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文 | 邓龙


本文根据笔者的采访整理撰写。

讲述:张家谦

1970年2月,春节刚过完,我揣着青岛6037部队农场的介绍信,背着行李辗转来到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一个叫戴家湾的地方报到,当时那里正在筹建一座三线军工厂。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3607厂隧道口


我于1968年从西安交大毕业,分到青岛6037部队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一年半,1969年底,我们这批大学生被总后勤部接收后分到三线。春节过后我从河南社旗老家转了三道车才到湖北均县(丹江口市)丹江镇,又从丹江搭上开往十堰的敞篷车前往目的地——戴家湾2387筹建处。汽车上轮渡缓慢地过了汉江,沿着山间公路一路逶迤前行,走了将近俩小时,汽车在一个山崖口处停下来,司机喊道,戴家湾到了,有到2387的快下车。我拿着行李连忙跳下车,懵懵懂懂地四下里张望,除了空旷的公路,四处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连个人影都没有。我背上行李沿着山下的小河边往前走,就见前方河湾那儿有一座干打垒的房屋,一打听正好是2387筹建处的临时食堂。食堂的大师傅热情地帮我打电话联系上政工处,说他们马上过来接我。等了一刻钟,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大高个走了过来自我介绍说:我叫罗铭生,临时在政工处帮忙,说着帮我拿行李。我们边走边谈,从他那得知,筹建处目前仍处于基建阶段,生产条件尚不具备,生活条件也较差,从全国各地接收来280人。最后他说,他也是从武汉3604工厂调来不久,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那晚上就住进了大山深处的干打垒房屋,那是我进山的第一个夜晚,尽管一路车马劳顿,我还是有点兴奋地睡不着。翌日清晨,我在睡梦中忽然听见一阵熟悉的军号声响起,多么亲切的声音,一年半的军队农场生活,就是在一声声的军号声中走过来的。我立刻从睡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这里将是我今后生活战斗的地方。我好奇的爬上山四处转了一圈,只见周围青山环绕,满眼的苍松翠柏,一条大河沿着山脚蜿蜒而去,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难发现在这群山环抱之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军工厂,这让2387显得更加神秘、庄重。

此刻,我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望着一轮初升的太阳,心里很不平静,我暗自下定决心:祖国需要我到这里,我就要为2387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3607 厂区


初到筹建处报道,组织上安排我到人事科临时帮忙招收学员(新工人),并参加教育培训。

当时,三线建设有个原则就是“先生产,后生活”,筹建处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生产基本建设,大部分厂房都是边设计边施工,职工多数住在刚建起的工房或仓库内,也有少数带家属的职工住进刚盖起的“干打垒”里。由于上级要求开工生产的时间很紧,筹建处一边抓紧基建,一边招收学员,以便为开工投产做好人才准备。就这样我被抽调外出招工,从1970年3月到1971年,我们先后在均县浪河区、丁家营公社、老营公社(今武当山特区)、六里坪区等地方招收了四批次近200名新学员;在房县招收了50名武汉下放的知青,在郧县招收了30名民工。在招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招收新学员的年龄身体条件、文化程度、政审等方面符合军队企业的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地方政府的意愿,保证优秀青年入选。我和同事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不辞辛劳地调查走访入选学员的家庭情况,依靠当地党组织,多方听取意见,最终顺利完成了首批招工任务。

新学员进厂后,筹建处按照部队建制,将学员们编成连队,统一进行进厂教育和参加劳动。领导安排我给学员连队讲授安全生产和一些基础理论课,每天还要陪学员们一起出早操,打扫卫生,配合基建施工,搬砖头、上砂石、抬水泥、运材料。筹建处需要在山上修建一个蓄水池,用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我跟着100多名新学员,参加了修建储水池的辅助工作,同筹建处的干部职工一道,用铁桶抬水、用脸盆端沙,山上山下人来人往,那场面热火朝天,令人难忘。用了整整干了一天,保证了施工用水用料的需要。蓄水池也在短短几天之内建成了。过了一段时间,筹建处将学员连按照不同工种,分批送到武汉3604工厂和汽车配件厂进行两个月的对口培训。由于精心挑选,提前培训,这批学员很快熟悉了本工种的机器设备操作要领,待工厂正式开工投产,他们已经成为各工种的主力军,为提高工厂的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工厂三夏时期支农忙



1970年4月,筹建处的基本建设告一段落,所需生产设备基本购置齐备,人员技术基本到位(由于从3604调入各工种技术工人100多人,又培训200多名学徒工,工厂的铸压、焊接、机加工及产品组装等十多个工种),具备迅速形成生产的能力。4月15日,筹建处主任安海道一声令下,全处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自己设计制造出第一座炼铁炉,炼出第一炉铁水,保证了缝纫机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的毛胚供应。从这一天起,2387筹建处正式开工投产了。

1970年8月6日,总后军需生产部正式下达命名,撤销2387工程筹建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07工厂”,总后2387筹建处完成了她的光荣历史使命。

1971年初,我向工厂提出申请,请求从政工处调到车间搞技术、当工人,组织上同意了我的请求,分配我到三车间当技术员,下车间劳动实习。我过去一直在学校读书,今天走进车间,周围环境为之一新,要和各种机器打交道,我暗暗下定决心,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和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今后的工作铺垫坚实的基础。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3607厂生产现场

在下车间实习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掌握了车、铣、磨等工种,从一无所知到自己能熟练操作机床,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工厂又让我当技术员,感觉肩上担子重了,每天白天按时上班,晚上加班学习,把过去的理论知识与现在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技能,时刻准备为工厂做出贡献。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次,根据生产情况要革新一台机油泵壳,车间给我配了两名青工当助手。当时在启动液压半自动机床时,机床一直不动作,配合我调试的青工聂玉堂同志一直陪着我,从下午开始一直检查到凌晨五点,我俩上上下下一遍遍地检查、调试,各处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可是床子就不工作。眼见天快亮了,人也累得不行,我俩就靠着墙边坐着休息。那时候年轻,闲不住,顺手捡起粉笔在地上划拉着,划着划着突然灵机一动,液压系统只有在封闭的环境里才能正常工作,是不是系统不封闭造成的?我一个激灵站起来,兴奋地对那个助手说,找到原因了。他又惊讶又高兴地站起来帮我检查,我打开排油系统,果然发现排油管没有插入油面,问题解决了,调试成功,天也亮了。

通过这个小事反映出一线工人是淳朴、实在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任劳任怨精神,三线建设才得以取得丰硕的成果。

1971年3月份起,工厂正式投产,开始批量生产工业缝纫机和立钻、台钻产品,大山沟里焕发出,实现了建好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的愿望。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3607厂子弟学校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央领导多次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3607工厂历届领导班子都比较重视职工教育培训,首任厂长安海道同志早在1976年就开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办了三期,培养了七八十名工人大学生。结合年度考核,工厂多次进行各工种应知、应会的考核,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一线工人的技术素质,奠定了3607厂雄厚的技术水平。1979年,工厂生产的“金狮”牌工业缝纫机被总后授予“全军优质产品”和“部优产品”,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1984年,老厂长安海道调走,我被上级任命为3607工厂厂长。当时,工厂已经从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我国军队的百万大裁军,军品任务逐年下降,工厂需要到市场上去找米下锅。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厂领导班子认真研究了面临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产品结构从单一的工业缝纫机调整为缝纫机、汽车配件、耐磨材料三大类;对严重制约产品质量的热处理、精密加工、大件开发及铸造工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1988年首先通过调研,引进了日本产尤尼克气体渗碳炉,大大提高了零件的热处理硬度、耐磨性和批量生产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缝纫机和汽车配件的使用寿命;1990年,又购置了3台缝纫机小孔珩磨机,使缝纫机小孔加工精度稳定地控制到一级精度,极大地提高了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机器运转的噪音。同年,工厂又从捷克斯洛伐克购入了一台三坐标加工中心,该机能够一次性完成机体上平行、垂直的孔系加工,既快又好,大大加速了各类缝纫机机体的开发,为迅速抢占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1992年,经过多次考察,我们决定购置重庆江津一套闲置数年的美国二手铸造生产线,我们发动工厂领导、技术人员、汽车司机,自己拆卸、自己装车、长途转运一千多公里,又自己进行工房改造,自己设计、自己安装调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把一条长期沉睡的铸造生产线投入了生产。解决了汽车排气管的批量生产难题,满足了出口外贸的销售合同。


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对鄂西北三线厂的回忆

比学赶帮,抽空学习


1990年代初,根据军队压编编制和军品锐减的实际情况,总后首长提出实行军队企业战略转移的要求。地处深山老林的三线工厂要向中小城市转移,改善经营环境。经过深入考察研究,厂领导班子提出以产品为龙头,一厂变三厂的战略设想。主导产品缝纫机从老厂转移到襄阳市分厂;以老河口分厂为基础,建立汽车配件专业生产厂;原山区老厂保留铸造、锻造、冲压分厂。这样的结构布局,一可转移安置大部分从大中城市来的老职工,二是有效利用老河口原生产生活设施,有力降低转移成本,三是给山区老厂留守人员留下一部分生产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作点贡献。

经过全厂职工几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完成了战略转移,实现了一厂变三厂的愿望。

1997年,我离开战斗生活了27个春秋的3607工厂,调往武汉的7011工厂,两年后,又调到山西长治的7445厂,2001年,又到天津6443工厂任职,直到2005年退休。从1997年到我退休的那一年,我先后到过五省6个军工厂任职,但我一直没能忘记曾经在大山深处的3607工厂。

往事回首,历历在目,如今我身在武汉,却时常想起远在鄂西北的戴家湾,思念一起在那里战天斗地的战友们,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故地重游,回去走走看看!

人物简介:

张家谦,河南省新野县人,历任3607工厂技术员、厂长,后调入7011厂、7445厂、6443厂等单位任职。现退居武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