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在这个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时节里,我们迎来了第11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但当下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兵团第十二师巾帼们依然选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包容和担当,书写这场战疫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她们是这个时代的榜样。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符永霞:因使命而坚守

夜色正浓,一辆120急救车载着6名医护人员行驶在五一农场这座静谧的小镇。趁着返程,疲惫不堪的其他医生都在争分夺秒闭眼小憩,有一个人却一直眼巴巴望着车窗外,她是五一农场医院疾控中心医生符永霞。今天,是她离家的第43天,也是她坚守岗位的第43天。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5栋1单元702,5栋1单元702,快到了……”符永霞一遍又一遍在心里默念着。

1月24日,在接到立刻返岗的电话通知后,符永霞简单收拾好洗漱用品和几件换洗衣物,便匆忙赶到了医院。虽然家与医院只有5分钟的路程,但身处战“疫”一线的她,却一直没能回过家。每当120急救车经过小区时,她总会情不自禁透过车窗朝着家的方向张望。

深夜,各家各户已经熄灯入睡,却有一户,灯光依然亮着。符永霞知道,那是她的家,那盏灯是她与家人的“暗号”。

她走时,两个儿子不舍地抱着母亲:“妈妈,我们等你回家。不管多晚,我们都会为你亮着灯。”

前有“逆行者”,后有“守家人”。每当符永霞想到黑夜里家中亮起的灯光,总是倍感温馨,浑身充满力量。

到岗以来,符永霞与另外5名医生不分昼夜,不知疲倦。每天第一时间赶到排查出的密切接触者家中,及时准确地完成对流行病学的调查,并对相关人员实施集中医学观察;针对送到医院的发热病人,更是不敢耽误,立马进行专家会诊治疗。

工作中的符永霞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忙起来,就无暇顾及家里的事了。符永霞的大儿子春节前因腋下囊肿动了手术,伤口处放着引流条,需要每日换药,可她太忙了,忘了叮嘱孩子,结果孩子连续两天没有换药。

她的丈夫王洪涛是师包团驻团(五一农场)工作组的一名党员干部,每天和同事们在各小区督促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同样无暇顾及家庭,两个孩子只能由年迈的老人照看。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妈妈,我们很想你,你什么时候回家。”

“好孩子,等疫情结束了,妈妈就回家。”

……

每次接到孩子的电话,没说两句,符永霞便匆匆挂断电话,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当谈起孩子时,符永霞哽咽了:“大儿子生病无暇照料,小儿子只能让老人照看,作为母亲当然很心疼,但我知道,特殊时期,我必须坚守岗位,这是医生的职责,更是我的使命!”

杨玲玲:春暖花开即将到来

“阿姨,您不要着急,临时出入证马上就送到您家中。”3月5日一大早,杨玲玲的电话和微信就响个不停,当前,社区正在为居民办理临时出入证,所以她的工作格外繁忙。

入户走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保障基本生活、帮助居民排忧解难……今年37岁的杨玲玲是五一农场怡丰园北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疫情发生以来,她每天都在奔波的路上。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社区工作人员少,杨玲玲一个人需要负责怡丰园小区B区的145户490名居民,每天至少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打开杨玲玲的“微信运动”,可以看到,从1月22日起,没有哪一天的步数低于2万步。

“防疫期间社区有很多工作看似简单,但真正干起来却并非易事。每天需要协调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也会遇到大家不理解、不大支持的时候,但我都会耐心细致地去做工作。”杨玲玲对记者说道。

“谢谢您,有你们的守护,我们真的很安心。”虽然工作辛苦,但让杨玲玲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居民都非常配合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后,这种温暖犹如一道暖流让她倍感温暖。

家住怡丰园B区的路坦是五一农场的一名职工,他和父母居住在小区的前后两栋楼里,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日常起居需要路坦两口子照顾。疫情发生后,路坦和两个儿子在家无法外出,妻子则在阜康,如何照顾两位老人让路坦犯了难。

“得知我是他的包户干部时,路坦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经过一番沟通后,我主动替他把照顾老人的责任扛了起来。”杨玲玲说,每日走访入户时,她都会抽出时间来帮助两位老人,一日三餐也是由路坦做好后由她为老人送去。

杨玲玲的“战场”在怡丰园B区,而她家在怡丰园A区,虽然两个小区只隔一条马路,但自疫情发生后,坚守岗位的杨玲玲已近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她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照顾”怡丰园B区居民群众的动力,尽心尽力地帮助着他们。怡丰园B区居民群众提起杨玲玲,总是夸个不停。

杨玲玲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一天都没有停歇过。“参与这次防疫工作让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深刻感受到了一线工作者咬紧牙关、团结一致,跟时间赛跑,和疫情较量的决心,一想到我与那些依然奔向一线的‘逆行者’们同向而行,就感到全身充满了力量。我相信疫情终会被战胜,春暖花开之时即将到来。”杨玲玲铿锵有力地说。

陈卫芬:120%背后的承诺与担当

“哒哒哒……”3月5日,在新疆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芳婷公司)成衣车间内,缝纫机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缝纫工陈卫芬戴着口罩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

“我是一名党员,要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批订单任务紧急,我每天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定额任务的120%,拿出经得起党组织检验的实绩。”双眼已有了血丝的陈卫芬,语气铿锵。自2月4日到岗工作以来,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面对疫情防控任务,自2月4日起,芳婷公司联合师辖区内医疗卫生企业生产医用隔离服以来,公司成衣车间工人便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每一套隔离服的制作时间约10分钟,成衣车间工人最多时一天可生产2000套。

拷克合帽缝、制作衣片、上帽松紧、平车上拉链……20多天来,从一天生产400套隔离服到一天生产2000多套,陈卫芬和同事们不仅要确保生产流水线畅通、产品快进快出,还要在几个工种间来回调换。

“由于一线缝纫工没有全部到岗,陈卫芬一个人每天要在三个工种间来回调换。这对于一个缝纫工来说,影响的不仅是产量,还是高强度工作下的状态调整。”芳婷公司党群部负责人陈巨梅说,疫情期间,陈卫芬主动担当、毫无怨言,在参加公司紧急生产任务之前,她还报名参加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义务参加执勤。

说起这些,陈卫芬总是说:“比起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做的这点根本不算啥。我们能多生产一套隔离服,就能为一线人员多一分安全保障。”

工作强度如此大,陈卫芬丝毫不退缩,依旧加班加点,认真严谨。2月24日,公司隔离服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圆满完成,陈卫芬的出勤率100%,质量100%,多工种平均产量完成定额指标120%,仅上帽松紧这一工种每天就完成120扎,完成定额产量的150%。

“陈卫芬是个非常严谨的人,责任心也很强,遇到困难总是咬牙坚持,我们特别佩服她。”同车间的缝纫工杨瑞红说。

陈卫芬说,这是“芳婷人”的职责和担当,只要组织有需要,我们就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2月25日起,公司开始了海外订单的生产任务,陈卫芬和她的姐妹们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生产战斗中……

冯晓玲:“我是记者,也是战士”

与3岁女儿40天未见面,白天深入抗疫一线采访,晚上熬夜加班写稿,40天完成稿件70篇,其中深度报道20余篇,累计5万余字,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兵团日报、今日头条等国家级、省区级媒体同步转发40余篇,总点击量高达10万余人次。

这是十二师融媒体中心记者冯晓玲交上的一份高分“答卷”。

战“疫”中的你,特别美丽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中心很多年轻记者因在外地,无法第一时间赶回岗位,单位人手非常少、任务非常重、压力非常大。春节前一直坚守岗位的冯晓玲,本该轮休,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一直奋战到现在。

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检查站、团场社区……40天来,十二师抗击疫情的最前沿,总能看到冯晓玲匆忙而又纤弱的身影。

大年三十,冯晓玲去昌吉州阿什里村采访“访惠聚”工作队时着了凉,后面几天一直偏头痛,嗓子也沙哑着。我当时因身在陕西老家无法返岗,抱歉地给她打电话,她却笑着说:“你们回趟家不容易,安心在家等返疆通知吧,放心,姐扛得住!”

“那小妞怎么办?”

说出这句话我便后悔了,冯晓玲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有你姐夫看着,没事。你们没回来,我不扛谁扛?防疫一线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我们绝不能在报纸、新媒体版面上‘开天窗’,寒了他们的心。”

《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联防联控成效明显》《兵地交通运输部门能力保障爱心物资送往武汉》《兵地联防联控!十二师180余名志愿者驰援防疫一线》《抗击疫情,十二师国企发力!》《十二师:联防联控,打一场必胜的阻击战》,一天完成5篇稿件!并且其中3篇是深度报道!

“今日12师”微信编辑侯粲感慨地告诉记者:“2月4日这天我编辑的微信稿件中有5条是晓玲姐写的,最后一条实在放不下了,挪到第二天发了。当时接到稿件我都震惊了,这是我当几年编辑中从未见过的现象。太佩服她了!”

而这个“天量”是如何完成的?

“当时报纸和新媒体平台记者加上我仅有3人,部门主任李志贤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安排的任务非常重,都是重要选题,必须当天出稿上版。说实话,那天我写到下午的时候,自己感觉头晕,脑子转不动了,真的很辛苦。”

从不言苦的冯晓玲第一次说到“苦”字。

晚上写稿到半夜三四点甚至四五点,早上七八点钟爬起来接着写。写完立即交稿,接着又开始新的采访任务。甚至顾不上给脸擦油,反正戴着大口罩。在赶赴采访现场的路上,还要预约当天下午的采访对象,否则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这是疫情期间冯晓玲的新闻采访工作常态,但平时她的工作状态也是这么紧张而有序的。同事都说,冯晓玲不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就是在采访的途中。

因年三十采访感冒没好,接着去屯坪巴士公司采访时在外面走得时间长受了凉,冯晓玲回到家感冒加重,发烧。

疫情期间,谁都怕自己出现感冒症状,她也不例外,因为天天在外面采访,接触的人比较多,风险比较大,心里惶然,生怕是“新冠”。到医院抽血化验,医生说是普通风寒感冒,她心里的石头这才落地。为尽快治好感冒,她打了两天吊针。吊针刚拔下,她就又进入了工作状态。

“大年初五一大早,我来到三坪农场医院发热门诊采访。当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以最近的距离记录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时,一个画面让我感动至今。一名护士在给隔离病房的发热患者送餐,并用手比画出一个心的形状,为患者加油鼓劲。这个动作不仅温暖了患者,也暖到了一旁的我。我不知道这位‘白衣战士’长什么样子,但透过那副防护眼镜,我清楚地记得那双清澈的眼睛。”

这是冯晓玲在记录抗疫期间感触时写的一段话,当天,她便将这位名叫马天月的护士和她妈妈一起奋战在防控一线的事迹,写成《母女上阵战“疫”一线》一文在各媒体平台刊发,被读者广为转发赞誉。

为了离新闻现场更近一些,冯晓玲多次深入医院、团场社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复工一线等地,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权威、客观的疫情防控动态,记录真实感人的一线抗“疫”故事,传递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鲜活地再现了十二师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在抗“疫”一线的担当作为。

但没有人知道,联系某些采访对象时不被理睬的尴尬,要一些数据时的周折,核实一些细节时的艰难。出一条稿件,有时会浪费冯晓玲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但她从不气馁,总是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我经常埋怨自己还不够快,如果我足够快,其他同事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冯晓玲真诚地说。

2月29日,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冯晓玲正在电脑前写稿,爱人发来了视频聊天,因手头的稿件是紧急任务,她挂断了聊天请求。可不一会儿又发来了,接通之后,手机屏幕上出现了她3岁女儿的画面:“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想你了……”女儿奶声奶气带着哭腔的声音,让她的泪水瞬间涌了出来。

“孩子在手机屏幕里喊着,她流着眼泪,手上却依然敲击着键盘。”目睹这一幕的同事卢小超说,冯晓玲在同事们眼里,一直是一个瘦弱但风风火火的“女汉子”形象。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的脆弱,也看到了她的坚强。

“我是记者,也是战士。疫情不退,我必须更加努力!”冯晓玲说。

抗疫路上

有她们的身影

她们团结一致砥砺前行

她们守望相助护佑一方

她们尽职尽责逆风前行

愿她们被世界温柔以待

向最美的她们致敬

(记者 刘倩 杨智瑞 冯晓玲 齐龙 通讯员 刘洋 李苗 陈巨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