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不知道,員工不敢說的12個危機


老闆不知道,員工不敢說的12個危機


傳統企業由於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定會因為信息通路不暢導致“老闆不知道,員工不敢說”,這就如同生命體暗藏的疾病,久治不愈,揮之不去,讓經營者頗為頭疼。下面就列舉一些常見的問題,企業可以由此而進行比照自檢。

1、會議效率不高

會議是企業解決問題和發佈指令的集體活動,但是也是一個高成本的經營活動。每過一分鐘,意味著與會人員總數的分鐘數,而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並未掌握開會的技巧,都存在“會前無準備,會中無主題,會後無執行,與會無必要,時間無控制,發言無邊際”的六無現象。

2、採購浪費時間

曾經有一家企業,在做一個新項目時,項目組每天的運營成本為8萬元,可是其在產品上市前夕,採購部門為了採購10萬餘元的包裝,竟然耗費了一週時間,理由是要找價格低廉的供應商以節約採購成本。整個營銷團隊因此多等待一週時間無法和客戶簽約。

  而這種現象其實在很多企業裡均存在。一味的追求降低採購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時並存的“隱形成本”。當然,降低採購直接成本與本文並無衝突,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企業的採購部門,要站在整體經營的角度綜合權衡的各項指標,才能真正控制採購的成本支出。

3、溝通渠道不暢

在大多數企業,你會發現,在同事之間的溝通過程中,會出現嚴重失真的現象,或詞不達意,或答非所問,或百人百解……這種現象,說小了,讓很多工序成為無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機會。說大了,有可能因此給企業帶來隱患。

4、加班成癮

很多老闆總認為,員工在下班後“廢寢忘食”的“加班”是一種敬業現象。殊不知,這可能隱含著很高的成本。理由有三:

  第一,加班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工作任務太重,而是員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著低效率。

  第二,加班耗費更多的員工精力和體力,嚴重透支員工的健康,長期下去,會讓一些重要員工不能長期發揮其效能,並且有為公司帶來負擔的隱患,比如有的機械操作員工因為長時間加班而導致疲累,造成事故,而企業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第三,加班員工並不一定“務正業”,有些員工在下班之餘,名為加班,利用公司的資源,從事其個人事情,同時還領取公司的加班費,很多企業的重要損失、數據丟失等都發生在下班時間,而加班成為企業“藏汙納垢”的死角。

5、人才流失

有很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都是很欠缺的,他們認為人才是無限的,成為“鐵打的營盤”,員工自然也就成為了那“流水的兵”了。

  不能不說,一個員工的離開對公司都是一筆成本,因為公司要承擔對這個員工的培訓費等前期投入,還要承擔新招聘該崗位員工的前期成本,還要承擔新員工是否適合崗位的風險,而老員工的離職也會因為職業素養的關係,可能會流失重要的內部資料或信息,而其離職後,很可能會進入自己的競爭對手的企業。

  所以,員工特別是老員工的流失無疑會給企業帶來高出其收入幾倍的支出。很多小企業在經營多年後,你發現他們一直是那麼小的團隊,而除了老闆之外,沒有一個員工是從企業成立當初留下來的。

6、崗位錯位

人力資源管理中有句名言“將正確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可惜,真能做到這點的企業的真的不多。

  曾經在一家人才市場招聘,聽到其員工之間的談話,說每次招聘會都要他們全體職員去搬桌子和椅子,因為是租借的體育館作為招聘場地。上到職業經理人,下到普通職員,都成為了“搬運工”,我不禁嘆息,這家企業從事的是人才招聘與管理,怎麼會花那麼高工資請來並不專業的搬運工。

  其實這體現了老闆們一個非常清晰的心理,他們認為這些員工招聘回來就是要用的,只要自己有人手能做的,就不用再花更多的錢去做。但是我們發現他們因此付出的代價很高。

  該企業的員工一直抱怨不停,因為相當多的都是女職員,根本沒有力氣搬運桌椅,那些高官們也從來沒有經受過這等“禮遇”,有些紛紛離職。我們也從此不在該招聘會招聘,因為我不相信這樣的團隊能給我提供很好的服務。

7、流程繁瑣

企業的亂,有太多都是因為流程,這在企業管理中是一個通病,凡是發展緩慢的企業,其流程一定是混亂或不合理。他們為此承擔著很高的成本,然而一直卻視而不見。

  流程,是企業運營的產業鏈,如同流水線一樣,沒有科學合理的流程,也就失去對各項工作系統性的控制,很多工作半途而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返工,無奇不有。這會成為裹住企業前進雙腳的亂麻。

8、停滯資源不利用

停滯的資源在企業裡可以說是最廣泛的“隱形成本”,例如閒置的設備,積壓的庫存,低利用率的崗位職業,閒置的資金、擱置的業務等,他們雖然不一定會繼續消耗企業的投入,但是他們卻是企業資產的一部分,企業會為此承擔著利息等隱形成本。所以說,一個企業裡,停滯資源的多少,體現著企業資源利用率的高低。

9、企業文化瞎搞

有人說企業文化如同一個企業的魂,會在其每一個成員的精神面貌中得以體現。這種文化在企業成立的初期階段就開始建立,他受企業的創始人的文化、習慣、技能、職業、好惡等影響,因此有人說,企業文化就是老闆文化。但是說企業文化會成為成本,或許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事實如此。我們會發現一些企業的員工精神萎靡,做事效率極其低下,無論多麼優秀的員工只要進入,不久要麼離開,要麼也會變成那樣,我們不能不說,這是“環境”問題。而這個“環境”正是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如同企業的生命,會伴隨企業的一生,只能調整,無法重造。

10、信用透支

這是一個牽扯到遠期回報的成本,誠信經營如同誠信做人。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習慣拖欠供應商貨款,習慣拖欠員工薪資,習慣剋扣他人,習慣拖欠銀行貸款等等,認為這樣可以減輕企業流動資金壓力。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會成為企業經營的嚴重隱形成本,首先,供應商一定會將時間成本算在其報價中,這類企業無法採購到最低價格的原料或服務。其次,員工薪資拖欠,違背勞動法規,有被懲罰的危險。而拖欠銀行貸款,剋扣他人,會給其信用度大打折扣,在企業某一天遇到困難時,會四面楚歌的。無疑,企業為此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其實其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益處。

11、風險調控失準

將企業推向快車道是每個企業家的夢想。但是風險係數也因此而同步增加。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他們雖然發展迅猛,收入豐厚,但是一旦出現危機,將是災難性的。多個案例證明,企業的風險很多都是因為預料不足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在風險發生前,都早以埋下隱患。而很多大型企業或者知名企業因為一次風險而消亡。

  可見,風險是舉足輕重的隱形成本。而這種現象並非顯而易見,實在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2、企業家自我修養

“企業家成本”是指的是企業的老闆本身給企業帶來的成本。有一句話的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企業家如同一支軍隊的首領,其本身是企業支付成本最高的員工。很多民營企業的老闆把自己變成了企業的“皇帝”,一切自己說了算,全體員工變成了執行的機器。但是,企業家個人因素的缺陷,將會為企業增加沉重的成本負擔。

  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小型企業,但在大型企業裡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成本延伸到企業的每一個部門甚至是每一個職員。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我們常常強調,在你的範圍,你就是領導,你有權決策。而很多領導者一直以自己為中心,這將大大降低了團隊的作戰能力,增加了高額的隱形成本。記得曾經對一個抱怨公司缺乏人才的老闆說過一句話:“你們公司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和善用人才的智慧”。


老闆不知道,員工不敢說的12個危機


管理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小到團隊,大到企業,管理者都要花費足夠多的精力才能夠有所收穫,“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自是沒少做,明明自己已經累得要死,員工卻絲毫不領情,這是為什麼?!來聽聽“過來人”怎麼看這個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


  和管理者閒聊時,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那些下屬啊,什麼都做不好。”“要是他們經驗豐富些,我就省心了。…”“他們都沒接受過培訓,我也沒時間教他們,真是,離了我什麼都辦不成。…”“跟他們交代個任務真是費勁,等說清楚了,我自己可能早就幹完了。”……諸如此類的話,相信各位或多或少也聽過或者說過。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些牢騷話,並不能證明這位管理者能力有多強,反而說明他們不懂得培養與授權,以至於自己叫苦連天,下屬和上司卻都不買賬。


我認識的一位管理者就是如此,他每天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

  

從上午九點開始上班,他就一直要忙著看郵件、回郵件.審閱下屬遞交的各種方案和報告,還要準備會議、蒐集資料,與同級和上司開會,給下屬開會,與下屬一起溝通修改意見……常常是忙到晚上七八點鐘,當天的工作還處理不完,因此只好帶回家繼續加班。每天他都覺得特別累,回到家裡也不能好好陪家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完善方案,如何避免出錯。

  可是,儘管他已經加班加點忙得不可開交了,還是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下屬提交的報告遲遲得不到他的反饋,沒有時間認真思考如何給下屬的方案提供修改意見,新的任務因尚未考慮妥當很難及時分配下去,等候決策的下屬不時催促他儘快做出決定…

  如果單單只是忙碌也就罷了,問題是,員工漸漸地對他越來越不滿。“等待他籤個字總要等那麼久,影響我的項目進度。”“經理根本就不相信我們,總是讓我們等他的建議,不放手讓我們去做,那就交給他自己做好啦。”“真是想不明白,公司怎麼會讓這樣一個永遠無法及時決斷的人當經理。”“他這人適合做管理者嗎?”“整個部門就他什麼都懂,就他一個人在表現,我們的個人發展空間都受到了限制。”……這樣的聲音,漸漸傳到了他的耳朵裡。

  這時候,他覺得特別委屈,自己每天廢寢忘食、盡心盡力地對待工作和下屬,希望能幫他們少走彎路,讓一切都進展順利。自己真的錯了嗎?


  事實上,他的確做得不夠好。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得人之力者無敵於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於聖人也。”作為管理者,我們擁有別人的“力”和“智”,這麼好的條件倘若不知善加利用,那麼即便自己累得要死,也只會被人嘲笑能力有限。


“凡事自己來”“親力親為”“事必躬親”,對於管理者來說,這並不是勤奮踏實的表現,而是一種惡習。


  史蒂夫•鮑爾默曾說:“有人告訴我他一週工作九十小時,我對他說,你完全錯了,寫下二十項每週至少讓你忙碌九十小時的工作,仔細審視後,你將會發現其中至少有十項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或是可以請人代勞的。”他曾給微軟經理這樣一條忠告:

“不要什麼事都做。你的任務是計劃、組織、控制、指揮。”這一條忠告,我相信所有管理者都要銘記。


  始終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唯恐部門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做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真的不必“事必躬親”。並不是所有問題都非你不可的,世界和這個部門離開你會照常運轉,所以你大可不必因為沒有親自處理而不放心。身為管理者,你要做的是考慮哪些事情是可以交給下屬來做的。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牢記“多想多看,少說少幹”的原則。

對於剛剛從基層提拔上來的管理者來說,這一原則尤其要注意。我知道很多因業務能力出色而升職的管理者,往往會親自衝鋒陷陣,在一線拼搏,這是不夠妥當的。對你來說,多想多看,才能、“旁觀者清”,才能更客觀高效地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

2、區別“你能做的事”和“你該做的事”。

身為管理者,你的能力無須通過“你能做的事”來證明,能做並不代表你就要親自去做。你應該考慮的兩件事是:自己應該做什麼,別人能夠為自己做什麼。確定了這兩點,你可以確定事情的優先級別,為自己爭取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

3、告別“來者不拒”的壞毛病

想想看,自己是否經常說這樣的話,如果是,請儘早拋棄它們,因為它們不僅會讓你陷入無窮無盡的忙碌中,而且剝奪了員工鍛鍊自身能力的機會:

“放這兒吧,我會處理的。”“讓我想想。”“這件事,稍後我會通知你。”“你別管了,我讓某某去做。"“把具體情況跟我說明一下,好吧?”

4、凡事不要過於追求盡善盡美。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所管理的組織一切都非常完美,雖然他們清楚這不大可能。完美永遠是相對的,凡事都由你自己來做也未必就會不出一點兒問題。允許員工在實踐中犯錯,這樣他們才能成長。


老闆不知道,員工不敢說的12個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