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2004年,國家統計局首次組織評估縣域經濟並進行了排名,但只持續了兩年,此後的“百強縣”評比都由民間組織,中郡所、賽迪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都出過排名。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評估,“百強縣”的主要指標還是經濟實力。十餘年來,有縣(包括縣級市,以下簡稱市)保持優勢,比如江蘇的崑山市、江陰市和張家港市自2006年開始就常年霸佔排行榜前三名;也有些縣(市)僅僅完成了“處女秀”就不見蹤影。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郡縣治,天下無不治”。縣域經濟至今仍然是中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上觀新聞記者彙總了2004年至2019年的16份百強縣榜單(注:2004年、2005年的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2006年-2016年數據採用中郡所的《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報告》,2017-2019年數據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從中窺得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脈絡。

“百強縣”約佔全國GDP的10%

粗摸估算,“百強縣”約佔到全國2%的土地和7%的人口,但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百強縣”GDP總值達到1.63萬億元,約佔同期全國GDP的11.9%。2019年,賽迪的《2019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得出,“百強縣”仍然能創造全國約10%的GDP。

中國經濟不斷蓄力前行的這15年,靠的不僅是一二線城市的拉動,縣域是基石。2004年,排名第一的崑山市實現GDP430.37億元,前十名共實現GDP4226.41億元。到了2019年,光崑山一個市的GDP就能和2004年前十名的總額媲美(3832.06億元),而這一年前十名的GDP總量則達到了2.33萬億元。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強縣分佈東多西少,江蘇省成縣域經濟強省

2004年,入榜百強縣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一共30個,山東、江蘇緊隨其後。到了2019年,江蘇以23個縣(市)的數量排名第一位,浙江以21個位列第二。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縱觀16年的“排名史”,江蘇省的表現也非常突出。16份排名算上並列,共產生1727個“百強縣”名額。我們可以看到,江蘇歷年上榜的縣(市)大概佔到總量的23%,其次是浙江和山東,約佔21%(浙江略多)。這三個省市佔據了“百強縣”的半壁江山,剩下的名額被21個省市“瓜分”。廣西、海南、甘肅、重慶、西藏、青海、寧夏7省暫時無縣(市)榜。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總體來看,“百強縣”的分佈除了有個別省份特別突出的現象外,分佈也並不均勻。以2019年為例,100個席位中東部佔了74個,中部佔了19個,西部僅7個。

蟬聯、一輪遊、改名……“百強縣”命運大不同

16年來,雖然有1727個“百強縣”名額,但剔除重複得獎的,其實只有221個縣(市)獲得過“百強縣”的稱號。對照2004年和2019年的排名不難發現,排名靠前的縣(市)重合率非常高: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慈溪、晉江、太倉……如今排名前15的縣(市)中,除了長沙縣是2005年首次上榜外,其餘均在2004年就有了不錯的名次。

尤其崑山、江陰和張家港這三個縣(市),自“百強縣”排名出世以來就一直在榜上,且保持在前四名。連續16次都入圍“百強縣”的共有34個縣(市),江蘇有10個,浙江有12個。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也有一些縣僅上榜過一次就銷聲匿跡了,比如山東的長島縣。2004年長島縣排在第91位,但後來就再也沒有入榜過。長島縣的地理位置其實很優越,位於黃渤海的交匯處,但因為是一個海島縣,人口不多,在經濟發展上有瓶頸。2018年,長島縣的GDP僅為77.8億元。

還有以下20個縣(市),也都僅有過一次上榜機會。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有一些縣開始叫縣,後來則因為撤縣改市用新的名稱出現,包括山東鄒平市、江蘇海安市、湖南寧鄉市、陝西神木市、浙江玉環市。1983是中國撤縣設市拉開序幕的一年,截至1998年底,我國縣級市的數量為437個,其中有350個為縣改市。連續16年出現在“百強縣”榜單上的32個縣級市,93.75%都是趕上了這波浪潮。

還有一些縣(市)的境遇比較特殊,沒有蟬聯,也不算跌出榜單,而是因為改區,變為地級市的市轄區。雖然行政區劃等級不變,但市轄區不再參與到“百強縣”的評比。像原先的上海崇明縣、天津靜海縣、廣東高要市、河北鹿泉市、浙江省紹興縣等。

據民政部數據,2004年-2017年,縣及縣級市的數量並沒有增多,反而在減少。2004年全國共有1464個縣和374個縣級市,2017年則分別為1355和363個,但市轄區的數量在增多,從852個增加到了962個。

崑山和江陰的“稱霸”之爭

16年的“百強縣”排行中,江陰市有11年摘得桂冠,其餘5年則為崑山市。

從經濟體量上看,江陰市和崑山市不相上下,2018年兩市的GDP分別為3806.18億元和3832.06億元,人均分別為23.05萬元和23.03萬元。但這對江蘇“雙子星”的發展路徑並不相同。

江陰市依託的是強大的民營經濟。截至2018年,江陰市上市企業數量為4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為54家,上市公司總數在全國縣市中位列第一。

江陰的民營經濟主要以製造業為主,素來有“中國製造業第一縣”之稱。根據公開數據,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江陰市的第二產業佔比是55%,到了2017年,比重仍然有54.4%。

近年江陰也開始推動新興戰略性產業建設。根據江陰官方的說法,截至2018年,江陰的新興戰略產業,包括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墨烯製備等,已在高新產業技術園區和臨港經濟開發區集聚,但規模潛力還有待提升。

崑山倚靠的則是臺資。

臺資企業對崑山經濟的貢獻度非常之高。2019年前十個月,臺資企業貢獻了崑山GDP的40%,工業總產值的50%利用外資的60%,進出口總額的70%以上。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崑山通過不斷的項目引進和人員外出考察,打造出了電子信息產業等中高端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崑山政府還通過不斷優化海關、工商等環節,提升產品出口效率和便利度。這種友善的營商環境,讓大批技術密集型臺灣企業選擇落戶且長久留了下來。

相較於環滬虹吸帶上的其他五個衛星城,崑山的人均GDP遠遠超越所處省份的人均GDP,且比上海也高出不少。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百強縣”榜單的科學性

在國家統計局不再公佈“百強縣”榜單後,“百強縣”榜不再唯一。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就有四個機構先後發佈了排行,先後是工信部賽迪顧問、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中郡所。

各類“百強縣”榜也並非都能服人。2018年,江蘇省東臺市就通過官方新媒體平臺“東臺發佈”對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城國研智庫發佈的百強榜進行“揭批”,對評選程序和評選結果表達了抗議。

不過,雖然每個機構的評價指標之間會有大大小小的出入,但總結起來大概是這幾個方面:經濟發展(主要包括GDP和財政收入)、投資潛力、民生質量(主要包括收入和消費水平)、生態環境、政府服務和城鄉融合情況六個大類。

百強縣”風雲變幻16年,哪個才是中國“最強縣”

國信的指標涵蓋範圍最廣,除了投資情況外其餘都計算在內,且衡量了政府服務效率和城鄉發展的情況,包括城鄉差距和城鎮化水平。像廣西、海南、寧夏,這些在其他榜單中暫無縣市入榜的省份,在國信的榜單中能佔到名額。

社科院的評價方式最純粹,指標暫時只包括綜合經濟實力和投資潛力兩方面,計算的是實打實的縣域經濟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賽迪在投資潛力這類指標下還有設新增企業數量、科研投入和專利授權量這些細化指標,是唯一一家看重縣域科研創新能力的評價機構。

無論指標千變萬化,總的來說,經濟發展總是排榜的第一要義。各類榜單最後結果大同小異,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盤踞前三,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的百強縣佔比總是過半。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認為,縣域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徵之一。在“五環外”、“下沉”成為新的流行語的今天,可能我們也需要重新認識中國的縣域經濟,從這個意義上,對“百強縣”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