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安徽皖北應該如何發展?

小魚兒說說說


一,淮北宿州合併,建立地級淮北市,或者叫宿州市,一市兩地。二,淮南蚌埠合併,建立地級蚌埠市,順便把鳳陽縣,壽縣並進來,兩地同城化發展。合併後安徽多了兩個經濟大市。三是阜陽亳州合併,阜陽憑藉交通優勢,人口優勢,大力發展亳州藥都之優勢,將有助於亳州的藥都名片做大做強。皖南嘛,一,蕪湖馬鞍山銅陵合併,建立地級蕪湖市,三市合併估計GDP將達到萬億以上!二,池州併入安慶市,做大安慶。其餘地方暫時不變。


戈巴迪


皖北要發展,肯定要確立一箇中心城市,人口,產業,都很重要,阜陽具備人口,無支柱產業,蚌埠學院多,節點城市,但是,無人口,無大產業支持,宿州一樣,有人口,無大產業支持,淮南,淮北更不用說了,資源型城市,煤炭枯竭,已經入不敷出,更不用說成為中心城市。皖北唯有亳州,具備人口,大產業,亳州中藥材交易年千億級別,古井貢酒收購武漢黃鶴樓酒業,提出雙百億目標,唯一不足就是位置稍偏,學院少。皖北六市,都想做中心城市,關鍵還要看家底,看誰的產業發展的更大,更好,放在統一平臺上看,只有亳州最有前途,最年輕的地級市,各項經濟都是領跑全省,假以時日,必將騰飛。



感恩的心高


皖北發展,首先皖北六市應團結一心,向省,中央要政策

二、市際之間要差異化發展,各城市定位要清晰,切忌模仿和拉後腿,我搞食品工業園,你也跟著搞,我建煤化工煤化工你也建煤化工,招商打架啊,誰都不服誰,如何發展

三、安徽目前定義的南北協動看來除了合阜其他的是失敗了,除了合肥,其他皖南城市根本沒那麼大帶動能力,建議分拆合肥資源,把不適合合肥城市功能產業的其實葉單位劃分皖北各市

四、部署城市區劃調整,安徽這麼落後的地方搞16的市著實有點多了,江蘇和浙江都是13,要發展必須搞大市建制,建議淮北宿州合併新淮北,淮南蚌埠合併新蚌埠

五、加強頂層設計,各市政府權利層不宜頻繁更替,要一屆接著一屆幹,沿著一個方向走,勁往一處使,錢往一處花,並且省裡要高配各市書記,最好省政府領導兼任,領導幹部才有幹勁

六、交通,教育,醫療,用地配額,向皖北各市傾斜,鼓勵各市幹勁



淮北大學士


皖北最大的優勢是人口資源,更好地利用人口優勢皖北地區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數據顯示,皖北人口密度遠遠大於皖南地區,發展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當務之急。

皖北地區土地相對平坦且肥沃,是優質的農作物生長地區。可以相應的提高新技術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使農作物最大化地轉化為商品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和道路等級有待於提高。有利於加強本地區和域外地區的經濟聯繫,加速生活要素的快速流通和提高通關效率。

加大皖北地區教育投資力度,只有教育和成材才能更好的改變一個人的未來。也有有利於提高人口素質,改變本地區接受教育相對偏低的狀況。

最後是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好的政策發展才能得到落實。




Designing


皖北六市,阜陽、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經濟實力懸殊不大,存在相互不服誰,各自為政的心態,應該將六市中心蒙城設立副省級中心城市,行政上管理六市;蒙城距離皖北六市交通距離均在100公里內,可建設成為六市行政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倉儲中心未來還可成為科技中心,發展成以蒙城為中心的城市群,帶動皖北騰飛,從根本上解決合肥無法輻射問題。


耘樂園


一條淮河隔離了南北的通道,皖北地區的百姓不僅從交通上,在經濟、文化、習慣、思維等方面也與淮河以南地區存在很多差異。

淮河不可能像浩瀚的長江那樣,養育出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這些經濟大都市。而且與南京和合肥的連接也不是很暢通。

在改革進程浪潮中,也根本看不見有太多跡象促進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在皖北地區的經濟更是嚴重 滯後。


皖北地區主要是指淮北地區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等6個地級市。

皖北地區的人口數量接近3200萬,2017年的GDP只有7850億。而省會合肥很快將以800萬人口追上整個皖北地區的經濟總量。一河之隔竟隔出了美國與中國之間太平洋的距離,足足相差了4倍有餘。

一個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是皖北地區最大的希望。

把淮南之外的其他5個地區全部劃入經濟區範圍,一旦整個淮海經濟區啟動勢必會推動整個皖北地區的發展。

可是足足等了N年,也沒有等來國家的批覆。竹籃打水一場空,到了今天即便獲批也以體現不了太多價值。城鎮化建設最紅火的時期已經流失,國內城市圈將進入了平穩期。高質量的都市圈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皖北地區往南跨不過淮河,向東到不了黃海。發展不起本地經濟,也迎不來鳳凰。只有一個字繼續“等”,只有通過不斷建設東中西部發展大通道,改善交通環境,才可以讓皖北地區有發展的機會。而人力資源優勢是皖北發展的最大優勢。


鞅論財道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皖北發展,將皖北地區列為全省統籌區域發展的重點,明確提出“沒有皖北地區的加快發展,就沒有安徽的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近年來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把皖北地區建設成為推動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關於支持機場建設方面。根據全國民用運輸機場佈局規劃和民航“十三五”建設規劃,我省皖北地區“十三五”期間將新建蚌埠、亳州、宿州3個支線機場,佔全省新建機場數的3/4。這些機場的建成將會極大改善皖北地區的綜合交通運輸條件,滿足人民群眾航空出行需求。宿州機場在項目選址初期,省政府曾明確要求宿州、淮北兩市考慮合作共建機場事宜(《研究“十二五”民航機場項目前期工作》(省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13年第138號)),後因空域和地面諸多條件限制,機場選址在宿州市埇橋區大店鎮梁家場址,現已通過軍方和民航局批覆同意。該場址距離宿州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4公里,距離淮北市中心直線距離約56公里,基本可以兼顧宿州、淮北兩市群眾航空出行需求。目前,宿州市正在積極推進宿州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儘早開工建設。

關於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方面。近年來,我省把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作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具體實踐,積極開展《安徽省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編制等工作。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淮北市積極爭取國家資源型城市試點、示範,多渠道籌措各類專項資金,有效改善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和居民生活質量。2017年,淮北市濉溪縣採煤沉陷區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2017-2018年,共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3.8億元,支持濉溪縣採煤沉陷區乾隆湖生態修復及環境整治等9個項目建設。今年7月份,推薦淮北市杜集區重點採煤沉陷區新增納入201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範圍。下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支持配合淮北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天祺


淮北宿州合併,建立地級淮北市。淮南蚌埠合併,建立地級淮南市。抱團發展,同時合併後安徽多了兩個超2000億的經濟大市,屆時的皖北就阜陽亳州經濟稍微次之,而阜陽憑藉交通優勢,人口優勢必然在兩淮的帶動下經濟會高速前進。那時安徽可大力發展亳州藥都之優勢,將亳州的藥都名片做大做強。同時建議蕪湖馬鞍山銅陵合併,建立地級蕪湖市,三市合併GDP將達到6000億,與合肥一起齊頭並進,五至十年同時進入一線城市指日可待!


俊哥7235


首先應儘快確定皖北中心城市,給予一定政策扶持!毫無疑問皖北中心城市將在阜陽、蚌埠二者之中產生。但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短板!蚌埠最大短板在於人口太少,無法支撐中心城市!而且蚌埠又不具備吸引更多人定居的條件。所以省裡不會花大力氣去培養一個沒有人的所謂中心城市。阜陽雖具備人口基礎但也有短板比如高等教育不足(且因省會合肥也需要吸收更多人口定居,但對外省人員吸引力不大,所以只能想辦法從省內地市吸引,阜陽人口眾多自然被合肥打壓,以達到從阜陽吸收人到合肥定居),目前僅阜師院(二本),阜師院信息工程學院(民辦本科)兩所本科院校。要是省裡真打算培養阜陽應儘快落實安農大、安醫大阜陽分校的建設,或者成立皖北學院、皖北醫學院等(如皖南中心蕪湖的皖南醫學院)!補足短板,這樣阜陽才有希望成為中心城市。培養阜陽做皖北中心城市代價要比蚌埠小,同時效果缺比培養蚌埠更明顯,更能帶動皖北發展。繼而拉動全省經濟發展。


遠在楚都的我53867641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市,位於華東地區,明清是屬於兩江總督轄地,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省名來自於當時“安慶府”與“徽州府”兩府之首字。

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南北,與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山東省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行政區域南北狹長,地形地貌由皖北黃淮平原、皖中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

自安徽立省之日起,就有皖南皖北之說,但沒有明確公認的分界線。近年來,隨著安徽省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根據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又新分出了皖中,故目前有了皖北、皖中、皖南的新叫法:

皖北:大部分在淮河北岸,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等6個省轄市。這些地方,是黃淮平原的組成部分,通用中原官話,歷史上為中原地區範圍,與 河南、山東有文化親緣關係。

皖中: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中間地區,包括合肥、六安、滁州3市。通稱江淮地區,是江淮文化的起源地,為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過渡地帶。

皖南:主要是長江以南或長江兩岸地區,包括安慶、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7市,是徽派文化的發源地。

上表2019年安徽省各市GDP數據中,黃色部分為皖北6市。從數據可以看出,皖北地區的整體經濟數據排名都比較偏後,人均GDP更是嚴重靠後,前十名中,只有一個蚌埠排第6,其餘5市均是倒數最後。

綜觀安徽經濟的發展歷史,在農業和資源型經濟時代,因為皖北一帶位於黃淮平原和中原腹地,以平原為主,人口稠密,傳統農業經濟發達,淮南、淮北、蚌埠一帶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炭開採和煤化工業非常發達。皖南地區受地理地形因素影響,丘陵和山區地帶優質土地稀少,不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當,當時是落後皖北的。

斗轉星移,時代在向前發展。自改革開放後,皖南利用沿江,和靠近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的地理優勢,較早從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製造業,進而發展工商業和服務業。完成傳統經濟向現代新型經濟的轉變,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現在遠遠超過了皖北地區。

皖北,早期受益於豐富的礦藏資源,發展迅速,現在也正是受累於這些資源,沒有及時有效擺脫資源型經濟,進行產業升級,同時引進新型高附加值產業,逐漸被皖南超越。皖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和規劃,從而恢復往日的榮光。

首先,皖北地區要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和機遇意識,立足自身優勢,主攻突出短板,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脫粗放資源型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其次,發揮皖北巨大人力資源優勢,激發創業活力是皖北發展的重要路徑。當地進一步做實創業平臺,完善創業支持政策,加快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同時發揮農業主產區的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提升附加產值。

再次,加強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增強皖北發展動能的關鍵所在。新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引領,突出抓好項目謀劃、企業招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基地高端化、集群式發展。

最後,皖北地區大部分被規劃進了中原經濟區範圍,應積極向中原經濟區靠攏,打通交通斷頭路,對接產業佈局和爭取有利政策;同時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爭取合肥經濟產業輻射,協同合肥共謀發展。

綜述,2019年底,隨著鄭合高鐵(鄭州-合肥)、商合杭高鐵(商丘-合肥-杭州)的開通運營,皖北地區進入了高鐵時代,融入了國家的高鐵網絡,在享受交通快捷便利的同時,也能享受長三角和其它地區產業轉移紅利,未來,皖北將迎來新一波的發展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