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七零后来自农村的你,童年、少年时的生活幸福吗?吃过猪脚、红烧肉吗?

代天巡查历史功过


五零.六零,七零农村小伙伴童年幸福吗?吃过猪脚.红烧肉吗?我作为七零后,在农村生活,那时还是经济时期,就是一个村集体分几个生产队,是集体所有制,什么都是分配给农民,在生产队挣工分,年底分红,一年下来是分不了多少钱的,孩子多的人家有的还要拿钱给生产队。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总是乐观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那时儿童的我,因为岁数小,除了上学没我们什么操心事,放学后几个小伙伴玩跳绳,火柴枪,捉迷藏,打三角也无忧无虑的。当时我家条件也凑合,一年下来粮食基本够吃的,记得那时有串街的卖货郎,我拿两个棒子面饼子换了一个小玩具蛇,放学回家就偷偷拿出来玩,别提多开心了,回家就藏好,就怕大人知道了揍我。

我们这里十月镇上有庙会,大人给我们一毛钱就很高兴了,到庙会上来回转转,就是玩,花五分钱买一把瓜子,再花五分钱买一个肉包子吃,就感觉很幸福啦!
当时生产队只有在八月十五才杀一头猪,几十户人家分,一家一小条肉,大人拿回家


搁上白菜豆腐炖一锅,吃饭时肉还尽让着我们小孩吃,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就别提多香了。

过年生产队能杀两头猪,每家可以多分一点,吃饭时也不是常吃肉的,要等亲戚来才放一点点肉,那时生活困难,分一点肉要计划着把亲戚待完,也就算过完年了。红烧肉当时在我们农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更别说吃啦!!!


新乐老杜


对于60,70后的孩子,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最多的可达十多个左右,两个的都算十分罕见了,孩子多的家庭毋庸讳言,生活上比现在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确实差了许多,实事求是地讲那就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即便如此的话,那时的孩子最起码也都是初中以上毕业,个别情况除外,就是现在社会的有生力量,然而回想当时的生活,虽然每家孩子多,没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但是生活单纯快乐,一把杏核,一条皮筋,一个沙包,就能让孩子们快乐一整天,快乐一个童年,可能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每个年代孩子们的快乐与忧愁吧,对于60,70后的孩子们吃一顿红烧肉,好吃的,就相当于过年,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是扳着手指头数着过得,目的单纯就是为了压岁钱,好吃的,新衣服,每到年底就想着这些,那时候的孩子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压力,除了上学学习之外,就是疯玩。。。想着哪里有好吃的。。。




石头剪刀布001


作为70后,童年,少年的生活还是挺幸福的,那时家家户户养的孩子多,养两个孩子的都算少的,多则一家七八个孩子。每到放学后大街小巷净是孩子,那个时间也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那时玩具大多自己动手做,滚铁环啦,跳皮筋了,打沙包了,玩的不亦乐乎!那时也没二课,就写点作业。放学后也最常干的事去地里割草给兔子,孩子们三五成群挎着大篮子,每人手里拿个大窝头,又说笑走向田野,屁股后头还领着小花狗。那时真是无忧无虑,虽然吃穿都不好,但简单快乐!说起吃过红烧肉和猪脚,真还没吃过,虽然也养猪,但等出栏时全部卖掉,一般就过年买几斤肉,也不可能去烧,分成若干次去吃,猪脚就更别提了!






果果朵


幸福,是一种感觉和认知。你界定五,六,七年龄段农村孩不快活。以能吃到猪脚和红烧肉视为幸福标准。

我初步判定你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有问题题的。

马云说过,中国演员演农民最象,因为所有中国人都是从农民演化过来的。

当下,五,六,七,年龄段的人都是国家各阶层的领军人物和当担,他们大多数都是经历过农村生活(山上下乡,等)有很多领头本身就是农村出来的。

幸福是一种感知和识知。

每天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人,生活不一定感觉幸福和快乐。

每天粗粮槽米,清茶寡水的人,生活一定有很多知足和幸福!

猪脚和红烧肉在当下属垃圾食品。吃多了不会幸福,反而危及身体。

幸福需要自己去寻觅。需要自己去创造。

幸福就是平淡的生活。幸福是一个人的满足,感觉和认知。幸福就在自己身边。











yky缘


没吃过!因为哪时沒时间做,七十年代我们队也就三月八、十月一这两日杀猪分肉,每次大概二十来斤。十、冬、腊月每两三天买一条鱼,鱼是队里男的到江里捞的,称后记账。


醉淸風129782666


都得看家庭条件,提起吃猪蹄 哎!就记得我大爷家条件好,每年过年都是我奶给用炉子燎猪蹄,一口没吃过,这也是我妈的话,告诉我们不许看人家饭碗,人家放桌子我们必须回家,吃不着也得有骨气。


胖琳妈美食记


七零后的我们,

经历了艰苦创业的时期,

耙过田

锄过地,

放过牛…

农村经历过的都经历过了,

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道不完的喜怒哀乐,

那样的艰辛苦难,

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留下刻骨铭心回忆的…


勇往直前165782637


作为一个在山里长大的七零后,童年的记忆里吃猪肉那可是满满的幸福,尤其是腊月里第一次吃猪肉,还是天大的喜事,有着无限的快乐。

每年最幸福的事那时从猪的第一声惨叫开始,但快乐却是在猪惨叫之前从村子里大清早起来的第一缕青烟就开始了,今天谁家宰猪,这是前两天就到的消息。村里只有一口可以烫猪的大锅,是我的十五爹在硫磺厂干活时扛回来的,锅属于十五爹,但大家都借着使用。锅很大,有谁如果背着这大锅从村道上经过是很显眼的,老远的就看见了,我们便知道谁家最近要杀猪了,全村的小孩都充满了期待,因为宰猪后,主家要给杀猪的人管一顿肉吃的,而且那一天一般主家很大方,凡是去的人都会给肉吃,不吝啬,就连我们这种去“赶二混”的小孩也给,所以大家都特别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当早晨起来看到青烟升起,就可以确信今天这一家要杀猪了,我们便寻着青烟的方向不请自到。为了能够吃肉吃的名正言顺,我们都抢着帮忙,即便有时碍手碍脚被大人们斥喝“娃们一边去”,到我们依然很积极地去帮忙,主动去抱柴、去取一根筷子、去拿一个水瓢等等,那一阵反正小孩都很勤快很主动很有眼头。我们不怕柴烟熏得眼里流泪,也不怕宰猪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来时猪那种痛苦的绝望的声嘶力竭的惨叫声,也不怕那喷涌而出有时在猪的挣扎时四处喷溅的血腥味,要紧时还帮着盛血盆;也不怕拔毛时猪身上热水烫过后发出的腥臭味,抢着拔,虽然时时被大人们说“往那里卡”,但我们依然厚着脸皮跟前粘后地帮忙。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是开肠破肚后的那一刻,我们都会紧紧地盯着屠家的手,看看他把那个猪身上唯一人不吃的物件往哪丢。因为小孩多那东西就一个,为了不惹小孩们哭闹,也要照顾到主家的小孩,屠家看是随手那么一丢,正好丢到某一心目中的小孩的脚下。抢到猪尿脬之后我们暂时会离开宰猪的地方到柴堆下去研究这东西。即便是这个猪尿泡的所有权不属于自己,如果这个所有人还小没有玩猪尿泡的经验和技术,大一些的孩子也会将自己经验和技术无私的奉献出来大家一起分享。首先排空尿泡里的尿液,然后从柴堆里拣一根粗壮的硬的麦笈杆从尿泡的入口插进去用嘴吹气,尽量吹,吹得再也吹不进去气的时候便用手捏了口放在干土中揉,揉的里面气压小的无法再揉时继续吹,吹大了再揉,这样反复操作,最后尿泡大如篮球,尿泡壁薄如书纸时就可以把它当足球也可以当气球玩了。只是在吹气时有时不注意那气回出来回到嘴里或者喷到脸上,那一刻简直生无可恋,但过一会还得继续玩。这吹大了的尿泡不仅可以当球玩,挂到阴凉下风干了,还可以做灯笼。小时候我就曾经做了一个尿泡灯笼,而且还请当过老师的十三爹题字,十三爹也还正儿八经的写了一首打油诗在上面“小子读书不认真,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自用心”!

在玩猪尿泡的过程中,我们会时刻注意厨房里的动静,当淡淡的肉香味飘过来钻到鼻孔里的时候口水便会流下来,暂时会对猪尿泡失去兴趣。我们会跑到院子里,或把在大窑门口看那些大人们满嘴流油地吃肉,或者把到厨房门口看着婶婶们从那咕咕冒着香气的锅里往外盛肉,喉咙里咽着口水,心想着今天不给便罢,如果给,把那一锅全部吃了才过瘾呢。然而当肉到了嘴边,两块下去,油顺着嘴角流着,喉咙里打个嗝也翻滚着油的时候,看着那些依然躺在碗里的肥肉,心想在吃但却一点都咽不下去,不仅咽不下去而且还有往外吐的危险的时候,才知道肉不会一直都是美味。放下碗,抹抹嘴,喝上一缸子凉水,回到墙根下,继续我们的吹尿泡大业。

从那一天开始,肉会吃得让你怀疑人生。腊月里家家杀猪,家家去蹭着吃,杀猪时吃的一般是“槽头肉”,也就是猪脖子,又肥又腻,山里又没什么菜,有的只是洋芋和酸白菜,这两样可是山里的家常菜,从寒露开始一直能吃到来年立夏,那时看到这两样菜就烦,所以主家为了显示大方和对客人的尊重,肉里面都不会放菜,直接纯粹的肉就上了,除非特别能吃肉的人,一般人只要吃过两三顿便油腻的再也吃不下去了,对于我们这些蹭肉吃的孩子也一样,只要蹭过两三家后,喉咙里便油旺旺的,看到肉就会心里发潮,就是给也吃不下了,但我们依然会追逐着屠宰场转移。肉是吃不下去了,但对于猪尿泡依然热爱,毕竟一头猪只有一只尿泡,一家一年也就宰一头猪,孩子却是每家都有几个,所以猪尿泡总是供不应求。

猪宰了以后便对猪肉进行分割处理,肉剔出骨头,一部分炒成臊子,一部分炒肉片,分别装进坛子或者缸里存起来慢慢吃,在我们这里这叫“腌肉”,吃得精细一些的人家可以吃到来年杀猪。猪头和猪蹄拿火烧,烧好洗净放到干燥阴凉猫狗偷不到的地方等到正月十五煮着吃。猪的胃和肝煮熟了凉拌着吃。其余的肥肠瘦肠还有从猪头上剔下来的肉,因为烹饪条件和方法的限制,怎么做都有那么一些异味,为了掩盖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异味,只好多放辣椒面,炒成辣酱留待以后慢慢吃。这一阵子,炒臊子的时候吃臊子,炒肉片的时候吃肉片,煮骨头的时候啃骨头,炒辣酱的时候吃辣酱。一直到真月十五几乎整整一个月,肉吃的腻的让你怀疑人生。按说肉多了可以慢慢的享受,但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冰箱等设备,只能放在不住人的窑里,腊月里还好,但一到真月里打了春,气温回升,便无法存放了,只能想办法吃掉,绝不们因为吃不完而糟蹋掉。

真月十五一过,便开始下地种田,这时吃肉的机会就慢慢少了,时间长了会有馋的感觉,这时从缸里挖出辣酱就着馍馍吃也很香。春天过去,夏天到了,地里的新鲜菜多起来了,吃肉的次数更少了,等那一天肉缸见了底,就彻底没肉吃了,看着猪圈里的猪一天天的长大,我们盼着腊月快快到来。在几个月不见荤腥,馋的想起猪肉就流口水的日子里,你会怀疑真月里过年的时候,在那些天天有肉吃的日子简直幸福的要死的生活,怎么就会讨厌猪肉的油腻呢?等着盼着,腊月里宰猪的日子总会如期而至,我们再一次狂欢起来,吃着大肉,吹着尿泡,很幸福。


李锦奋


我就是这段生活的亲历者,我今年70岁,兄弟姊妹六个,最小的也已50多岁,都是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这个阶段的记忆刻骨铭心。

当时,我的父亲是工人,每月的工资只有30多块,除了生活费以及零花钱外,已经所剩无几。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六个在农村生活,种着5亩多地,养着猪还养着鸡。

大家会说,这怎么生活呀?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1、生活标准低,解决温饱即可满足。

平时主要以粗粮为主,玉米面窝头、煎饼、地瓜等,自留地种的蔬菜基本够吃,不会到集市买菜,过年过节才会吃肉,无非是包饺子放少许猪肉,就算是开荤了,炒菜基本不会放肉。穿衣服就更简单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50多岁以上的人仍然耳熟能详,老大穿不上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老三再穿,依此类推,哪里破了烂了,缝缝补补又可以再,穿一件衣服能穿若干年。曾记得,那时候如果裤子屁股两边各补上一块布,还感觉挺时髦呢!

2、生活费用低,一个月也花不了几块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食盐不过几分钱一斤,醋只有8分钱一斤,其它诸如一般生活用品,需要买的不多,真正需要买的也花不了几个钱。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有几个孩子,多的有七、八个,甚至更多,基本是都是大的看小的,老二看老三…。比如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一大早就要到地里干活,我在家带着妹妹,还要负责做饭。有时候,母亲走了以后,自己又睡着了,母亲回来吃饭了,一看还在床上撅着屁股呼呼大睡,什么都没做,一顿打骂肯定少不了。

4、要说吃“猪脚”,据我回忆并不是多么困难,猪脚,在我们这叫“猪下水”,是猪的副产品,比猪肉便宜很多,所以逢年过节一般家庭都会有这些东西吃。再说“红烧肉”,对一般家庭来说,就比较奢侈了,已经没有记忆,可能没吃过吧。

那个年代,大家的条件都差不多,很少有攀比之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古话流传至今,自有它的道理。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几乎没有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家里孩子的多少,孩子多的家庭困难更大一些,孩子少可能会稍好一些,总的来说是差不多的,很少有攀比之心,各自心安理得、相安无事。大家都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也是正常的,并没有觉得不幸福,生活少有改善,大家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愚人影像


大家好,我是笨刨。

六五年生人,标准六零后。从小在农村长大。

很高兴在这儿,与朋友们分享一下在农村渡过的童年时光,和那些趣事儿。

说明一下,童年、少年的时候,没吃过猪蹄儿(猪脚),也没吃过红烧肉。

不是不想吃,也不是不馋。只因为那年代没这条件。

记忆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几顿肉都有数。

这里这个所谓的“顿”,可不是尽吃一顿的意思。家中来客了,或用人了,伺候人家吃完,盘里碗里,剩下了三五块,让尝尝而已。

唯一有个尽你吃够的一顿,就是过年那回了。

每年年前,生产队里都会杀一头猪,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

年前最后一天的晚上,父母把肉放大铁锅里煮。

煮熟,是先让我们大吃一顿的。

那时刻,那味儿道——

现今想起来,都还觉出香味来!

那年头,在生活上,和现在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但是,却觉着,很幸福,很快乐。

那年代,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整好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就是好"的年头。

学校里建有养猪场,养兔场。我们大部分时间,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出去给这些猪呀兔呀弄草菜吃。

至于学习,基本属于一边儿的事儿。

考试是“开卷”考试,就是老师出出题目来,你照抄书上的答案就可以了。而且,考试考好考孬,老师也不管,更不会以分数论英雄。

因为,可以交“白卷”呢!

还“反潮流",就是反老师的潮流。

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劳动好。

现在,想想,也怪有意思的。

上学轻松,没有压力。

最好的时光还是下午放学后,十几个二十几个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放学后挎上框子,嗷嗷吆喝着,去坡里拔野菜,拾柴禾。

一群人撵狼一样,满坡里乱转疯窜,拔了多少菜,拾了多少柴禾,就不去管了。

那时玩的游戏,更是多种多样。

“捉特务”(类似捉迷藏),“跳房儿”,踢键子,打“懒老婆”(陀螺)……

所有玩的东西,都是自制,不用化钱买。

童年时代,好玩有趣的事儿,太多太多了,几天也说不完。

总之,那时候,是很快活,很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