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野生鸡枞菌是怎么生长的吗?

用户155699321


我家是云南山区农村的,每年到六七月份的时候,我们都要进山捡各种野生菌,鸡枞菌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啦,但只是数量不多。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五月端午、鸡枞拱土”意思就是说每年到了端午节的时候,野生菌就出世啦,就有鸡枞吃了。话说这个鸡枞菌真是一种神奇的物种,是一种昆虫与植物的共生体,有着相当特殊的生长过程,这种共生关系是极其罕见的。



鸡枞菌是一窝一窝的,这个窝就是鸡枞菌和白蚁的家,而鸡枞菌就是白蚁的养子,每年鸡枞都出在这窝上,拾菌的人都想找到这个窝,捡拾到鸡枞菌来饱口福,但拾鸡枞是讲究各种经验的,一般人是很难捡拾到鸡枞的。记得小时候有一些个调皮的小伙伴,经常因为没捡到鸡枞菌,就故意的把鸡枞窝挖穿,对白蚁巢穴破坏进行破坏,以后这个窝就再也长不出鸡枞菌了,还破坏了自然资源,着实讨闲。

那么鸡枞到底是怎样生长的呢,首先是白蚁的分泌物解质了土壤,随后,白蚁收集大量的腐树枝、树叶等杂物建造巢穴,这杂物和白蚁唾液构成的蚁巢,分泌物的酸性融合了酸性土壤后,就有了菌孢。然后白蚁就将这些菌孢子搬到巢穴上,这些个菌孢就靠白蚁分泌物成长,他们相互依赖,形成一个营养相互共同体,慢慢的就有了鸡枞菌丝,而这种菌丝又成了白蚁的高级食物。


当雨季来临,这些真菌形成生长条件,慢慢的就长成鸡枞菌,到每年端午的前后,这些鸡枞就出土面世,就变成了人间美味啦。鸡枞可能多数人都应该见过,白蚁应该大部分人也知道,但鸡枞还有一样东西,可能知道的人就少啦,我们叫它鸡枞胆,怎么样,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欢迎点击评论。




玉萧听落梅dxh


鸡棕从小吃的很多啦,我是云南的,山多书多,雨水充沛。

野生鸡棕的生长条件是生长在海拔900至2000米之间的树林中,当然啦,我们那里低矮的田埂,甚至路边平地都会生长的哟。

最主要的是采过鸡棕菌的人都知道它的生长地下方一定会有白蚁窝,这是鸡棕生长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那里,鸡棕有青鸡棕,土堆鸡棕,白鸡棕,黑鸡棕,还有火把鸡棕,还有那种红土里长的,鸡棕根很长很长的,还有一些其他种类不太记得了。种类蛮多的,红土鸡棕需要挖根部,但是不破坏它的生长巢。

鸡棕的季节来临时,爸爸妈妈都会早起去山里,地里,天里找鸡棕,每天都能找到几斤,印象中最多的是爸爸有一个早晨找了十多斤呢,还都是没开伞的,满满的一大背篓,别提多开心了,我家采来主要是卖的,那种开伞的,快要坏的,是自己家吃的,很美味。

我们的做法也很简单,放入蒜米小米辣油盐就这样爆炒就吃了,鲜香美味,我这一出来四年多了,很怀念那个味道。

我小时候,二零几年之间,那个时候卖二十到八十之间一斤,二十主要是本村那些老人卖的,其他的是城里卖的。

鸡棕所含的人体必需元素也很多。鸡棕美味,但是不认识的人还是慎重采之,食之。

《滇南杂志》《本草纲目》《庄子》都有描写到鸡棕。古书中这样写:“鸡棕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

据说,古时候的某一位皇帝最爱吃云南鸡棕,每年都要由驿站飞骑传递进京。

尝过见过鸡棕的人都知道它的魅力,没吃过的人自己尝尝就知道啦。

据说广州都百几块一斤的,还有真正的鸡棕菌是人工种植不出来的,人工种的那种菌和真正的野生鸡棕味道差太多了。

所以说鸡棕的生长环境最重要的是会有白蚁窝,然后雨水。其他都还好吧,可能温度之类的也需要。而且我们每年采摘都是拔根,不破坏它生长的老巢,这样一般明年还会在生长,在过农村采摘都知道。有的时候一窝鸡棕同一个地方会出现几年,当它的白蚁窝或者上面被破坏的严重的时候不会长了,我们那里也有种说蚂蚁会搬家的情况,这是鸡棕生长的一大特性。嘿嘿,所以鸡棕有时候也不一定在它上次长的地方生长,它都是成堆成堆出现的,一般独个鸡棕山里比较多,独个鸡棕会比较大,比较肥,有的个头大的能有几斤甚至十来斤。出的时间相对也比百度科普上说的早一点,周期长一点。

我们那里年年都有鸡棕,所以没什么稀奇的,可是鸡棕这玩意真稀奇,好吃营养又多。










孟栀槐


鸡纵生长时间在6月到8月之间,7月份是丰长期,鸡纵的生长时间很快,太阳一上来鸡纵它就开始要坏了,鸡纵的采收时间是早上9点以前是最好的。伞下面白色没有受伤的最好,口感也不一样,要是不新鲜了口感就差很多了。

鸡纵是生长在白蚁窝上面的,下雨越多鸡纵长的也会越多,所以鸡纵的产量还要看下雨多不多的,没有白蚁窝也是长不了鸡纵的。在雨季到来时大家就可以上山找鸡纵了,我的桃源鸡纵一年比一年多,去年都喂鸡鸭鹅了。今年计划拿去销售,赚点外块。




程正兴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开始模糊不清的,后来才明白的。记得小时候老家环境很好所以每到5.6月的时候出去找鸡纵,而其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地点找到很多。非常美味,所以一下完雨半天我们都去采。

直到有一年,那年是98年,下了特大暴雨。下完雨后我也依然像往常一样去山上找鸡纵。暴雨冲垮很多地方,可依然物质不了我对鸡纵美味的向往。走到经常采鸡纵的地方我惊呆了。大水把那儿冲垮了,冲出了很多白蚂蚁窝。我当时也不懂事好奇把那些白蚂蚁窝全部高的稀烂。再以后的一年两年三年若干年以后那儿再也没有了鸡纵。

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鸡纵是和白蚂蚁巢是相铺相成。有了白蚂蚁巢为鸡纵提供所需的生长材料,然后鸡纵生长会软话木屑帮助白蚂蚁建巢。只有有了白蚂蚁巢才会生长出野生的鸡纵。





小黄在四川


我确实没有怎么去研究过为什么会长。

小的时候我们家每年夏天的7月份左右总有那么几天几乎天天都能吃到鸡枞。你们叫鸡枞,我们叫的是三瓣菇。

三瓣菇呢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长的,一种是一堆一堆长的。我奶奶告诉我说,一般长三瓣菇呢,一个地方能长三朵或者三堆,这个才叫做三瓣菇。

我爷爷和奶奶他们是知道在我们那边有哪些地方会长三瓣菇的,所以每一年大概到三瓣菇可以吃的时间都会去以前见过三瓣菇的地方找找。所以我们每年总有那么几天是可以吃到三瓣菇的。我们家自己家边上的林子里也会有长,但是长的不是成堆的,是一个一个的。我也是到了时间就喜欢走到边上,去捡三瓣菇。这种一个一个长的一般都能长的很大,有的比家里面的盘子都还要大。如果捡到的是这种的话我们家就会用来煮面。

但是如果是我奶奶他们的话,就经常能见到一堆一堆的。那种的话一般舅爷就会买鸡回来,让我奶奶炖了,大家一起吃。

以前一个叔叔住在我们家的时候,夏天还会带我们到附近村子里面去捡。我记得有一年我妈妈、我爸爸和他一起去附近村子的山上捡了很多回来,然后我妈直接就把它们不洗的时候就冻进了鸡冻箱,过年的时候吃。

我们很喜欢鸡枞,因为它吃起来很好吃,很鲜。


黑鹿咖啡


鸡枞菌是一味肉嫩味鲜食菌,采食历史悠久,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鸡枞菌与白蚁共生这一种极其特殊生长过程,科学家能分离出鸡枞菌菌丝或培养成功,暂时无法使菌丝生长形成子实体(鸡枞菇)。将人工培养的鸡枞菌丝体接入灭过菌的菌圃(白蚁巢)上,菌丝体可以继续生长,能够布满整个菌圃,但是不能形成子实



体。

这就说明鸡枞菌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白蚁巢而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其中一是鸡枞菌菌丝分化发育形成子实体,需要白蚁的某些代谢产物使菌丝生长发育出子实体,缺少这一因子,我们暂时并未寻找到。二是可能我们试验下过菌的蚁巢未能满足鸡枞菌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某种特定环境条件,造成不能形成子实体。


鉴于上述科学家研究,目前来说,我们还不能完整的,准确的知道鸡枞菌的生长全过程。只是许多关于生态环境和子实体特征上一个推断测定。许多难题等待科学解释。

鸡枞菌的生态环境

1,鸡枞菌与白蚁的关系,鸡枞与白蚁是共生关系,蚁巢是鸡枞菌良好培养基质,鸡枞菌是白蚁的食物,另外可协助白蚁分解木质素,供给白蚁抗生素类物质作用。离开了的白蚁的蚁巢,以后很难再生长出鸡枞菌。

2,营养,鸡枞菌的营养来自蚁巢纤维素和木质素,是鸡枞菌丝生长发育的基质,但形成子实体需要白蚁某些因子参与。

3,光线,鸡枞菌能够在毫无光线的地下蚁巢中正常生长,形成子实体也能顺利完成。

4,酸碱度,鸡枞菌无论在发育阶段(小白球)还是生长出菇,蚁巢PH值大约在4左右,表面鸡枞菌在偏酸环境中生活。

5,空气,在鸡枞菌菌丝交叉织成的小白球(鸡枞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一阶段),能容忍很高二氧化碳浓度(3-5%),这是其他真菌难耐,并形成子实体的。

6,温度,鸡枞菌在地下较恒定环境中生长发育(一般维持在25-26度之间)。冬季不低于20度,夏季不超过28度。

7,水分,生长鸡枞菌内的蚁巢空气湿度一般在90%以上。

总的来说,鸡枞菌生长过程还是许其他菌类差不多,但其基质必须是蚁巢,其中白蚁参与了其中由菌丝发展到分化子实体某一过程,这个暂时未能弄清楚,所以在人工训化上还很困难。


老艾叶


我是攀枝花本地人,我们这里也盛产鸡枞菌以及黑松露块菌等等,二者均属于人工无法培植并且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山珍”。鸡枞菌是由白蚁构筑蚁巢的同时培养了鸡㙡菌菌丝体,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只要菌丝不被破坏,那么就在原地其年年都会生长出来。

在我们当地,鸡枞配火腿清蒸当然是最无法替代的经典菜系。每年的新历7月到8月雨季期间正是鸡枞大量产出的时间。我想鸡枞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存在,更是每一个攀枝花长大的孩子记忆里最深处那一抹无法割舍的情怀……





麦李诗好水果


家乡在贵州的小山村,鸡枞是每一年最期待的美味

为了知道鸡枞菌是如何生长的,小时候曾经顺着鸡枞往下挖,最终挖到白蚁的巢穴。整体为白色,仔细看表面如米粒一般,因此我们当地称其为鸡枞饭,用来表示这是鸡枞菌的粮食。白蚁巢穴上寄生有鸡枞菌的菌丝,当每年温度和湿度合适,鸡枞菌便生长出来了。同一窝鸡枞菌并非每年都会生长,关键需要看当年的天气情况。



关于鸡枞菌我们当地的几个传说

野生鸡枞菌数量有限,每年去寻找都需要根据老人们留下来的时间和位置信息去寻找,为了保护和寻找鸡枞菌,我们当地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1.找到鸡枞菌后不用挖,而是拔出来,否则以后都不会再长鸡枞菌了

2.不能在鸡枞窝上跳和喊叫,会吓跑鸡枞窝

3.如果只有一朵鸡枞菌可以顺着它倒的方向找到另一窝鸡枞菌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们当地的人一直守着这些规矩,毕竟都想每年享受这种美味。


鸡枞菌的食用方法

鸡枞菌味道鲜美,只需简单烹饪便可成为佳肴

1.鸡枞油

鸡枞菌保鲜期只有1-2天,若想留存这种美味,少不了与菜籽油的结合,将鸡枞菌洗净,菜籽油烧至2成油温,鸡枞菌下锅,待鸡枞菌水分炸干关火,冷却后封存,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享受这种美味。

2.爆炒鸡枞菌

切好青椒与西红柿备用,将鸡枞菌手撕为条(鸡枞菌不能用刀切,容易吸收刀上的异味),下锅炒至汁水流出即可

3.鸡枞菌汤

青椒下锅炒香,加入少许西红柿,然后加水,水开后加入鸡枞菌,煮上几分钟即可,加入少许食盐,不需要添加其他调料。


阅梦者


我是云南农村的,作为农村人,当然知道鸡枞的生长过程啦,鸡枞菌的生长是个神奇的过程,简单的来讲,是一种昆虫与植物的共生体,生长过程极其特殊。

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流传这句话:“五月端午、鸡枞拱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每年过了端午节,野生鸡枞就拱土而出,到时候就能享受这种农村美味了。话说这个鸡枞菌真是一种神奇的物种,这种共生关系是极其罕见的。



我们还是从鸡枞窝先说起吧,鸡枞菌有窝的,窝下面是白蚁巢,我们叫鸡枞饭,巢穴里住着白蚁。蚁巢是鸡枞和白蚁共同的家,他们相互依赖生长。先是白蚁分泌物一种物质,把土壤解质,然后,白蚁找来腐树皮、杂草等筑成蚁巢,是用唾液构成的蚁巢。接下来白蚁分泌物的酸性融合了酸性土壤后,它就产生了菌孢。然后白蚁就将这些菌孢子搬到巢穴上,这些个菌孢就靠白蚁分泌物成长,他们相互依赖,形成一个营养相互共同体,慢慢的就有了鸡枞菌丝,而这种菌丝又成了白蚁的高级食物。


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只等雨水来临,这些菌丝就慢慢的长成鸡枞菌,到每年端午的前后,这些鸡枞就出土面世,就变成了人间美味啦。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有喜欢的欢迎点击关注,并评论。


云南乡村小芳


鸡枞菌,因其肉质肥嫩,鲜甜味美,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而且产自素有”菌类王国“之称的云南,所以在野生菌中也有”菌类之王“的美称。野生鸡枞菌拥有独特的生存环境,并且有自己的窝,也称”鸡枞窝“,但因为很神秘,少有人看见鸡枞菌的窝。那么你们想知道鸡枞菌是怎么生长出来的么?下面小农人就给大家讲讲这菌中之王的生长过程。

鸡枞菌是白蚁的”养子“,白蚁是鸡枞菌的”守护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