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曾聽過一個圓錐理論:任何一個正圓錐體都是由無數個同心遞減半徑的圓疊加構成——最底層的圓周最大,而越往上越小…最後會無窮小到一個點。這個現象放到社會學中會變得很有趣,“身處底層才會有行業壁壘;當身處的位置越高,行業間的壁壘就會越少……”

藝術的壁壘在於一個“外”字——弦外聲、畫外音,都是要你突破形式的束縛,晉升更高層面去領悟打破壁壘後的情感表達。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前幾日,我們介紹莫扎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提到了《走出非洲》,為此專門重溫了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分有餘的電影,裡面梅姨的那句畫外臺詞是這樣說的:“他連狩獵都要帶著留聲機,三個月的補給,還有莫扎特…”這裡並不厚此薄彼,非將“電影”和“音樂”究竟哪個更高級分出個雌雄;這裡只想說:它們的偉大都在於超越自深形式所限,讓更多的人不自覺地找到了共情。

這篇文字我們再尋找一首眼中有詩,詩總有樂的作品。這一次,詩歌找到的是宋朝蕭立之五言律詩《茶陵道中》:

山深迷落日,一徑窅無涯。

老屋茅生菌,饑年竹有花。

西花無道路,南去亦塵沙。

獨立蒼茫外,吾生何處家。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音樂史作品是國作曲家本赫特·赫爾曼的《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本赫特·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1911-1975),出生在紐約,是美國土生土長的音樂家、指揮家。嚴格意義上講他是電影配樂大師,一生為61部電影配樂,是相當高產的電影音樂創作人。

從小,赫爾曼的父親便鼓勵其接近音樂:帶他欣賞歌劇、督促他學習小提琴……十三歲那年,他參加作曲比賽,贏得獎金100美元,此後決定一生從事音樂事業。他進入紐約大學,師從澳大利亞作曲家格蘭奇(Percy Grainger,1882~1961)和美國作曲家菲利普·詹姆斯(Philip James,1890~1975)。二十歲畢業後成立自己的樂團:紐約新室內樂團(The New Chamber Orchestra of New York)。1934年,他擔任哥倫比亞廣播交響樂團(CBS Symphony Orchestra)駐團指揮,九年後成為首席指揮。在CBS擔任指揮期間,他向美國聽眾大量介紹本土以及英國作曲家的新作品。比如首演英國作曲家沃頓(Sir William Turner Walton,1902~1983)的《第一交響曲》。即使後來他從事CBS廣播劇和電影音樂創作,依舊堅持拿出一半時間站在指揮台上——他曾擔任過紐約愛樂和英國BBC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1934年,赫爾曼遇到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秘書兼劇作家Lucille Fletcher。二人相識相戀五年後,於1939年10月2日喜結連理。愛情長跑五年之久是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得不到女方認同,未婚妻的家庭並不認可女兒跟猶太人交往過甚。婚後,二人合作完成了多部廣播劇,直到1948年離婚為止。

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期間,赫爾曼也跟Orson Welles合作製作廣播劇,並跟隨Welles進入電影行業。1955年,他結識了導演Alfred Hitchcock(1899~1980),隨即開啟了長達九年的合作。幾年內,他為Hitchcock的幾部驚悚電影配樂,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1960年《Psyho》(驚魂記)。1964年,二人因意見相左而分道揚鑣。不久之後赫爾曼移居英國,一邊繼續從事電影音樂創作,一邊開始寫其他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室內樂,比如此篇中提到的《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1967年)以及《絃樂四重奏“回聲”》(1965年)。同時還寫過歌劇和芭蕾舞。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赫爾曼一生結婚三次,其中兩個太太的名字都叫Lucille,且是堂姐妹。

關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有英國出品的Unicorn-Kanchana廠牌版本(UKCD-2069)。這首單簧管五重奏錄製於1974年,由Airel Quartet和 Robert Hill(單簧管)合作完成;另一首《絃樂四重奏“回聲”》則由The Amici Quartet錄製於1966年。大概原版是黑膠唱片,轉錄為CD,但音質相當過硬。

“破壁之樂”,賞聽本納特·赫爾曼《單簧管五重奏“航海回憶”》

這首單簧管五重奏三個樂章,演奏時長不到30分鐘。

第一樂章:“牧歌般的行板-快板”(Andante Pastorale- Allegro),近十二分鐘。根據英國詩人豪斯曼(A.E.Housman,1859~1936)的詩集《戌洛浦郡的孩子》裡一首詩歌譜寫而成,描述古羅馬人營地遺址。

第二樂章:“搖籃曲”(Berceuse),描寫愛爾蘭海岸的群島風光。

第三樂章:“船歌般寧靜的行板”(Andante tranquillo quasi barcarolla),有意大利威尼斯風情,好似英國浪漫主義畫家滕納(J.M.W.Turner,1775~1851)的水彩畫。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幾乎等時長,都是八分多鐘。

雖然三個樂章各有主題,描寫不同題材;但整體曲風氣氛融洽,沒有割裂痕跡。每個樂章都有片段快節奏樂段,但全曲感覺舒緩、柔和、平靜,給人夜幕籠罩大地的感覺,眼前一片朦朧。第三樂章的一個主題有些許雍容華貴感,令人聯想到好萊塢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亦是一首適合駕車時播放的音樂。試想在深秋蜿蜒的山路上,層林盡染的秋色裹挾著單簧管獨有的秋涼,讓人不禁聯想起納蘭容若的《南鄉子·秋莫村居》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一片煙籠十里陂。

吠犬雜鳴雞,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子曰:“智者樂山,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聰明人喜愛水,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割裂的一般人,而是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能做到“智”和“仁”合一,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而所謂的君子之樂,此時此刻我想也不外乎就是能在不同的領域、無時無刻體驗共情的快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