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用户52300663241


要说周厉王姬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从人们给他的谥号“厉”字说起。

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君王或重臣名人死后,能高度概括其功过的一个字眼(后来谥号发展成使用两个字或者多个字),这个字具有盖棺定论的功能。比如说,周朝的开创者姬发谥号为“武”。一个“武”字,就说明他在位期间善于领兵征伐,并立下武功。比如汉哀帝刘欣,谥号“哀”字,就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同情。

相传谥号是大行德广的周公创造的。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曾经帮着自己的哥哥周武王讨伐纣王,为周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尚书》从多个方面总结了他的杰出贡献:协助武王结束社会乱象;帮助哥哥武王消灭了殷纣王;辅佐侄子——周成王扫平了奄国;在奉命东征,扫清乱象之后,实行分封制;主持营建了都城成周;编制了维护分封制度的礼乐规范;摄政而不篡位,还政而无怨言。

而作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姬胡,后人对他用了“厉”字做谥号,显然是对他的贬损,是对他的差评。“厉”是滥杀无辜,残忍不堪的意思。从“周厉王”的谥号中,直觉告诉我们,他很是残暴。

那么,历史上的周厉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880年(周夷王十六年),天子姬燮逝世,其子姬胡继位。这个姬胡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周厉王。

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名人出生时的天相往往暗示着这个人的命运。比如姜嫄踩着巨人足迹而怀上后稷;比如传说刘邦出生时,他妈妈梦见与神仙相遇后,风雨雷电交加,有一条巨龙破窗而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夜空澄明,红光铺地;传说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出生时,他的老爷张成明见白花花的月亮掉进自己的水缸子里等等。

而传说周厉王出生时,大冬天下着斗大的冰雹,牛马皆死,江汉洪波连天。这是一个凶兆,预示着他的到来会给别人制造出麻烦。

果不其然,周厉王继位后,暴戾骄奢、独断蛮横、

手段残忍,老百姓对此议论很多。召公提醒他,这样的高压政策已经引起了不满。听不进去别人建议的人往往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如果谁议论姬胡,一旦被眼线把话传过去,立马就人头落地,丢了性命。

姬胡的做派弄得人人自危、怒不敢言。周厉王的严苛暴行换来了表面上的平静。百姓没有人再公开议论朝政,没有人敢对政令说三道四。他禁不住喜气盈怀。公元前846(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给召穆公炫耀道:“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自己处于困局之中而不能自知。面对周厉王的自以为是和洋洋得意,召穆公语重心长地说道:堵嘴比堵水的危害还大。水溃伤民,所以治水要疏导,治民开言路。你治理天下,就要允许公卿、列士都能公开建言献策,评价得失……

对于召公煞费苦心的建议,周厉王压根就不去理会。他依然我行我素,在残暴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平静的江河下面暗流汹涌。公元前843(周厉王三十七年),各地的老百姓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揭竿而起,抱团造反。周厉王仓皇逃跑。周厉王的命保住了,而他的儿子姬静躲在召公家里,被造反的群众围困住。召公用自己儿子的姓名换取了太子姬静的安全。姬静后来和召公一起开创了“共和行政”,给周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去世,可是,暴君之名却永远滴留在了史书之中。

我们反观周厉王的人生,他试图振兴周朝经济的做法多多少少还可以挽回他残暴不堪的坏名声。

有人说他是一个改革家,这源于他颁布了一个“开山禁令”。

周朝建立之初,山林沼泽等地都是开放的,任何人的都可以开垦、耕作,并以此谋生。这个制度激发了人们开拓土地的积极性。

而周厉王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天下的所有事物应该都属于自己,他很不满庶民百姓开垦山林沼泽,下令将自然资源收归国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国家统一负责。这个禁令的颁布,断了许多人的生活依靠。

什么行为一旦成为习惯,要改变它,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排斥和拒绝。

但是,周厉王的这个禁令客观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国有化,有助于统一调配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踪旅迹


周厉王姬胡,西周第十位国王,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暴君,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在位37年间,施政无方,战争不断,社会不稳,国内及周边各国民族矛盾尖锐激化,又横征暴敛苛捐赋税严重,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仓皇而逃。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引自《史记·周本记》



以上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引自周厉王由来。


雅识怡趣


周厉王,名胡,青铜器铭文中也称为“㝬”。

传统史籍中,因为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做法,引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所以一直以来周厉王都被认作是暴君、贪君。《逸周书·谥法》:“致戮无辜曰厉。”以传统史籍而言,周厉王致戮无辜的行为,就在请卫巫监谤时,“以告则杀之。”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地下考古文物的发掘,人们对于周厉王有了全新的认识。


周厉王为何要“专利”改革?

周厉王之前,周王室就已经走向没落。周昭王时,“丧六师于汉。……其年,王南巡不返”;周懿王时期,为躲避犬戎入侵,周王室被逼从镐京迁都到了犬丘;周夷王时,擅杀大臣,以致诸侯相伐……。

周王室的衰落,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分封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王室长期践行分封制(封建制),分封诸侯、卿大夫,致使周王室直辖领土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姬家人口规模却越来越庞大,名义上管辖的领土范围也越来越广,要养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分封制(封建制)在周初时还能让周王室正常运转,但到西周中晚期时却逐渐让周王室入不敷出了。这是分封制(封建制)下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几百年后周王室“上层建筑”的没落。

因此,周厉王上台之后,就必须直面分封制这一弊端——所以周厉王才启动了著名的“专利”改革:在周王畿内,周王室从各诸侯国、卿士家收回大部分土地山河资源的经营权,由“中央政府”派人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专利”改革,既然是要从诸侯卿士家收回土地,必然侵犯了分封制下既得利益阶层的权益。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从考古发掘的青铜器中,大约可得知周厉王在推动“专利”改革的过程。

西周青铜器《五年琱生簋》、《五年琱生尊》、《六年琱生簋》三器铭文前后照应,完整地记载下周厉王时期周王幾内的一个故事。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原委,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

但个人认为,这其实就反映了周厉王“专利”改革前期,周王幾召、周二家与周厉王斗法的过程:

一开始,周厉王让召、周二家带头上交土地,但是老召公依仗老臣子身份,拒绝上交。于是周厉王三天两头派人到老召公家的土地上找麻烦,让老召公家宅难安。气急攻心的老召公一时激动,顿时命归西天。

丈夫去世之后,老召公夫人招来周公家族代表琱生,商讨定了与周王室妥协的方案:“我老了,不想让家族土地整天出事。如果大家都同意,我家留三份、琱生家就留两份;我家留两份,琱生家就留一份……(其余都上交)。”并让琱生转述给朝中儿子召伯虎,让他办理妥这件事。

召伯虎再也不敢怠慢,立刻四处奔走,上下协调。在周厉王五年九月,他就与周王室敲定了召、周两家土地的最终上交方案:召家留三分,周家留二分,其余土地都上交给周王室。直至次年四月,土地交割手续办完,这次召、周两家与周王室之间的土地纠纷才算圆满解决,尘埃落定。

但是,生性倔犟的周厉王却还不肯罢休。周厉王下令,把召家爵位由“公”降级成“伯”,并赐予老召公谥号——“幽”。《逸周书·谥法》:“庸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由此可见,“幽”是一恶谥。“庸遏不通”,就是周厉王对老召公盖棺论定的考评。


周厉王强硬地推行专利改革,虽然困难重重,阻力大过天,但是却极大地增强了周王室的实力。此时,周厉王就开始了周王室的复兴计划。

《禹鼎》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消灭鄂国(噩国)的过程。鄂国,位于南阳盆地进出中原的门户地带,是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一个古国。鄂侯曾经与周文王同居商王室三公,但被商纣王杀害。周人推翻商王朝后,鄂国与周人关系一度比较亲密,鄂国还一度与周王室通婚,成为皇亲国戚。(《噩侯簋》铭文)但是,西周中晚期后,鄂国勾结淮夷,致使淮夷数次攻入成周洛邑附近。鉴于鄂国占据交通要冲,周厉王决心消灭鄂国,彻底打通周王国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道。最终,在诸侯武公大臣禹的助力之下,周王室军队成功攻破了鄂国城墙,生擒鄂侯驭方。

攻克鄂国,大大震慑住了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楚国,就是被周厉王“勿遗寿幼”的气势给吓怕了,不得不主动去王号而不敢称。

此外,《晋侯苏钟》铭文记载了周厉王征伐山东夙夷之事,《多友鼎》记载了周王室在泾河流域反击入侵犬戎大获全胜之事,……。

诸多的青铜器铭文,都可证实周厉王在位期间,曾经为周王室复兴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消灭鄂国,为后来周宣王时期庞大的征服淮夷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厉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所取得辉煌,却是建立在“专利”改革基础之上。而“专利”改革本身,就严重侵犯了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们的既得利益。再加上周厉王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就更引发了诸侯、卿大夫的强烈不满。《国语·周语上》记载的芮良夫论“专利”、《逸周书·芮良夫》、《诗经·大雅》中的“桑柔”、“荡”、“抑”、“扳”等等篇目,都反映出诸侯卿大夫们对周厉王“专利”改革的痛恨与不满。

现代改革者往往说,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加困难!在古代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众人如潮水般的反对声中,周厉王最终失去了理智,从卫国请来多名巫士,让巫士来监视百姓及文武百官——谁敢传谣、信谣,“以告则杀之”!卫国,就是当年商人的老巢;商人,又是以频繁祭祀、与神灵相通而闻名于天下。别以为说过的话都像放屁一样,看不见、摸不着;这次周王室专门礼聘神通广大的巫师来,特聘“神仙姐姐”下凡来监管天下“舆论导向”,看谁还敢胡说八道?

然而,这种强硬地压制天下舆论的做法,却最终引发了天下人更为激烈的反抗:就在周厉王推行“棱镜计划”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突然发生,不但周厉王被放逐,他的多个儿子也纷纷死于暴动之中!


周王室遭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周厉王也遭遇到他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大一次“黑天鹅”。天下诸侯和卿士们的集体背叛,让周王室陷入深深的泥沼,难以自拔,进入了发展的黑暗期。

周厉王的改革是彻底完了,可到了现代,也有人为周厉王翻案。因为“专利”改革,有不少现代人力赞周厉王为改革家。

周厉王的“专利”,确实是一次改革。但是,像他这样一味采取高压政策来推行改革,还强硬地钳制民众言论,与历史上其他暴君的差别又在哪?

更为关键的是,周厉王改革,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强中央政府集权、造出更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没有让社会其他阶层切实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底层民众长期活在“不至造反的”最低生活水平下,持续不断受到周王室压榨,生活痛苦不堪,当然就不可能与周王室形成利益共同体。改革改了几十年,民众生活丝毫不见改善,生存压力却在逐年上升,周王室复兴不复兴,已远非他们关注。而西周社会的各级贵族,他们的土地大部被周王室征用,在改革开始之初就与周王室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早已是离心离德。

《管子•国蓄》中说:“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音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周王室改革无法得到下层民众普遍支持,又得罪了大多数的权贵、诸侯,整个周王朝上上下下已是“利出五、六孔”都不止了。

周王室失去了基层民众的支持,又得罪了大多数权贵,周厉王从此成为孤家寡人,失败是必然的。


欲云谈史论今


周平王叫做姬宜臼,本是周朝的太子,之从周幽王在宠幸褒姒之后。便废除了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让柏伯服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仅如此,褒姒想要灭绝后患杀掉姬宜臼。


褒姒趁着姬宜臼在花园散步时,叫周平王偷偷的放出了关在笼子里的猛虎,但是姬宜臼是个很勇猛之人,大吼一声制服猛虎,姬宜臼明白这是褒姒的计谋,宫里不能再住,带上母亲投奔了他自己的外祖父申侯。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卫、晋、秦、郑、申、鲁、许等诸侯国发兵勤王赶走犬戎,立姬宜臼为周平王。因为镐京已遭战争洗礼,破坏严重,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也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东迁时因为秦襄公出力最多,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犬戎杀了我父亲,并攻占了镐京和岐山,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东周初期,周王室的朝政基本被郑国掌控。郑武公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周边诸侯臣服。周平王眼睁睁的看着郑国做大,作为一个傀儡,他当然要找机会夺回政权。虽然郑武公基本掌控了朝政,但朝中还有晋国和其他诸侯的势力,周平王借助其他诸侯向郑武公施压,郑武公才有所收敛。



不久后,郑武公病逝,郑庄公继位后继续把持周朝政权,因郑国内乱不得不回国平乱。周平王抓住机会撤掉了郑庄公在宗周卿士的地位,任用周王室的虢国公治国,想要夺回朝政控制权。


听到这个消息后,郑庄公立刻驾车进周斥责周平王,周平王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愤怒,将王子姬狐送到郑国当作人质,而郑庄公则将儿子姬忽送到周王室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虽然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


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周厉王究竟是个什么的人,这还要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人暴动”说起。

  1. 时间:公元前841年
  2. 地点:镐京,准确说在今西安长安县附近
  3. 人物:周厉王(大Boss+蠢货)、召公(忠臣+预言家)、荣夷公(奸臣+钱串子)、卫巫(巫师+江湖骗子)、平民百姓(一伙愤怒的小鸟)
  4. 事件:国人暴动(这伙愤怒的小鸟将怒火烧到了王宫,吓得大boss落荒而逃)



初中历史课不经常翘课或睡觉的童鞋们一定知道,国人暴动是怎么回事。国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伙愤怒的小鸟竟然扬言要杀了贵为天子的周厉王,你说这个大 boss把人逼到了什么份上?!话说西周经过几代败家子的胡折腾,家业一天天衰弱,到了厉王手上,日子过的很拮据,拆了东墙补西墙。没钱的日子真不好过,诸侯们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厉王贵为天子,却只有眼红的份。怎么办?寡人好痛苦啊?!

大臣荣夷公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1、将国内山林川泽的开采权收归国有,百姓若想采药、捕鱼、打猎必须到有关部门高价购买经营许可证才行;2、将所有赚钱的行业收归王室经营,不得百姓做生意。这两个方案的中心思想很明确,国家实行经济垄断,这是经济学家玩的套路啊。这样一来,厉王日子好过了,大把钞票源源不断涌入他的腰包,可百姓就惨了,国家砸了他们的饭碗,人总要吃饭的,往后的日子咋过?

召公一看,这不是胡闹么,这样做摆明了让老百姓喝西北风去啊?于是跑去对厉王说:“你不让他们好过,他们也不会让你好过。老百姓现在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时间长了,要出大乱子。” 厉王笑嘻嘻的说:“寡人自有锦囊妙计,不用你操心。”




这还不好办,这帮人喜欢瞎BB,我就堵上他们的嘴。厉王从卫国召来一大批巫师,命他们化妆成小商贩、江湖游医、算命先生,卧底在百姓中间,谁若敢议论国事,一经发现,后半生基本完蛋。这招果然妙,明朝的东西二厂以及老蒋的军统保密局等特务机构的建立,保不准是向厉王取的经。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百姓不敢说话了,连正常唠家长里短都不敢了。就算路上见了熟人,也只是用眼神和表情打个招呼,便匆匆而过,这种情况颇似金氏家族控制下的北朝鲜。有个成语叫“道路以目”,就是源于这个典故。


厉王开始得瑟了,向召公炫耀,寡人这招管用吧,这帮孙子还反了天了!不用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召公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是剂猛药,短时间内见疗效,可时间一长,五脏六肺俱损啊。你堵住百姓的嘴,就像泥沙堵住了河流,一旦河堤决口,将会遭受灭顶之灾!哼!这个召公老是跟我对着干,你看人家荣夷公多么招人喜欢,真是不识抬举。



召公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预言家,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元前841年,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怒愤像火山一样爆发,他们冲进王宫,四处寻找厉王,扬言要活剐了他。厉王幸亏溜得快,若是被百姓逮住,一定会死的很惨。百姓找不到厉王,听说厉王的儿子姬静躲在召公家里,遂向召公要人。召公为了保住王室血脉,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姬静交给愤怒的百姓,冲天之怒必须用鲜血才能浇灭,百姓杀了假王子,才在召公、周公等人的劝说下,纷纷离去。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只不过这是成人版的赵氏孤儿。

厉王逃走之后,吓得跟过街老鼠似的,不敢回来,这可怎么办,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朝政,暂代周天子行使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一词由此而来。共和行政维持14年后,周厉王病死,至死都没有回到镐京。国人暴动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恐惧,镐京繁花似锦,却是梦魇之地。

后来,王子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治国有方,得到诸侯的支持,西周王朝恢复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可惜好景不长,宣王死后,历史上著名的败家子周幽王即位,就是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大神,他用实际行动向后人生动演绎了狼来了的古装成人版,苟延残喘的西周帝国在他手上轰然倒塌。可叹帝国灭,美人劫,奈何红颜不到老,宛如落花流水去。

西岳顽石~“国人暴动”中“国人”是指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城市居民,是一群中产阶级。


西岳顽石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一生与诸侯做交易的周平王

     大部分学者认为周平王本人平庸,一生在强势诸侯的压制下苟延残喘,迁都洛邑后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其天子行政的能力,从此天下步入大争之世,周平王本人也在艰难执政五十年后碌碌无为而死。一哥俗人一枚,赞同这些观点,周平王能从亡国的灰烬中爬出来维系着周的天下,虽说是诸侯大国的利益驱动,但其本人何尝不是终生在于大小诸侯博弈交易而保残守缺啊。

     第一笔交易是无知奈无所适从的交易,以各得利害收场,《史记-周本纪》载“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又废申后,去太子也”。老爸有了新欢废了旧爱,有了幼童废了长子,由于平王生年不详,不能妄断被废时的年龄,不过从其做王五十年来看,此时恐尚未成年,而做为外公的“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家贼引来外鬼,弑王掠城,“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落了个天子的空名与间接弑父弑王的实名,虽立尤辱,申侯以姻亲靖难也不是赢家,外鬼抢掠席卷而去,杀人放火得意而归,也不算什么胜利者。

第二笔交易是“报恩(秦襄公)”“报复(西夷犬戎)”式的交易,秦人是最大的赢家。《史记-秦本纪》载“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秦襄公这个交易赚得盆满钵圆,一是周天子封侯建国,成了正儿八经的诸侯国;二是把这个名誉“家长”送出远离自己的封地,与其他人玩儿去吧;三是得到天子征伐圈地的旗号,而且是周王朝以前的实际占领区,不久便得到收益,“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第三笔交易萧墙之内自取其辱的交易,郑庄公是一时赢家,要说这庄公跟平王此时的血缘关系尚在五代以内,而且庄公祖父郑桓公也死于申侯之乱,其子武公迅速展开扩张行动,站稳脚跟。并且为了各自的利益,亲族内部开始掐架,平王时,庄公就开始对平王不朝不贡了,并偷偷地干活来收割亲戚家的庄稼,以至于平王子周桓王想削弱庄公卿士的权力而庄公逼其“郑周互质”,射伤天子,真正做到了“政由方伯”的第一人啊。

第四笔交易是与各路诸侯的政治交易,其中,卫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提了一格。虢公等人也挤入卿的行列,活跃于政治舞台,也算是小赢家。

然而,政治交易也是要有政治资源的,一旦这种资源耗尽,连官帽、名号都不值钱时,天下完了。





一哥于一


公元前八四一年,在我们历史里实在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年份。司马迁作《史记》时,以这一年为开端编了一个《十二诸侯年表》。这一年,也就成为我们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据《国语•周语上》的记载:周厉王姬胡任用“好专利”的荣夷公做了执政的卿士,“国人”很不满,还制造了“国人暴动”;也是在这一年。姬胡最终被赶到了彘地,十四年后,死在那里。

厉王“无道”罪名的由来

也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姬胡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暴君,还给他定了两个罪名:其一是出自《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称厉王暴虐,致使“国人”诽谤,于是厉王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去监视他们,有敢于诽谤,就会被杀了。直吓得“国人”们在即使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去确定一下眼神,再不敢多说一句话了。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于他,他还是不听。其二则是厉王任用“好专利”的荣夷公来敛财。

以上的暴虐行径,最终在盖棺定论的时候,给他赢得了一个“厉”的谥号。据《尚书•逸周书•谥法解》上说,“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这样以来,厉王的罪名也就妥妥地背下了,直背了几千年。

然而,历史上的周厉王真的是这样吗?

周厉王谥号“厉”的由来

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谥号说起,《白虎通义疏证•右论帝王制谥之义》称“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就讲得很明白了,原来厉王的谥号是由大臣和贵族们给他定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我们看惯了和珅那般专拍乾隆马屁的大臣;也听说过“三家分晋”那般当着国君的面分了国君家产的大臣,而周厉王身后的又是怎样的大臣呢?那我们就很有必要从西周时的“封建制”去简单了解一下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君臣的关系了。

西周社会各阶层及君臣的关系

西周克商以后,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自然也就成了周王室的囊中之物。根据“分封制”,周王将这些土地、人民分成一些份,分别赐予他的一些亲戚、子弟。并要他们带着他们各自的族人、周王赐予他的人民去受封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金文《大盂鼎》铭文所载的“受民受疆土”了。

《说文》称:“国,邑也。”(值得醒目的是,此时的“国”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家”的“国”并不是一回事)国君们在“邑”的周围筑起围墙,围城内称之为“国”,贵族、诸侯的族人以及服务于贵族的小手工业从业人员居于其中,称之为“国人”;围墙以就是“野”,居住着周王授予的殷商移民、受封地的原住民,还称他们为“野人”。

何兹全在其《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中说,最初的“国人”是包括了贵族的,因为贵族们也居住在“国”中。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时期,贵族才逐渐从“国人”中分化出来。尽管如此,还是保留了氏族民主制的影子,“国人”还有强大的社会势力,对政治问题很有发言权,而且可以参与政治活动,过问国家大事。甚至都有“询立君”,即废立君主(据《周礼•小司寇》)的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国人中是包含了一部分贵族的;同时,“国人”们所具有的权利,自然也可以为贵族、大臣们所有了。

同时,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又是层层分封的。即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将受封的土地分成几块授予卿、大夫。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了。

这样层层的分封所形成的诸侯、卿、大夫都被授予一定的爵位或者官位,同时享有其受封土地上所得利益的绝对支配权。他们定期向其封建主进贡,并随同封建主进行征伐等。当然,天子、诸侯也会留下一块自领的土地,由自己的家臣代为掌管,并依托这些土地获得经济利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也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帝制皇权时期,君主对大臣们有绝对的权威,甚至是杀罚的权力。更像是一个以土地大所有者为中心的所有土地所有者共同构成的统治团体。所以,他们是有足够大的权力可以废黜厉王,进而送他一个“厉”的谥号做恶名的。

周厉王、荣夷公所推行“专利”的具体举措虽然在《国语》、《史记•周本纪》中没有做正面交代,细玩文义,我们大概可以断定,不过是周厉王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到了自己手中,使“诸侯不享”(据《国语•周语上》)。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讲,正是因为厉王“专”了山林川泽之利,侵犯了贵族、“国人”的利益,才致使了“国人”们的反抗,贵族们在其死后还不忙送他一个“厉”的谥号。

历史上真实的周厉王应该是怎样的呢?

那么,厉王君臣“专”了山林川泽之利,这个事件本身是否可以视之为“厉王虐”的理由呢?或者说,厉王君臣的“专利”,是否有他合理的理由呢?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称:“厉王无道,戎狄寇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多友鼎》铭又称严允入侵。以上的引文中称“厉王无道”,导致了内忧外患似乎是不太合理的。因为这种戎狄侵掠的情形是早在厉王当政之前已经出现了的,并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钱君倒以为,正是因为迫于内外交困的情形,厉王不得不四处征伐才最终落了一个“无道”的罪名才是。

如《史记•楚世家》中说得就很明白了,“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由此,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讲:厉王于周王室内外交困的情形之中继位,通过一系列抵御戎狄侵掠战争的胜利,才暂时缓解了这一局势的每况愈下,进而促成了宣王时期的中兴。

当然,凡是战争总会有利有弊,总要难以避免导致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如此看来,周厉王、荣夷公所推行的“专利”也是无奈之举,厉王未必应该独任其咎呢。正如汉武大帝的赫赫战功,又何尝不是以国库亏空,百姓生灵涂炭为代价的呢?


钱君史话


关于周平王的记载,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有下面这一段:

幽王宠爱褒姒,废掉了原来的申后,并且赶走了太子。申后的父亲申候很生气,于是就联合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此时再次点燃烽火,想要召集诸侯前来保护自己,诸侯们都以为幽王又在戏耍他们,于是都没有带领军队赶来。申候本来只是想废掉褒姒和伯服,重新让幽王改立自己的女儿为王后,外孙为太子。可是局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之外。

当他们攻入国都后,犬戎的军队在都城肆意妄为,他们在骊山下将幽王杀死,将褒姒掳走,把周朝的财物洗劫一空才离开。于是诸侯们就共同拥立幽王以前的太子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平王继位之后,将都城向东迁到洛邑,来躲避西戎的敌人。自此之后,周王室慢慢衰弱下来,诸侯中强大的吞并弱小的,齐、楚、秦、晋开始壮大,国家的政令也不在出自周天子,政令都是出自诸侯。

平王东迁导致了秦国的成立,也促使了春秋战国的形成。




历史大人物


周平王,春秋史官的写法:弑父,杀弟,欺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