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忍论书法

李百忍论书法

李百忍(1927-1999) 号蕴威,别署老汪湖人。生于安徽宿县,逝于合肥。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安徽书协主席,一级美术师。1950年考入华东军大艺术系就读,1957年,又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拜沈子善教授为师。曾任华东军区文化部文艺助理员,宿县地区文联主席,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常务理事等。先后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五、六届省政协委员,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代表。

李百忍先生书体全面,擅行书,尤精狂草,被誉为“草书圣手”。他的草书作品,清俊刚健,朴拙沉实,严谨蕴藉,开阔豁达,纵横捭阖,跌宕有序,给人以气定神完、自然天成之美感。

鉴于李百忍先生为我国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两次向他颁发证书,他同时享受国务院双份特殊津贴。

李百忍论书法

一、行书的流派——创新演变

汉末从楷书中派生了行书,当时代表书家为刘德昇,但未见留下遗迹。行书的出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行书到了魏代,行书家以钟繇和胡昭为代表,他们都师法刘德昇,钟、胡之区别在于钟瘦胡肥。他们的书体,传说是当时的行草,仅与草书稍异。但他们的结体,隶意仍浓,形体趋扁,笔划浑厚,结字高古。但钟繇的楷书《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摹而存世的,他们的行书墨迹均不复存在。

行书发展到了晋代,以臻普及,行书家除了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还有西晋陆机、堂伯王导、叔父王廙,堂兄王洽、王劭、王荟,侄王珣、王珉等。其他郗、谢、庾、卫诸大家族中亦出现了不少书家。王羲之存世临摹行书最多,如《丧乱帖》(日)、《孔侍中帖》(日)、《奉桔帖》(台)、《十一月帖》、《频有看祸帖》(日)、《二谢帖》(日)、《修载帖》(台)、《何如帖》(台)、《姨母帖》(辽博)、《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台)、《圣教序》都是唐人之拓。王献之《鸭头丸》(唐人写本·上海)、《十二月帖》、《中秋帖》(故宫·疑米临)。王珣《伯远帖》(真迹·故宫)。王徽之《新月帖》(唐拓·辽博)。

这时的书法特点用笔多是内擫法,潇洒古淡代表晋代为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笔法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含篆隶而露痕迹,自然安详而又多具含蓄的回锋以收其气,常侧笔取势,结字疏密、斜正取其变化,字形大小参差,形成了这一时期书法上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时代书风。

李百忍论书法

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绝无仅有之妙,到处充满了弃官无束,与友悠游的欢快,对世恬淡无求,寄情赋诗的雅趣。其遒媚劲健,率意天成,绝代所无。且一字万成的艺术思想是可贵的。右军书法过人处,能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一些用笔、结字的特点,融合统一在他的书品中,可以说他是集众长之大成者。王献之虽承父法,但用笔外拓,是其创新。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在笔势飞动、畅达、神纵雄武是超过父亲的。王珣(羲之侄)善行书,其风貌是潇洒古淡,东晋之风,宛然在眼。

李百忍论书法

晋自八王之乱,西晋衰颓。在北方形成五朝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柘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149年的相对统一,公元534年,又分裂为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北朝。东晋从公元317-420年,104年的统治,后为宋齐梁陈四朝所取代,这就是南朝。因人们求精神寄托,汉代传入的佛教再兴。书法也振作起来,。但南朝禁碑,碑版寥落。南朝的宋代羊欣(献之外甥),得大令亲传,当时就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说。继承而未越雷池。梁武帝贬其书法曰:“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南齐有王僧虔,书法也是王献之一路,梁武帝说他:“书如王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其书法高于羊欣者,是僧虔重神采,以书法去书写性情。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是善书、嗜书、知书者。但唐代张怀瓘说他的书法:“状貌虽在,但乏于筋骨,无奇姿异态”。但他评论古今的书家甚有见地。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书家萧子云(仍二王一路)、陶弘景(学金圣王)等书家,貌没脱二王窠臼。

南朝的陈代,出现了僧智永(羲之七世孙徽之后代)一代名家。冯武(书法正传)说他几十年不下楼,临了800多本《千字文》。“退笔成塚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从传世《千字文》可以看出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我认为新貌并不明显。

李百忍论书法

再说北朝,其书法,究其源与南朝书法同出于钟繇、卫瓘、索靖。其存世遗迹也与南朝大同小异。清代阮元强分南帖北碑,实属荒谬。但北朝碑牌盛行,数以万计(墨迹写经也有流传)。楷书于时期,独具风貌,被后世称为北碑“魏体”。但行书多不见经传。可能是碑之盛行将其行草书掩盖了。

隋代时期不长,但在楷书上却出现了高水平的《龙藏寺》、《董美人墓志》,丁道护书《启法寺碑》为代表。但行书高手名不见经传。

行书发展到了唐代,唐代李世民认识载舟覆舟之理,以隋覆亡之鉴,懂得居安思危,戒奢由俭的重要。国内一统后,即偃武修文,出现了历史上盛传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后又有武则天到玄宗李隆基的鼎盛发展。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说:“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形成中国封建文化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高峰”。唐代无论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科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办的国学有六,其五即书法。并置书学博士职位。学书日纸一幅,以书为教。唐选铨择士之法有四,其三曰书。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整个唐代,书家辈出。

唐代皇帝自太宗之后,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窦后、武后和诸王都好书法。其传说甚多他让臣下以金帛赚求王羲之书迹。唐太宗书法就是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的。我们从他所书行书《晋祠铭》、《温泉铭》,其用笔、藏锋、行兼楷。全是羲之一路。写的十分隽秀漂亮。他还是书评家。

李百忍论书法

○虞世南《公主墓志》完全是王羲之行草帖的嫡传。

○欧字行楷书墨迹《张输思鲈帖》、《孟英帖》、《卜商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用笔险劲,猛锐长驱。

○褚遂良《枯树赋》体势修长,玉树临风,雅士入堂,风度翩翩。最得右军书法三昧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薛稷,是魏征的外甥,书学虞、褚,是褚之高足。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用笔纤瘦,结字疏通,为宋徽宗之瘦金体所由出。唐初除欧虞褚薛外——

○陆柬之是其名家,为虞世南外甥,先学其舅后学二王,所书《兰亭诗》、《文赋》行书,赵孟頫认为不在四子之下,亦有“晚善出蓝之誉”。书中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有匾于永和墨迹。其《兰亭诗》笔力厚,结体奇趣,伸缩有致,斜正有度。但从初唐数家来看,他们的行书仍依法二王,虽各自立貌,王味、王法、王气仍大量流露于笔端、结体、章法之中。总之唐初行草书都在王羲之书法笼罩之下。其中区别明显者,欧阳询体长是也。

李百忍论书法

行书家中,不能不提杜牧,所书《张好好诗》,不但得二王笔意神韵,潇洒自如,字画飘逸,文采风流,书情一体,感旧伤怀,墨达心声,堪为书林瑰宝。如果说苏东坡《寒食诗》为天下第三行书,我则认为张好好墨迹列为第四。

唐代李邕的楷行书也是之精到,为后世所推崇。我们从传世的《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看起来龙,从二王入手,深得右军之气,能入其内出乎外,精彩动人。《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北海字的体势,似欹反正,左低右高,笔力遒劲而疏放,给人险峭爽朗的感觉。学二王而跳出二王的最明显处,是结体创新,个性特点十分明显。不但有异于二王,而突破唐初数家之异军突起者。

李百忍论书法

谈到颜真卿,这是书史上继承传统,善于推陈出新写出自己面目的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一变前人特别是魏晋初唐还有的萧闲流畅遒媚韵致为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具有时代风貌又有个性的特点,他存世行书墨迹甚多,仅从《祭侄稿》、《争座位》、《刘中使帖》、《湖州帖》、《裴将军诗》等墨迹中可见其如上所说的特点。以篆隶入行草,点如坠石,线如曲金,其雄强沉厚,仅少数书家可与媲美。特别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是一幅抒发爱憎之情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极度悲愤之情,迅笔疾书,意不在字,睹之惊人,感人肺腑的率意天成之作。书与文默契,进入了极高艺术境界。从此稿中也检验了颜氏具有精湛的笔墨技巧与深厚的修养。虽属奋笔疾书,但又不失法度,实为不易。

李百忍论书法

颜真卿不愧为一代大家,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黄,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董其昌、邵宝,清代的刘墉、钱南园、张廷济、翁同和、何绍基,近代的舒同等都受其影响极大。其血脉绵延至今。

唐代柳公权主要贡献表现在楷书上,存世行书墨迹不多,但从《蒙诏帖》中可见其气势开阔,筋力雄强,骨力洞达,刚柔相济的特色来。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极度腐败,经济凋落衰竭,引发了黄巢的农民起义,大战十年,虽告失败,但给唐朝以毁灭性的打击。朱全忠灭了唐,建立后梁,而演成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和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国,混乱54年。

杨凝式在五代中都位居高官,官至太子太保。他急流勇退,装疯装病。他佯狂,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字多留在洛阳寺庙的墙壁上,所留墨迹很少,有楷行《韭花帖》,行书《神仙起居法》,草行《夏热帖》,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韭花帖》用笔来自颜,比颜秀美。其超脱、含蓄出自二王。好就好在纵逸雄强中含晋人神韵。章法疏朗,正是法于古人而开新局面的。字与字之间也拉开也是别于古人的。他的草书中杂以行楷,却能和谐自然,也是独具一格的。杨氏可为书道不景气中之中流砥柱。

李百忍论书法

综上所述,行书兴于汉,传为刘德昇所创。成熟于晋代。①不但书家多,而艺术水平也很成熟,以二王为代表,并以书圣称之,其成就在于行草书。②对后世影响特大,历代书家很少不学二王的。③二王书法重韵,韵律、韵致、韵味为衡量书法艺术高低的砝码。凡欲得其神韵者,无不争相仿效。

行书书法到了南北朝时,南朝书法多追随二王书法余波,书家中虽都有个人风貌(可贵的),但没有明显创新。北朝因立碑之风兴起,加上刻工技术高低不同,以方笔巨多之书也出现了,高低不等,所留墨迹不多,给世人感觉南朝帖多碑少,北朝碑多帖少。但他们都是继承钟繇、卫瓘、索靖书法脉而留有形式不同罢了。

行书到了唐代,出现了统一局面,碑与帖同时存在。初唐时,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书法,大臣争效,求韵追晋之风大起,但唐代重法,行书一度徘徊,直到颜真卿用笔外拓,气势雄强,解放个性(应是张旭、素师等),抒发情怀,继王羲之后,出现了第二个革新高峰。

到了五代时期,从颜真卿入手,上追二王,形成了以杨凝式为代表,既有颜氏特点,又有二王余韵,融为一己后将字距拉开,行距特开,产生了笔迹雄杰,天真烂漫,风貌小异的高峰之后小高峰。

李百忍论书法

二、病笔与病笔的形成

中国汉字的美,把线条安排妥当是原因之一,如果线条不美,尽管结构好,笔头有力,也丑态百出,人家讨厌。下面我们把历来认为是病笔的笔划,列在下面,根据个人写字的经验,试探把形成的原因找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点忌似牛头 形成原因是:露锋挫笔,笔毫未使铺开,而且起笔太重,致使笔毫拧乱,所以写出来便疙疙瘩瘩。看上去像牛头一样,到处是骨头。

(2)撇忌如鼠尾 形成的原因是:落笔太重,挫笔时笔锋柠在一起,而且在行笔时用力不匀,开始太重,行笔和结束则太轻,没有按照笔笔送到的法则,而中间行笔稍快了,所以笔划越来越细,像个老鼠尾巴,有肉无骨了。

(3)弯忌似蜂腰 形成原因:落笔过重,行笔骤轻,提笔太快,到结束时又骤重,这样从起笔、过渡、到收尾用力不均形成的。两头大,中间就像马蜂腰一样,两头有肉无骨,中间无骨无肉。

(4)折忌似鹤膝 形成原因:起笔不稳不重,开始没顿笔,折时用力过猛,折过时又提笔太快,所写笔划形成轻细,实看上去像个鹤的膝盖,实用力不匀之过也。

(5)短横忌似折木 形成原因:没有按照逆入平出的法则去写,起笔骤然,而用力时使笔毫未能平铺,行笔时对笔毫未加调整,使其收敛,收笔太快而未回收,这样必然是两头枝直插叉叉,像块折断的木头一样,又像狼牙,确实吓人。

(6)竖划、横划细忌如竹节 形成原因:注意了藏锋逆入,但起笔过重,行笔太死,而无提按,到收笔时也注意了,但收的太重、太死,形成疙瘩,像一节竹竿,又像手工弹棉花的锤子。

(7)平横头尾忌似棱角 形成原因:蘸墨时未将笔毫调顺,急忙写来,造成棱角,中间行笔又死,对笔毫未加调整,结束虽注意收笔,但用力过重,收的不净,显露棱角。

(8)大横忌如柴担 形成原因:侧笔切入,使笔后倾,形成前毫落纸重,后毫落纸轻,加上执笔太死,收笔重按而慌张,致使两头低,中间高。

如果用这些笔划结成字体,那就丑不忍赌了,如果多个字里,或几个字里偶然出现一二笔,也必将影响整体,所以我们在初学时,必须严格禁忌。怎样方能避免呢?很简单,能做到下面十八个字就不会产生这种病笔。即:“逆入平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笔笔力到而匀”。

李百忍论书法

三、浅谈颜真卿与《祭侄季明文稿》

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了唐代,书家辈出。其中颜真卿借鉴了古法,学习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书法优点,并以褚书去追求王右军,他在字形上不求同于古人,变化中又暗合于古人,加上吸收了民间创新的书法营养,而终能巧妙生新,自成一家,其对我国的书法艺术贡献与影响,是为唐代书家之冠。

颜真卿,字清臣,山东临沂人,因进封过鲁郡开国公,世人通称为颜鲁公。他出身于书法世家,篆、楷、行、草皆妙绝,并具有刚正坚毅、光明磊落的气质和胸襟,而这些气质和胸襟融合在字里行间,形成了犀利肃穆、浑厚遒婉、宽绰雄强的艺术特色。以其书法成就而论,堪称右军之后第一人。

《祭侄稿》产生的时代背景

颜真卿一生几经动乱,为国刚正,屡遭权奸陷害,时迁时贬。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真卿高举爱国义旗,被推为平乱盟主。颜氏力量一举光复土门十七郡。安、史叛军进行反扑,围困常山,王承业拥兵不救,终因众寡悬殊,孤城陷落,弟执侄死。在这场动乱中,颜氏血族将吏妻子被害300余人。后真卿遭贬,外任蒲州刺史,命泉明去洛阳寻得父尸,再访常山又得季明之首骨,于乾元元年戊戌九月撰文祭之,世所闻名的《祭侄季明文稿》就是在这一段家与国惨痛的历史悲剧,忠心维护国家统一而又屡屡遭贬的时代背景留下万古长新的墨迹。

感情所致笔墨应命

整个文稿234字,加上涂去的34字,合计268字,写得字字厚重挺拔,遒劲幽婉。干湿相交,无不得体,大小参差,处处适宜,渴笔牵引非常充实自然,转折之处极尽笔锋变化之妙。通篇看来,血泪交融,气满神足。由于颜氏长期积累谙娴笔墨技巧,感情所致,笔墨无不应命。

此稿最大特点是:书法随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若依据临文时心境波荡去细心审视,即可从不同的感情变化中看出笔墨的变化来。从一开始至“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心情尚稍平静,书法表现纡馀蕴藉。自“惟尔挺生”至“俾尔传言”,心情沉重,悲恨骤生,书法则不计精粗,随之出现跌宕之势、凝重之姿。从“尔既归止”到“呜呼哀哉”,激情填膺,怒气大开,书法又出现了犀利之笔,郁屈之墨,泰山压顶之势。自“吾成天择”到结束,更是怒不可遏,血泪迸发,至此,则奋管疾书,意不在字,跌宕奇伟,奔放曲崛。诚如鲜于枢所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其中“魂而有知”到“呜呼哀哉尚飨”更是不计字形,突破了有纵行无横列之行书法度,进入草境,犹如霹雷闪电,飚杨太空。

在布白上,乍一看来,此稿书法前行后草,似超越法度之外,但仔细研视,字与字折搭有致,行与行有呼有应,随着感情变化而自然流畅,却显得一气呵成,纵横成章。字的折搭随时可见,行之呼应亦很清晰,其中最明显者,如“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的“亡”字以露锋从下返上起笔,以求应于上行。再如“凶威大蹙”之“大”字露锋起笔,即意承上行。“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巢”字最后一点不下收而上挑,“倾”字第一笔从下而至上来体现,都是行间呼应之笔。如此折搭呼应,便自然形成血脉贯通,整篇一体,骤然看来似无法度,而法度却寓于笔墨之中。

好的布白,应是表达思想感情和熟练的笔墨技巧而自然形成的。此稿的布白,正由于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产物,加上颜真卿精湛的书法功夫,因而一字之内疏密奇趣得当,行与行之间错落、和谐、美妙,通篇看来“雨夹雪”似的参差、变化、对比十分统一协调。也正是由于这些随着感情而激起的震荡变化,便又出现非常动人的气势来。使我们读其文稿,见其笔墨,而身不由己的为他的感情所融合,所激发。

依据感情变化而出现的布白美,随处可见。有“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法度明显的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之布白;有像“何图逆贼舋兵犯顺”以茂密沉厚之笔墨,粗细强烈对比之布白;有如“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大小对比,体大墨浓,一字一顿,特别疏落之布白;有“吾承天泽”到“呜呼哀哉尚飨”的行距不拘,纵横交错,形象飞动,牵引有致之布白等等。正是这些随着感情变化与高超的笔墨技巧相糅合而形成的各种布白,连缀成一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篇章。

《书概》云:“骨之所得故取指实,筋之所得故取腕悬”。真卿幼时学书,曾用黄土悬腕划墙,刻苦实践,勤学好问,深得腕肘之功,有力透纸背之誉,“颜筋柳骨”之称。只提颜筋之说,亦有商榷之处,而过去人只知颜书有“筋”,不知颜书有“骨”。气势笔划劲挺,就说明筋引于外,骨含于内,筋骨相依,才能外柔内刚。不过颜氏之“骨”,为“筋”所隠罢了。

一次他和怀素论书法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说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曲折圆而有力。苏轼评颜书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都说明颜氏书法腕底很有功夫,以篆书之筋作用于楷行草中,因此笔划出现了筋骨相依,折转互含,圆而有力的新意。

前面说法,我们仅以《祭侄季明文稿》中也能得到满意的证实。此稿绝大部分都是中锋用笔,达到刚柔相济。任你整篇看去,还是一字一划看去,无论是粗如黍米,细似发丝之笔,不管是圆转还是方折,都显得十分柔韧,柔韧中又给人以劲挺的感觉,这充分体现了颜氏腕力雄强,善篆多筋之说。在整篇中也时时出现章隶之笔,如“吾承”、“及”、“念”等字非常明显。

前人云:“折以成方,转则为圆”,我们若是对此稿精心探视,而颜氏用笔则折划又能寓以圆感,而圆转却又能含以折意,实乃圆中见骨,方中含筋。折能寓以圆感的,如“门、围、九、使、兰、臣、丹”等字,转能含以折意的,如“使、持、侄、及、荼、为”等字笔划比较明显。颜氏在笔划方面也是立了新意的。

此稿虽则出现字与字牵引不多,但每有牵引处,无不合“是点划处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的法度,无论一字之内,字与字之间,轻重之转换,尽合楷则,每遇上字牵引下字处,以轻重转换之笔交待上字一笔终了,下字一笔开始,如“使、持、节”等字。“使”字末笔终了而连接“持”字第一笔时,用以按笔露锋应之。“节”字虽属意连,仍可见其笔轻重来。再如“真卿”二字,虽则一线牵连,为了表明上一字终了,下一字开始,而在衔接处以按锋重笔示之。这种轻重交替之妙,又可见颜氏用笔之精熟。

文稿中相同的字也很多,如“门”字框8个,“尔”字7个,“呜呼哀哉”2个,“大”3个,“国”3个,都力求变化,有的从结构宽舒上变异,有的则从粗细对比上区别,有的从角度上转换,有的又从疏密上着笔。再如“父”字2个,一个出捺,一个变捺为点,“心”字2个,又各具形态。

整个文稿中,险笔险字亦时时出现,有的字本身险而救应的,有数字连结相互救应的,都各尽险姿,却又能巧妙平衡。字本身险而就应的,如“魂而有知”的“知”字,右边按一大而重的一点,以示救应,“天泽”的“泽”字一竖向左下引笔,稳其重心。“岁次”的“次”字,最后回钩,以求其平衡等。数字相互救应的,也随处可见,如“侯真卿”皆取向左倾斜之姿,重心不稳,“以清酌”则稍向右斜,以求其救应。特别是“以”字最后一笔,以意上拱出笔求其支撑,为了稳妥,“清”字下部又稍向右上倾,“酌”字右边“勺”字向右开张,重心就全部平衡了。再如“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等亦是如此。但是这些相互救应巧妙之笔,并不是艺术上有意安排,而是随着临文的激情自然形成,这也正说明颜氏在书法上平素积累的过硬本领==功夫,而这些险绝救应,为此稿增添了跃动的生命力。

在用笔上,由于特定事件的激发,思绪深入于义愤、悲痛之中,且临文时心情又非常激切,因而难计笔墨得失。随桌感情的震荡,却出现了粗壮凝重之润墨和大量劲挺之渴笔,以对比手法,造成了波澜壮阔的书法气氛。由于颜氏腕力雄强,笔能摄墨,虽燥细之笔,润厚之墨,皆显墨实而劲挺,特别是这些渴笔的出现,对东晋以来江左行草书法只求其用墨润婉丽来,无疑的是一个新的创造。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那种维护全中国的统一反对分裂的行动,顽强斗争的精神,英风凛冽的气质,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崭新书法艺术相辉映,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