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樊溢明


【书文小品】详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前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轼写给好友章质夫,当初,他还特意嘱咐章质夫不要将这首词外泄。章质夫觉得这首佳作不流传出去太可惜了,所以邀朋友一起到家中欣赏,这首佳作才流传下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 原唱而似和韵。 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

以谱填词,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受到原词的制约,尤其原韵艺术水平已经十分高超了。苏轼能够超越原唱,写出这首“和韵而似原唱”的佳作,他的艺术才华真的惊为天人。

我觉得要欣赏好这首词,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做些解说,才能更好地探究苏轼隐藏其中的深刻情感。

乌台诗案:苏轼人生和创作的转折点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

王安石二度罢相,退居金陵。当时的宰相王禹玉、御史中丞李定等新党借“行新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苏轼在朝中直言相谏,反对新党,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尤其是苏轼写诗讽刺李定不服母丧,被李定记恨。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赴任湖州,向皇帝上谢表。他的政敌李定等人借机弹劾他,说他包藏祸心,妄自尊大,对朝廷不敬。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苏轼在湖州官衙被捕 ,八月十八日被押到御史台审问,御史台的人刻意夸大苏轼的罪名,更是罗织苏轼涉嫌“叛逆”的罪名,上奏请求处死苏轼。

因为皇太后曹氏、司马光、苏辙等人的奋力阻挠,皇帝没有处死苏轼,十二月二十六日,将他贬为没有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并软禁在黄州。

宋朝一向以文治天下,文臣的待遇非常高,从来没有人因诗文获罪,苏轼的“乌台诗案”是第一桩文字狱,凡是和此案有关系的人都遭到严重的诛连,直接遭贬的有玉晋卿、王巩、苏辙等四人。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收敛了以前狂放不羁的心性,对世事的态度趋向于旷达,面对朝廷的贬谪,他决心闭门思过,劝诫自己“牢闭口 ,莫把笔” 。

可是他心中不平,面对亲朋好友相邀,他难以推辞,但又怕自己重蹈覆辙,让人抓住把柄,所以央求章质夫不要让别人看到。

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不是写章质夫及家人,也不仅仅想表达传统的闺怨情感,苏轼是想借杨花的形象和命运,写自己遭遇横祸又殃及别人的现实处境,不然他不会叮嘱“不以示人”。

详解诗句:似花还似非花—心和物的默契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十分具有哲理意味:形态细小、颜色清淡的杨花究竟是不是花呢?苏轼这一句让杨花形象模糊起来,它似否与花为伍很难说清楚。

现实中,杨花轻盈,随风飘舞,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让观者迷离,在词人的情感世界里,它恍惚不定,像花又不是花,对眼前这个生命不太肯定。

词人在咏杨花的时候,把握住杨花的外部特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生命,进入杨花的内部世界,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感。

接下来词人用“也无人惜从教坠”把杨花推入更加难堪的境地。没有人怜惜它,任凭它飘来飘去,词人似乎感受到杨花孤独无依的飘零之感,他觉得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十分相似,苏轼从入仕以来,一直在天地间飘荡,居无定所。对于中晚年注重安土重迁的传统文人来讲,这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讲杨花抛弃了它依恋的枝头,在无人问津的路边流浪,像一个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孤独者,一个过客。

“无情”与“也无人惜”相对应,杨花所在的世界冷漠无情,孤苦伶仃的杨花只能“抛家傍路”, 得不到归去。但是它对生命中的情感世界又是极其期盼的,所以它“有思”。“无情有思”看起来矛盾,其实恰好传达出词人最炽热的情感。

词人生命中的杨花越多姿就越动人,细细的杨柳枝条,细细的愁思,痛苦的缠绕,青春的柳眼,娇美地张开又困倦地闭上。足以显示它的痛苦和期盼,它在现实中焦灼地徘徊。

此时的杨花,究竟是指实物“杨花”呢,还是指现实中遭遇困境的词人自己呢,很难说清楚,花和人、景和情都达到了分不清的地步,这种境界,是苏轼所追求的“求物之妙,如细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杨花随风飘得很远、很高,去寻找它一生的归宿去了。可是无情的现实世界,击碎了它的梦,它不得不回到现实,所有的梦和期盼都破灭了,杨花的痛苦和失落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下阙“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情绪组合。在“恨”与“不恨”的矛盾之间,我们通常以为词人的情感都落在“落红”上,觉得词人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感,所以才说“恨”,等到杨花落尽,于词人而言似乎无关痛痒,所以说“不恨”。

从字面意思看,似是而非的杨花经过一番追逐和轮回之后,受到了词人的冷落。其实不是,词人突然插入一句话:小小的杨花别自作多情了,没有谁会为了你遗憾的,人家遗憾的是鲜花的凋谢,遗憾的是春天的消失。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一句,指在经历了风雨后,词人依然没有动摇对杨花的深情,他关注着受尽风雨的杨花的处境,面对春天消逝,他痛苦地问道:杨花在哪里?

此时,词人的眼中浮现出的是一池浅浅的积水,水上飘来飘去时无处扎根的浮萍,词人执着地认为流浪的浮萍是杨花的化身,他好像感觉到杨花的存在,词人这是将自己炽热的情感落在了浮萍之上。

就在杨花化为浮萍的景象中,词人似乎抓住了杨花的内在精神“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杨花也有自己的美丽,三分随春天流逝,二分变成红尘在人世间飘来飘去,一分成为灵动的流水,在山河间流淌。

杨花的生命是不朽的,词人将它展示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原来在天地间飘零的杨花,是离别人留下的血泪。离别的多、离别的苦、离别的恨如同杨花一般弥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飞舞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其实,杨花既是词人关注的现实事物,引发词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是词人自身遭遇的写照,花是人,人也似花。

同是唱和词,为什么不提章质夫的《水龙吟》?

同样作为咏物词,苏轼的流传下来了,为什么章质夫的鲜有人提?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区别在哪里。

水龙吟·杨花

燕忙莺懒花残 ,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 ,点画青林 ,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 ,静临深院 ,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 ,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 ,怪春衣 ,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 ,香球无数 ,才圆却破 。时见蜂儿 ,仰沾轻粉 ,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 ,

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

以上是章质夫的《水龙吟》,也是咏物词。

我们需要搞清楚咏物词的概念,它指的是词人以现实存在的一个景、物或事为题材对象, 并对其进行刻画 、咏颂的词 , 是客观景物反映到人的情感当中,作者又将它改造后表达出来的以物抒怀之词。在此过程中,强调“应目会心感神”, 认识事物后又“神仪于心” ,然后“手称其目”、“应会感神” ,最后达到“迁想妙得”的境地 。

填咏物词,并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本来面目上,重要的是写出事物的神态,词人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其上,才不会让咏物词显得呆板,换句话说,咏物词必须形、神、情、人相统一。

根据以上特点要求 ,与苏轼相比,章质夫的《水龙吟 杨花》就显得拙劣了一些。章质夫主要在于描绘杨花的客观形态,而不注重流露主观情感,,只有少数情感存在词中。

首先,章质夫抓住杨花的特性进行概括和点染,“轻飞乱舞”写了杨花的无序飘舞,“游丝”捕捉到杨花的纤细轻盈,“香球无数, 才圆却破”写了杨花的娇美活泼等。大体上是符合“手称其目”的要求的。

整首词从景和情的结合上写了杨花的特点,很少流露作者的感情,而注重写物的形和神,这是一个瑕疵。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苏轼不但做到了和词,而且艺术水平完全超过章质夫的原词,另辟蹊径,有所发展和突破。

苏轼对杨花的描写,放弃了杨花的形态,从杨花的情感和杨花的精神入手,将咏物和抒情统一起来,既歌咏了杨花,又做到了惜花、惜春。同时,苏轼将刻画杨花和杨花人格化相结合,既展现了杨花独特的个性,又开拓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全词写景又写人,抓住杨花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外露,却没有自我的痕迹。

苏轼咏物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作为宋词大宗,在同样写少妇思夫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杨花拟人化,人、花合体,创造出咏物词的佳作。可以说,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历来受人推崇,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特点。

“离合之法”以咏杨花

我们讲“离合之法”,是指即“将物异化,忽而为物,忽而为人,离合不定,若即若离。”

在这首词中,苏轼用朦胧的手法勾勒杨花的样子,又用“无情有思”表达杨花的情感,由杨花直接引出思妇的形象。

“柔肠”和“矫眼”既是指思妇的样子,又用来比喻柳叶。杨花与思妇,在是与不是之间,表达被抛在路旁的情感。

虽然写杨花,但加入了思妇的情感,两个意象相互统一,在离合之间自由切换。这种写法在苏轼其他咏物词上也有体现,如《南乡子·梅花词与杨元素》,看似是写梅,在歌颂梅花的高洁时表现自己和朋友的深厚友谊,但在词中却没有句句写梅,但又句句不离梅花。

委婉深沉的抒情方式

词的正宗是伤春悲秋的婉约派,苏轼虽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但婉约词他写的也很好。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并没有局限于伤春悲秋的情景中,在内容方面很别出心裁。苏轼用拟人的手法,让无生命的杨花拥有人的情感,给读者展现的是杨花和思妇两个形象,使得咏物词具有了抒情的特征。

漂泊无依的杨花,与漂泊在外的旅人形象相似,苏轼将满心的忧愁寄托在杨花身上,既表达了内心的飘零之感,又没有留下痕迹。

苏轼这首咏杨花,以乐景衬哀情,在热闹的春景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悲情。

“隐喻”手法以寄托身世

刘勰说: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

“隐”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虽然着重写杨花和思妇,但通过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苏轼应该是借这首词抒发被贬他乡的苦闷之情。

苏轼被贬黄州时,小小翼翼行事,他担心作品流传出去,被政敌抓到把柄,于是将自己不便说的隐情寄托于词中,所以他强调“不以示人”。现在看来,这种隐情就是对自己遭遇的忧愤和漂泊在外的流离之感。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苏轼忠君爱国,满腔热血,但他仕途不顺,没有得到重用,一生壮志难酬,在朝廷之外漂泊辗转。可以说,苏轼受够了思乡之苦、怀才不遇之忿、流落天涯之恨。

所以,苏轼在这首词中也蕴含了自己的身世之叹。

结语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佳作,我们从中领略了苏轼的丰富情感,感受到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图|网络

文|清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唐诗宋词!


书文小品


首先介绍一下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一日读到朋友章质夫的佳作:

水龙吟·杨花 章粢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非常喜爱,一时兴起,次韵(按照原韵)写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接着我们赏析这首词,这首词远超章质夫的原词,王国维在《人间诗话》里评论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章词是直接描写杨花的情态,虽刻画细腻,采用了对比、烘托手法,尽态极妍,描写杨花随风飘洒传神,并用典抒怀,借杨花飘零之态抒离人之思,是古诗词是常见的立意和写法。苏东坡以写豪放词闻名天下,实际上作为一个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词人,他也能写出婉约之词,这首词难为了苏轼,因为他要严格遵循章词的韵脚,又要走出章词正面描写重写实咏物的路子,这首词用尽东坡的才情,他另辟蹊径,从虚写杨花入手重在抒情,整首词显得空灵、飘逸,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他的名篇佳作,古往今来写杨花的经典之作。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杨花,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虚写杨花,实则借杨花喻思妇,借思妇写词人自己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

词的上片写景,起笔不凡,抓住了杨花不显眼的特点,侧面描写杨花(柳絮)飘零,飞舞之态。你看杨花,名为花,它很像花又不像花,尽管天下惜花之人众多,杨花却无人怜惜,任凭它飘起坠落。杨花本身是柳絮(长着白绒的柳树种籽)没有花的艳丽和香味,所以非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它随百花一样飘飞在春天,也有花的深情,故又似花。下面几句,宕开一笔,似写杨花,更似写思妇,它离开树枝,飘零在路旁,看是无情,却飞花有意。嫩绿的柳条拂坏了柔情愁肠,细长的柳叶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也不想睁眼醒来。惟愿柳絮随风把远方的心上人寻觅,酣睡时做着这样难得的好梦,却又被可恼的黄莺儿的啼鸣声,把奴从梦中惊醒。这句与“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唐诗金昌绪的《春怨》意思相似。这里把杨花和思妇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写杨花的遭遇或是思妇伤感的情绪,感时惜春之景溢于言表。

下片开始抒情,不恨杨花飘落,花谢花飞那是自然规律,不可挽留,只是怨恨西园,不善待落花,随意把它丢在一池春水中,难以收拾,掩埋香丘,落红枯萎,难以复原,更可怕的是经过了夜雨的摧残,第二天早晨出门一看,满满一池,星星点点的绿萍,那原来是昨日杨花的化身。如果非把飘满柳絮的春色分为三份,那么两份(柳絮)化作了尘土,只有一份(柳絮)坠入了流水。细细看来,那分明不是柳絮,点点滴漓,而是离人伤心的泪珠啊。词人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欲说还休的感伤。花谢就意味着春天的离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更可怕还要经历风雨的摧残,难以再次回到枝头。苏轼少年得志,结果“乌台诗案”,因言获罪,被贬黄州,身陷囹圄,差点死去,身世如杨花飘落般惨淡,“持中云中,何时遣冯唐”,何时能东山再起,官复原职。

特别是“一池萍碎”的意境,可谓借物喻人,与前面的“抛家傍路”和后面的“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相呼应,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古往今来为人称道不己。何谓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杨柳化萍不符合科学,文学创作不应拘泥真实的物象,为了抒情需要,可以感性的认知事物,科学求真,艺术唯美。“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和独特的审美意象,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柳”成了诗情、诗意的化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就有"折柳"相留之举,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比如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归啼”“曲中应是闻折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杨、柳同科异属,故古诗文中二者常常通用,柳可称杨者颇多,柳花、柳絮作杨花、杨絮。诗人们通过"杨花”意象的设置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柳之形色、柳之姿韵,寄寓羁旅人生的漂泊不定,被贬黄州身世的哀叹,宦海沉浮、人生无常的感慨。结合苏轼的身世,不难理解思妇的形象其实寄托苏轼自己的感伤。东坡少年得志,20出头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睐,评价甚高,说李白无苏轼学识。初为凤翔签判,38岁为密州太守,可谓官场得意,但好景不长,因反对王安石过于冒进的“新政”,在诗中议论朝政,被人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曲解,被文字狱所害,“乌台诗案”几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后被贬黄州,东坡开荒,以解一家饥谨。离树的杨花落在水中,经夜成萍,根本不可能再回枝头变回原来的模样,而且是揉碎的、满池的萍,足见交织着伤春之哀,离别之恨,身世之苦的愁绪之深重。那哪是“一池萍碎”,分明是我苏轼无边的哀思,满眼的泪水,一颗揉碎的心,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胡林平a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和当时的他的好友北宋词人章楶创作的《水龙吟·杨花》。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达了诗人婉惜杨花被风雨飘零,连遗迹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宁愿想像就是零落的杨花所化。最后结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那流水冲入池塘中的杨花,你仔细去看的话,那不是杨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闺中妇人的眼泪。诗人又把杨花拟人化了,把杨花比作眼泪,刻化出一个深闺思妇的形象。

苏轼和章楶这两位词人创作的这两首词,在词中都属上乘之作,章的这首清丽和婉,而苏轼这首和词,人景交融,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后人颇多赞誉。


谢怀庆407


苏轼这首词上阕写景叙事,词人把柳絮想象成一位少妇,在半梦半醒之状,似在思念远方的夫婿。下阕写景抒情。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凋零,杨花飞尽,看出了少妇的惜春之情。“一池萍碎”词人描绘了杨花纷纷扬扬,飘落池塘,浮在水面,化作一池浮萍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少妇那种眼看美好的青春匆匆逝去,而又无奈的伤感。


美妙诗词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轼婉约词风的代表之作,“惜”字是这首词之“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提问者提到的“一池萍碎”,正好入木三分的道出了作者“惜”的深刻和深沉。

一池萍碎:此花飞尽,落红难缀,遗踪何在?“惜”杨花之飘碎,意在境中。

公元1079年的12月,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流放,到黄州时已是二月,“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和这首词时,刚到黄州的苏轼还没有回过神,情绪还非常低落。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飘零的杨花,满地的落红,都意味着花事快了,春色将逝。杨花落尽,苏轼并不怎么伤心,可是自己的大好韶华,却无路效忠报答皇恩,只能像杨花一样,随夜雨飘落,随流水飘零,似浮萍散落池水。

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从汴京颠沛流离到黄州,多像这“一池萍碎”。落花流水春去也,换了人间。

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曾经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柳絮入水化为浮萍,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意境。众人不恨、不惜的杨花,在苏轼眼里心里其实是有惜有恨的。

一池萍碎: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惜”离人之心碎,意在境外。

章质夫把杨花也写到了极致,它像一个小女孩调皮惹玉人责怪;像鱼儿争食,吐出一个又一个小水泡;像少妇思夫,泪眼盈盈。苏轼次韵《杨花词》,虽然创作难度增加,但他却另辟蹊径,以情御物,意境远超原作,完全没有命题作文的勉强。

无疑,章质夫的词更勾起了苏轼想念家人的离愁别想。

“抛家傍路”就是此时苏轼的真实境况,从京师草草逃离,妻子王润,儿子苏迨、苏过,都留在京师,只是带了侍妾王朝云到黄州。

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少妇“有思”,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借思妇“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其实是自己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了。这一句苏轼化用了唐人金昌绪的《春怨》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诗意,愁入梦里,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真是愁煞人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尾的这一句,堪称千古经典。虚中有实,看那空中的纷纷杨花,却又实中见虚,想那思妇的点点泪珠,虚实之间,让抛家弃子的苏轼愁肠百结,无语凝噎。

一池萍碎: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惜”理想之破碎,意境同在。

回到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开门见山的一句写出了杨花的本质和际遇,不同反响。苏轼把握住了杨花的特点,也真切的表明了自己处境的尴尬。

苏轼归根到底是一个官员。小时候立下的壮言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22岁中进士,名动京城,宋仁宗更是直接将他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初入朝廷时,苏东坡意气风发,希望一展身手,但好景不长,“乌台诗案”让他九死一生。

远大的政治抱负,与当下无所事事的“团练副使”官职,强烈的对比,让苏轼的理想如同镜花水月。

“也无人惜从教坠”,更是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就像这个花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初到黄州时,苏轼在一首七言律诗《初到黄州》中写到自己的心境,可以作为此时的注解:“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无人惜”自可笑,到老的时候了,事业全无,像杨花飘零无着,不被人怜惜。

一池萍碎:流到王国维那里,就成了“宁为尘土,勿随流水”决绝,意境辉映。

王国维无疑是懂苏轼的。他也写了一首词《水龙吟•杨花词用章质夫苏子瞻唱和韵》: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坠。算人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首词时,王国维经历了丧妻之痛,事业上的怀才不遇。作者将自己迷惘、无奈、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把惜春之情,思妻之伤,感时之伤怀,叹年华之老去等多种情感揉和在一起,由杨花飘零说到人间遭遇,与苏轼的遭遇和心境,遥相呼应。

结语:一池萍碎,古今同悲。

杨花承载了古往今来多少的悲情感伤,不管是身世飘零的人,还是爱情受挫的人,不管是历经坎坷的人,还是受尽欺凌的人,都可以从杨花身上找到抒发的意象,从而对杨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而人毕竟不同于杨花,人有自己的品格和坚守,哪怕春色三分,也只能一分给流水。苏轼在黄州悲观抒怀之时,从来都没有绝望过,他无时不刻不住期待,期待回归,期待再次受到重用,所以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感慨。王国维也继承了古代士大夫的秉性,“宁为尘土,勿随流水”。

诗言志。王国维在评该词时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诚然也。


武哥说文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糖中宗


词中“一池萍碎”的字面意思是:池水中漂浮着散落的杨花。寓意岁月无情、命运飘零。看词的后半阙: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群芳谱》:柳絮“随风飞舞。着毛衣即生虫,入池沼隔宿化为浮萍。”


九思堂笔记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天亮了雨停了,那漫天飞舞的絮花巳无影无踪,朝池塘看,满眼的絮花飘浮在水面上,宛如破碎的浮萍。(絮花小,浮萍大,所以说浮絮宛如破碎的浮萍。)词人是在感叹自己飘浮不定的人生。疑问,章质夫杨花词中到底是“正堤上杨花飘坠”,还是“正堤上柳花飘坠”。如果是前者,苏轼和章质夫两位词人,在各自的词中写的都是杨絮,杨花既是杨絮。如果是后者,两位词人的词中描写的都是柳絮。杨与 扬是同音字,杨花既是扬花,扬弃、抛撒、抛扬之花,良友章质夫考虑到苏轼的遭遇和处境,不惜用了曲笔,词人苏轼对好友的良苦用心心知肚明,同样也不惜用了曲笔。

苏轼在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中,描写了凄风苦雨,反映了自己遭贬后凄苦的生活,同样,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描写了被风吹扬坠落无人惜的絮花,反映了自己遭贬谪居黄州的贫穷困苦的生活,还感叹了自己浮萍般的生活经历和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前途绝望的心情。

不久,词人苏轼接到了圣旨,重返朝庭,由于贫病交加词人在归途中病逝。中庸治国的抱负终竟未酬,先皇钦定的大平副相终竟没有下旨上任。

新皇登基后,否定了苏轼的一生作为,下旨烧毁词人苏轼所有的诗词赋书画书藉,禁止国人阅看词人苏轼的诗词赋书画书藉。究其原因,可能是词人不惜用了曲笔,惹怒了新皇。有人说这首词毁誉参半可能也是源于这个原因。

新皇驾崩儿子登基后,赞赏 词 人苏轼的诗词赋书画书藉,肯定了词人苏轼的一生功绩。


士心湘人


回答;原文,似花还似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因酣娇眼,人饮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池萍碎”大意是说思念情人的一种心情和忧伤。一池萍碎是心碎的意思也是一种牵挂和悲哀!


吾空问答曰出东方


苏试为人豪放旷达,喜欢交友。不管是同僚还是僧侣,只要义气相投,都可成为朋友,可见苏轼之情深而重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唱和之作,写杨花的易飞暗抒人生离别的无常。 词的上半段写杨花飘散,随风万里,极叙离恨愁别。词的下半部言情,“不恨”花飞去,只“恨”花难缀,表达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再聚的期盼。但作者很清楚再聚的艰难,所以才有“一池萍碎”。浮萍细碎,或为尘土,或随流水。杨花的“萍碎”化作离人的泪滴,情透纸背,更加重了离恨的愁绪和情思的厚重。 苏轼词以雄阔超旷、绵邈深蕴著称,这首词贴合了绵邈深蕴的精妙之笔,以至王维国评其曰:“和韵而似原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