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抗日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战争打响后,国军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数次大型战役,无论是淞沪会战,还是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均以失败而告终。要说真正体现抗日军队威风的大型战役,还属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从1938年9月开始,1942年2月结束,其间发生小规模战斗不可计数,发生大规模会战共3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近10万人,但给日军造成更加惨重的伤亡。战后统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超过11万人。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长沙保卫战,中国军队奋起还击

对于长沙会战,有太多可以记述的地方。除了薛岳的“天炉战法”外,有位亲历长沙会战老兵的回忆,也同样弥足珍贵。

这名老兵名叫白太常,于1915年5月,云南人,黄埔军校12期学员。1941年到1942年间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时任重炮第1旅7团2营5连连长。由于他所在的炮兵团在长沙会战中与步兵协同默契,重创了日军,他和战友受到了指挥部的通电嘉奖。

在二战前,国军和德国交好,双方各取所需。双方在军事上的交流更甚,以至于在抗战期间国军颇为精锐的装备大多是德国造。白太常所在的部队,装备的就是当时中国军队最好的德械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射程最远可达30千米,有效射程为12千米左右。这样的重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手中,算得上是杀手锏。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这样大口径的炮弹,落到日军阵地上就能炸出一个大坑,在有效半径内的日军非死即伤,侥幸活下来的士兵,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被炮弹爆炸震伤,丧失战斗力。白太常后来回忆说,有时候上级命令他们集中打日军的一处结合部。连队集中4门榴弹炮进行打击,白太常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随着爆炸火光闪亮,能看到被炮弹炸飞的日军尸首、残肢断臂等。

这样的火炮火力虽猛,但因为所配备的炮弹造价昂贵,再加上数量有限。所以上级要求白太常他们一天一门炮最多只能打30发炮弹。可是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急需炮兵的火力支援,每天30发炮弹根本不够打。为了长期坚守,白太常和战友们只能忍着打、省着打,据他回忆,他一门炮打得最多的一次,只打了23发炮弹!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炮兵做好战斗准备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长沙会战中,百姓支援前线

白太常所在的营,炮兵阵地设在岳麓山脚下,他们将榴弹炮隐藏于防御工事,只将炮口露在外面,炮口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工事上面都有伪装,日军的侦察机很难发现他们的工事。而榴弹炮的射程可以越过长沙城,直接打到城北日军发动进攻的必经之地。当日军发动进攻时,炮兵观察员会利用望远镜观测敌军的位置,同时长沙城北指挥楼上的步兵也会把他们看到的情况用电话通知炮兵。上级一声令下,炮兵就拉开炮闩,装填炮弹,发射,日军等着归西!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正是凭借这样的“精打”“细算”,他们打的每发炮弹都能准确、及时地命中目标。默契的步炮协同,给长沙保卫战做出重要贡献。但白太常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连队的战友牺牲3名、受伤7名,白太常连长的锁骨也被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断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勇敢地坚持作战。全面反攻时,步炮协同十分出色,获得重庆方面的通电嘉奖。

连长忆长沙血战:150毫米重炮,每天最多30发弹,日军尸首横飞

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武器

抗战胜利后,白太常在陶峙岳将军部队中参加起义,任兵团秘书。他和许多爱国官兵一起,迎来新中国的成立。1951年,刘伯承筹建的南京军事学院缺少专业教员,而白太常出生书香门第,又是黄埔学生,再加上丰富的炮兵实战经验,被安排到学校讲授《炮兵战术》课程。刘伯承的真情实意和平易近人,学员们的尊敬,让白太常很感动,他尽心尽力传道授业,还萌生了入党的想法。

1988年,72岁的白太常如愿以偿,实现了入党愿望。2007年3月8日,白太常在昆明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