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初读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产生了亲切之感,这是读其他内地作家的历史小说所没有的感觉。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中国内地当代最优秀的历史小说,作者对史料有超强的领悟力,对历史有非凡的叙事能力。虽然市面上充斥了各类“戏说”、“细说”、“正说”、“歪说”之类的通俗历史读物,但真正对历史有洞察力和深刻表现力的作品并不多见。读了熊先生的书,感到作者不光是有着历史学工作者一样充分搜集和占有史料的态度,更难得的是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历史,化“腐朽”的资料为神奇的故事,并借中国旧章回小说的优秀传统让其栩栩如生地“复活”了。这正是我极为钦佩之处。

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就我的理解,历史小说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不管真假的成分各占几成,要害在于是否表现了历史“精髓”的真,而不在于历史细节的真。为什么有的人在历史真实方面明明写得比较接近,反而读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也许只不过借用了一个历史背景,但他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精髓,对人性进行了深刻表现,我们反而觉得写得像我们心中所感觉的那个时代的历史。从文学类型的角度来看,历史小说也有浪漫主义写法与写实主义写法之分,但是不管是哪种成分居多,都需要精妙的想像和虚构,不是为了灌输历史知识,而是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历史小说”首先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既然是小说,就需要给人文学上的愉悦,而不只是传播历史知识。我认为,历史小说的写法,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人物的刻画,因为大众相对熟知,写的人、听的人相对多了,按照叙事学上的惯用技巧,是不能正面去直接描写的。小说家们常用的技法是杜撰一个小人物置身于宏大背景中去叙事,真真假假,亦幻亦真,通过一个侧面来表现整个时代的风貌。对于重要人物的出场,也是这种技巧。古典的《红楼梦》写王熙凤出场那一段,是典型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像熊召政这样硬碰硬地直接正面去写张居正,居然能写成功,而且还很好看,摸出了一条新的历史小说的写作路子。

我觉得《张居正》的成功,更难能可贵的是,恢复了我们对宏大历史叙事也可以用正统写法(“硬碰硬地正面描写”)成功的希望——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即使直接正面地表现历史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应该说,这种回归历史小说正统写法的传统并不是熊召政先生的开创,我国的旧体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很好的典范。

历史小说即使少些虚构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展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当然,这部书也不是没有遗憾:

一是书中有些败笔。我感受最明显的是略带色情的细节描写太过,是可有可无的。

二是次要人物的刻画还不够力度。比如玉娘的刻画,没有新意。作者本意是好的,或许想写出一个看起来不苟言笑、端正刻板的大男人儿女情长的一面,因此杜撰出他与一个风尘女子的爱情故事。可惜的是我感觉对玉娘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没有新意,更要命的是让人感到有刻意之嫌。除此之外,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还不够鲜明。

三是娱乐性还可以加强。如何把高雅的文艺作品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我觉得不妨借鉴一下相声、戏剧、喜剧等甩包袱、逗乐子的因素。金庸小说为什么能拥有其他任何作家不能拥有的最众多的读者,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作品娱乐性极强,读来不沉闷。将高雅和通俗成功结合,很好看又耐看,这在全世界的作家中都是寥寥无几的。有的文学作品艺术成就很高,但我们必须正襟危坐地看,像读学术论文一样地费神去看才能理解;有的作品很搞笑、很通俗,很迎合小市民口味,可以躺在床上甚至蹲厕所看,但看过一遍后就不想再看了。将高雅与通俗有机结合,应该是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市场销路的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