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三周前,意大利几乎没有冠状病毒问题。那时候,那时三例确诊病例商店和咖啡馆都是开着的,游客在这个国家壮丽的度假胜地进进出出。

现在,意大利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和死亡人数在海外最高:超过分别为10293和631。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为了减缓感染的蔓延,政府在周一宣布了一项西方民主的特别措施——全国6000万意大利人呆在家里,只去做一些必要的工作和获取必需品,比如食物。所有的公共集会和集会场所——剧院、体育馆、滑雪场、俱乐部、学校、体育赛事,甚至婚礼和葬礼——也都关闭了,这是一项在现代国家层面上从未尝试过的措施:整个半岛都被置于检疫令至少直到4月3日。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这种极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冠状病毒已经淹没了这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尤其是在北方。

隐藏在官方数字背后的是一场更广泛的健康危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累积。

比官方冠状病毒死亡人数更大的可能是过度紧张的卫生系统造成的附带损害:孕妇和婴儿、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需要疫苗的儿童,他们现在不太可能得到他们需要的卫生保健。

意大利大多数卫生系统都非常精简,患者的过度增加迅速使资源紧张造成对医院需求的压力。

如果不大幅减少病毒的传播,卫生系统将不堪重负。

意大利今天的情况可能是任何国家明天的情况。伦巴第的例子已经展示了当官员们没有做好准备并且反应太慢时,一场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发的疾病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面的危机的。许多人认为,这种激增很快就会降临到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在意大利破万和万难之际,中国开始向意大利伸出援助之手,开始提供医疗援助,帮助对抗冠状病毒。另外,东部浙江省捐赠了数千箱防护装备来帮助这个欧洲国家的海外华人。

意大利外交部长路易吉·迪·马约表示,感谢中方对意大利的支持。指出意大利目前的严峻形势。

意大利政府正密切关注并借鉴中国在抗击病毒方面的成功经验,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疾病蔓延。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迪马约表示,意大利正面临医疗用品和设备的短缺,他表示希望中国能帮助解决他们的迫切需求。

王毅外长表示,作为意大利的好朋友和全面战略伙伴,中国完全理解意大利面临的挑战。

这种流行病不分国界,是人类的共同敌人,王毅外长在呼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抗击这种病毒时指出。中国坚持人类共享未来的社会愿景,不仅全力以赴保护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健康,还致力于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王毅表外长示,尽管中国目前仍需要大量医疗物资,但克服困难后,中国将向意大利提供包括口罩在内的医疗物资等援助,并加快和增加物资和设备的出口,以满足意大利的迫切需求。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如果意大利方面要求,中国愿意派医疗人员到意大利帮助抗击这种新型冠状病毒。

中国已经做出行动:3月1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和护士长唐梦琳,两名专家从成都出发,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志愿专家团队集合,一行7人赶赴意大利。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与意大利同行有着友好关系的中国各省市以及中国企业也将向意大利提供支持和援助。

王毅外长说,他相信共同抗击冠状病毒将有助于深化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周三,中国东部浙江省发送了386万件(4556箱)防护装备,帮助在意大利的海外华人。

据新华社报道,一架载有26.4吨一次性口罩、N95医用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和其他防护服的货机于上午5点50分离开杭州飞往欧洲。

浙江省第一批华侨捐款来自省内各行各业。来自浙江的30多万中国人住在意大利。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

意大利的今天可能是任何国家的明天,在地球村,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从“非典”到中东呼吸综合征,从埃博拉到新冠肺炎,历史一再证明,重大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病。

《今日简史》中说:如果我们还希望继续生存,继续繁荣,我们需要在国家这样的地方忠诚之上,加上对全球、全人类的义务。一个人可以同时忠于家人、政党、信仰和国家,那为什么不能把全人类也加到这个清单当中呢?

没有什么东西原本就是美丽、神圣或性感的,同样也没有什么东西原本就是痛苦的、失落的或负罪的,是人的感受让它变得如此。

人类就是一个地球村,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中国一次又一次用行动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咱们说到做到,到底什么是永恒的智慧,什么是过时的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