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读完本文,按照本文所写努力15年你一定能成功(作者中人之姿,2000年高考715分,提前批被华中师范大学王牌专业历史系录取。2004年毕业后努力15年,2019年招商银行工资卡年度账单收入200多万)。本人自愿承诺,15年后你不成功可以到本人单位找我,赔你10万,工作证上传通过认证,在福建省委机关混虽然只是打杂的。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毕业后每天阅读4小时,锻炼2小时,15年后和别人的差别就出来了。阅读时间和锻炼时间看个人情况,本人毕业后当了8年高中历史老师,没有太多批改作业的时间,备课主要就是阅读。2012年考到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先后在办公室和文物征研管理部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可以阅读锻炼,单位每天上班时间还安排半小时可以合法锻炼。

下面长篇大论读书和锻炼的好处你可以跳过不看。但是最后一段你一定要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王夫之论读书: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王夫之指出:“领会书的精神实质,以确立修己治人之本;考察书中隐藏的意义,以达到精通事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善读书的人得之于心,但能用书中的道理检验纠正自己行为的人太少。次一等的如太子李弘读《春秋》读到不忍卒读的也很少,再次一等的如穆姜读《易经》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愧疚的人一样很少。”

不抓住书中的重点,不研究书的精华,不审察合乎时宜否,像汉儒曲解《公羊传》而废皇后太子;王莽曲解古书讥刺匈奴,都是妄解经典的蠹虫。没有高超的见识掌握书本大旨,没有取舍的标准独立审慎思考,那么读书万卷,只会更加迷茫,倒不如不学无术者还能保持纯朴。

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了再读书方有益处。没有听说过漫无目的单单为学习而学习的。心无定志,读书时心志就会随时游移,异端邪说,流俗小智,乘虚而入,大则侵蚀人心,小则荒废日月,这是梁元帝越读越蠢却至死不悟的原因啊!怎么能怪罪于读书之错呢?一般的学者,效其浅陋,不能不加以警惕啊!”

叶圣陶、朱光潜、梁启超、冯友兰等名家论读书

叶圣陶:读书的三种态度

一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

二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

三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冯友兰:三类读书

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蔡元培:读书要得法,才有成效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

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梁启超:少读那些四平八正的书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

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汨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

梁启超:读书要肯下苦功夫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

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

鲁迅:如何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

我们自发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 ——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许地山:为学的三条路径

一是深思,二是多闻,三是能干。第一途是做成思想家的路向;第二是学者;第三是事业家。

朱光潜:好书不厌百回读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华罗庚:读书要学会比较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还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去作比较,想一想这一本书给我添了些什么新的东西。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要紧的,是对重点的钻研;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东西用的力量也应当更大些。在看完一本书后,并不是说要把整本书都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几点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做印象反而深刻,记忆反而牢固。并且,学得愈多,懂得的东西愈多,知识基础愈厚,读书迸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曹聚仁: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我读了三十年,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那只能这样: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李公朴:实验的读书

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

梁实秋:读书乐

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吾故曰:读书乐。

论读书的重要性,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上下五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代中华思想,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产生了诸多伟大的先哲,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内圣外王、理学、心学等百家思想。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这些中华思想流派,以及它们的圣贤代表人物,在漫长的时空中,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华历史,引领着无数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书写并制板于清道光五年的“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全套共计十块字板,分别记述了从先秦战国至明代各个时期重要先哲人物的思想语录,殊为珍贵。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套思想语录字板,每一块都独立成篇,阐述了古代先哲在某一方面的认知心得。为便于有序推出,笔者以相关语录诞生的时间为顺序,对全套字板语录予以解读。

01

我们先来看“中华先哲格言”第一块字板:“不登峻岭,何知天高;不履深渊,罔识地厚;不读圣经贤传,莫明事物之理。”

阅读之伟力(原创干货文)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字板全文大意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进入到深渊里去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读圣贤经书就不会明白事理。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想到一句老话“不知天高地厚”,用于形容一个人见识有限或遇事不知深浅,贸然行事。

很显然,这句话就是从该字板语录表达的含义中衍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该字板语录是历史上流传甚广的先哲思想,具有纲领性的意识统领作用。

那么,该语录到底是谁说的呢?

这三句思想语录,改编于先秦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在其重要著作《劝学》中说过的三句话:“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字板上的语录,跟荀子说的原文稍有出入,但表达的思想大意是一致的。

如是观之,清代制板人并不是一味地摘抄历史文本,而是在遵循荀子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对个别字词与表述方式做了修改,并在最后一句加入了制板人自己的总结体会,强调了对古代先哲圣贤著作的致敬心情。

既然原文出自《劝学》,可见该语录的初衷,就是要劝人向学,潜台词大概也可理解为:学海无涯,知识是无穷尽的,不学习怎么会有见识与智慧呢?还有一句古话说“无知者无畏”,说的就是该语录的反面。

短短三句话,却很有嚼头,其延伸思想含义十分广袤。若要透彻解读该语录,必须要深入了解作者荀子的思想脉络。笔者在此试分析之。

02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大家。由于在他的众多学生当中,出了两个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所以历史上很多人并不认同荀子的儒家思想地位,而把他归结为法家思想启蒙人物。

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荀子是孔子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家。他本人确实见识独特,思想极具个性,对各流派的思想都持有批评态度。

但荀子唯一推崇的思想大家,恰恰就是孔子;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唯一的治国良方。

由此可见,荀子骨子里是儒家无疑。

但是呢,荀子的儒家见识,跟其他诸子百家的儒家思想,又确有不同之处。

怎么说呢,如果说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柔软”的,那么荀子的儒家思想就是“坚硬”的。

我们还是从孔子说起。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归纳诠释:内圣外王

虽然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内圣外王”这个词语的人,是庄子;但在思想领域最接近“内圣外王”的人,却是孔子。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呢?即对内要求自己做一个圣人,德才兼备,仁义满满;对外则要施行王道,有效治理国家。我们把它拆分来看:

“内圣”,没有疑义,包括荀子在内的所有儒家大咖,都认同要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这是最基本的儒家修身典范。

“外王”,则是诸多儒家学人出现分野的地方。对外如何才能有效施行王道?

在孔子的弟子孟子等人看来,内圣和外王是统一的,只要“内圣”道德达标,就能够用仁义治理天下,有效施行王道,实现“外王”目的。

其基本的依据,就是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大家都是人心本善的,君王有仁义,百姓也就会遵从王道。

但荀子是不认同这一点的。他认为“性恶论”更符合人性本能特征。

既然人性本恶,那就一定要靠后天环境和教育,使人的道德水平达到“内圣”的水平。这也是他写下举世名篇《劝学》的动机所在。

关联到“外王”范畴,荀子当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国民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平,但他并不迷信这能有效促成王道实施,实现“外王”效果。他必定还有另外的主张。

荀子的“外王”主张是什么样的?他并没有白纸黑字地提出来。但我们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联想:

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后来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推行法家思想?

说白了就是主张用法制手段治理天下,凡事立规矩,不合规矩的就要处罚,从而用制度的力量来实现“外王”目的。很难说李斯和韩非子没有受到荀子的影响。

说到这里,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荀子或许的确是法家思想的启蒙者,只是没有历史文本证据而已。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荀子的儒家地位。他骨子里的确还是儒家的人,不过其思想确实有“坚硬”的一面。

由上可见,荀子的思想还有着唯物主义的一面,即他认为人心是靠不住的。不但天生靠不住,需要通过教育来归化,抵达“内圣”境界;而且后天也靠不住,所以需要仁义道德之外的手段来治国。

这就是荀子写下《劝学》的根本思想动机所在:没有谁是天生的圣贤,大家都是普通人,唯有狠命地读书、学习、教化,才能实现“内圣”。

03

荀子的儒家思想之“坚硬”,或者说他具有的唯物主义的一面,还体现在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

我们知道,自商周以来,中国古人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青铜祭器等,用来祭天祭地之用。可见,人们对天道的崇拜,久已有之。

但荀子是不信这一套的,他认为“天道自然”,天就是自然的产物,本身是没有意识和情感的,更无好恶之心,世人怎么祭拜上天,都不存在感天动地一说。

远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有这种“自然”认识,其伟大程度,堪比牛顿发现地球引力。

更难得的是,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即作为自然的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世人要掌握它的规律,不要去违背它。

这是一种什么认识?这是一种脱离了迷信思维后,堪称科学版本的“天道”大于“人道”的思想认识。

正是因为认识到天是自然,没有意识,但有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顺着自然规律造福于世人。

这简直太了不起了,现代人积蓄雨水发电、利用风能发电,不都是荀子这种思想的现实案例吗?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内圣”修身思想,天道自然认识等,统统都指向了一点:论学习的重要性。

不经学习,人心不会变善、圣贤道德不会自己降临、上天也不会怜悯苍生;唯有学习,才是让世间变完美的有效途径。

这就是为什么,荀子用尽才智,写下了如雷贯耳的千年善书《劝学》篇。

也正是因为《劝学》,这才有了伟大的先哲语录:“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曾国藩论读书

有人送给曾国藩一个望远镜,并给他解释,是玻璃经过打磨,就变得能望远了。

曾国藩由此感慨“天下凡物,加倍磨冶,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读什么书,就会强化什么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该怎么读书呢?我们从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得到了答案: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林语堂:论读书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现在也一样。

今日所谈,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在学校读书有四不可。

(一) 所读非书。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二)无书可读。因为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的书极有限。(三) 不许读书。因为在课室看书,有犯校规,例所不许。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课,则等于自晨至晚被监禁起来,不许读书。(四)书读不好。因为处处受训导处干涉,毛孔骨节,皆不爽快。且学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学,乃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礼记》早已说过。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叫做记问之学。倘是你能猜中教员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便得一百分,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西洋历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实西洋历史你何尝知道百分之一。学堂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是因为便于考试。如拿破仑生卒年月,形容词共有几种,这些不必用头脑,只需强记,然学校考试极其便当,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实上于学问无补,你们的教员,也都记不得。要用时自可在百科全书上去查。又如罗马帝国之亡,有三大原因,书上这样讲,你们照样记,然而事实上问题极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之亡,是亡于蚊子(传布寒热疟),这是书上所无的。

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大学生自以为心理学他也念过,历史地理他亦念过,经济科学也都念过,世界文学艺术声光化电,他也念过,所以什么都懂。毕业以后,人家问他国际联盟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法西斯蒂在意大利如何?他也说“我书上未念过”,所以觉得什么都不懂。到了中年,许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楼,有身份,做名流,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时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人放胸是不道德,剪发亦不道德,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读《马氏文通》是反动,节制生育是亡种逆天,提倡白话是亡国之先兆,《孝经》是孔子写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见非常之多而且确定不移,所以又是什么都懂。其实是此种人久不读书,鄙吝复萌所致。此种人不可与之深谈。但亦有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在官僚商贾亦无妨,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貌不可憎。

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美人。但是识趣的人如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此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说话虽然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着重“味”字),那全看你所读的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之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做一场噩梦。甚至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恶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未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下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

且同一本书,同一作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之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 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亦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乔治.爱略特)自叙读《卢梭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终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love at first sight)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的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砺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必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的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于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就是读书未入门,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从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理由出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则或系汝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学力未到,等过几年再读若学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汝同情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此乃刘知几之读书胆识。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论读书的意义”

1、读书的类型

中国知名历史学家易中天曾说过,读书可分为谋生和谋心两种:谋生的读书时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为的是找个工作,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而谋心的读书时为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2、读书的作用

读书是一条正路,它能帮助我们用知识武装头脑,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学识,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钥匙,使我们有资本到社会上进行闯荡。

读书可以使人自信,因为它能给人以力量;读书可以使人坚强,因为它能给人以勇气;读书可以使人成熟,因为它能人以知识。

3、读书的方法

一代大儒曾国藩曾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和掌握读书的类型、读书的作用和读书的方法,才能帮助自己日有所进,学有所成。

叔本华论读书的境界

叔本华说:“当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人,一旦停止为实际生活操劳,就会被立刻打回原形,被不堪忍受的无聊包围”。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个人的认知升级,社会的繁荣进步,不是因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是因为汲取了优秀的思想。

书,是人类思想最庞大的载体,打开一本好书,就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知的大门。无数先哲终其一生的经验与智慧,都被浓缩在字里行间。

但他还说: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衣衫。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最后,自己的观点:对我来说,读书最重要的是让我成为一个不负自己、不负父母、不负人民、不负党、不负伟大时代,精神积极、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让我看到,历史上太多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唯有真诚和善良永远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古代女人大多不识字,但是大多知道10个字“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颜值是有保质期的,气质却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美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美于昨天的自己。让我远离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喜欢艺术家和追求成为艺术家的真正的明星。今天的阅读还有新时代带来的便利,优秀的影视音作品,打动人心的演讲视频,听书都大大丰富和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有心人在埋头阅读,而你呢?

如果你努力了15年还不成功的话,其实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成功了,你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别人是富不过三代,你的家庭因为你的以身作则变成三代必富 !你觉得,自己15年的努力白费了吗?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你是在浪费时间,只要你乐在其中,那就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