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简称为“黔”或“贵”。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贵州既简称“贵”,也简称“黔”呢?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这得追溯到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今天的乌江下游和沅江上游一带被称为黔中,楚国曾在此设立过黔中郡。


楚国黔中郡的郡治在辰州。《史记正义》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


战国后期,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并将两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


考古学家曾在沅陵出土过大量的黔中郡文物。


西汉初年,将黔中郡改为武陵郡,从此此地又称为武陵,而武陵山就是如此得名。武陵之名出现后,便沿袭到魏晋南北朝。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武陵人捕鱼为业……”,从此,武陵开始成为桃源、故乡的代称。武陵郡的管辖范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武陵山区。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隋朝时期,废除了武陵郡,设立了黔州,置彭水县。


当时田宗显成为黔州刺史,开始了田氏在黔东北的世袭统治。


唐朝时期,在州之上设置道,黔州最初隶属于江南道。


开元年间,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和黔中道。


黔中道管辖云贵高原东部地区,包括今天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原黔中郡(武陵郡—黔州)。


黔中道德中心在黔州,而黔州的中心在彭水。


从黔中郡到黔州、在到黔中道,“黔”字所能代表的地区已经代表今天的整个贵州省,甚至更大。


除了贵州省简称黔以外,重庆有黔江、湖南有黔阳等称呼,都是在黔中道的范围之内。


唐朝后期柳宗元写下的《黔之驴》,讲的应该是发生在黔中道东部沅江地区的故事,因为柳宗元曾被贬永州,这里是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的交界地带。


该时期黔中的风景就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孟郊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中写道“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 ”白居易在《送萧处士游黔南》中写道“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宋朝时期,黔州隶属于夔州路。


贵州原名叫做矩州,是唐朝黔中道的一个羁縻州,也就是今天的贵阳一带。


在宋朝的敕书中便记载为:“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这是贵州一词第一次出现,但是在当时矩州之名没有改,普贵被封为矩州刺史。


南宋时期,蛮州(开阳)的宋氏强大,


占领了矩州和今天的龙里、贵定、瓮安、息烽等地,1209年,南宋朝廷册封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从此,矩州改名贵州。


元朝,水东宋氏被迫臣服,元朝在此建立土司制度,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


明朝建立后,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墙,贵阳正式成为一座有规模的城市。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而后,明朝设置贵州宣慰司管辖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之地,其中心在贵州城。


随后,贵州名称的范围不断扩大。


1413年,思州田氏灭亡,永乐帝将思州和水东、水西合并,建立了贵州布政使司,也就是贵州省。


1600年,播州杨氏灭亡,分为平越府和遵义府,将平越府划给贵州,遵义府划给四川。


1727年,将遵义府划给贵州。


从此,“贵州”从贵阳扩展到整个省。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1476年,在贵州宣慰司南部的程番(惠水)设立程番府,成为贵州的行政中心。


隆庆二年(1568)程番府徙治贵州城,成为省会。


在这个时期,贵州城开始有了贵阳的名称,王阳明在诗中便有“贵阳”的名字。


1569年,更名贵阳府。从此贵阳一名正式出现。贵阳得名于“贵山之南”。


贵阳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开阳、修文、息烽、龙里、贵定、长顺、惠水、罗甸。


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贵州一词来源于贵阳地区的矩州,贵州和贵阳同源——因为贵州实际上是贵阳的扩大。


因而,一般以“贵”作为贵阳的简称,如在交通领域,有贵南高铁、贵昆铁路、贵广高铁、贵遵高速公路等等。


不过民间也广为流传认为贵阳简称“筑”。


贵阳为什么简称“筑”?


“筑”是什么呢?“筑”是一种古乐器的名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筑”,以曲五弦之乐也。“筑”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五弦乐器,演奏时用手拿着,读音就是“竹”。


多种地方志资料表明,古代贵阳是竹子丛生的地方,是盛产美竹的摇篮。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贵阳被称为“黑羊箐”,“箐”是山间的大竹林。贵州现在最早的地方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出产的土产刺竹、筋竹最著名。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绵竹、水竹、丛竹、凤尾竹、潇湘竹、画眉竹等11种。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种植的竹子有紫竹、绵竹、丛竹、凤尾竹、罗汉竹、筋竹、水竹、白竹、苦竹、实竹、刺竹、潇湘竹、画眉竹、斑竹、箭竹等15种。“筑”和“竹”同音,“筑”又是竹子制成的乐器。贵阳市简称“筑”反映了古代自然环境的特征。


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卫、所,以贵州卫、贵州前卫地设贵筑县,这是“筑”字第一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新贵县将其地并入贵筑县。贵阳府和贵筑县同设官署于贵阳诚内。民国2年(1913年)贵筑县移治扎佐,后又移治息烽,改名息烽县,此后数十年贵筑县不存在。


民国3年(1914年)1月,废贵阳府设贵阳县。民国30年(1941年)7月贵阳市成立,废除贵阳县,另设贵筑县治于花溪,这是“筑”字第二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


1957年11月,撤销贵筑县,将该县大部分辖区划入贵阳市,此后,“筑”字在贵阳历史县名中消失。


由以上贵阳历史名称演变可知,“筑”字在贵阳历史县名中两度出现,时间长达300多年,影响深远。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为什么贵州也简称“黔”呢?


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成立,到如今已经有了600年的历史了,在这600年的时间里,贵州一直都简称为“黔”。


例如,明朝的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将贵州部分游记命名为《黔游记》,而清代遵义国学大师莫友芝在收录一本明朝贵州诗人的诗篇,定名为《黔诗纪略》。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当时的贵州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均已黔为简称,如川黔驿道。


四川每年向贵州贩运大量的食盐,叫做“川盐入黔”,因而,黔作为贵州的简称,自从建省以后就十分的稳固的。


今天贵州省最大的河流——乌江,汉朝到魏晋叫做涪陵水、唐宋叫做黔江、务川、德江等,元朝后才叫做乌江。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从本义来看,乌表示黑,黔也表示黑,而德也代表黑。


《史记》记载,秦始皇尚黑,该河水为德水,将黎民叫做黔首。


今天的乌江已经不叫黔江了,但是乌江沿岸还有叫做黔江的小城。


由于贵州省的省会在贵阳市,这里比较靠近地理中心。

为什么贵州简称“黔”和“贵、贵阳简称筑?你知道吗?

因而黔中现在已经成为了贵阳周围的称呼,而原本的黔中,现在称为黔东,或者黔东北,现在有了黔南、黔西南、黔西、黔北等地理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