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功法:站樁與核心力量

中國傳統武術功法中有一種理論叫“三節“理論。其中“三節”講的就是人體核心區域的劃分。三節者根、中、梢也。身體立正兩手上伸則兩臂為梢節,從頭至臂為中節,自胸至足為根節;梢節又分三節:手腕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節又分三節:自頭至主心骨為中節之梢節,從主心骨至臍為中節之中節,從臍至兩臀為中節之根節。根節又分三節:兩腳腕為梢節,兩膝為中節,胯為根節。這其中的根節就是人體的核心區域。肩為根節可沉肩發力穩固進攻方向。臍至兩臀為中節之根節,空胸實腹氣沉丹田為全身重心之所在。臀為根節能斂臀坐胯身體穩固。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武術將肩關節周圍、從臍到臀到胯關節周圍的部分稱為根節即核心區域。

傳統功法:站樁與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概念是身體核心部位在運動中的3個主要功能產生力量、傳遞力量和控制力量。美國等國家的學者將構成或提高核心穩定性的力量能力稱為“核心力量”。最早始於人體脊柱的解剖和生理學理論主要應用在人體醫學康復領域。在解剖學上大部分研究將核心定義在腰椎一骨盆一髖關節部位認為核心部位的頂部為膈肌,底部為骨盆底肌和髖關節肌。綜上所說現代核心力量訓練將附著在腰椎一骨盆一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一部分腰椎以上的軀幹肌並不包含在核心肌肉之內,而一部分以往被定義為下肢肌的肌肉卻屬於核心肌肉的範圍如臀大肌、臀中肌。

通過對古今兩種運動模式的對比,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武術站樁功法與現代核心力量訓練都是將臍下(腰椎)一臀(骨盆)胯(髖)關節周圍區域作為核心區域這一點沒有爭議。不同的是中國傳統武術站樁功法還將肩關節區域也定為核心區域。它同樣具備產生力量、傳遞力量和控制力量的特徵可以成為現代核心力量訓練的區域。

傳統武術站樁功法訓練理論“腰馬合一”理論主要指的是南拳功法的一種。腰就不用解釋了,“馬”指的是雙腿,“腰馬合一“也稱“腰腿合一”它是通過特定動作的靜力性和動力性練習使腰、腹、臀、髖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協調均衡發展從而使身體平衡能力增強達到運動中拳腿力量速度的提高。李小龍就是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練就敏捷的身手和超強的爆發力的。“丹田”理論幾乎所有的傳統武術功法都講究丹田的練與用。少林拳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講究“丹田內轉”等等。丹田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一般所說丹田是下丹田。丹是氣在體內運轉的聚合點位置是臍下三寸。田是氣在人體內運轉的場所是氣運行的支撐位置是隔肌以下的腰腹。

傳統功法:站樁與核心力量

一般說的練丹田其實是“練田用丹”。通過對“田”部位的訓練,使氣沉丹田時身體更加穩固,而在運動中根據需要快速調整氣息在腹腔內的聚合點位置達到調整重心維持身體平衡對運動發力起到內在的穩定支撐作用。總之,“丹田”理論主要是指呼吸對技體運動的作用。

“三節”理論是對身體發力順序的系統闡述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根節是運動發力的源泉是能動力。它要求肌體在運動時全身上下節節貫通。李小龍把此形象地比喻成“體內能量就像流動著的水”。

核心區肌肉在穩定人體核心區部位及重心的同時使人體產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轉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包含核心穩定性力量和核心動力性力量,是一個二元概念。核心區穩定性力量是指核心區固定肌或某些既是固定肌又是原動肌的肌肉收縮時產生的使身體對抗位移或旋轉的力量能力。核心區動力性力量是指骨骼肌收縮使身體產生位移或旋轉的力量。

影響穩定性的四個子系統控制子系統—神經系統;主動子系統—肌肉系統被動子系統—骨骼、韌帶系統,調節子系統——呼吸系統。核心力量通過全身不同部位和環節力量的銜接、傳遞和整合提高力量的效率。對運動技術具有關鍵的支持作用具有好的預防損傷功能。

通過傳統武術站樁功法理論和現代核心力量理論研究情況的比較我們發現“腰馬合一”和核心穩定性力量和核心動力性力量,“丹田”理論和調節子系統一—呼吸系統,“三節四”理論和核心力量的銜接、傳遞和整合具有一致性,並有過之而無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