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城市群里長三角大而散,珠三角小而密,那麼這兩種模式哪種更有優勢呢?

追天空的大叔


個人認為兩者都有優勢,珠三角和長三角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地區,其中長三角指的是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四個地區,以上海為引領,包含有很多省份。而珠三角完全屬於廣東省內,並且這兩個三角洲包含有我國水量最大的兩條河流,內陸船運等都比較發達。依託於發達的水系,下面兩個地區的優勢簡單探討一番。

首先說下珠三角,珠三角獨自包含有我國四座一線城市中的兩座,在經濟規劃以及統一轉型時比較具有優勢,我們可以想象高速公路上小型轎車和貨運大車的區別,小型轎車超車更快。這有利於省內的統籌規劃,並且能夠形成城市集中,珠三角地區的粵港澳灣區,未來有可能打造成世界第一大灣區。
再說下長三角,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率先發展的前沿,但是長三角區別於珠三角,長三角面積非常大,在統一規劃上必定涉及不同省份因素在裡面。就像上文說的大型卡車一般,承載量很大,經濟體量也很大,但是彎道超車時沒有優勢,我們也可以明顯的看到長三角地區內城市發展模式不一樣,以比較知名的蘇州和杭州,完全是不同概念。
當年以上只是個人對兩者的看法,一個地區的發展我們作為旁觀者永遠只能看到表象體現,地區發展的涉及因素有很多,政策因素也有很多,妄加揣測根本抓不到其中精髓。只希望兩個地區在未來發展上都能越來越好,持續引領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拿珠三角和長三角相比不太公平,概念不太對等。常講的長三角是廣義的長三角,包括環上海、環杭州灣、環太湖甚至安徽南部城市群、沿長江下游城市群。

珠三角更多是狹義的珠三角,主要是廣東九大城市,就是大珠三角也只包括廣東14個城市和港澳特別行政區。



目前來看,長三角的整體實力和水平要超混珠三角。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也許未來珠三角有實現反超的可能。

這一方面主要將得益於珠三角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政策利好,更與粵港澳大灣區三駕馬車香港、深圳、廣州三大世界級城市各自的世界級金融,科技,商貿中心的定位清晰有關,具備橫向及縱深的強大帶動效應。



與粵港澳對標的長三角,上海太過於一枝獨秀,杭州、南京、合肥還與上海存在一定程度、某些方面的競爭關係,聚合效應和化學反應有限。

到一定時間,長三角呈現的可能反而是相對而言的小而散,珠三角呈現的可能反而是相對層面的大而聚,這時侯長、珠或許就會出現地位和實力的反轉。


不過,不論哪個城市群能強勢崛起,都是中國之幸,都是世界之幸,畢竟中國世紀很快就會到來。



里斯與特勞特



簡單地說,兩種模式當然各有各的優勢了。長三角腹地大,面積大,人口眾多,當然其經濟總量更大了。而珠三角國際化、市場化與一體化經濟比長三角更強,其中就有三座一線城市,並且它們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說說珠三角的優勢所在就知長三角的優劣了。

一、香港的金融業在亞太地區首屈一指,在國際金融上的優勢,上海無法比擬。加上香港更容易吸收到國際人才,這就是自由港的優勢所在。廣東中小企業在港融資也更方便,這是內地中小企沒有的優勢。還有內地許多企業要走出去,都離不開香港。看看馬雲、雷軍、王健林、許家印、任正非……等等的大腕就知了。

二、上海不具有香港經濟輻射的能力,香港有資本、人才資源。每天從香港過關進珠三角各地工作,生活的人必須有六七十萬人次。帶動了整個珠三角以及內地各個城市的經濟繁榮。這是上海沒有的也不具備的條件。

三、珠三角的世界五百強比江浙滬多。產業化規模更大,尤其在高新尖產品中有突出的表現。其實廣深兩座一線城市有不同的分工,加上創新吸引大批的人前來學習與借鑑。

四、珠三角的城市比長三角分工更明確,因為它是一個省的統籌。不像長三角那樣,內部競爭大。一件事還需辦理各種手續,各地協商解決的。

五、珠三角的產業鏈完整,比長三角更容易整合資源。分享各城市的經濟成果比長三角來的更容易。因為它只是在省內搞,無需協調的。廣東省政府的行政少,服務多的執政理念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六,灣區經濟只有珠三角,而長三角並不能算。其中的道理就是珠三角才是一個整體,而長三角就是多個個體。並且長三角城市中沒有明確的分工。例如,做電子科技產品的,人們想到深圳。做陶瓷的,人們去佛山。做服裝的,會到東莞,皮具汽車的跑廣州。或者物流公司都集中在惠州、廣州等等。還有在珠三角,尤其是香港、深圳、東莞、廣州、佛山已基本上連成一整片,沒有什麼郊區的概念了,而長三角一個城市中還有許多郊區的。

七,長三角政府主導的經濟比廣東強大,而廣東的自由貿易經濟更強,市場化經濟比長三角更具開放性。並且珠三角中不同的產業都會有選擇性的進入不同的城市進行產業整合,很多行為並不是政府行為,而是企業的內需所形成的。

八,長三角單核,上海一家獨大。廣州、香港、深圳、澳門各有各的主業,有所取捨。並且與中下游的城市能形成一種配合與分工。避免惡性競爭,利益共同化。還有例如上海有兩座機場,而蘇州連一座都沒有。這在廣州,資源可放在佛山或肇慶等其他地方的,資源共享比上海更加有優勢。單個珠三角就有五個國際化機場,這也是長三角不具備的。而且廣東的港口優勢突顯。香港、深圳、廣州排在全球前十強,還有大大小小各類口岸,總量上,廣東更勝一籌。而長三角更趨向集中化。因此上海才能一家獨大!

九,在珠三角中就像在一個城市中生活一樣,這種便利性是長三角無法體驗到的。例如你家在中山,工作在東莞,而小孩在廣州讀書。還或者你換個工作,在廣州不一定在廣州找工作,也可以去深圳或其他城市。這就是小而密的好處,也就是灣區經濟。

十,非珠地區的,年輕可奔珠三角奮鬥創業,老了回故里享福。老年人更喜歡非珠地區的山山水水,可以建個別墅安享晚年生活。說白了,長三角就是政府富,而珠三角就是民富。

十一、珠三角每年吸收的人才就是長三角的總和。吸引力上珠三角更勝一籌。因此這是資本集中、產業集中、科研技術集中、人才集中所帶來的好處。並且珠三角的高、中、低端分工合作,所節約的成本更高。

十二、文化、教育、醫療等的合作與互補性是長三角不具有的。例如香港的大學、醫院可在珠三角中開分校、分院等。廣州的大學資源可以和其他城市合作等等。例如李嘉誠就引進以色列理工在汕辦分校。深圳、珠海、東莞的大學城,都是與名校合辦的。還有旅遊資源的共享也是長三角不可比擬的,並且珠三角更實惠。那麼廣東出國求學的人更多,海歸也更多。因此廣東強大的造血能力也不是長三角可比擬的。這就是廣東怎會凝聚了一點二億人口的真實原因了!

十三,廣東人在香港註冊公司更容易,回大陸投資換個名堂就是成了港資了。收購兼併企業更容易,一切取決市場化為主導的。不像內地破產企業,三審批四審批的。

十四、一個地區三種制度、三種貨幣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兼顧是珠三角一大特色。也是長三角無法企及的優勢。例如澳門是全國唯一博彩業合法的地區,如今是全球人均最高的城市了。這也是長三角不具有的。

十五、深圳的創新能力全國第一,造富能力全國第一。這是長三角不具備的。從四十年中看,人均與地均全是全國最高的城市。尤其強大的互聯網優勢是上海所不具備的。在電子信息化時代,上海可謂優勢已不明顯了,連馬雲都提出了杭州灣概念,並弱化了上海的存在。從崛起中的深杭看,未來的掌控信息的高地,才是城市群中的龍頭的效應。這一點連老牌的臺灣、香港,甚至美國都也敗下陣來,就別提上海了。

十六,香港的社會保障體系更高,法制化更完善。內地一些富翁都遷到香港。例如馬雲、馬化騰等。廣東一些有錢人也紛紛在香港落腳,那麼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道理再一次被驗證。

十七,廣東的私有企業多,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更加明顯。一但經營不善,企業立馬被市場所淘汰。而長三角國有企業多,一但出現問題,就會找靠山的。因此兩者有比較,廣東人更加保守守舊的。也不像長三角一些人一但富有了,喜歡炫耀的。因此廣東的企業家都十分低調,甚至是不露財的。

十八,廣東的城市有21個,珠三角佔其中九個。城市定位從一線到五線都有,它就是中國一個縮影。那麼混得好的,自然進入一線。混得不好,在四、五線城市中也找到自己的樂趣,這就是廣東。因此廣東留下了許多外地人,而這些外地人已把廣東當成家的感覺了。那麼一點二億的廣東人所創造的奇蹟是難以想象的,看看一些全國著名的房企、車企,通信企就不會有人懷疑廣東人的實力了。例如一個移動互聯網手機,廣東就有一點六、七億用戶的,這是其他省無法比擬的。那麼什麼加油站、酒家、賓館、飯店、旅館、小賣部……等等的,也是其他省無法企及的。哪怕出租房,也是廣東的多哈!珠三角是廣東的經濟高地,而非珠地區又是洩洪排澇之地,攻守兼備!養老育兒選擇在非珠地區也蠻不錯的。因此小而密有小而密的優勢。而汕頭卻卻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養老做得不錯,吃好、空氣好、生活好,是非珠地區的優等生哦!看看潮汕地區小學生人數比大上海還要多,這就是廣東的未來。


個人觀點,長三角的地理與面積、人口優勢明顯,但互補性沒有珠三角高。一體化經濟目前看,只有珠三角。而且珠三角的國際化程度遠比長三角地區高,對外出口也是珠三角的作用更大。說白了,五萬平方公里,香港距廣州130公里的珠三角更像一個城市。小而密才是灣區經濟。長三角只是個城市群罷了,它們間的關聯依存度沒珠三角高。如果把珠三角凹陷的地方看成一個碗或金元寶,那麼長三角凸起的地方就是一個大乳房的哈!你說誰更好呢?

最後再有一個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成立後,建議持有廣東珠三角戶籍的人士可自由進出港澳。這樣會節省很多環節的,並且人們更加願意落戶珠三角了。還有加快港澳地區與珠三角社會法制的對接,如待遇、社保、醫療、服務、教育……等等的制度。薪資水平不可以根據國家的定,應該合理的市場化。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例如,港澳人士的生活成本擺在那,來內地工作不可能以國家的上限來繳納個稅等等的問題。





嚁月


規模差異大,各有各的優勢。

長三角擴容後幾乎覆蓋了兩個半的省份,人口1.5億,GDP規模15萬億。覆蓋了上海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包含27個城市。

珠三角只有九個城市,GDP7萬億,城市規模只有長三角三分之一,GDP只有長三角一半。面積更是相差幾萬平方公里。無論兩者什麼模式,珠三角跟長三角都無比橫向對比。

不過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中心區繁榮度極高,外圍趨弱。比如珠三角的發達城市集中在珠江出海口沿線,廣州、東莞、深圳、中山、珠海。而外圍的惠州、江門、肇慶確實完全不同的發展節奏,經濟水平也差很多。

長三角同理,環上海都市帶的蘇錫常寧杭甬都是發達城市,而外圍區域城市的經濟實力則相差很多。

但即使是兩者的核心區比較,長三角是一個3萬億城市+6個萬億城市,珠三角是2個2萬億+2個萬億。實力懸殊還是很大。珠三角城市串聯性強,人口密度高,繁榮度集中,感覺區域繁華指數更高。長三角儘管城市相對分散,但縣域經濟都很強,高鐵網絡密佈,因此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感也並不強。未來一體化升級和城市的擴容,會讓城市分散的情況得到改觀。

至於規模方面的直觀差異,請看夜行亮度圖。


城市發展報告


當然是珠三角的小而密比長三角的大而散更有優勢啦!小而密的好處就在於大家連成一片,不像異地,感覺就就是一個整體的城市,軌道交通發達,住在這中間的市民根本就沒有感覺到廣深通勤是異地,我有很多朋友同事都是,在珠三角里的一個城市工作,在另外一個城市生活。

而且珠三角的城市分工明顯。廣州是外貿的窗口,廣交會等大型展會在這裡舉行,也是汽車基地,服務業中心。深圳是高科技產業中心,互聯網產業中心。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自由貿易港,服務旅遊業的中心等。佛山是輕工業基地佛山每個鎮產業不同,輕紡、陶瓷、家居、花卉、美食等;東莞也是輕工業基地,每個鎮產業各異,服裝、磨具、設備、工具、手機等;中山的燈飾,珠海的電器等各市產業突出。各地都是市場化競爭的民企為主,活力強。各地分工明確,又圍著灣區連成一片,統一由廣東省協調管理。加上語言統一以粵語為主,不排外,外地來的人都有房可住,包容性強。這一切是是長三角所不具備的。長三角城市分散,各省個佔據一點,調度不便,資源都被集中到上海了,分工不明顯。

所以,珠三角的小而密發展模式是優於長三角的。但是未來如何還是要看政府的規劃,要天時地利人和都一起才能創造出偉大。

謝謝!





李小敏Vlog


個人認為兩者各有優勢。長三角城市群大而散,由江蘇、浙江、安徽以及上海三省一市組成,城市數量多達26個,陸地面積約21.1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億,是我國體量最大的城市群,以量為優,無論是經濟規模、面積、人口、城市數量對比全國其它城市群,都佔有巨大優勢。2018年長三角26城GDP總和達到了17.8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5,其中各市的GDP數據如下:


長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即上海是主心骨,南京、杭州、合肥為城市群副中心,還有很多經濟強市,2018年上海GDP達到32680億元,高居全國第一,而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都是“萬億俱樂部”成員,而GDP在5000~10000億之間也有7個,其經濟實力之強,全國無出其右。

長三角城市群對標的應該是世界級城市群,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就是公認的世界級六大城市群之一,未來它將朝著更高水平的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而珠三角或者現在可以稱為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省九市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陸地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萬左右。粵港澳大灣區小而密,以質為優,距離不到200公里,就誕生了香港、廣州、深圳3個世界一線城市,東莞1個新一線城市以及佛山、惠州、珠海、中山等二線城市。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為10.87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8。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的則是世界級灣區,未來發展成為媲美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日本的東京灣區,成為全球四大灣區之一。

所以小編認為,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各有優勢。


錦繡中源


自古江浙都是魚米之鄉,富甲天下,土地肥沃,城市眾多。很多城市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城市也都逐漸發展起來,使長三角地區成為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

長三角的城市是本來就已經很早成型的城市,從城市群的角度表現出來就是大。長三角城市群包含了長三角地區眾多城市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嘉興、杭州、湖州、紹興、寧波。


而珠三角除了廣州是千年商都,歷史也較為悠久,其他城市則缺乏歷史底蘊,也大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才發展起來的。最突出的就是深圳市,從一個小漁村硬生生地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大城市。佛山、東莞、珠海、惠州也大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承接國際製造業產業轉移,發展起來的城市。深圳、東莞、佛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工廠多、集中。這也使得珠三角城市群顯得小而密。長三角地區地理條件更好,城市群較為分散,而珠三角地區廣東除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較為集中,粵北地區就相對落後了。相對長三角,廣東存在著省內發展嚴重不均衡的問題。

這兩種表現形式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並不是主動選擇的模式,珠三角由於靠近港澳,經濟比長三角更有活力。但長三角則底子厚、人才優勢強,發展後勁較大。

這兩個地區是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的發動機,它們的健康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必不可少。


上林院


上海的輻射能力更強。抱緊上海大腿的都富了。廣州輻射能力一般,廣東大西北,一大片,強於安徽西北,弱於蘇北浙南。

不過實際上,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廣東,都是精於做生意的地方,有人做大生意,有人做小生意,大生意有阿里騰訊,小生意有收破爛剪頭修腳賣菜販水果。

不管誰發展更好,未來十年二十年,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會是跑得最快的地方,掙得最多的地方,機會最多的地方,發展最好的地方。

2017到2018經濟不景氣的論調有很多,但是,有的地方只是吃不上肉了,有的地方則是吃不上飯了:能一樣嗎?!


蘿蔔看世界


泛珠三角有多大?還把貴州都包括進去了,結果成了泡沫。

而長三角一直很謹慎的擴容,沒有踐行建立起的數據的反饋絕不敢隨便擴容。

2015年底,長江下游最西端的安慶市通了直達上海的高城鐵,當時開通了31列,結果運力十分繁忙,又增加了37列。

在項目投資對接上,安慶拜訪北京,僅獲9千萬的投資,而在上海,獲143億元的投資。

長三角對安慶的升級,安慶對長三角腹地的支持,相互緊密的關係,作為長江下游西部中心城市的安慶自然的加入了長三角。

所以長三角的每一步都是從務實中反饋而來。


小種公園


劉翔適合跑步,姚明唯獨籃球。沒有說那個模式更好,只有一種叫合適。只要做到頂級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珠三角推行大灣區策略之時,全國範圍內即刻掀起了一股灣區潮。渤海灣、杭州灣、膠州灣、北部灣等灣區都想成為世界級的灣區,並開始緊鑼密鼓地宣傳起來,彷彿一夜之間我國的灣區集群就超越了世界。

尤其是杭州灣大灣區還出臺了總體規劃方案,只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上海壓根兒沒有正眼看過,大灣區也就成了浙江自己的灣區。

從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的特點來看,灣區是一個資源高度聚集、人口密集、產業互補、分工明確的極具全球競爭力的都市區格局,而非都市圈格局。一般縱深也只有在100公里上下的沿海灣區位置。

膠州灣、北部灣的體量太小,全球競爭力地位更弱,根本就不可能與全球資源高度集中的灣區比拼,進入國家戰略也是基本不太可能。而渤海灣、杭州灣規模太大,縱深200公里,區域內產業同質化太強,不適合發展灣區模式。只有粵港澳大灣區才具有同世界級灣區競爭的潛力。

但除了發展灣區建設,還有很多其他的路可以走!


本月初,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此時,國家戰略規劃從京津冀一體化、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以及一帶一路規劃等,基本上輻射了整個大江南北。上海城市群格局也正是筆者一貫的猜測。長三角將參與全球城市群的競爭,走的就是江浙滬皖的一體化格局。

形成以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美國五大湖沿岸都市圈、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圈、歐洲西北部都市圈、英格蘭大都市帶、以及長三角大都市圈等全球六大城市群格局。長三角最適合就是通過城市群的模式參與全球競爭,可以讓長三角競爭力發揮對極致。

不論長三角的大而散,還是珠三角的小而密。國家都為其制定一套發展戰略,並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