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1、舊的歷史,帶著它的詩、畫,與君子小人,必須死!新的歷史必須由血裡產生出來!

2、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鋒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會生鏽。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3、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其實,雨並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

4、這世上真話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

5、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虛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6、謙虛使人的心縮小,象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

7、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作家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1899年2月3日,老舍生於北京。九歲始入私塾。十四歲考入北京師範學校,十九歲任職小學校長。兩年之後,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之後由於個人原因辭職回校繼續教書。

1921年,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3年,在《南開季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老舍作品

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後三年繼續創作,在英國共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1932年,創作《貓城記》,並在《現代》雜誌連載。此後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6年9月,著名小說《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一炮而紅。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人民藝術家老舍

1944年,創作並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兩年後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57年,發表著名話劇《茶館》,被稱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話劇舞臺出現的第一流作品。

1966年8月24日,自沉於北京太平湖。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作家 。墓誌銘是:“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老舍故居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豔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緻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生活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緻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北京胡同

老舍是一個幽默的人,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秉承一種幽默詼諧的風格,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他的作品字裡行間無不閃現著他的幽默才華: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從《老張的哲學》問世起,老舍就開始被人稱為“幽默小說家”。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當時向作家老舍催稿。而老舍先生回稿時十分幽默,他這麼寫到: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參見元帥。帶來多少人馬?來個字!還都是老弱殘兵!後帳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殺氣滿山頭!人們這麼評價老舍:“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幽默,就沒有了老舍,更談不上他在文學史上取得那樣的成就與地位。”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其代表作品《四世同堂》號稱同時代好評最多的一部小說,一度風靡中外。《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於小說的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小說在抗戰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描寫對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個,主要人物有幾十個,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貧民等各類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眾多角色。在作品中,凸顯的是每個人的成長曆史、情感歷史和生活歷史,這一個個歷史正式被“支離”的民族歷史。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歷史,還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奮鬥的歷史,城市貧民劉棚匠、孫七、小崔們的人生歷史等。透過一個個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來展現歷史事件是作品表現戰爭的獨到之處,收到了用微觀化、藝術化的手法展現戰爭這個宏大主題的效果。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四世同堂》節選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規模最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也是抗戰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一座民族主義文學的豐碑。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是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抗戰小說。《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讓·馬瑞爾·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曾給《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寫序《師者,老舍》。這位全球著名的學者尤喜中國現代小說家的作品,他說:“我發現老舍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在序言的結尾,克萊齊奧寫道,“老舍以大師的眼光,給我以啟迪。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的老舍先生,對於“茶館”這個地方是含有獨特感情的,他覺得,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於是戲劇《茶館》誕生,《茶館》這出戏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社會變遷。他通過那些小人物的視角,從側面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個個鮮活的角色,給我們展示了舊社會到新社會的歷史性改變。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茶館

《茶館》是老舍後期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語言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無與倫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龍鬚溝》一樣,《茶館》中的對話,都是“人物自己應該說的語言”,這就使人物之間的性格區別非常鮮明。其二,是能將人物與環境融合在一起,在簡潔中包含著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館》的幽默感,是同對舊社會和對反動人物的諷刺聯繫在一起的。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文化-老舍《茶館》

《茶館》憑藉深刻含蓄的潛臺詞,有力地豐富了語言的內涵。《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作者通過縱、橫兩個側面來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橫的側面:作者選取了裕泰茶館這個象徵被摧殘得衰敗不堪的舊中國為觀察窗口,通過對出入茶館的各種人物的描寫,來反映時代變遷。縱的側面:通過貫穿全劇的人物生活變遷,來反映社會演變。

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老舍

茶館-節選

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範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無愧於“人民藝術家”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