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文 | 鄧龍


本文根據筆者的採訪整理撰寫。

講述:張家謙

1970年2月,春節剛過完,我揣著青島6037部隊農場的介紹信,揹著行李輾轉來到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一個叫戴家灣的地方報到,當時那裡正在籌建一座三線軍工廠。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3607廠隧道口


我於1968年從西安交大畢業,分到青島6037部隊農場參加勞動鍛鍊一年半,1969年底,我們這批大學生被總後勤部接收後分到三線。春節過後我從河南社旗老家轉了三道車才到湖北均縣(丹江口市)丹江鎮,又從丹江搭上開往十堰的敞篷車前往目的地——戴家灣2387籌建處。汽車上輪渡緩慢地過了漢江,沿著山間公路一路逶迤前行,走了將近倆小時,汽車在一個山崖口處停下來,司機喊道,戴家灣到了,有到2387的快下車。我拿著行李連忙跳下車,懵懵懂懂地四下裡張望,除了空曠的公路,四處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連個人影都沒有。我背上行李沿著山下的小河邊往前走,就見前方河灣那兒有一座乾打壘的房屋,一打聽正好是2387籌建處的臨時食堂。食堂的大師傅熱情地幫我打電話聯繫上政工處,說他們馬上過來接我。等了一刻鐘,一位穿著工作服的大高個走了過來自我介紹說:我叫羅銘生,臨時在政工處幫忙,說著幫我拿行李。我們邊走邊談,從他那得知,籌建處目前仍處於基建階段,生產條件尚不具備,生活條件也較差,從全國各地接收來280人。最後他說,他也是從武漢3604工廠調來不久,有什麼困難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

那晚上就住進了大山深處的乾打壘房屋,那是我進山的第一個夜晚,儘管一路車馬勞頓,我還是有點興奮地睡不著。翌日清晨,我在睡夢中忽然聽見一陣熟悉的軍號聲響起,多麼親切的聲音,一年半的軍隊農場生活,就是在一聲聲的軍號聲中走過來的。我立刻從睡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這裡將是我今後生活戰鬥的地方。我好奇的爬上山四處轉了一圈,只見周圍青山環繞,滿眼的蒼松翠柏,一條大河沿著山腳蜿蜒而去,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難發現在這群山環抱之中竟然隱藏著一個軍工廠,這讓2387顯得更加神秘、莊重。

此刻,我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望著一輪初升的太陽,心裡很不平靜,我暗自下定決心:祖國需要我到這裡,我就要為2387的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3607 廠區


初到籌建處報道,組織上安排我到人事科臨時幫忙招收學員(新工人),並參加教育培訓。

當時,三線建設有個原則就是“先生產,後生活”,籌建處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生產基本建設,大部分廠房都是邊設計邊施工,職工多數住在剛建起的工房或倉庫內,也有少數帶家屬的職工住進剛蓋起的“乾打壘”裡。由於上級要求開工生產的時間很緊,籌建處一邊抓緊基建,一邊招收學員,以便為開工投產做好人才準備。就這樣我被抽調外出招工,從1970年3月到1971年,我們先後在均縣浪河區、丁家營公社、老營公社(今武當山特區)、六里坪區等地方招收了四批次近200名新學員;在房縣招收了50名武漢下放的知青,在鄖縣招收了30名民工。在招工過程中,既要保證招收新學員的年齡身體條件、文化程度、政審等方面符合軍隊企業的要求,又要儘可能地滿足地方政府的意願,保證優秀青年入選。我和同事們翻山越嶺、走村串戶,不辭辛勞地調查走訪入選學員的家庭情況,依靠當地黨組織,多方聽取意見,最終順利完成了首批招工任務。

新學員進廠後,籌建處按照部隊建制,將學員們編成連隊,統一進行進廠教育和參加勞動。領導安排我給學員連隊講授安全生產和一些基礎理論課,每天還要陪學員們一起出早操,打掃衛生,配合基建施工,搬磚頭、上砂石、抬水泥、運材料。籌建處需要在山上修建一個蓄水池,用以解決生產生活用水,我跟著100多名新學員,參加了修建儲水池的輔助工作,同籌建處的幹部職工一道,用鐵桶抬水、用臉盆端沙,山上山下人來人往,那場面熱火朝天,令人難忘。用了整整幹了一天,保證了施工用水用料的需要。蓄水池也在短短几天之內建成了。過了一段時間,籌建處將學員連按照不同工種,分批送到武漢3604工廠和汽車配件廠進行兩個月的對口培訓。由於精心挑選,提前培訓,這批學員很快熟悉了本工種的機器設備操作要領,待工廠正式開工投產,他們已經成為各工種的主力軍,為提高工廠的技術水平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工廠三夏時期支農忙



1970年4月,籌建處的基本建設告一段落,所需生產設備基本購置齊備,人員技術基本到位(由於從3604調入各工種技術工人100多人,又培訓200多名學徒工,工廠的鑄壓、焊接、機加工及產品組裝等十多個工種),具備迅速形成生產的能力。4月15日,籌建處主任安海道一聲令下,全處職工迅速行動起來,以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精神,自己設計製造出第一座鍊鐵爐,煉出第一爐鐵水,保證了縫紉機生產的第一道工序的毛胚供應。從這一天起,2387籌建處正式開工投產了。

1970年8月6日,總後軍需生產部正式下達命名,撤銷2387工程籌建處,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07工廠”,總後2387籌建處完成了她的光榮歷史使命。

1971年初,我向工廠提出申請,請求從政工處調到車間搞技術、當工人,組織上同意了我的請求,分配我到三車間當技術員,下車間勞動實習。我過去一直在學校讀書,今天走進車間,周圍環境為之一新,要和各種機器打交道,我暗暗下定決心,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和工人師傅們打成一片,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為今後的工作鋪墊堅實的基礎。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3607廠生產現場

在下車間實習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先後掌握了車、銑、磨等工種,從一無所知到自己能熟練操作機床,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產品。工廠又讓我當技術員,感覺肩上擔子重了,每天白天按時上班,晚上加班學習,把過去的理論知識與現在的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技能,時刻準備為工廠做出貢獻。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至今還記憶猶新。有一次,根據生產情況要革新一臺機油泵殼,車間給我配了兩名青工當助手。當時在啟動液壓半自動機床時,機床一直不動作,配合我調試的青工聶玉堂同志一直陪著我,從下午開始一直檢查到凌晨五點,我倆上上下下一遍遍地檢查、調試,各處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可是床子就不工作。眼見天快亮了,人也累得不行,我倆就靠著牆邊坐著休息。那時候年輕,閒不住,順手撿起粉筆在地上劃拉著,划著划著突然靈機一動,液壓系統只有在封閉的環境裡才能正常工作,是不是系統不封閉造成的?我一個激靈站起來,興奮地對那個助手說,找到原因了。他又驚訝又高興地站起來幫我檢查,我打開排油系統,果然發現排油管沒有插入油麵,問題解決了,調試成功,天也亮了。

通過這個小事反映出一線工人是淳樸、實在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任勞任怨精神,三線建設才得以取得豐碩的成果。

1971年3月份起,工廠正式投產,開始批量生產工業縫紉機和立鑽、臺鑽產品,大山溝裡煥發出,實現了建好三線,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覺的願望。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3607廠子弟學校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歷史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中央領導多次提出“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3607工廠歷屆領導班子都比較重視職工教育培訓,首任廠長安海道同志早在1976年就開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辦了三期,培養了七八十名工人大學生。結合年度考核,工廠多次進行各工種應知、應會的考核,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一線工人的技術素質,奠定了3607廠雄厚的技術水平。1979年,工廠生產的“金獅”牌工業縫紉機被總後授予“全軍優質產品”和“部優產品”,多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表彰。

1984年,老廠長安海道調走,我被上級任命為3607工廠廠長。當時,工廠已經從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隨著我國軍隊的百萬大裁軍,軍品任務逐年下降,工廠需要到市場上去找米下鍋。為了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變,廠領導班子認真研究了面臨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確定了產品結構從單一的工業縫紉機調整為縫紉機、汽車配件、耐磨材料三大類;對嚴重製約產品質量的熱處理、精密加工、大件開發及鑄造工種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1988年首先通過調研,引進了日本產尤尼克氣體滲碳爐,大大提高了零件的熱處理硬度、耐磨性和批量生產的穩定性,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縫紉機和汽車配件的使用壽命;1990年,又購置了3臺縫紉機小孔珩磨機,使縫紉機小孔加工精度穩定地控制到一級精度,極大地提高了使用壽命,同時降低了機器運轉的噪音。同年,工廠又從捷克斯洛伐克購入了一臺三座標加工中心,該機能夠一次性完成機體上平行、垂直的孔系加工,既快又好,大大加速了各類縫紉機機體的開發,為迅速搶佔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1992年,經過多次考察,我們決定購置重慶江津一套閒置數年的美國二手鑄造生產線,我們發動工廠領導、技術人員、汽車司機,自己拆卸、自己裝車、長途轉運一千多公里,又自己進行工房改造,自己設計、自己安裝調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把一條長期沉睡的鑄造生產線投入了生產。解決了汽車排氣管的批量生產難題,滿足了出口外貿的銷售合同。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對鄂西北三線廠的回憶

比學趕幫,抽空學習


1990年代初,根據軍隊壓編編制和軍品銳減的實際情況,總後首長提出實行軍隊企業戰略轉移的要求。地處深山老林的三線工廠要向中小城市轉移,改善經營環境。經過深入考察研究,廠領導班子提出以產品為龍頭,一廠變三廠的戰略設想。主導產品縫紉機從老廠轉移到襄陽市分廠;以老河口分廠為基礎,建立汽車配件專業生產廠;原山區老廠保留鑄造、鍛造、衝壓分廠。這樣的結構佈局,一可轉移安置大部分從大中城市來的老職工,二是有效利用老河口原生產生活設施,有力降低轉移成本,三是給山區老廠留守人員留下一部分生產能力,為當地經濟發展作點貢獻。

經過全廠職工幾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完成了戰略轉移,實現了一廠變三廠的願望。

1997年,我離開戰鬥生活了27個春秋的3607工廠,調往武漢的7011工廠,兩年後,又調到山西長治的7445廠,2001年,又到天津6443工廠任職,直到2005年退休。從1997年到我退休的那一年,我先後到過五省6個軍工廠任職,但我一直沒能忘記曾經在大山深處的3607工廠。

往事回首,歷歷在目,如今我身在武漢,卻時常想起遠在鄂西北的戴家灣,思念一起在那裡戰天鬥地的戰友們,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故地重遊,回去走走看看!

人物簡介:

張家謙,河南省新野縣人,歷任3607工廠技術員、廠長,後調入7011廠、7445廠、6443廠等單位任職。現退居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