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最难忘是什么?

顷刻间臣服


大家好,我是草上飞123.

很高兴能和朋友们分享我的快乐童年。我是80后的,小时候学过高鼎的一首《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时的回音,童年的乐趣,闭目养神,仿佛就在昨天。每每听的教室的放学钟声一响,所有的人,恨不得一下飞出教室,像离了膛的子弹一样跑出校门,飞奔回家。拿出自己的心爱的小风筝,踏着春风,冲向田地。那时候好开心,好自由,不想现在的孩子们,作业太多[流汗],那是的我们,追逐这,奔跑者,一点也感觉不到累,丝毫感觉不到不开心,实在太累了太累了,就躺在沙土地上,仰望这蓝蓝的天空,看着洁白的云朵☁️ ,心旷神怡,好不开心!

80后的亲们,你们有同感吗?请留言,一起分享快乐😊





草上飞123


作为一个70后,看坝坝电影,当属童年最有乐趣的事情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整个国家经济都很落后。农村,则更贫穷。电视不普及,信息来源靠一个生产队,甚至方圆好几十里才有的一个野外大广播喇叭。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电灯都还没条件安上。因此,看电影就成了唯一时髦点的文艺生活,也是非常非常有乐趣的集体聚会。

除了在乡镇上有简陋的电影院外,人们主要是靠乡镇放影队到各村轮流放映。那场所当然就只能是露天的,即所谓”坝坝电影“。那时,恰好我父亲是电影队3名成员之一,因此,有新片子来,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甚至跟着父亲走村窜队反复观看。平时,在学校里面,老师同学还因此对自己高看一眼。记得一开始电影内容是战争片占了主导地位的。比如《渡江侦察记》、《大渡河》、《英雄儿女》、《地道战》等,尤其是《小兵张嘎》,更是成了学校每年六一儿童节必须放映的主题教育片——我想大多数经历过的70后朋友,通常看过两、三遍都是很常见的。而到80年代,从一部风靡全国的《少林寺》开始,则是武打片基本占据了荧幕。光是少林系列都好多部,然后武当系列、武侠系列,一部接一部,直到后面的警匪系列——此时已经基本上到了电视、录像机时代。

镇上影院要放的电影,一般是通过广告牌预告;而村里要放电影的消息,一般是通过广播方式“肉电话"的方式传播的。半天之内,保证传遍全村田间地头。但为此,也经常出现人为或非人为的谬传,比如放不放,放什么片子等。错误信息导致人们老早去村里放电影的”老地方“占位置,结果空等半天空欢喜一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当然,更多时候信息是准确的,全村老少心情也是极其兴奋的。白天,大人们会为看这场电影做一场精心准备,比如:让小孩子中午好好睡个午觉(免得晚上打瞌睡),比如提前把家里的农活安排好:浇田、喂猪,鸡鸭鹅兔关笼等;还比如提前买好煤油、用面纱、竹筒制作火把(那时候很少有电筒),以备赶夜路......离放映地点近点的人家,则早在午后就开始用条凳占住有利的观影位置。


最热闹的是夏季看坝坝电影。傍晚,天边的晚霞燃烧尽了最后一点余辉,十里八村的乡亲,吃顿匆忙的晚餐,便打着星星点点的火把上路了,头上顶着星星月亮,耳畔伴随着虫唱蛙鸣,一路走一路呼朋唤友,陆陆续续汇聚到放映地点——村子的一个小广场(通常是学校外面的操场),从里到外,依次摆放。实在没有地方的,嫌观看碍事的小孩子、小伙子,还有爬墙头、上树头看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电影开始前的一段时间是最喧闹的:孩子们你追我赶,开心疯耍;有滚铁环的,有跳绳的,有玩”抓特务“捉迷藏的......大人们见面打个烟,借个火,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大声摆着”龙门阵“,甚至连家里的狗、猫都会跑来凑凑热闹。蜻蜓、飞蛾、各类蚊虫,还有被它们招来的蝙蝠,则在夜空中翻飞扑腾......这时候,村上的领导班子也是很开森的。因为他们要陪尊敬的电影队的师傅很正大光明的公款海吃一顿,喝点小酒那自然是不可少的。

大约晚上8点,电影开始。放映机就在几百号人海的中心,射出一根极强的光柱,越过众人头顶,投射在二三十来米的大荧幕上。微醺的放映员们,通常在这之前,还要放点自制的宣传幻灯片,顺带还表演点政策宣传性质的段子,多是以四川方言、快板什么的呈现。内容通常是计划生育好,要致富先修路,孝敬父母关心邻里等。然后有一段加演片,叫《祖国新貌》,传播点祖国大江南北丰收景象,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等,相当于现在的新闻联播。不过这些都是不大受观众待见的节目。好不容易,正片开始了,片场的喧嚣才渐渐熄灭......这期间,除了荧幕的声音,就是电影机极富有节奏的嗒嗒嗒的走片声。偶尔会出现卡片的情景,荧幕上的画面就剧烈地抖动起来,声音也开始”抖音“模式......于是,就会有人高叫一声:是不是今晚上给师傅吃酸萝卜啦!于是全场就”轰“的一声大笑起来!就在放映师傅手忙脚乱急忙处理故障的过程中,口哨声迭起,起哄声叠起......大家七嘴八舌地开涮起来,但其实心下却并不恼怒,仿佛是好不容易捡到一个表现机会......开涮的忙着开涮,买冰水小吃的忙着去小卖部,要方便赶紧去旁边田野里解决下......甚为热闹。

片终人散,荧幕余光未散,孩子们则跑到荧幕前摆各种姿势造型,在荧幕上留下各种剪影。人群从外围开始有序散开,兴犹未尽的回忆着影片情节,维持着愉快的心情,一路聊着,笑着。一条条火把长龙又向四方的田野阡陌延伸开去,再在院落熄灭,犹如一次壮观的”大地走火“行为艺术正在上演......夜深人静,蛙鼓寥落,留给人们的是知识荒芜、文化饥渴年代里难得有点文艺味道的一夜美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一栋栋小青瓦的新房在乡村拔地而起,一条条战争片里面才看得到的类似步话机的天线悄悄在房顶上竖立起来——一个新的时代——电视时代来临啦!看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少,乡镇电影院撤掉了,电影队也解散了,关于坝坝电影的一切似乎都未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然而,作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历史,体验过那种场景的我们这几代人,还是会偶尔想起来。那种庙会般的热闹、那种过节般的开心,以及那时的乡村人对精神生活、对集体体活动的渴望和追求,始终让人铭刻于心,不胜感怀!



诗兄分享


我是一个出生于1970年的70后苦孩子,兄弟姊妹5个我是老五,由于家里孩子多劳力少,小时候基本没有吃过一顿白米饭,那时我们都是吃红薯当正餐的,偶尔能有一星半点大米都是混着红薯煮在里面稀稀拉拉的。

打记事起大概五岁的时候,位于县道旁的我家来了一群维修保养公路的养路队,他们全部都是外县来的人,没有煮饭的人就从我们村里找了一个男的为他们煮饭,由于养路队属于国家安排的,所以他们都有按量供应的大米的,每当到了做饭的时候总能闻到那种煮米和蒸饭的味道,但是大人给我们几个小孩子打了招呼不准去守望别人吃饭的,所以闻味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最大的奢侈了。

终于有一天父母去赶紧了,哥哥姐姐们都上山干农活去了,我一个人在家看家,那个煮饭的厨师正在打扫厨具,从蒸子里面刨出半碗巴在木桶上的剩饭,就喊老五过来老五过来,我就羞羞答答地慢慢滴走过去,他就把碗给我说把这点饭吃了,我也不说谢谢就接过来然后狼吞虎咽地把那大半碗米饭吃个精光,那个香啊甜呀无法形容,然后心里想啊这白米饭大概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吧!

时间进入1978年以后,后来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好政策我们家也和别人家一样天天都能吃得上白米饭了,直到现在什么东北稻花香米呀、泰国香米啊啥的,怎么也吃不出当年那碗剩饭那个味道了,这也许是我们生活好了的缘故吧,但是那半碗剩饭的味道至今在我心里仍不亚于满汉全席。


奎话宝典


童年最难忘的是给妈妈上坟!因为妈妈去世得早,很想妈妈!老父亲就让我坐上板车把我和姐姐拉到妈妈安息的地方!望着四周荒草丛生的城墙根,只感觉悲从中来,我的妈妈再也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眼泪一直流!多想偎依在妈妈的怀里,看星星!在妈妈的怀里,酣然入睡!


金洪62


我的童年称不上丰富多彩却有很多刻在记忆的最深处,不管何时想起都能有当初的感受,另我很久不能平静。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热,父母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开着拖拉机去给人家拉土,天气太热母亲不想我跟着受罪,就让我自己在家待着,井水桶里冰上西瓜,让我在家吃西瓜;那时侯我也就六岁左右不想自己在家,害怕,他们走了就追,现在想想拖拉机走的可能慢,快到村口的时候我妈看见我了,从拖拉机上下来以后我还很高兴,以为可以带上我了,结果我妈下来以后打了我好几巴掌,告诉我天热回家去吃西瓜,我不敢再追,就自己一边抹泪一边走回家,那种无助又害怕的滋味我一点点都没忘,现在想起来,当时妈妈心里是什么滋味啊!回家以后天快黑了父母还没回来,这么热的天,我还想帮父母分担点什么就准备自己把家里吃饭的圆桌放好,那张桌子好沉啊,上面是一个圆桌,下面有支架,就是桌子腿,放桌子的时候我把圆桌摔成了两半,吓的在大门外的墙角一直蹲到爸妈回家。我们小时候是被放养的状态,父母的精力根本达不到面面俱到,类似的情景还有好多,姐姐上课带着我,怕影响同学,上课时间我就坐在外边的台阶上等;冬天的早晨妈妈赶时间把我放在路口,让我去姨妈家,结果姨妈家关着门,我也不知道叫就在路边修车子的小铁屋门外等,结果睡在了那里。。。长大不容易!


食文八卦


我的童年最难忘的是来回上学的路上,因为小的是住在大山里,上学走路有八里路,早上天蒙蒙亮就要起床准备,因为学校远,中午都不回来吃饭,自己带盒饭放在学校饭堂里热一下,到了夏天天气热,几乎经常吃骚饭骚菜的多,吃那种饭菜也很难忘,还有放学回家的路上,因为我们是山里的娃经常被学校附近的欺负,调皮的那些小男孩老是拦着我们,不让我们回家,那时胆小,经常被他们弄哭,又不敢跟他们闹和打架,只有等他们栏到很晚自己放弃才放我们回家,回到家都很晚,天多好黑好黑了,父母不了解还要责骂,所以我们尽量放学要跑得快,可是有时跑的没他们快就会被他们逮住,这段经历小时候是非常难忘的[流泪]


兰必蕙钰全文梅英儿女


我童年最难忘的是有一年的夏天,那会才六七岁吧,妈妈顶着大太阳去田里打农药,爸爸因为开拖拉机在外,家里的农活都是妈妈完成的。天气本来就炎热,那会生产力低下,根本没有什么别的收入,只能靠种田,种点西瓜和香瓜贴补家用,小虫子比我还贪吃,经常把瓜啃得只剩下瓜壳子连着根茎。据说大太阳打农药杀伤力更强,只是妈妈也没有文化,杀敌三千自损一百,自己也中毒了。她忍着虚脱呕吐的身子回到家就倒下了,吓死我了,只知道一定要救活妈妈,倒了水给妈妈喝下,撒开脚丫就往村西头的赤脚医生家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家的,万幸我去喊医生及时,妈妈得到救治安然无恙。现在想来,忆苦思甜,理解妈妈的难处,理解生活的不易,也万幸那时候虽然不懂事,也知道第一时间寻求医生的帮助。


juhaiqin


我是82年的!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没有院墙,邻居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那时没有空调,我家当时新盖的平房,房顶可以晒粮食的那种!一到晚上,邻居家的两个大哥就会往房顶上提水,一桶一桶的泼上去,然后等屋顶的温度降下来大家就开始拿着凉席上去抢地方[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大人们在那里聊天,小孩们在嬉闹!真的很怀念啊!


小宝妈妈66183828


难忘的事太多了,吃的,玩的,生活过的地方都是我记忆中抹不去的。吃过一两角钱的辣条、五角钱的米豆腐、自家的土里找黄瓜和野地瓜,和童年玩伴一起玩躲猫猫、跳绳、爬树、放牛(尤其带饭去坡上吃,带粑粑去坡上放牛的时候烤来吃),和老家的朋友去邻寨看电影,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记忆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而令人难忘的,我是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在农村生活趣事多。


小慧的欢乐日常


我记的在中学,有一次考试,我扭头去抄同桌的,回头我的考卷不见了,上下都找了几遍正急挠头呢!前面女同学把卷子送给了我,可把我吓的我的试卷怎么不见了…现在回想起还真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