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悲情音韻,憂傷動聽

——二胡曲《二泉映月》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一、創作背景

華彥均(阿炳)原來是無錫城區雷尊殿的道士,自幼受到四句頭吳地小山歌、長篇敘事歌、灘簧、說因果和絲竹樂等鄉土音樂的薰陶,對音樂十分喜愛。在父親的教習下,他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繁複、技法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並能正式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的演奏活動。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年過而立之後,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鴉片等惡習導致生活潦倒,隨後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再到後來便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由是,便誕生了這首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不過,另有一種說法:《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並不是阿炳獨創的,而是他根據窯子中的豔曲《知心客》改編而成的。阿炳的傳世之作《二泉映月》是不是由舊青樓曲《知心客》脫胎而來的?關於《二泉映月》源自《知心客》一說,也有人斷然否定,理由是中國音樂史學泰斗楊蔭瀏不贊成這一說法。

楊蔭瀏是無錫人,與阿炳是同鄉,交情非同一般。楊蔭瀏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阿炳的二胡演奏。有一天,無錫流芳聲巷楊家請道士去做道場,在門外臨時用毛竹搭了個高臺。一個身穿彩服的道士手拿寶劍在臺上裝神弄鬼,下面穿黑色道服的道士們打鼓、合鈸、吹管、拉琴。在人群中,楊家的一個小男孩好奇地看著。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奠基人與開創者的楊蔭瀏。楊蔭瀏後來向阿炳學習二胡,只因父親覺得阿炳缺少教養,不願讓兒子和道土混在一起,才終止了楊蔭瀏的學習。1950年,楊蔭瀏專程回到無錫,搶救錄製了阿炳的六首名曲,整理成《阿炳曲集》出版。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1978年9月27日, 楊蔭瀏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 脫胎於民間小曲《知心客》,而且說這是無錫市政協地方誌編輯委員會肯定了的材料。若讓此說法成立,則無異於承認阿炳的《二泉映月》一文不值。為此我已寫信給無錫市政協,問他們有何根據、是如何肯定的,尚未得到回信。”1978年10月11日, 楊蔭瀏又寫信說:“附上 《知心客》的譯稿(根據工尺譜),您看一看就會看出它與《二泉映月》毫無關係,不知無錫政協的地方誌編委會何以會肯定這樣的材料為‘可靠材料’的。”作為音樂家和無錫人的楊蔭瀏,他對於音樂的造詣和對於阿炳的瞭解,當然無人能比。在《二泉映月》和《知心客》的關係上,一般來說,他最有發言權。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最近,我也在網上百度了一下,看了幾篇有關於阿炳與《二泉映月》的文章,令我茅塞頓開。阿炳的父親擅長道教音樂,阿炳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衝破了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研究音樂史的專家們都一致認為,《二泉映月》有明顯的道教音樂特點,有五個變奏,是音樂學院科班所沒有的。若要說《二泉映月》是從蘇州小曲《知心客》演變而來,沒道理。

那麼《知心客》又是何曲子呢?20世紀30年代的老電影《馬路天使》中有一個插曲《天涯歌女》,流行了幾十年,這才真正是由《知心客》脫胎而來的。當時,導演袁牧找來了兩首流行的蘇州小調《知心客》和《哭七七》,要田漢重新填詞,賀綠汀編曲,於是就誕生了《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經金嗓子周璇一唱,變成了上個世紀30年代的聲音記憶,直至今日,仍有種一曲已終,卻能讓人感到餘音嫋嫋,繞樑不絕;20世紀70年代香港電影《三笑》也用了曲牌《知心客》。這幾首歌,我們這一代人幾乎都會哼上幾句,也可在網上搜到,聽一聽和《二泉映月》完全不一樣。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絃、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

二、美學分析

在很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聆賞《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音韻愈久彌珍,悲情回味悠長。悲情音韻,憂傷動聽。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樂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現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與苦痛,不平與怨憤,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二泉映月》的音樂意境似乎可以這樣設想:樂曲由一聲悽楚的長嘆開始,接著作者沉痛敘述了自己一生顛沛流離的不幸遭遇。我們彷彿看到一位盲藝人揹著樂器、拄著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著這優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卻按捺不住內心的苦痛而大聲疾呼,周圍的世界為什麼漆黑一團?何處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憤的語調,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當熾熱的感情沉靜下來的時候,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會有一天變好的吧?”帶著這種朦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織著疑問和傷感,音樂在夢幻般的意境中結束。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也就是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在全曲中進行了五次變化和發展。這是我國民間音樂中最為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其結構圖式如下:

引子--A(a b c)--A1(a1 b c1 c2)--A2(a1 a2 b c1 c3 c4)--

A3(a3 b1 c5 c6)--A4(a4 b1 c7 c8)--A5(a5 b1 c9)--尾聲

引子(1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是一個音階下行式的短小樂句:

1=G (1 5弦) 4/4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這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看似簡單,然而卻意味深長,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長嘆。多少悲痛,多少苦楚,都體現在這一聲嘆息之中,真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用“從頭便是斷腸聲”這句古詩來形容它,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短短的音調是那樣哀怨、淒涼,彷彿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因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深地嘆息。隨之,埋藏在心中無窮盡的憂傷和痛苦,也化作音樂奔瀉而出。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著名音樂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麼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樂段【A】(第2-11小節)的音樂是優美而深沉的。主題A由a、b、c三個樂句組成:

a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這個樂句以引子的結音“2”為起音,其旋律線呈微波起伏狀,嘆息之後,心中開始了情感的波動。這個樂段的曲調音域並不寬廣,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緩慢有規則的節奏和穩定的結束使悽苦的音調滲透了一種剛毅而穩健的氣質。它彷彿描述一位拄著竹棍、邁著沉重腳步而又不甘向命運屈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這個主題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是帶有傾訴性的、令人沉思的樂句。二胡第一把位深沉、厚重的音色,彷彿是作者心情沉重地在回顧自己坎坷的一生。

b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此樂句以a的結音“1”的高八度音為起音,雖然只有兩小節,但卻是樂曲中最重要的音樂主題。它以a句結音的高八度音跳進,進入到二胡第二把位上的演奏,音調突現明亮高亢;弓法上出現1.233 211 6123 這樣的切分弓,更覺蒼勁有力,準確地體現了阿炳不屈的性格。但“剛勁”中略帶憂傷,敘事中還兼有抒情。因而這個主題給聽眾的印象也特別深刻。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同時,這個主題旋律則富於起伏變化,與a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好像是海潮般的感情在奔騰。該主題旋律貫串全曲,並在各個段落中進行時引伸展開,跌宕迴旋,使得整個樂曲在優美、深沉的旋律中充溢了狂風驟雨般的激情。好像是瞎子阿炳用難以抑制的感情,在敘述自己一生種種苦難和遭遇。這段音樂結束在半終止狀態,給人以隱痛難言、久久不能平靜的感覺,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c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樂句c以b的結音“5”的高八度音為起音,跳進至第三把位,旋律在高音區流動。情緒的發展,由開始時的沉思、訴說,到這裡轉為激動而昂揚,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內心生活感受。如“55i 66”及“35 i 2536 5”等句,高音區的切分節奏、重音以及四、五度的跳進,表達了他頑強、自傲、抗爭的生活意志;而“3.#435 2.321 6i 6 i”等句,既平穩又迂迴曲折的旋律,含蓄而深沉的內絃音色,加上阿炳獨特的定把滑指技術,極好地表現了這位飽嘗了人間辛痠痛苦的民間藝人心中流露的哀怨與悲傷。a、b、c三個樂句首尾自然連接,使每一樂句都起著上傳下承的作用,使樂聲蜿蜒不絕,好像是清清的泉水溪流,順流而下。這種“頂真格”的旋律發展手法,貫穿在整首樂曲的始終,形成了《二泉映月》旋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A段的三個樂句,情緒向上漸層發展,曲調於柔美中見剛勁,情緒於悲惻中現激昂,表達了作者感世傷懷的極不平靜的心情。

樂曲此後的五個段落,都是圍繞在A主題的基礎上不斷髮展變化。它的五次變奏,不是為了表現相對的不同音樂形象,而是用各種手法不斷地進一步深化主題。它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

第二樂段【A1】(第12-26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第12-13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第14-15小節為“b”,也是由一個樂句組成。第16-20小節為“c1”,第21-26小節為“c2”,它在c1句基礎上作了引伸發展: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它把c1中出現的“6”音作了進一步發揮,用密細的碎弓演奏,在延長過程中又以#5裝飾,力度漸強。彷彿是心中有一股壓抑的悲痛之情,像泉水的漣漪層層盪開一樣,湧向喉頭,不吐不快。到f時,終於放開弓子奏出“66 656i 5.3”, 彷彿滿腔的怨恨終於盡情傾訴出來。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第三樂段【A2】(第27-48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第27、28小節為“a1”,第29-32小節為“a2”,共由兩個樂句組成;第33、34小節為“b”,第35-48小節為“c1、c3、c4”,共由三個樂句組成。這個樂段中的引伸變化,則在“6”音上提高了四度: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四度跳進具有一種迸發的力量,高音區的碎弓“2”音悽歷、尖銳,造成迸發一聲哭喊的效果。變宮音“7”的出現,一則產生離調的新鮮感,二則突出地表現傷感痛苦的情緒。特別是同指在“7”音與“2”音之間來回幾次的滑行,使“痛不欲生”、“痛哭失聲”之類的藝術形象尤為鮮明。

第四樂段【A3】(第49-61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第49-52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第53、54小節為“b1”,第55-58小節為“c5”,第59-61小節為“c6”,由三個樂句組成。此樂段,樂句b開始發生變化:

A(b)

A3(b1)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從上例比較中可以看出,樂句b是一個完整的長句,蒼勁有力的切分弓,表現了阿炳剛強耿直的一面;樂句b1則利用一個較長時值的不穩定音“2”,把結構變成問答式的上下兩個分句。上句造成猶豫、懷疑的語氣,下句依然是一種淒涼、憂傷和無奈的回答。飢寒交迫、走投無路的流浪藝人的形象,在這裡得到了較好的表現。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第五樂段【A4】(第62-77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這個樂段的第62-65小節: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在這裡阿炳隨心所欲地運弓,達到了令人驚歎的境界。這是因為阿炳長期在街頭賣藝,常常邊走邊拉,採用站立式姿態演奏,故而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大量運用原把位一、三指滑音的特殊手法。阿炳的滑音技巧,輕可柔,重可剛,變化萬端,富於表情,具有扣人心絃的力量。此外,阿炳拉琴運弓也別具一格,在這首樂曲演奏中他多處使用了“錯亂”弓序,即打破一般按強弱節拍平穩運弓的次序,而是根據感情需要改變運弓的強弱關係,使樂曲產生一種錯落跌宕的效果,具有雄渾剛毅的氣魄。第66、67兩小節出現的: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是主題音樂b樂句的變體。由於改變了幾個音的次序,從而使音調更加纏綿悱惻,淒涼感人。這種既保持統一形象,又有多種變化的旋法使得旋律的交織起伏有序,感情的傾訴層層深化。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第73、74兩小節的變奏主要在c8: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在經過了幾個段落的情緒、力度幾種因素的積聚和發展之後,終於在第75-77小節處,以勢不可擋的力量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這段在宮音上結束的激憤而輝煌的音調,是阿炳特有的氣質、魄力的流露,把阿炳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複雜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同時,也鮮明地表現了阿炳在苦難生涯中磨鍊出來的倔強而剛毅的性格,表達了他對黑暗勢力不妥協的鬥爭和反抗,使聞者莫不深受感動。

這個樂段的主題旋律中的支點音,構成了“4—5—6—i—5”的層層推進,最高音“5”,用鏗鏘的小抖弓,以ff的力度奏出,彷彿是積壓在心裡的憤慨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從胸腔深處發出一聲聲震撼天地的呼號:蒼天啊!世界之大,哪裡有屬於我自己的明月清泉啊?!這激憤的呼號聲中蘊含著無限的痛苦辛酸,那忿懣激盪的音調,是他對人世間種種不平事的控訴。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第六樂段【A5】(第78-87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第78-81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第82-87小節為“b1”,由兩個樂句組成。通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

該段在結構上與第一樂段A遙相呼應,但各自表現的情緒又不盡相同,特別是c9在c基礎上的變化,如:

A(c)

A5(c9)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如前所述,樂句c是通過高音區的音程跳進、切分音、重音等,表現倔強的性格和抗爭的力量;而c9則是作平穩的級進,同時,經過性的變宮音與變徵之聲,給音樂造成憂鬱、哀傷的情調,足以使人“泣涕流漣矣。”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尾聲

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第87、88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第87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第88小節。這個樂曲的結束句也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質疑般的語氣: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尾聲最後收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速度的漸慢,休止符的運用,使旋律進行若斷若續,語氣顯得那麼猶豫,彷彿是作者仍然在苦苦思索著:人們為什麼這樣受苦受難?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縱觀全曲,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儘管樂曲的音樂形象單一集中,但所表現的人們複雜的感情色彩是豐富多變的,很細緻、深入。阿炳雖然是一個受到舊社會多方面傷害的流浪藝人,但他骨氣剛毅,性格倔強,愛國,富有正義感。因此,他所體現在這首樂曲中的情質,決非僅僅是“淒涼”而已。

有人說阿炳的《二泉映月》是豔曲的脫胎,音樂史學泰斗怒懟:不

三、作品影響

《二泉映月》不僅在民樂領域中被人們樂於演奏,而且還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獨奏,絃樂四重奏,民樂合奏等。

解放以來改編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將原曲的六段譜縮減成四段譜。許多二胡演奏家對該曲也作了各自獨特的處理和詮釋,如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張銳的柔美純淨,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國潼的渾厚蒼勁,“二胡皇后”閔惠芬的哀怨深沉,新加坡著名二胡女演奏家姜建華的激昂悲憤,呈現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二泉映月》也博得了許多國際友人的喜愛與讚揚。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聽了姜建華的演奏後,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這一評價對阿炳的《二泉映月》既是崇高的,也是十分恰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