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一把好刀背後總有一段故事

權力是一杯美酒,好之者甘之若飴。古往今來,作為權力巔峰的皇權,更是引發了無數的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成功者意氣風發、失敗者黯然神傷,是非功過,一言難盡;黑白曲直,真假難辨。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存在感很強的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因為開創了明朝“宦官專政”的局面、因為衍生了有明一朝最大的恥辱“土木堡之變”、因為“奪門之變”二度為帝……在歷史上大大地刷了一番存在感。朱祁鎮的人生遠遠談不上功成名就,也說不上雄圖霸業,只不過他是政治的成功者,是時代的幸運者,是制度的收益者,是命運的青睞者,他的“幸運”與“平安”是否理所當然?是否潔白無瑕?已經沒有意義。人們對朱祁鈺的的同情和對明朝最後命運的惋惜,已經挽回不了朱祁鎮對歷史的傷害。

朱祁鎮與朱祁鈺兩兄弟的矛盾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矛盾是由於朱祁鎮自身的操作不當而造成的。也恰恰是這種矛盾把明朝當時“按部就班”的政局帶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讓我們先從“金刀案”

的始末來進入那個曲折迂迴的時代吧!

何為“金刀案”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土木堡之變打開歷史的另一扇窗

土木堡之變後一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放歸,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住在南宮之內,執政的明代宗朱祁鈺擔心兄長復辟,下令明英宗不得自由出入

但是英宗畢竟當過十幾年皇帝,皇宮中的老太監大都跟英宗很熟。看守南內的老太監阮浪便是其中一個。阮浪在明成祖朱棣一朝時入宮,資格極老。一般地老人都是戀舊的,阮浪服侍英宗極為周到。英宗因而很感激阮浪。有一回阮浪過生日,英宗將自己用過的金刀送給阮浪作禮物。這金刀是天子之物,製作十分精緻,阮浪門下宦官王瑤見到後愛不釋手,阮浪便大大方方地送給了王瑤。

王瑤又與錦衣衛指揮盧忠交好,經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盧忠聽說金刀是太上皇之物後,立即起了歹念,將王瑤灌醉,偷了金刀去告發,說太上皇與阮浪、王瑤勾結,圖謀復辟,金刀便是證據

朱祁鈺一聽說,頓時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立即下令逮捕阮浪、王瑤,酷刑逼供,希望能就此牽連出什麼陰謀。但阮浪和王瑤都甚有骨氣,始終只說金刀只是太上皇送的生日禮物。朱祁鈺卻不肯善罷甘休,窮治不已。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微微皇宮之內難有太平

因為反覆審訊,這場大獄的始作俑者盧忠也得不斷上堂作證。事實證明,盧忠不過是一個貪圖小得小失的小人,原本不過是想借誣告升官發財,卻沒有想到惹了這麼一場大禍。眼見事情鬧大了,就心生懼意,想要置身事外。

於是,盧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希望仝寅能給自己指點一條明路。仝寅為盧忠卜了一個天澤履卦,搖頭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兇,’不咥人猶可,咥人則兇”。心中有鬼的盧忠嚇了一跳,認為“天地果然有神明”,連忙將之前誣告的實情相告,求化解之法。奈何仝寅雖是小人物一個,心中卻有大氣節,出於對盧忠的鄙視,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贖”。

盧忠害怕之極,便開始裝瘋賣傻,希望能得以逃脫。

既然原告都成了瘋子,按理來說,此事也應該不了了之了。但是一直戰戰兢兢的朱祁鈺卻沒有辦法就此罷手,下令將王瑤凌遲處死,阮浪年紀已大,不久後死在獄中。這就是所謂的

“金刀案”

後來朱祁鎮復辟後,追封阮浪和王瑤二人,盧忠也被凌遲處死了。

《金刀案》事件發生後,朱祁鈺大為警惕,不僅加強了南宮的防守,還派人將南宮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越樹木越過高牆與英宗聯繫。南宮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裡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英宗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的。

但是,終究隨著朱祁鈺的病重不起,歷史還是再一次選擇了青睞朱祁鎮!朱祁鎮因為“奪門之變”再一次復辟了!

瓦剌為什麼會送回朱祁鎮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瓦剌送回朱祁鎮並沒安什麼好心

先來看看,瓦剌為什麼會進攻大明吧!在朱元璋把蒙古趕回漠北,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大明王朝後,四分五裂的蒙古其實已經失去了對漢族的軍事優勢。瓦剌是蒙古分裂後的一部分,一直依靠對明朝的俯首稱臣來維持政權的發展與穩定。

但是大明朝的“懷柔”政策讓瓦剌有點得意忘形了。每年每度,瓦剌都要對大明進行朝貢,但是“來而不往非禮也”,每次朝貢之後,明朝對瓦剌的“返禮”都超越了瓦剌的心理預期,於是瓦剌逐漸把“朝貢”當作一門生財之道來對待了。明朝給瓦剌的使臣“打發紅包”是按人頭來的,所以瓦剌每次朝貢的時候都會謊報人數。直到有一次,明英宗覺得這就是一幫無賴,於是按照實際人數給予了賞賜。瓦剌竹籃打水一場空,心理失衡,於是爆發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中,瓦剌抓獲了朱祁鎮,大喜過望,以為把握住了大明的命脈,有了這張長期飯票,從此吃穿不愁了。可惜明朝匆忙之間擁立了朱祁鈺,讓朱祁鎮這張長期飯票直接失效。於是瓦剌惱羞成怒,於發動了“北平之戰”。可惜還是實力不允許,最後被打得丟盔棄甲。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偏居一角,對朱祁鎮來說,已經很好了

窮則思變,瓦剌覺得把朱祁鎮送回大明,還能起到“坐山觀虎鬥”的效果。於是反覆嚮明朝表述了自己的“善意”——願意送朱祁鎮返朝。

不得不說,這是一步好棋!時下,朱祁鈺登基不久,政局未穩。朱祁鈺出生正統,餘威猶在。朱祁鎮如果順利返朝,勢必引起大明政權的一片尷尬。

朱祁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內心裡一百個不願意。但是一方面是政局不穩的壓力,一方面是于謙等心腹之臣言之鑿鑿的保證,朱祁鈺權衡再三還是同意把朱祁鎮接回來了,並把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之內。

朱祁鈺為什麼要把朱祁鎮接回來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朱祁鎮說:“我回來就是想安心當一個太上皇!”

朱祁鈺本來是一個庶出王爺,他是朱瞻基和一個宮女所生的。這種身份在皇室裡面是一種硬傷。

原本朱祁鈺因為出身的問題,對於皇位也沒有過多的想法,但是恰恰是“朱祁鎮的被俘”給了他自我憧憬的空間。朱祁鎮被俘時,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還只有2歲,顯然無法擔當大任,在各方勢力的反覆商討和妥協下,朱祁鈺被作為一個替代品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朱祁鈺被擁立成為皇帝的同時,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也被立為太子。這背後的邏輯無疑是在暗示朱祁鈺的悲劇。這是命運交給朱祁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所以朱祁鈺終其一生都是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朱祁鈺想盡一切辦法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朱見濟又莫名其妙地夭折了。朱祁鈺勤勤懇懇地處理政務,最後落得個積勞成疾,時不我待。

由此可以看出,出於政治的安全性,朱祁鈺是不願意接朱祁鎮回來的。但是,自身的根基不深,朝廷的人心不穩和潛在的各方壓力,又讓朱祁鈺不得不正視朱祁鎮的存在,不得不接受朱祁鎮這顆“定時炸彈”。

朱祁鈺為什麼不設法殺掉朱祁鎮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朱祁鈺不敢、不能也不願殺朱祁鎮

按照陰謀論的想法,朱祁鈺也可以一方面同意接朱祁鎮回來,一方面安排可靠的人將朱祁鎮置於死地

但是有時候,往往我們能夠想到的問題,我們的敵人也能想到。根據歷史記載,瓦剌在護送朱祁鎮回國的過程中,其防衛之嚴密已經是規格極高了,並且是一路護送到京城。一定程度上斷絕了朱祁鈺半途下手的機會。

朱祁鎮到了京城,出於政治方面的影響,就不能“猝死於非命”了。

朱祁鈺本身就根基不穩,如果再背上一個“謀殺太上皇”的政治罪名,後果顯然是嚴重的。所以朱祁鈺只能把朱祁鎮囚禁起來,最起碼這還是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孫太后一直是一雙隱形的翅膀

後宮之中,孫太后老而不死,一直虎視眈眈。她是名正言順的太后,佔據了正統的優勢。且統管後宮幾十年,根基深厚。事實上,朱祁鈺登基時,借“清洗王振餘黨”之名清算朱祁鎮的政治勢力時,很多人就是得到了孫太后的庇佑才得以保全的。比如《金刀案》中的主角之一——老太監阮浪。

朝廷之上,朱祁鎮的原派勢力倍受打壓,于謙等新生勢力獨享榮寵,這與明朝一貫的政治平衡政策已經大相徑庭了。朝中的各方勢力一直在靜觀其變。

所以,朱祁鈺如果貿然行事,一意孤行地殺掉朱祁鎮,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授人話柄、再起事端。而這種後果恰恰是朱祁鈺承擔不起的,也是朱祁鎮系的政治勢力所期待的。

如果朱祁鈺事敗,那麼朱祁鎮就有足夠的理由東山再起,即便朱祁鎮沒有就此翻身,那麼同樣是主少國疑的條件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比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也更有優勢。

所以,朱祁鈺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金刀案的邏輯依據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風平浪靜的背後是風起雲湧

很多人說,金刀案就是一種機緣巧合,就是朱祁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借題發揮的冤案。這種邏輯並不是一無是處、毫無根據。從朱祁鈺的登基的各種表現來看,朱祁鈺是不甘心成為一個政治過客的。他小心翼翼,他盡心盡力,他步步為營,他防微杜漸……這些都是他的常規操作,

藉由“金刀案”的契機,想永絕後患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如果金刀案真的是朱祁鈺的藉口,那麼朱祁鎮最後的結局就無法理解了。如果朱祁鈺刻意以“金刀案”來挑起事端,那麼這些理由和藉口是足以讓朱祁鈺殺死朱祁鎮的,而不會因為“盧忠發瘋”證據不足而草草了事。政治鬥爭中的真相從來都不重要,有時候有一個藉口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必須從“金刀案”的細節去尋找一種新的邏輯。

1、朱祁鎮作為一個廢皇帝,被囚禁在深宮之內。為什麼作為一個沉浮幾十年的老太監阮浪會對他照顧有加?不要說這是因為阮浪心地善良,或者朱祁鎮魅力無限。

2、即便朱祁鎮對阮浪心存感激,但是有必要以貼身的金刀相贈嗎?也不要以歷史上慕容垂贈王猛金刀,進而衍生了“金刀計”來相提並論。因為當時的慕容垂寄人籬下,有求於人。如果說朱祁鎮也有求於人,那所求者為何?

3、阮浪得到了太上皇的金刀,這是一種恩情,也是一種榮幸。為什麼會輕易轉贈給自己的徒弟王瑤呢?難道他不知道王瑤和錦衣衛的指揮使盧忠交好?難道他不知道盧忠是朱祁鈺的親信?

4、盧忠如果僅僅是想把金刀據為己有,方法多的是。為何要“告密”的方式呢?是不是連盧忠也感覺到當時的政治敏感了呢?

5、朱祁鈺接到了“金刀案”的消息後,為什麼不能快刀斬亂麻?為什麼朝中大臣大多數會要求朱祁鈺息事寧人?

6、“金刀案”之後不久為什麼就發生了“奪門之變”?一場政治復辟就可以這麼突如其來?

7、朱祁鎮復辟之後為什麼會追封阮浪和王瑤?僅僅是因為他們是被冤枉的?

8、明明裝瘋了的指揮使盧忠已經跳出事外,為何最後還會被千刀萬剮?

從這些細節來看,讓我不能不以陰暗的心思去猜測,金刀案是朱祁鎮和他幕後的人一起安排的一個驚天的陰謀。大家可能會認為,金刀案除了給朱祁鎮招來殺身之禍,還能改變什麼呢?朱祁鎮為什麼要策劃金刀案呢?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朱祁鎮的影響力一直都在起作用

當時的政局基本情況是這樣的:朱祁鈺佔據了皇位,且一直在追求平穩過渡。但是朱祁鎮的政治優勢還沒有消失殆盡。而朱祁鈺的兒子夭折了,朱祁鈺又身體每況愈下,時日不多,大明的合理繼承者只剩下朱祁鎮父子了。種種表象都給那些政治投機者和朱祁鎮的擁護者無限遐想。但是這些人終究還是不能搞清楚朱祁鎮被囚禁多年了,狀態如何,心思如何?

所以他們也需要朱祁鎮一個信號。金刀案恰恰就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從這樣的邏輯去理解金刀案的過程,或許一切都變成了理所當然了。

金刀案的政治影響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交替執政造成了政局混亂

於筆者看來,“金刀案”和後來的“奪門之變”就是一場有預謀的政治陰謀。朱祁鎮藉此再度稱帝,這對大明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自此之後,大明王朝與其祖朱元璋的政治設想漸行漸遠,並且難以回頭了

朱祁鎮第一次為政,已經開了明朝“宦官專政”的先河,但好在“皇權”的權威性還在。但是,第二次登基,卻在無形中改變了明朝政治格局。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1、朱祁鎮再次登基的基礎是宦官集團捲土從來和文官集團見風使舵以及王室集團的正統之爭。缺少任何一個因素,朱祁鎮都不會輕易成功。但是,這種過於依賴於外力的奪權方式,也決定了朱祁鎮在後來的政局中,逐漸地失去了主導權。

2、朱祁鎮上臺後,把朱祁鈺的原有勢力清洗得乾乾淨淨,就連裝瘋賣傻的盧忠也沒能倖免。但是他並不想殺于謙,因為他清楚于謙這個人只是忠於國家和皇權的本身,況且這個人很有能力,是可堪大用的。但是在石亨(權臣)、曹吉祥(宦官)等“奪門功臣”的一再要求下,還是不得不違背初心地把于謙殺了。雖然說殺于謙對朱祁鎮來說是半推半就的,但是也恰恰說明朱祁鎮再登基時,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

3、朱祁鎮主政的後八年,石亨叔侄因心生反義而被誅殺,曹吉祥叔侄公然舉兵。這在明朝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好在明英宗時期,明朝的根基和國力還是相當的結實,沒有國本大亂。但這卻是明朝政治制度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明朝陷入了宦官、文人和皇室無休止的平衡和鬥爭當中,知道明朝滅亡。

4、朱祁鎮後來不得不用錦衣衛,推行特務統治。從此也可以看出朱祁鎮為了撈回失去的權力,也是花了大量心思的。但重用錦衣衛是一把雙刃劍。最後也徹底傷害了大明政治體制。為了抗衡錦衣衛,文官、宦官紛紛抱團。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冤案的背後從來都是權力在作祟

可以說,“金刀案”和“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得到的位置還是原來的皇位,但是他面對的政局卻不再是原來的政局了。

大明的政治已經在反反覆覆的陰謀詭計和危機危局中變形了,更可怕的是,那些從政者也在一次次權力的誘惑和利益的驅使下迷失了本性。

尾聲

從“金刀案”入手,淺談朱祁鎮兄弟的政治邏輯和明朝政治格局變化

暗無天日的鬥爭下何來公道?

行文至此,筆者想說的其實也基本上說完了。實際上筆者想要表達的也不過是,明朝自明英宗之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條下坡路。

只是這些看似都是從土木堡之變產生的,老易為什麼要從“金刀案”說起?如果“土木堡之變”之後,朱祁鎮戰死沙場,我想大明也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影響。如果朱祁鎮一直被瓦剌囚禁,朱祁鈺也不會那麼煩惱。如果朱祁鈺能健康工作二十年,如果朱祁鈺的兒子沒有夭折,如果石亨那些朝臣能夠在權力面前保持心理平衡……也許歷史又會給我們呈現另一番景象。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就是這麼無法預設。

金刀案”恰恰是一個開端,是一個導火索。這是一場關於權力的預謀,也是一場關於人性的思考。

我們不願意去非議“金刀案”中每個人的行為。但是我們應該從這個歷史事件中去還原真相,去思考邏輯。這也正是歷史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