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张武龄的家庭教育分享

这个家族被誉为最后的文化贵族,曾祖父张树声的官做得很大,任过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父亲张武龄受新思想的影响,没有去做大官,而是去做了教育。他知道家里有钱、有地位,但总这样下去不行,就决定离开安徽,到苏州兴办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苏州办乐益女子学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结成朋友,帮助他把学校办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别人想办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

在民国时期,大家族出来了“宋氏三姐妹”,还有特别出名的“合肥四姊妹”

教育家叶圣陶讲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先来看看他们家的教育成就:

作为民初著名的教育家,张爸爸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十分成功,他有四女六子,个个相貌出众、品学兼优、各有专长。张爸爸给子女们起名字寓意很深,四个女儿分别叫:“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六个儿子分别叫:“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男孩名字都有“宝盖头”,意为要守住家庭,女孩的名字不沾染俗艳的花草气,都有“两条腿(儿)”,暗寓长大后迈开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从名字能看出张爸爸对儿女们的期望。

大姐张元和,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长相典雅秀美,衣着高贵得体,被封为“大夏皇后”,后嫁给昆曲界“传”字辈著名小生顾传玠,张元和亦是昆曲专家,夫妻二人被誉为一对天赐璧人

二姐张允和,嫁给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二人携手留学归国,张允和八十多高龄出版《最后的闺秀》、《多情人不老》等书,续办家庭刊物《水》,名噪一时,和丈夫周有光更是伉俪情深,耄耋之年依然相敬如宾

三姐张兆和,中国公学校花,温婉与典雅并兼,后来嫁给了当时不世出的文学奇才沈从文,此后,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沈从文身边,扶持着他天才般的创作事业,缄默地度过风雨如晦与太平盛世

四姐张充和,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长年在耶鲁、哈佛等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后嫁给美籍德国人、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张充和2004年回国,先后在北京、苏州举办画展,九十多高龄的她身穿红底印花旗袍,在画展上清唱《惊梦》、《琴挑》等昆曲,惊艳全场,新闻报道说:“那是一个世纪的优雅,是不会再有的闺秀”;

再看六个男孩,虽然不如姐姐们引人注目,但也不逊色,他们中有作曲家、工程师、教授,五弟张寰和毕业于西南联大,子承父业继任乐益女中校长,最小的弟弟张宁和是我国第一任交响乐队指挥。

那么张武龄爸爸的家庭教育经验有哪些呢?

1、张家家境好,有钱有资源,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出“刁蛮公主”和“纨绔子弟”;有些家庭还会出那种坑爹的衙内;但张家没有,因为张武龄爸爸他本人洁身自好,从不玩纸牌,烟酒更是一点不沾,唯一的爱好就是藏书,张家的藏书在苏州很有名气,张武龄的旧学功底十分深厚,工诗词、擅书法,对昆曲也有研究。

2、张爸爸对子女别的方面约束极严,但家里的藏书随便翻阅,而且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爱好,他从不加以限制,也不刻意定位。张元和、张允和后来都是昆曲专家,在她们小的时候,就扮演昆曲里的各种角色玩耍,张吉友笑呵呵地观看,张兆和不喜欢,他也从不勉强。

3、张爸爸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张吉友请了很多有名的教师在家教授子女,不同于一般的家庭教育,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甚至比学校还严格,每节课五十五分钟,课间休息五分钟,有工人摇铃报时。并且张家的家教礼数极其严格,举个例子:有客来,孩子们要站在客厅规规矩矩地打招呼,佣人们端着糖果盘子上来,孩子们要安静地依次退出,不能有小孩当着客人面闹着要糖果的事情发生;

4、那个时候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的,张爸爸对孩子都一视同仁地对待,非常难得,他带他们一起出去散步,讲苏州古迹,讲历史故事,品地方小吃,晓人生道理;给孩子们一个文化的熏陶;

5、中国有副传统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张爸爸能够把家庭的方向转为教育方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曾国藩也是教导孩子不要经商,不要做大官,而是要成为学者,他们也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家长,值得现代家长们借鉴,学习;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张武龄的家庭教育分享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张武龄的家庭教育分享

合肥四姊妹的爸爸张武龄的家庭教育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