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由於最近破除SCI的文件和高福事件,大家對科研界的事情也比較關注。我也在今日頭條很多高贊文章回復了很多人,當然也被一些人噴的體無完膚。那些普通人可以原諒,但是有些作者有著那麼多的粉絲,甚至有教授副教授的認證,你們發文表示自己觀點的時候能不能不要昧著良心,能不能想想這個價值觀對不對?

評不上教授的愛因斯坦

一篇文章寫到: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共就只有5篇文章,要他在中國,估計連副教授都評不上。以這樣博人眼球的觀點和實例,作者開始抨擊科研界的各種齷齪和不堪。可是事實真的不是這樣的,作者僅僅截取了1901~1904年愛因斯坦的著作,而且也不是愛因斯坦的代表性著作。如果僅僅只有這5篇論文,可能愛因斯坦真的連博士學位都沒有,更不用提及副教授。但是在此之後,一些著名理論的提出才使得愛因斯坦真正的被人所銘記。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1901-1904年,在德國權威雜誌《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輻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的證明)

1905年6月,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係》(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E=mc^2,為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6年《廣義相對論基礎》(提出了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沒有論文的中國科學家

還有大把大把的文章,用中國科學家來舉例,主要列舉的是三位科學家,分別是錢學森、袁隆平和屠呦呦。我們首先說錢學森先生,自從1955年回國之後,錢先生出過無數著作,也是兩彈一星的重要功臣,他也表示不在國外期刊發表任何英文期刊。且不說SCI的期刊評價體系是1964年創建,錢先生那時已經是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沒有必要使用論文來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對於錢先生而言扶持國內科研事業才是他正真的熱愛。其次,錢先生有很多研究,比如航空航天,這些都屬於國家保密性質的研究,就連中文期刊不可能公佈,怎麼會發往國外?現在也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也是不能夠公開的,比如部分特殊環境醫學,這些成果也一樣不會變成英文文章。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錢學森先生(左) 袁隆平先生(中) 屠呦呦先生(右)

再來說說袁隆平先生和屠呦呦先生。一個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一個創制抗瘧藥,這是拯救人類的科學家。很多人造謠這兩位先生不發英文文章,可是百度學術上面真的可以搜索到他們的英文文章,Web of Science也有同樣的記錄。為什麼這幾位科學家被列舉的頻率最高,因為媒體對他們的報道非常多,他們被人所熟知,編纂他們的履歷所得到的結論也容易得到認同,就像魯迅先生和莎士比亞都容易被塞一些奇怪的名言。其實在Web of Science檢索不到論文的作者,我還真的發現了一位科學家,他就是被我們這一代人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先生。可是,不會有公眾號用他的事蹟來作為論證的材料的,因為顧方舟先生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這樣的論證不容易站得住腳。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袁隆平先生和屠呦呦先生的英文文章(部分)

雖然這些謠言可能真的無所謂,但是所映射的目的可謂是其心可誅。他們無非就是抨擊基礎科研的科研工作人員,認為把科研成果都送去了國外就是一種竊國行為,認為論文投稿付出的版面費就是一種給其他國家軍備的資本,認為論文成果中的基礎研究部分就是不切實際的垃圾研究……諸如此類,可怕的是評論區真的是一呼百應,一度讓我覺得我就是那個異類,我才是那個格格不入的人。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糖丸爺爺”顧方舟先生

自媒體的崛起是謠言氾濫的基礎

曾經,沒有自媒體的時候,這些學術謠言主要氾濫於語文課本和地攤兒文學。你一定聽過華盛頓砍倒櫻桃樹,孵小雞的愛因斯坦,牛頓和他的醜板凳,以及幫媽媽做手術的愛迪生……這一類的故事真的純粹就是故事,但至多隻能算是善良的謊言,希望孩子們能有較高的品格。但地攤兒文學裡的,造不出圓珠筆頭,愛迪生的手段……這些謠言的編纂本來就帶有太多的負面情緒,以及不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沒有想到自媒體的興起給了每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機會,謠言就開始鋪天蓋地,網絡的暴力和謾罵也就拉開了序幕。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牛頓利用鏡子幫助醫生,救媽媽

扣高帽子,往往也是自媒體百試不爽的手段。不買IPhone的高帽子是買IPhone出的錢會變成子彈,不能發國外期刊的理由是版面費會變成美國的航母。關鍵是還真有人信!就拿這次的SCI熱點,幾乎所有的科研行為都被扣上了不愛國的大帽子。發英文論文,成果去了國外就是不愛國;做基礎研究不能應用是騙國家經費,也是不愛國……諸如此類還有一大堆。愛國永遠不再文字和嘴巴上,永遠都在實際行動上。那麼狹隘的愛國不是愛國,網絡、電腦、手機、電視等等這些的設備不都是國外的發明,一樣的授權費也是給出去的,這些人用著不也挺開心?你享受著之前基礎研究帶來的便利,又嫌棄現在的基礎研究不能轉化,這是什麼邏輯?

說回SCI論文的事情,本來基礎學科是理論學科,說白了是發論文的,基礎研究對於實踐應用的指導作用是一個長時間收益的過程,沒有人知道天體物理學後面對宇宙探索有作用,沒有人知道發現PD-L1的時候它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靶點,沒有人知道那幾粒豌豆的實驗可能發展出來各種刑偵手段……那你怎麼知道今天基礎研究中的東西之後不會有作用,沒有基礎研究做基礎,應用性研究又怎麼進步?自古以來,我們重視應用,偏愛技術,不然不會有造紙術等等的發明。可是近代,科學興起,基本上沒有一門基礎學科是我們創立的,物理、化學、生物、甚至數學這類學科的奠基人都不是國人。這難道還不能夠說明問題麼?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科學的發展,其實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德更遠的過程。沒有辦法,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而且現存的大多是科研規則都是英美國家制定。科研人員閱讀英文論文,發表英文論文,其實就是共同的學術探索和進步,他們在推著整個人類社會往前走。更何況,國內閱讀的英文論文的數量不比投出去的少,而且很多都是高質量論文,科研人員也是在往國內帶貨的,可是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期刊的版面費肯定也不會變成美國的航母,畢竟出版社還是需要盈利和讓編輯們吃飯的。

中國期刊的環境可以說是不容樂觀的,基本上只有幾個比較靠譜的雜誌。總有人說你們把好的內容投進去,期刊的質量不就好起來了麼?打個比方,你願意在飯店用2000塊吃碗白米飯麼?現階段中國期刊真的存在太多問題,同樣有版面費,發表要排隊,甚至有些期刊還要看人情。最重要的是,中文期刊的認可度和分享率太低了。本來發一篇文章,可以作為全球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中文可能限制了其他國家科學家應用。一意孤行的推行中文期刊,中國的學術界也很有可能被世界科研界孤立。但我們我們還沒有一些完備的數據庫,這樣做會把國內科研給徹底堵死。


評不上副教授的愛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科研人員分佈地圖

你能接收一帶一路政策去幫扶沿線國家,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歡呼雀躍,為什麼對中國科學家發英文文章那麼反對?到底你也沒明白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意思,發文的意見就是不要僅僅只用SCI論文來評價人才,還要用更多的手段全方位的評價人才。為什麼變成了全網抵制SCI論文,這其中的原由,自己好好想一想。

最後的話

說實話,我當然鼓勵有這樣的想法。就像有人相信讀書無用論,你何須跟他爭辯,你甚至可以鼓勵他,這樣簡單地方式就淘汰了好幾個可能和你競爭的人;有人瘋狂相信第一學歷,然後自甘墮落,不考研不讀博,你也應該鼓勵他,這樣能少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

像這一次,那麼多人批判科研工作者,至少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不會選擇科研工作,不會考研讀博,這樣科研工作者就變得更少。除了會造成科研工作者口碑不怎麼好,競爭壓力變小,這樣約等於對科研人員都是好處,當然應該支持這樣的想法。可是對於國家而言,缺少科研儲備人才,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批判國內科研人員和SCI論文標準的時候,好好捫心自問,你到底是為了一時口嗨,為了噴而噴,為了多幾個粉絲,為了發表沒調查得出的觀點,還是真真正正的為了這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