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學古詩》第1講:46歲中進士的他寫出一首古詩名篇


《跟著故事學古詩》第1講:46歲中進士的他寫出一首古詩名篇

古代詩人作為文人,理想當然都是考試及第(考上的意思)當官,然而和現在的高考一樣,及第並不容易。詩人孟郊四十六歲才中了進士,但還不是最老的,不過他因此寫的一首詩卻是描寫及第心情最好的。通過這首詩,我們來看看詩人艱難的一面。

【詩詞欣賞】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人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後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

【詩詞裡的故事】

四十六歲中進士還不算最老

讀到這首詩,同學們不要笑,孟郊用短短二十八個字,寫出了一個詩人中進士後的興奮與激動,那年是他第三次應試,他已經四十六歲了。在詩中他寫道:以往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真想擁抱一下這大自然。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已把長安的繁花看完了。

但其實這個年齡並不算最老,詩人高適五十歲才中進士,晚唐著名詩人、花間派重要詞人韋莊年近六十時方考取進士,而寫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唐代晚期詩人曹松從年輕時候開始就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直到光化四年(901)才考中進士,那時候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古稀老人了。

那麼同學們可能要問了,進士真的很難考嗎?答案是肯定的。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目,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唐人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是而立之年,而五十歲登進士第,應該是不會存在,因為是知天命之年。難怪孟郊四十六歲登上進士榜,高興的心情,從他的《登科後》一詩來看,幾乎把幾十年為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他寫母愛的詩無人不知

其實孟郊最出名的一首詩,真的是無人不知,只要說一句,同學們就能背出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全詩非常簡單,描寫母愛,用詞樸實,情真意切,特別是最後一聯,將兒女比作小草,將母愛比作春天的陽光,直言無法報答寬廣深厚的母愛。

要理解這首詩,必須再回到前面說的那首詩。貞元十二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新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但直到貞元十六年,五十歲時才被封為為溧陽尉。第二年,五十一歲的孟郊又奉母命到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縣尉。此後他的仕途也並不平坦,常東奔西跑,最終六十四歲的他因急病死於河南閿鄉縣。

無論是求學還是當官,孟郊有許多時間都在路上奔波,如同遊子一般,這才有了遊子吟。一定有很多次,他看到母親在燈下為自己縫補衣服,一針一線,小心翼翼,儘管捨不得兒子,但母親還是希望兒子能考取功名、當官升官,過上理想的生活,所以一次次催促兒子遠行。也許就是在異鄉或者去往異鄉的路上,也許是在母親去世之後,詩人孟郊回想起母親那偉大無私的愛,帶著無限思念之情寫下這首感人至深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