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心的广州,比家乡更有家的感觉

窝心的广州,比家乡更有家的感觉

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的北方人,对南北差异的理解绝不仅限于豆花是甜的还是咸的,西红柿炒蛋应该放盐还是放糖,过年吃不吃饺子这类众所周知但很表面的差异。

我发现,虽然现在大家都讲普通话,但有时还会存在不少误解。

比如下面这个词,在北方的意思是很郁闷很委屈,在广东竟然是另外一个意思。


窝心的广州,比家乡更有家的感觉

今天看到校友群里一位校友发的福建与山东农村大喇叭防疫情广播词,福建是好声好气哄着来,山东是骂骂咧咧骂着来。未找到原出处,所以不能证实是真的如此,还是网友创作。但是这种差异倒是符合双方的特点。

以往的春晚小品里往往会有个讲着蹩脚普通话的广东人当配角,供大家一乐。据说因为这种丑化南方人的角色,导致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看春晚。

真实的广东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耳听为虚,下面还是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聊一下,广州和广州人是如何让人窝心。

外地人学粤语难?都怪广州人


十年前刚来广州,猛然之间的感觉还不如到了国外,为啥?

到国外至少可以听和讲几句英文,可是粤语却是一句听不懂,也不会说。

去商场、菜场或其他公共场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对方笑容满面,冲我来一通粤语,我一脸茫然,回一句:“不好意思,听不懂,请讲国语。”

对方继续笑容满面,切换到国语频道再讲一次。

广州公共场所的广播都用三种语言播报:国语、粤语、英语。这是我去过的诸多城市中,唯一一个把方言置入官方语言的城市。

不仅如此,电视台和电台都有粤语频道,电影院部分影片有粤语配音,每每让我惊讶不已,真是有钱啊,什么都多费一道工序不用钱的啊?

尽管如此,来广州十年,我还是不会讲粤语,听也只能听懂一点点?

为什么?都怪广州人,他们太窝心了。

无论我跟几个广州人一起聊天,广州人本来互相都讲粤语,一看到我茫然的眼神,或是应该笑的时候没有笑,甚至有时候只是笑得不到位,立马切换到国语问我:你刚刚是不是没听懂?是这样子的……用国语再讲一遍来龙去脉,有些词在粤语中很搞笑,但是找不到对应的国语词,他们会几个人商量一下努力找出国语中匹配的表达,然后在我终于听懂之后,大家重新再笑一次。

无论是同事、朋友、上司还是陌生人,都有这种让人窝心的素质。

有些正式场合,比如采访、开会等,讲话的人如果是广东本地人,会先用国语问一下,我国语不太好,在座的如果都能听懂粤语,我就讲粤语,如果有人听不懂国语,我就努力一下讲国语。只要在场有一位举手表示听不懂粤语,那么大家就会尽量全场使用普通话。

所以,被这些窝心的广州人惯坏了,我至今不会讲粤语。

让海底捞毫无优势的广式服务


海底捞以超级贴心的服务著称,在中国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广受赞誉。然而在广州却没有掀起什么浪花。仅仅开了两三家店,也没有像在别的城市那么受追捧。

因为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在广州并无多少优势。

广式服务有多周到?这么说吧,以前“顾客就是上帝”在我眼里只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来广州之后,才感受到,我原来就是上帝本帝。

多数餐厅酒楼里的服务生永远笑容可掬,在合适的时候上茶倒茶,在你点多了菜的时候提醒你别浪费,吃完再点。叫一声靓仔靓女,马上小跑过来,能办的马上安排,办不到的耐心柔声说不好意思。

回想在北京某五星级酒店,茶水没了,每次喊半天,服务员都不过来。喊的声音大了,她还不耐烦地给你个白眼。

在北方好多服务场所,只有当你脾气上来,骂服务员一通,他们才会好好服务。

我妈来广州,去菜场买菜,回来特别开心,说她去每个菜摊只买了一点点菜,每个老板都跟她说谢谢。

我每次去买菜,只买一顿最多买两顿的,所以份量都很小,但是卖菜的从不嫌麻烦,一头蒜,两根葱,三棵香菜,两个西红柿,全都可以买。而且山药、土豆等可以帮忙削皮,鸡鸭鱼海鲜都可以帮忙处理得干干净净,问你准备清蒸还是炒,根据做法按要求现场改刀。

我去菜场买肉,每次都是鲁提辖附体。“老板,我要两根肋排,切小块。两份纯瘦肉,一点儿肥的不要,一份剁碎,另一份切薄片。”“老板,这块猪肝切薄片,带皮五花肉切小块。”每次,卖肉的小哥或大姐都会非常开心地双刀翻飞,帮我切好剁好分装好,再跟说我谢谢。

就在前几天,年三十,我去超市,猪肉专柜的大姐在百忙之中,仍然帮我剁好饺子馅。

这些要求,我在北方是万万不敢提的,否则老板的双刀估计会向我削来。

所以,在这里我爱上了做菜,因为前面我不擅长的那些流程都可以在菜场让卖菜的老板帮忙解决。余下的步骤,不过是回家再清洗一遍,然后直接下锅。

服务意识很强的政府


在老家时很怕去政府部门办事,一般情况下,态度不好不说,经常还要因为莫名其妙的奇葩规定跑好几次,某朋友就遇到了结婚开单身证明却多次开不出来的情况。

我来广州后也担心这些问题,无亲无故,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真有个事儿上哪儿找人去?

后来事实证明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因个人原因去政府办事的时候屈指可数,而且好几次都让人特别暖心。

怀孕时去办准生证,街道需要老家开的证明,街道工作人员把需要提供的资料一个个列出来,告诉我每一个需要去哪里办,其中一份是要寄回老家,让家里派出所还是哪个部门写上一句话,签字盖章。那句话不能写错。她一开始说给我听。后来自己用铅笔把那句话写在上面,后面打了括号写上让对方原句一字不差抄写下来再把铅笔的擦掉。

她跟我说:“我担心你转述的不准,到时候大着肚子还得再跑一趟。我帮你把内容用铅笔写上。你打电话跟家里人说一下,一定让那边对接的部门按我铅笔写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写,再盖章寄回来。”

窝心。

后来去迁户口,按照官网列的清单准备材料递交,记得是十五个工作日出结果。后来提前几天短信通知我已签发。我就没着急去取。

周六中午接到办证大厅负责户政工作的工作人员电话,告诉我户口已经签发,里面有学历认证等各种原件,怕我着急用,问我如果有空过去取的话,她就下班后稍微等我一下,别太晚就好。

窝心,非亲非故为何如此周到?以前的办证中心离我家不远,我马上跑过去取回来,不让人家等太久。

去办社保,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所有的疑问,还主动提示了部分我没有问到的信息。办好后,请我帮他在旁边的评价器上按键打分。当然是非常满意。

后来,广州几乎所有个人窗口业务几乎都可以在网上自助办理,没什么机会去政府窗口。直到前年生了小女儿,去给她办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首次需要带她去。才又一次去了办证大厅,跟前同事约着预约了同一天,顺便一起聚聚。

两个哺乳期妈妈带着刚出月子不久的小宝宝,去了办证大厅,发现里面有设施齐全的母婴室,护理台、隔尿垫、湿巾、棉柔巾等一应聚全,还有宝宝餐椅,喂奶的沙发,沙发前面竟然还放了可以调节高度的垫脚凳。哺乳过的妈妈们都知道这个垫脚凳有多么贴心。

我跟同事带着两个小宝宝在母婴室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在广州,过马路多数车会让路,公交地铁上让座率非常高,走在前面的陌生人会帮忙扶门……好多在广州扎根的外地人都很喜欢广州,在这座语言和文化差异都很大的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觉。

有人说,在广州活得轻松,不必求人托关系,广州人会公事公办公平合理地对待我们。虽然占据关系和资源的人会活得更好,但是广州,至少给普通人留下一线生机,即使无权无势也没多少钱,也可以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

有人说,一线城市都不太温暖,但广州不一样。有这么多窝心的广州人,广州自然成了一座最窝心的大城市。

最近,各地疫情严重,很多地方对武汉人很不友好。让很多武汉人进退两难,但是广东人却极温厚,帮滞留在外的武汉人安排酒店,提供周到的服务。因为“我们是要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武汉人。”也许曾经在SARS期间遭受过冷眼的广州人,才能感同身受,懂得漂泊在外的武汉人需要怎样的对待。

在广州当上帝久了,本来脾气急躁很厉害的我,也变得温柔耐心,更多的体谅他人,以前好胜好辩,现在有样学样学着广州人包容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努力做一个让人窝心的新广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