

①、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穴,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

②、反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係十分密切。

③、主生殖功能: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4)、所主穴位:後溪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後溪主督脈,可以治療督脈的問題,如頸肩問題、腰椎病、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症。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

平時我們可以雙手相互敲擊後溪穴,或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都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敲擊或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痠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2、任脈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1)、循行部位: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天突穴),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於足陽明經。

2)、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於背部。

3)、生理功能:

①、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②、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4)、所主穴位:列缺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列缺主任脈,可以通調任脈,所以具有調理任脈經氣,治療任脈病變的作用。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

此外,《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3、衝脈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1)、循行部位:

起於胞宮,下出於會陰,並在此分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衝脈循行的主幹部分)沿腹前壁挾臍(臍旁五分)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併,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其後行者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下行支:出會陰下行,沿股內側下行到大趾間。

2)、生理功能:

①、調節十二經氣血: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衝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衝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②、主生殖功能:衝脈起於胞宮,又稱“血室”、“血海”。衝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衝脈與生殖功能關係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裡所說的“太沖脈”,即指衝脈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衝脈未充,或後天衝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③、調節氣機升降:衝脈在循行中並於足少陰,隸屬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衝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3)、所主穴位:公孫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公孫衝脈胃心胸”,指的就是公孫主衝脈,幾乎可以擺所以胃心胸的問題。如常見的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心煩、失眠,以及逆氣裡急、氣上衝心等衝脈病證。穴位在人的足內側緣,腳背高骨下,按壓到有酸脹或痠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公孫穴。

4、帶脈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週,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1)、循行部位:帶脈起於十四椎,當季脅部,斜向下行,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繞身一週,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司婦女的帶下。

3)、所主穴位:足臨泣

足臨泣主帶脈,而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繫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所以足臨泣不僅能有效治療女子婦科問題,環腰的疼痛,以及還能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蹠骨夾縫中,可以採用拍打腳背達到刺激的效果。

5、陰蹺脈

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陰蹺脈從腳至頭,位於人體陰面,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1)、循行部位: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幹腹面上行,至胸部人於缺盆,上行於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

3)、所主穴位:照海

在針灸上照海是治療咽喉問題的重要穴位,因為照海主陰蹺脈,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幹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隻腳心對齊,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見上圖)。在按摩或拍打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嚥到肚子裡去。一般來說,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此外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陽蹺脈

陽蹺脈,由腳上頭,位於人體外側,也是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

1)、循行部位: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驕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項後的風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運動。

3)、所主穴位:申脈

申脈主陽蹺脈,是身寒者的純陽大藥,對於腰背屈強,腿痛很好效果。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常用艾灸。

7、陰維脈

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起於諸陰經交會處,維絡諸陰。

1)、循行部位:陰維脈起於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築賓穴,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於任脈的天突穴,止於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維脈的“維”字,有維繫、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繫陰經的作用。

3)、所主穴位:內關穴

人體的大藥:奇經八脈

內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脈,主陰維脈。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像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症狀,內關穴就有很好的對治作用。

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或者拍打,以略感痠痛為宜。

8、陽維脈

陽維脈起於諸陽經的交會處,維絡諸陽。

1)、循行部位:陽維脈起於足太陽的金門穴,過外踝,向上與足少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後緣上行,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佈於頭側及項後,在風府穴與督脈會合。

2)、生理功能:維繫陽經。

3)、所主穴位:外關

外關主陽維脈,維繫全身的陽經,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對於人體陽氣不足,胸肋骨外疼痛,急性腰扭傷,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

此外,外關穴還是聰耳神穴。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而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當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奇經八脈雖然不隸屬於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但卻進一步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如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聯繫總任一身之陰經,帶脈約束縱行諸脈,二蹺脈主宰一身左右的陰陽,二維脈維絡一身表裡的陰陽。此外,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所以對主這奇經八脈的八大穴位進行疏通,可以調整對治它們相應的問題,對於健康大有裨益。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