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不能“没有耳朵”

在成为特区之前,厦门是海防前线,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邮电通信也相当落后。直至1978年,厦门市内电话仍使用日本侵华时安装的1400门交换机,用户只有1300户。到 1979 年,扩装的 4,000 门纵横制市话都饱和了,长途电话没有国际线,还得经福州、上海、北京等地中转。

彼时,电话主要为手摇式的模拟信号,接线速度慢、信号不稳定,通话靠弹簧片维持,卡住或错位都会引发信号中断;修复故障需逐一检查弹簧片,手动复位。同时,电话大多安装在机关、公用事业单位,企业安装的数量极少,个人用户更是寥寥可数,通信能力严重不足。

通信设备的阻滞,不仅限制了人们的交流,也让不少外商望而却步,厦门也一度被外商戏称“没有耳朵”。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里,政府部门不断听到企业反映,邮电通信太落后,已经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要把厦门建设成现代化的经济特区,引进先进的数字化程控交换机技术,加快通信建设势在必行。

1982年,福州成功引进程控电话给全省带来巨大的鼓舞,厦门邮电部门更加坚定了引进万门程控的决心,引进工作也得到了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