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由于最近破除SCI的文件和高福事件,大家对科研界的事情也比较关注。我也在今日头条很多高赞文章回复了很多人,当然也被一些人喷的体无完肤。那些普通人可以原谅,但是有些作者有着那么多的粉丝,甚至有教授副教授的认证,你们发文表示自己观点的时候能不能不要昧着良心,能不能想想这个价值观对不对?

评不上教授的爱因斯坦

一篇文章写到: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共就只有5篇文章,要他在中国,估计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以这样博人眼球的观点和实例,作者开始抨击科研界的各种龌龊和不堪。可是事实真的不是这样的,作者仅仅截取了1901~1904年爱因斯坦的著作,而且也不是爱因斯坦的代表性著作。如果仅仅只有这5篇论文,可能爱因斯坦真的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更不用提及副教授。但是在此之后,一些著名理论的提出才使得爱因斯坦真正的被人所铭记。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

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没有论文的中国科学家

还有大把大把的文章,用中国科学家来举例,主要列举的是三位科学家,分别是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我们首先说钱学森先生,自从1955年回国之后,钱先生出过无数著作,也是两弹一星的重要功臣,他也表示不在国外期刊发表任何英文期刊。且不说SCI的期刊评价体系是1964年创建,钱先生那时已经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没有必要使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对于钱先生而言扶持国内科研事业才是他正真的热爱。其次,钱先生有很多研究,比如航空航天,这些都属于国家保密性质的研究,就连中文期刊不可能公布,怎么会发往国外?现在也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也是不能够公开的,比如部分特殊环境医学,这些成果也一样不会变成英文文章。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钱学森先生(左) 袁隆平先生(中) 屠呦呦先生(右)

再来说说袁隆平先生和屠呦呦先生。一个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个创制抗疟药,这是拯救人类的科学家。很多人造谣这两位先生不发英文文章,可是百度学术上面真的可以搜索到他们的英文文章,Web of Science也有同样的记录。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被列举的频率最高,因为媒体对他们的报道非常多,他们被人所熟知,编纂他们的履历所得到的结论也容易得到认同,就像鲁迅先生和莎士比亚都容易被塞一些奇怪的名言。其实在Web of Science检索不到论文的作者,我还真的发现了一位科学家,他就是被我们这一代人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先生。可是,不会有公众号用他的事迹来作为论证的材料的,因为顾方舟先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这样的论证不容易站得住脚。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袁隆平先生和屠呦呦先生的英文文章(部分)

虽然这些谣言可能真的无所谓,但是所映射的目的可谓是其心可诛。他们无非就是抨击基础科研的科研工作人员,认为把科研成果都送去了国外就是一种窃国行为,认为论文投稿付出的版面费就是一种给其他国家军备的资本,认为论文成果中的基础研究部分就是不切实际的垃圾研究……诸如此类,可怕的是评论区真的是一呼百应,一度让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异类,我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糖丸爷爷”顾方舟先生

自媒体的崛起是谣言泛滥的基础

曾经,没有自媒体的时候,这些学术谣言主要泛滥于语文课本和地摊儿文学。你一定听过华盛顿砍倒樱桃树,孵小鸡的爱因斯坦,牛顿和他的丑板凳,以及帮妈妈做手术的爱迪生……这一类的故事真的纯粹就是故事,但至多只能算是善良的谎言,希望孩子们能有较高的品格。但地摊儿文学里的,造不出圆珠笔头,爱迪生的手段……这些谣言的编纂本来就带有太多的负面情绪,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没有想到自媒体的兴起给了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机会,谣言就开始铺天盖地,网络的暴力和谩骂也就拉开了序幕。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牛顿利用镜子帮助医生,救妈妈

扣高帽子,往往也是自媒体百试不爽的手段。不买IPhone的高帽子是买IPhone出的钱会变成子弹,不能发国外期刊的理由是版面费会变成美国的航母。关键是还真有人信!就拿这次的SCI热点,几乎所有的科研行为都被扣上了不爱国的大帽子。发英文论文,成果去了国外就是不爱国;做基础研究不能应用是骗国家经费,也是不爱国……诸如此类还有一大堆。爱国永远不再文字和嘴巴上,永远都在实际行动上。那么狭隘的爱国不是爱国,网络、电脑、手机、电视等等这些的设备不都是国外的发明,一样的授权费也是给出去的,这些人用着不也挺开心?你享受着之前基础研究带来的便利,又嫌弃现在的基础研究不能转化,这是什么逻辑?

说回SCI论文的事情,本来基础学科是理论学科,说白了是发论文的,基础研究对于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是一个长时间收益的过程,没有人知道天体物理学后面对宇宙探索有作用,没有人知道发现PD-L1的时候它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没有人知道那几粒豌豆的实验可能发展出来各种刑侦手段……那你怎么知道今天基础研究中的东西之后不会有作用,没有基础研究做基础,应用性研究又怎么进步?自古以来,我们重视应用,偏爱技术,不然不会有造纸术等等的发明。可是近代,科学兴起,基本上没有一门基础学科是我们创立的,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数学这类学科的奠基人都不是国人。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么?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德更远的过程。没有办法,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而且现存的大多是科研规则都是英美国家制定。科研人员阅读英文论文,发表英文论文,其实就是共同的学术探索和进步,他们在推着整个人类社会往前走。更何况,国内阅读的英文论文的数量不比投出去的少,而且很多都是高质量论文,科研人员也是在往国内带货的,可是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期刊的版面费肯定也不会变成美国的航母,毕竟出版社还是需要盈利和让编辑们吃饭的。

中国期刊的环境可以说是不容乐观的,基本上只有几个比较靠谱的杂志。总有人说你们把好的内容投进去,期刊的质量不就好起来了么?打个比方,你愿意在饭店用2000块吃碗白米饭么?现阶段中国期刊真的存在太多问题,同样有版面费,发表要排队,甚至有些期刊还要看人情。最重要的是,中文期刊的认可度和分享率太低了。本来发一篇文章,可以作为全球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中文可能限制了其他国家科学家应用。一意孤行的推行中文期刊,中国的学术界也很有可能被世界科研界孤立。但我们我们还没有一些完备的数据库,这样做会把国内科研给彻底堵死。


评不上副教授的爱因斯坦和他的5篇文章

科研人员分布地图

你能接收一带一路政策去帮扶沿线国家,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欢呼雀跃,为什么对中国科学家发英文文章那么反对?到底你也没明白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意思,发文的意见就是不要仅仅只用SCI论文来评价人才,还要用更多的手段全方位的评价人才。为什么变成了全网抵制SCI论文,这其中的原由,自己好好想一想。

最后的话

说实话,我当然鼓励有这样的想法。就像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你何须跟他争辩,你甚至可以鼓励他,这样简单地方式就淘汰了好几个可能和你竞争的人;有人疯狂相信第一学历,然后自甘堕落,不考研不读博,你也应该鼓励他,这样能少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像这一次,那么多人批判科研工作者,至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不会选择科研工作,不会考研读博,这样科研工作者就变得更少。除了会造成科研工作者口碑不怎么好,竞争压力变小,这样约等于对科研人员都是好处,当然应该支持这样的想法。可是对于国家而言,缺少科研储备人才,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批判国内科研人员和SCI论文标准的时候,好好扪心自问,你到底是为了一时口嗨,为了喷而喷,为了多几个粉丝,为了发表没调查得出的观点,还是真真正正的为了这个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