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的主炮倍径越大越好吗?

冰冷的小瓜子


题目问的是倍径,不是口径,

倍径就是指“多少倍口径”的意思,也就是炮管长度和炮管口径的比值(炮管长度究竟要计不计入药室宽度这里不讨论,因为没什么意义),比如我们平时听到的44倍径、55倍径等,就是指炮管的长度是口径宽度的44倍或者55倍,下图是口径(calibre)和身管长度(barrel length)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身管的长度等同于18个口径的宽度(即图中的18个圆),也就是18倍径!

▲口径和身管长度关系图

所以,在相同口径下,火炮的倍径越大,其炮管的长度也就越长,而既然炮管越长,那么也就意味着弹丸在炮管里待的时间和行程也就越长,也就是说,高压燃气在炮管内对弹丸做功的时间也越长(即对其加速时间越长),弹丸获得的出膛速度也就越大,威力和射程同时也更大。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对于火炮来说,倍径越大越好呢?当然不是,因为“倍径越大、炮管越长、弹丸被加速时间越长、出膛速度更大”这种情况仅仅是理论上的,注意,是“理论上”,实际中却并不是倍径越大、炮管越长,火炮的射程和威力也就越大的,限制火炮倍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其中一种限制因素就如下图所示:

▲巴黎大炮

上图中的就是炮管超长的“巴黎大炮”,这玩意的口径为210毫米,但是身管长度则是达到了36米,也就是说,巴黎大炮的倍径约为171,这种倍径应该也就仅此一家了,至于射程,最远可达131公里。但是炮管太长会有什么后果呢?大家看图中我用红圈圈起来的部分,那些绳子就是用来固定、拉直炮管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绳子来固定炮管?就是因为炮管太长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时间一长,弯曲程度就越严重,当这种弯曲程度过大的时候,是会导致炸膛的,毕竟,你见过能用弯炮管发射炮弹的火炮?

▲战列舰炮弹上的弹带

炮管长度过大,除了容易导致炮管弯曲之外,也会有其他弊端,就像上面提到的,炮管越长,理论上弹丸被高压燃气加速的时间也就越长,但是问题来了,炮管越长,弹丸和膛线摩擦的时间也是一样会更长啊,这样就会导致弹丸受到炮管阻力时间也越长,而且膛线磨损和挂铜的情况更加严重,什么是“挂铜”,这个跟炮弹上的紫铜弹带有关,如上图所示,这个弹带材质一般为紫铜或者其他质地较软的材料,直径稍微比弹头大一点点,是凸出来的,而弹带主要是在发射时起到密封的作用,因为材质较软,又是凸出来的,所以在发射的时候会陷进膛线里面(这就是为什么发射过的弹头,弹带上会有齿轮状的挤压痕迹,如下图所示),所以,挂铜的意思就是发射玩炮弹后,弹带在膛线上的残留物!


▲被膛线挤压过的弹带(发射过的弹头)

因此,对于火炮来说,其倍径并不是越大越好,最佳倍径是要经过严格计算的,倍径太大,导致炮管太长,那么在自身重力影响下,炮管会更容易弯曲,而且炮管内壁膛线受到的磨损也会更严重,会影响炮管的使用寿命,对于战列舰主炮来说,本来能打300发的,结果倍径一增大,可能打200发就要换炮管了,难道炮管不用钱?还有就是,

炮弹的初速也不一定就会更大,反而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时间也更长,初速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哨兵ZH


二战期间,倍径50及以上的战列舰主炮真的不算“很少”例如俾斯麦、衣阿华、苏联等。俾斯麦、衣阿华可不是非主流吧?那为何战列舰主炮倍径为何大多不超过L50呢?





主炮倍径,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倍径。倍径就是指“多少倍口径”的意思,也就是炮管长度和炮管口径之比。是衡量一门炮威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火炮倍径一般的算法是火炮自身的身管长度除以口径(注意,不是炮身/全炮长度,而是身管长度),得出来的数据就是倍径。而一般来说,假设发射的弹药,火炮的口径等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那火炮的倍径越长,就可以赋予弹丸在火炮身管内有更长时间的加速,从而提高初速,以此来提高火炮的威力与射程。

当然,这只是理论,并非实际,实际上,倍径并不能无限制的加长,有很多的限制因素,尤其是战列舰。倍径过长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提到倍径之长,以至于长到离谱,就不得不提起一种大炮——超射程炮。这种类型的大炮的代表之一,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一款威慑力巨大(ps:对,也就是威慑力巨大,至于实际杀伤性嘛…吓死的能更多点儿…)的超级武器——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起初命名为“威廉大炮”,后因为炮击巴黎而闻名,故得名“巴黎大炮”。大炮的口径210毫米,身管长36米。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最大射程为131km。巴黎大炮口径小,炮弹轻,杀伤力弱,只是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而已。

“巴黎大炮”这根长长的炮管是将210mm炮管插进380mm的炮管内拼接而成的,长度达到了36米。其倍径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172!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至于最大射程为131km。炮弹飞行高度可达40km,也是第一种到达同温层的人造物品。

看了这些数据,是不是觉得巴黎大炮屌炸天了?然而并不是!恰恰是因为它超长的炮管,为了支撑细长的炮管不至于因为自身重量而弯曲,并最终导致炸膛事故,在整段炮身都加装了辅助支架。



炮管太长的话会弯地很厉害啊!需要支架拉着炮管减小形变啊!

这不是材料学家不干活啊!这要怪就怪地球有引力啊!

你说为什么战列舰主炮不采取巴黎大炮的方式增加倍径?

咱们先不说加这些支架拉着炮管有多影响视线了。密苏里号L50的主炮,炮管长度20米,射程40KM,如果想把射程提高至巴黎大炮射程水平那密苏里大概是这样的

你这是想把舰桥都塞炮管里?倍径增加可不是单纯的炮管加长,而是整个火炮系统都成倍的增加,对于密苏里战列舰来说,还想装配三座三联装炮塔?

好,咱们现在把舰桥吃掉了,把火炮吃的也只剩炮管了,那按照二战的瞄准技术,火炮达到这个射程有什么意义?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倍径太大,导致炮管太长,炮管内壁膛线受到的磨损也会更严重,会影响炮管的使用寿命。密苏里主炮倍径50,炮管寿命350发,如果倍径达到倍径150那炮管寿命100发顶天!而这对于战列舰而言就是:我特么群架打得正爽你跟我说要换炮管了?再说了,炮管都特么是钱啊!!!

好的,如果我说到这里你还没明白,那么我再提一下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另一门超射程炮——多拉大炮,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那你想象一下把九门多拉大炮以及配套人员拉上密苏里吧。

那画面~~我不忍直视~~

正常战列舰水兵数量

假设九门多拉大炮的人员编制放在战列舰上,那得是难民船的拥挤度了



因此,战列舰主炮倍径并不是越大越好,得有个度。在威力,射程,使用寿命,实用性等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倍径才是正道


铁血战隼


在一定程度上战列舰的倍径是越大越好。和陆军用于反坦克炮一样,海军战列舰的主炮最主要的也是要进行动能穿甲打击,而如何提升炮弹的穿甲威力呢?最重要就在于提升火炮的倍径。在口径一样,火炮倍径增大的情况下火炮的射程、穿深会更高,但是倍径越长制造难度也就越大,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如何保证火炮的身管寿命,因为倍径越长,所需要的发射药就越多,发射的膛压也就越大,对炮膛、炮管的烧蚀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上用的M-1934型15英寸(381毫米)舰炮,倍径高达50倍径,不仅威力仅次于大和460炮和衣阿华406炮的优秀穿深,而且最大射程也达到大和460口径打出来的42公里的超远射程。而代价就是炮管寿命低,其设计的使用寿命只有110-130发,是其他同口径甚至以上口径火炮的三分之一。而就连同样是50倍径的衣阿华用的MK-7型炮口初速高达884m/s,其嗑药系数也不过108884而已,而M-1934型炮口初速虽然也达到了870m/s,但是其嗑药系数却高达121117。所以被广大网友称之为“嗑药炮”。



而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发生在日本的九八式100毫米高平两用舰炮上,虽说美军38倍径的127毫米MK-12型舰炮是二战最好的防空炮,但是九八式的性能却远远高于MK-12,九八式舰炮的倍径高达65倍,所以各方面有着优秀的性能,但是它同样有着“嗑药”的缺点,其身管寿命只有300吨发,而MK-12型却高达3500发左右,相差了十几倍啊。而且这样的炮管生产难度及大,所以本来像让秋月级担任防空主力的,但是其炮管生产难度实在太大,从开工到战争结束也就生产出一百多座。像大口径舰炮的生产难度更大,像一战前美国的305舰炮的制造成功率只有5-7%。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火炮,主要以炮弹杀伤目标。炮弹分为:弹丸、药筒。弹丸用来杀伤目标,药筒用来发射炮弹。弹丸里的杀伤炸药的多少和属性决定了炮的杀伤力。药筒里的发射火药多少和属性决定了炮弹的飞行距离。所以火炮的杀伤力和范围并不是因火炮的倍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其使用炮弹的种类决定的。象原子炮的威力就不敢想象。当年战列舰主炮只缘于当时的火炮技术,认为主炮的倍径越大杀伤力就越大,所以就认为战列舰的主炮的倍径越大越好。杀伤力就越好。

实际火炮上战斗舰船时就有了一个问题,就是炮上舰船后的承载问题和当年制造火炮的工业技术问题。先是开炮后的炮火后座力承载问题。开炮后炮口都会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动能,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都会对行驶的舰船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的都可能造成舰船倾覆。现代火炮大多采用了制退器以抵消炮口的对炮的后坐力,据说炮口制退器的作用可以化解火炮百分九十的后座力。当年战列舰也只能加重自身重量以解决战列舰主炮的后座力问题。

现代的火炮随着制作炮弹技术的提高,对火炮的倍径要求已经与以前也大不相同。

所以即使当年战列舰不被淘汰,战列舰的主炮倍径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战列舰主炮杀伤力越大越好。


壹佰高


火炮倍径是火炮炮管长度相对于口径的比例。火炮是利用燃烧气体的压力推动弹丸加速的,而身管是加速的地点,弹丸在炮管内受到推进药产生的气体作用时间愈长,炮口初速愈高,能量愈大,弹道也较为平伸,对射程也有正面的影响因此理论上炮管的长度愈长愈好。

相同口径的火炮发射相同的炮弹,火炮的倍径越大,弹丸被加速的距离越长,弹丸的初速就越高,动能愈大,弹丸的威力也就越大。同样的,弹丸的初速一样,大倍径火炮使用的炮弹的发射药量比小倍径火炮要少。

战列舰主炮,追求的是强大的杀伤力,既然在相同口径下,主炮倍径越大其威力也就越大,那战列舰主炮的背景自然是越大越好。

战列舰在战斗中每一次齐射后,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后坐力产生一定的位移。比如,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当9门主炮向同一侧方向齐射时,巨大的后坐力竟然能让整艘战列舰向另一侧平移10米。未解决这强大主炮后坐力问题,当年战舰设计师们,除了给战列舰增重和舰体加宽外,使用更大倍径的主炮也是手段之一。


大倍径火炮的后坐力低于小倍径,火炮的燃气压力是随着弹丸在身管内的运动而变化的,随着弹丸开始运动到出炮口,压力从零迅速增大到最大再缓慢减小。在压力从最大慢慢降低的这个范围内,倍径越小,炮口压力越大,燃气冲出的速度越大,后坐力也就越大。

战列舰主炮倍径虽然越大越好,但也不是无限制的。炮管越长,质量也就越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时间一长炮管就会产生弯曲,久而久之整根炮管也就废了。铸造一根炮管那也是不少钱的。因此火炮的倍径是要经过严格计算的,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点上。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在战列舰的年代主炮口径当然是越大越好,当年的炮弹没有制导能力,都是发射前尽量算好落点和敌舰的预估阵位形成交叉才能击中,由此产生的战列线阵法和齐射等战术都是为达成该目标服务,以此为背景炮弹当然是越大越好,最好“蒙”中一颗就可以“一击必杀”为最完美结果。

不过战列舰除了口径还有其他很多条件都很重要,比如攻击距离,射击速度,人员训练等等……只说一个与口径直接作用影响最大的一个条件就是攻击距离,这个比较好理解,口径越大弹丸越大,弹丸越大重量越重……你自己扔一块石子和扔一块砖头距离能一样吗?所以加大口径也需要考虑距离,主炮的技术非常复杂,从设计到材料,到生产工艺等都是为了打的又重又远又快……


James6713


倍径越大,炮弹初速越高,精确度越高,射程越远,穿透力越强,但是制造难度也更高,使用寿命也会减少。


沃查德亨森22


越大越好。

但是越大,制造难度越大。

这跟口径越大越好是一个道理。越大制造难道越大。发射速度越低。要求战舰排水量越大,要求战舰发动机越强,功率越大。

任何东西都要受限制,没有绝对的。都要在效果和成本之间折衷。就是要用最少的钱得到最多的好处。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火炮倍径是火炮炮管长度相对于口径的比例。火炮是利用燃烧气体的压力推动弹丸加速的,而身管是加速的地点,弹丸在炮管内受到推进药产生的气体作用时间愈长,炮口初速愈高,能量愈大,弹道也较为平伸,对射程也有正面的影响因此理论上炮管的长度愈长愈好。

相同口径的火炮发射相同的炮弹,火炮的倍径越大,弹丸被加速的距离越长,弹丸的初速就越高,动能愈大,弹丸的威力也就越大。同样的,弹丸的初速一样,大倍径火炮使用的炮弹的发射药量比小倍径火炮要少。

战列舰主炮,追求的是强大的杀伤力,既然在相同口径下,主炮倍径越大其威力也就越大,那战列舰主炮的背景自然是越大越好。

战列舰在战斗中每一次齐射后,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后坐力产生一定的位移。比如,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当9门主炮向同一侧方向齐射时,巨大的后坐力竟然能让整艘战列舰向另一侧平移10米。未解决这强大主炮后坐力问题,当年战舰设计师们,除了给战列舰增重和舰体加宽外,使用更大倍径的主炮也是手段之一。

大倍径火炮的后坐力低于小倍径,火炮的燃气压力是随着弹丸在身管内的运动而变化的,随着弹丸开始运动到出炮口,压力从零迅速增大到最大再缓慢减小。在压力从最大慢慢降低的这个范围内,倍径越小,炮口压力越大,燃气冲出的速度越大,后坐力也就越大。

战列舰主炮倍径虽然越大越好,但也不是无限制的。炮管越长,质量也就越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时间一长炮管就会产生弯曲,久而久之整根炮管也就废了。铸造一根炮管那也是不少钱的。因此火炮的倍径是要经过严格计算的,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点上。


屠瀛01


那是过去现在是导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