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是散文集,可是作者却说“我的散文其实就是标准的小说。”我的语言太过于无力,没有办法形容我初次拜读这本书时的震撼心情,我甚至觉得又一个像茅盾、冰心般伟大的中国文坛人物出现了——当然我知道作者的作品给她带来的赞誉已经够多,但我仍要表达我的赞美,尽管这对她来说不值一提。

我曾无数次表达过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要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全部都是说个人感情的作品太小家子气,未免有些上不了台面;而全部都在刻画大时代大背景而忽略时代之中尘埃般的人们的生活现状的文学作品又太飘了,有些假大空,颇有些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的感觉。那么下面,我将用我浅薄的语言来为读者朋友说我对李娟女士这本作品的一些拙见。

一、恶劣的环境中人类伟大的生存创造力

在书的开始,作者遍毫不吝惜对大自然的赞美,

作者一方面惊叹于北方的环境如此恶劣、风沙裹挟黄土地的每寸皮肤但劳动人民却依旧能够在上面孕育出作物来使自己存活下去。此外,她还感叹生长在这里的动物们——它们无私的为人类提供服务,甚至自己的生命和肉体。作者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她认为大自然只要稍稍一发火,人类便无能为力,空叹束手无策。人类的伟大便在这改造大自然中体现出来,也是这个作品要反映的重要主旨之一,它的内涵之丰富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观看。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李娟

1.故土环境的恶劣中人类奋斗的动容

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的文字太美了,他把耕种作物看成是一种传承,纵使环境多么恶劣,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沙漫布的西北地区耕耘,终于还是成功养育了子孙数代,延续了独独属于自己自己的那份文化。要说环境当真对那里的劳动人民没有影响吗?

当然农业上的旱涝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劳动人民们没有想过舍弃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他们永远心怀希望,对这片土地心怀感恩,无论寒风冷雨是否可能会把自己辛苦耕耘的作物毁于一旦,他们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从未离去。李娟直面环境的恶劣可她的文字却满怀对这些的热爱——我爱你,因为你哺育了我;我爱你,无论你是否贫瘠。

2.对土地的热爱,无所谓是否肥沃

作品中遥远的向日葵地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家在这里拥有共同耕耘同一片土地的宝贵经历,可能这些在旁人看来又苦又累的工作,可他们一家人都是甘之如饴。虽然栉风沐雨,但是苦中作乐的甜,才是更加让人回味悠长。向日葵地空旷,但是明艳的黄色洋溢着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个死命朝太阳靠近,像极了一个一个渺小的、努力的,我们。

在这本书里感情线埋藏了很多,李娟和她的家人们也就以十分立体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大家的面前,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李娟在其中刻画的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十分与时俱进的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的观点,这在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少提及的,而这也是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出彩地方。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二、情感绵长,诉不尽的人情暖人心

其中令人很惊喜的一个点是李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感情质朴又有美意的描绘,这个关系不拘于一个点,李娟女士把这个关系描述扩展成了一个面。其中有亲人之间含蓄质朴的爱、街坊四邻之间诙谐和睦的情谊还有陌生人之间无言默默的关心。这本书里面描绘大场面的语言不少,但是还能兼顾到如此细腻、如此打动人心的情感描写,可以说是很令人惊讶于作者高深的描写技巧了。

如果哪位读者曾经看过这本书的话,肯定会动容于作者细腻的笔触以及劳动人民朴实的爱是多么无私。那么下面,我们就紧跟着这本书的叙述手法来学习《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功底。

1.亲情难舍,最美不过无言

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梳理了他们一整个家子的情感线,各个家庭成员的角色也算是写的特点突出,辨识度满满。但说实话,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家庭人物,是作者的外婆。特别是书中这个片段的描写,让我几度红了眼眶,她害怕外婆死去所以“依仗她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李娟笔下的外婆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可爱的人物形象。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但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对这样的外婆,这样一个随时处于对疾病和死亡极度恐惧的老人,我心中十分不忍。谁不怕老之将至,人到暮年,但是人哪能和时间作斗争,争不过的就不争了,但你说让他们别怕,他们做不到。外婆和她之间纯粹感人像极了她笔下的一切事物——干净、温热、一尘不染。

2.虽无亲缘,真情永存

我记得之前写妹妹的模拟题时,曾经见到过李娟女士的一篇文章,名字貌似是叫做“裁缝铺什么的,也是关于在西北的这段回忆。那时候就觉得这文章谁写的,太妙了,华丽的辞藻倒是一个没有,却直戳读者的心灵,不差分毫击碎快社会节奏的弊端,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摆在你面前,让你只能向往,却无奈于现状

动弹不了。李娟不但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抱着一种息息相关的感情她还主动投身其中,她享受这种人际关系的纯洁,她全身心的融入环境。

她的母亲豪迈开朗,使交往人际变得简单通透,恰巧那里民风淳朴,她的母亲也爱上了乡里邻居之间这份和睦交往的氛围。李娟就会仔细观察,用她喜欢的视角记录下来,并有幸能让世人看到,她也把这看成情分——我和你,通过文字结下缘分,像向日葵一样,迎光生长。

三、文字寄寓作者寄托,深剖文中所说

李娟这部散文杂集能获得这么多读者专家的追捧,那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这类作品一般蕴含含义都十分丰富,主旨也是层层递进,逐层都有它专属的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曾盛赞李娟的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用最澄澈的文字,写最好的人心和环境。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这本书的两个主要描写点,那么还有其它的吗?我们一起来深入剖析。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1.小角度的冷暖,小世界的悲欢

其实这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并且我们在上文也偶有提及。例如李娟对芸芸众生独到细腻的描写与观察,那些在我们眼中稀疏平常的事情,用她的文字来讲总是格外动人。

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她的那个乐观的母亲,还有她的那个年迈的外婆。她写母亲的彪悍勇武,粗犷豪放,写她在夏日的葵花地里赤

身扛掀,一边浇水一边穿行,全身晒得黝黑,和万物模糊了视线。她和向日葵地不止是被劳动和劳动的关系,还有一种情感维系在,这种感情不能用微妙来形容,而是浓厚。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埋头苦干,都在和命运抗争着拜托贫穷(当然,这个抗争不含情感色彩,只是一种向上的发奋精神。)

2.大视角的环境,大环境的背景

很多人说,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之后,很心疼这个倔强向上的小姑娘,她在城里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迈的外婆;到了农村,还要一边兼顾干农活一边照顾向日葵。这个瘦弱的姑娘肩上好像背负了很多东西,连旁人看起来都很心疼。大环境的描写,恶劣环境的渲染更显得姑娘品质的可贵以及人地感情的坚固。

《遥远的向日葵地》:所谓“希望”,就是努力有可能比放弃强一点

虽然是现代化的社会,但是不是所有地区都很繁华,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充满阳光幸福的环境中。我们为什么要努力,你问天问地,最后问自己,可是好像谁也说不清,好像世界一直这样,不因为我自己做了什么而改变分毫呢!但可能,我们努力的原因 只是因为比放弃要强一点吧。

四、总结

李娟是独一无二的,阿勒泰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两者一相遇,便催生出了浑然天成的文字,释放出夺目的光芒。《遥远的向日葵地》带给我们极高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可能文字的魅力正在于此,它可以让我们体会隽永的真谛,让我们从简单中透出真味。

让我们给躁动的灵魂一阵镇定剂,让我们沉浸于李娟富有魅力的文字之中,体会李娟想告诉我们的——

有时候我们努力,可能只是因为比放弃强了一点,这句话我们应该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遥远的向日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