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编制、抢职称”的中心校,为什么撤销不了?有3个原因

中心校,有的地方叫教办、联校,或教育总支,江湖人称“小教育局”。手握财权与人事权,辖区内学校的行政职务安排、教师的调动、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中心校长皆可一言而决。

有的中心校,已经发展成一个“衙门”。校长、书记是必不可少的。教研员、会计、出纳,似乎也很重要。至于办公室主任及各种副职,亦有增设。

中国人向来把名位看得很重。小学校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照例要“安排”。到中心校任个“督导员”,是不错的选择。

以致,有些乡镇中心校,人员越来越膨胀。最夸张的,甚至超过二十人,督导员都能凑成一桌麻将。

这些人,占着教师编制,却不上课。有的变着法子折腾教师,以显示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有的上午喝茶看报纸(现在改成刷手机了),下午去各学校瞎转悠。有的一年到头不见人影,挂着公职忙乎个人的生意。

而一旦职称指标下来,这些人便一拥而上,抢个精光。一线教师连残羹都吃不到。

绩效分配也是如此。行政职务折算的工作量,远超教学课时工作量。这些不站讲台的“教师”,在绩效分配的时候,切到的蛋糕反而更大。

明明教学一线编制吃紧,中心校这些人却不上讲台不搞教学,天天围绕着个人利益“紧吃”。

“占编制、抢职称”的中心校,为什么撤销不了?有3个原因

图文无关

此前,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教育局搞了一项改革——撤销所有中心学校,腾出二十多个教师编制,充实到教学一线。

该区教育局负责人说,实现了“四个下沉”(管理、编制、师资、经费),提前完成了化解大班额任务,增加了学校的自主权,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撤销中心校利大于弊,虽然改革触及了一部分人利益,但总体是平稳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曾在乡镇教育站(也就是现在的中心校)短暂工作过几年。那时候,县城人口很少,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又赶上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子入学潮,一个三四万人口的乡镇,中小学生多达五六千人,学校和教学点有二十多所。全县共三四百所学校。

那种情况下,设置乡镇教育站是有必要的。全部由教育局直管,肯定管不过来。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新生儿逐年减少,乡镇学校规模大幅缩减。笔者当年工作过的那个乡镇,现在仅有一千多学生,比县城一所初中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数还少。

这种情况下,设置乡镇中心校完全没必要。

任何组织,层级越少、结构越清晰,效率越高。反之效率越低。中心校的存在,不但占用了本来就很紧张的教师编制,还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占编制、抢职称”的中心校,为什么撤销不了?有3个原因

图文无关

中心校已没有存在的意义,但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撤销了中心校的县区却很少。一个占用资源、降低效率、制造不公的机构,为什么总撤销不了呢?

原因有三:

一、官本位思想作祟。

中国人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取得功名富贵,成为人上人。

中心校的干部,虽然算不上官,但在行业内,比普通教师的地位还是高得多。一旦当上了干部,就能上不能下。下到教学一线,收入下降、工作任务变重是一个方面,面子上难看,更无法接受。

如果撤销中心校,势必招致极大阻力。不是特别有决心和勇气的教育局长,很难推动这项工作。

二、价值观不端正。

以站讲台为耻,以脱离一线为荣

这样的价值观,在教师群体中很盛行。中心校的后勤打杂人员,在学校骨干教师面前,也优越感十足。

人都是需要成长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成长是一种自我实现。教师的成长方向是什么?理论上讲,应该是知识能力的提升与突破,以及取得更多的教学教研成果。

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师都把成长路径定位于教育行政管理。直白点说,混个一官半职,才算成长。否则就是没出息。

在这样的价值观氛围里,连撤销中心校的动议,都很难提出。

三、利益格局难以撼动。

中国人最喜欢混圈子。圈子大了,就变成山头。几番江山改易,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搅缠不清。利益格局固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撼动。

一个县城小学校长的职务,竟博弈到省厅层面。内中人事之复杂,可想而知。

“占编制、抢职称”的中心校,为什么撤销不了?有3个原因

图文无关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一切不能与时俱进的事物,终将被淘汰。除了特大乡镇,撤销中心校,应该是大势所趋。

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师的核心资产,将不再是圈子、关系以及屁股下面的座位,而是个人的知识与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其担心某一天会裁撤到自己头上而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放下名利,潜心教学,坦荡踏实地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民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