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醉文史


曹操对刘备的认识多来自彼此的接触,即目睹,曹操对孙策的认识多来自情报的分析,即耳闻,耳闻不如目睹,孙策不如刘备。

事实上,曹操对孙策有一个评价:猘儿,谓难与争锋。

意思是:小疯狗,很难与之争锋啊!



曹操称孙策是小疯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曹操将孙策定位为吕布一类的有勇无谋之人,事实上孙策是有谋略的。

孙策能以数千兵力在五年时间平定整个江东,光凭匹布之勇,只怕是吕布也做不到。曹操本人也是善于用兵之人,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曹操并不担心勇武之人,他担心的是有谋略之人。



青梅煮酒时,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尔。其实,曹操后面还有一句话: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曹操的意思是说: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袁绍之类的人根本就算不上英雄。

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要兵没兵,要人才没人才,要钱没钱,要地盘没地盘,除了一腔热血和雄心大志外,刘备的硬实力差得远呢!反而是硬实力非常强的袁绍,雄据河北四州,带甲百万,战将千员,反而让曹操认为不是英雄,那么曹操判定英雄的标准是什么?



从曹操对袁绍和孙策的评价来看,曹操判定英雄的标准不是地盘大小、出身贵贱,也不是骁勇善战、攻无不克,而是综合素质和软实力,也可以看作是谋略。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这句话本意并不是真的说刘备是英雄,而是曹操多疑的一种试探,曹操也许没有看透刘备的内心,所以需要试探一下,而刘备装作很害怕的样子,似乎也骗过了曹操。



至少在曹操眼中,孙策是个勇而无谋的人,或者用郭嘉的话来说,就是: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孙策刚刚把江东统一,所杀的人全部都是英雄豪杰,值得别人为他们拼死相助的。然而孙策性格疏忽,很少防备,虽然有百万将士,却和独自一个人行走中原差不多啊,以我来看,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



曹操显然认同了郭嘉的说法,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的前夕,曹操把弟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三儿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两家结成政治联姻,拉拢孙策,解除后顾之忧。

从曹操评价孙策的说法来说,也没有把孙策当成英雄,曹操评价孙策是小疯狗,与之相对应的是曹操评价孙权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显然看孙权也比孙策更加英雄。在曹操的心目中,武力强大并不是真英雄,曹操在乎的是谋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为什么在煮酒时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这只是他个人看法,孙策经过数年平定江东,不管曹操认不认为他是英雄,孙策的能力都没有改变。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里,不管孙策如何的厉害,但毕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继承他父亲的基业。

他父亲孙坚死的时候,手下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让曹操觉得孙策是借着他父亲的基业发家的,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最后,曹操曾经和刘备孙坚一起讨伐董卓,知道孙坚的能力,跟孙坚是同事的关系,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曹操当然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当然孙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说的算得,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


中孚鉴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哥哥。

孙坚战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孙坚死后,他的一些旧部依附了袁术,父亡子在,袁术把这部分人马交还给孙策统辖。孙策势单力孤,所以暂时屈身于袁术帐下。

孙策骁勇过人,而且治军严厉,将士们很敬畏他,在军中威望甚高。袁术曾感叹道:“如果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亦无憾啊”!由此可见袁术对孙策是多么器重与激赏。

袁术当初曾经许诺让孙策作九江太守,后来却将这个官职封给了陈纪 。袁术曾经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被陆康拒绝,引起袁术怨恨;孙策也去拜访过陆康,陆不愿见他,让手下人出面接待,驳了孙策的面子。陆康牛逼哄哄,连续得罪了袁、孙二人。

袁术对孙策说:“我以前错用别人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庐江,擒获陆康,九江、庐江这一大片地盘就是你的”。孙策信以为真,就率部一举攻克了庐江,俘虏了陆康,袁术却再次食言,让亲信陆勋去作太守,孙策愈发失望。

孙策见袁术气量偏狭,言而无信,而且在暗中还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帐下不会有多大作为,便向袁术请求率部回江东讨伐刘繇 。嫉贤妒能的袁术乐得卖个人情放他走,就给他封了个折冲校尉的军职,行殄寇将军,还拨给他许多财物军械,数十匹战马,愿意跟从他回江东的数百吏卒也一并放行。在回江东的路上,孙策千里转战,渡过长江后一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其锋芒,许多人闻风来投,到江东历阳时,队伍已经发展至五、六千人马。

孙策到江东后,如鱼得水,没多久就荡平了各股割据势力,声威大震,于是自任会稽太守。

他还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堂兄孙贲为豫章太守。此时,袁术自称皇帝,孙策立马和其绝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对头,一直觊觎二袁的地盘,袁术此时又正忙于和兵多将广的兄长袁绍鏖战争斗,无暇顾及江东,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任命孙策为荡寇将军,封为吴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战的“小霸王”孙策来牵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后,孙策剿灭严白虎等数万盗寇 ,克会稽,屠东治,用数年时间平定江东之地,江陵以南尽归其所有。孙策自然不满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还想向中原拓展,闯出更大的名堂。

彼时的曹操已经率军离开许都,正在官渡一带与袁绍展开决战。孙策打算率军北上,偷袭许都,端了曹操的老窝,迎接被其挟持的汉献帝。正在他秣马厉兵,筹办作战物资,训练士卒,还未正式出兵前,却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来,孙策在平定江东的征战中曾杀死了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门客逃到江边藏匿起来,这些人发誓要为主人报仇,一直在等待复仇机会。正好某日孙策出门打猎,他的马快,把随从侍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单人独骑在前追赶猎物,突然间与许贡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几人一拥而上,大砍大杀,孙策虽然悍勇绝伦,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敌众,中箭中刀,伤得很重,就在快要毙命时, 程普等亲随侍卫策马赶到,三下五除二就将几个刺客解决掉,并将头部中箭,身负重伤的孙策抬了回去。

孙策伤势太重,便急招张昭等人嘱托道:“中原战乱不休,曹操、袁绍无暇南顾;凭吴、越兵多将广、以及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坐观天下成败,再伺机而动,希望诸位好好帮助我弟孙权”!又叫来孙权,将大印交给他,佩好绶带,对弟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权涕泗横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继承并保住父兄打下的基业,不负兄长重托。当天夜里,孙策死去,年仅26岁。

孙策在父亲孙坚遇害后,20郎当岁就领军东征西讨,北攻南伐,独当一面。他勇冠三军,屡建奇功,让袁术器重与忌惮,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侧目。

曹操、袁术和孙坚是同龄人,是孙策的长辈,孙策能以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而让曹操这样已经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说他年轻有为,早成霸业,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实为一大憾事。不过,后来孙权之所以能独霸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为其兄孙策早已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小说《三国演义》里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虽然一生都轰轰烈烈,悍勇无匹,但在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俱佳的曹操眼里,只能算是乱世枭雄,最多相当于吕布,和他眼里的真英雄刘备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说辞。孙策能征善战,武艺惊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静镇定,还有浮躁冒进的性格软肋,并恃勇逞强,麻痹轻敌,这才招来杀身大祸,多少和他骁勇寡谋的自身素质有关。于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里,和胸怀大志、文武兼具的刘备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否认孙策是东汉末三国初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勇冠三军的虎贲之士,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在三国志里面,曹操淡定的对刘备说:天下的英雄,只在你和我两个人,袁绍等人,都不算数。刘备这个时候正拿着筷子吃饭呢,一听到曹操这句话,紧张得将筷子掉在了地上。

这个时候正好打雷了,刘备对曹操说:以前的圣人说,听到打雷声与烈风声,脸色会变一下,确实是有原因的,没想到这个打雷的威力,确实是这么大的,刘备就巧妙的通过打雷的事情掩盖了内心的紧张。

曹操显然是在试探,刘备是人杰,所以郭嘉、程昱等人有劝曹操杀掉刘备,或者即使不杀他,也要将他囚禁起来。但是曹操认为,自己正在招揽人才,以夺天下,刘备投靠自己的话,自己将他杀了,以后就没人敢来投靠自己的。

但是,曹操的本性还是猜疑的,他也知道刘备的能力,所以试探性的说了这句话,想看看刘备的反应,效果确实不错,确实把刘备的内心给试探出来了,不过,也刚好打了个雷,刘备就将这个事情给掩盖过去了。

那曹操真的认为天下的英雄只有他与刘备吗?或者说曹操真的是在与刘备讨论天下的英雄都是谁吗?其实并非如此,就两人的这次会面的时候,孙策、袁绍、袁术、刘表都还是很强大的,至少也要比刘备厉害很多。

曹操固然可以自负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在他的心里,刘备能是与他匹敌的英雄吗?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曹操是断不可能让刘备带兵去堵截袁术,最终让刘备逃走的。

曹操的真实目的,就是对刘备说,你是英雄,我也是英雄,我们两个都是英雄,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跟我一起,共夺天下呗。但你也要摆正一下你的位置,如果你真的也这样认为,那么你就危险了哦。

那曹操对孙策又是什么态度呢?当他听说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他说了“猘儿,难以争锋也”,可见曹操对孙策还是十分认可的,所以才与孙策结为亲家。另外,曹操也很担心孙策偷袭许都,所以一直不能下定决心与袁绍在官渡决战。


历史简单说


孙策是否英雄在大家眼中是怎样评判的我不得而知,现在我来为大家客观的评价一些孙策是否为英雄,曹操为何不会认为他是英雄,按常理说孙策起兵后不久,接连获胜踏平江东,成为江东的小霸王,这样的功绩比起自己的父亲孙坚也是不承多让的,那为何在曹操眼中他不是呢?接下跟着我的脚步往下看吧!

首先从孙策的发家说起

孙坚被刘表偷袭后战死,孙策走投无路投奔袁术,在袁术阵营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孙策与其父孙坚一样想要自己开创一番大事业,不久后脱离袁术,选择去江东开创基业,孙策的能力很强,不久后江东六郡完全掌握在孙策的手中。


要知道孙策开始创业的时候,兵不过五百,将不过周瑜、黄盖、程普、韩当,因此可以看出孙策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最可惜的不过年仅26岁便死于刺杀。孙策的创业史是有迹可查的。据记载:


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


长沙恒王便是孙权登基后,册封孙策的爵位,孙策创立可以说为东吴立下了悍马殊荣,这样人理应被评价为英雄,可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并没有把孙策列为天下的英雄之一,曹操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难道孙策真的不配英雄这两个字吗?在我看来非也。

煮酒论英雄

刘皇叔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将天下豪杰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冀州袁绍袁本初拥兵百万、四世三公,袁术袁公路带甲三十万,占领寿春要镇,韩遂、马腾、公孙瓒、孙策,全部上了皇叔的名单中。


不过曹操看后只是呵呵一笑,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是天下的英雄,只不过是一些鲁莽匹夫,皇叔追问孟德:那依丞相看何人能称的上是天下的英雄呢?孟德大笑,喝了一口酒: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


刘备听后大惊,曹操的言外之意不就是自己成为了他的大敌吗?一定要像一个办法避免这个祸端,正时雷声大作,皇叔将手中的筷子酒杯扔到了地上,害怕的说:我从小就害怕打雷,在丞相面前失态了不好意思。


曹孟德看了刘备一眼,心中大悦,心想自己是看错人了,刘备根本不足以成气候,因此刘备逃于此难。


剖析曹操当时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曹操当时只是想试一下刘备到底有没有争夺天下的心,相信当时不论是谁人坐在曹操的对立面,曹操都会说那人才是天下英雄,因为煮酒论英雄,根本不是评论当时天下谁才是英雄,而是一场鸿门宴。

个人认为孙策绝对算的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年仅二十,兵不过五百,将不过四,就能将江东六郡攻打下来,这样的人不算英雄,谁才能算得上英雄呢?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小霸王”孙策当然算是英雄,只是与曹操所说的英雄类型不同,曹操与刘备讨论的是雄才大略,争雄天下的英雄,而孙策只是类似于项羽、吕布之勇的匹夫英雄。

孙策起家,不可能只靠几副铠甲就能完成,孙氏在江东的地位一直很显赫,自孙策的父亲孙坚起,孙家三代都在江东几郡为官,而且官声、威望都很高,到了孙坚这一代,汉室势弱,地方官员和地方权贵逐级取代了朝廷在当地的势力和地位。

孙氏家族在江东算是豪门望族,到了孙坚这里,他转为了武将,而且很有天赋,孙氏家族在江东的起家基本上都是靠孙坚挣出来的。

孙坚在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平乱黄巾军时期非常厉害,也是出力最多的一路诸侯,同时也为他捞足了本钱,既有政治上的,又有实惠的地盘和人员,孙坚在讨伐董卓后,打算回到江东,途径荆州,被刘表所伏,战死。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继承了孙坚的势力,虽然实力大减,但是远远比几副铠甲要多,至少兵马钱粮是不少,孙坚留给孙策的主要遗产就是江东的孙氏声誉以及跟随孙坚南征北讨的忠实部属。

孙策统领部属曾经难以立足,投奔过袁术和刘表,都得不到他们的重用,袁术甚至几次三番的利用了孙策,让其帮着打地盘,讨仇敌,直到后来袁术打算称帝,并与袁绍的摩擦越来越大,孙策才借机脱离了袁术回到了江东地区。

回到了江东,孙策凭借自己勇武之力和原来孙坚留下的忠实部属,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基本平定了江东的其他割据势力,在江东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

虽然孙策取得的成绩比其父孙坚更大,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并且过度的自信和膨胀,丝毫没有对天下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只想偏安江东一隅,最后被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身死。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正是打算出征袁术的时期,此时的孙策其实已经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地盘,可以说天下英雄他应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曹操看来,他不过是凭借了其父孙坚在江东的余荫,而且孙策不过是“猘儿(恶犬),谓难于争锋”,只有匹夫之勇,毫无英雄之谋。

其实,从孙策的死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曹操对他的判断是多么的准确。孙策虽然明面上统一了江东各郡,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敌人存在,作为当时最高的统治者,对于政治上的斗争没有丝毫的警觉,反而放纵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境界,出去打猎,脱离了卫兵的保护,自认为当时无人可以谋害与他,这种自大、狂妄的心态不可称之为真英雄。

《三国志》中,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曾经评价孙策:

“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段评论非常中肯的说明了孙策只是一个匹夫英雄,其谋略、眼界、胸怀等毫不入当时真正的英雄曹操的眼。


沉墨I方之城


其实在曹操心中,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都是碌碌之辈,不足道哉!

曹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什么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张鲁、马腾、韩遂、刘表、刘璋、孙坚、孙策,在曹操看来,都是酒囊饭袋,难称英雄。

煮酒论英雄之时,天下最强、拥有北方四州之地、雄兵数十万的袁绍,曹操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会把偏居东南一隅的孙策放在眼里?曹操有这个自信。

那为什么曹操要称赞刘备是当世英雄呢?

只不过是一种吹捧和试探的手段罢了。

一般收买人心,无非是两种手段。一是在物质上极力满足,二是在精神上极力满足。曹操对关羽就是如此,物质上不断赏赐金银珠宝;精神上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推崇赞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感动了关羽。

称赞刘备是当世唯二的英雄,其实就是吹捧他,希望从精神上满足刘备的虚荣心,从而让他真心投靠曹操自己。

同时也是一种试探,曹操对刘备多少有些猜疑。故意用英雄的定位来试探刘备,看他的反应,就能猜测他的真实想法。

最后试探的结果,曹操感觉到刘备多少有点野心,但是他自信的认为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途末路的小军,阀,翻不出什么大浪。因而放松了警惕。

曹操为什么看不起孙策呢?

上文说过,其实曹操内心真的谁也看不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孙策的功绩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能够征服江东,靠的是他爹孙坚留下一帮武将和2000人的老底子,又有他的舅舅吴景这样的江东豪族全力支持。孙策的对手,实力非常弱小。什么邹伦、钱铜、王晟、严白虎,都是很小的割,据势力,最厉害的刘繇,也不堪一击。孙策用六年时间打败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别说曹操看不上,就是刘备也未必瞧得起。假设是刘备到了江东,恐怕不出半年就能横扫江东了。(参考刘备收江南,半年时间平定荆州四郡。)

曹操就更加看不上了。曹操起家的时候打的都是什么人呢?袁绍、董卓、吕布、刘备、张绣、刘表,这都是底盘千里的大土豪啊。一个善茬子都没有。曹操经过这样残酷的厮杀,成为最后的赢家,他当然会骄傲,当然会看不起孙策了。


上将嗳福斯


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曹操有专门的评价,说孙策是小猛狗。

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三国志》引《吴历》)

什么是猘呢?古代指的是猛狗,疯狗,这里曹操评价孙策,说他像猛狗疯狗一样,锐不可当,难于争锋,曹操是怎么对待孙策平定江南一事的呢?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三国志》)

曹操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又让儿子娶孙策堂兄的女儿,让人举荐孙权做茂才,算是不遗余力的和孙策交好。

然而,曹操如此看重孙策,仍然只给他一个“猛狗”的评价,孙策没有达到曹操的英雄标准。

为何?

英雄识英雄,看的是对方的格局,三国时期,猛将如云,孙策虽猛,却有致命的性格缺陷,看看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如何评价孙策和刘备的。

郭嘉评孙策:

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

郭嘉评刘备: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三国志》)

郭嘉对孙策和刘备的评语可以说是非常毒辣,一针见血,他评孙策,评的是孙策的个人性格,年少轻狂,早晚死于匹夫之手;评刘备,评的则是格局,说他不是个为人之下的人,都是非常精准的。

做为曹操来讲,他心中衡量英雄的标准,是有大志向的,有大格局的人,孙策在曹操心里,应该还没达到他的英雄标准。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说的话,曹操欣赏刘备,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类人。

①出身类似。

曹操是宦官养子之后,这很尴尬的,因为曹操养祖父曹腾地位不低,可是在当时非常讲究出身的人看来,特别是士族阶层,心里是看不上曹操这样的出身的。

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但是现实中却以卖草鞋为生,一样的尴尬,当时正宗的士族阶层估计也没几个把刘备的这个身份当回事。

孙策呢,却是孙坚之后,已经算得上是官二代了,是正宗的,和曹操刘备的出身是不一样的。

曹操出身不高,却胸怀大志,他见到刘备,一定从潜意识里感到了刘备身上那股和自己一样的气息。

②做大事的性格相似。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三国志》)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

两个人都是胸有城府的人,曹操“机警,有权数”,刘备“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以说,在成就大事上,两个人自身的先天性格是很相似的。

③年龄问题。

曹操生于155年,刘备生于161年,孙策生于175年,曹操论英雄发生在大约199年,孙策在200年死。

曹操和刘备相差6岁,但是和孙策相差20岁,曹操论英雄的时候,已经44岁左右,刘备38岁,孙策才24岁,从心理上来说,曹操和刘备是同辈人,比他小20岁的孙策,在曹操眼里,真的只是一个打仗勇猛的猛狗一般的人吧!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

师明礼


其实呢,很多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根本没有读懂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的真正目的。

当时,青梅煮酒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曹操和刘备联手将吕布杀死,随后刘备跟随曹操来到帝国都城,被曹操奏表封为豫州牧、左将军。

此时,曹操已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南的司、徐、兖、豫这四州,袁绍则基本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这四州,官渡之战已经呼之欲出。在这种背景下,曹操集团内部各种反对他的势力也开始在蠢蠢欲动。

比如,这个时候董承已经在暗中拿着汉献帝的衣带诏聚集人马,只等曹操和袁绍正式交战后,就可以趁机在曹操背后捅刀子。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因为对于曹操的反对势力来说,这是他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当时的刘备,早已经名动天下,在徐州等地又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力,并且他也是当时唯一一支在曹操境内,却还没正式归附曹操的军政团体。对于曹操的反对势力来说,刘备这样的军政强人,自然是他们优先拉拢的对象。

同样,对于曹操来说,他想要打赢袁绍,保证后方的稳定,也需要笼络更多的势力来加盟自己、为自己效力,所以刘备也成为他拉拢的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先是董承拿着汉献帝的衣带诏来邀请刘备加盟。

但问题是,刘备一生小心谨慎,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绝不轻易冒险,更不会当别人的炮灰,所以他拒绝了董承的邀请,不过为稳住董承,他还是选择在衣带诏上签名,也算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总而言之,自己是拥护汉室、反对曹操的。

在董承拉拢结束后,曹操也开始来拉拢刘备。当然,作为政治人物,尤其是曹操还不确定刘备的真正想法之前,肯定不会赤裸裸的公开拉拢刘备加盟自己,因为这会让曹操和刘备都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比如,如果曹操直接开出条件让刘备加盟自己,结果刘备拒绝,那曹操多没面子。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曹操该怎么做?刘备又该怎么做?这很容易让双方迅速产生一道裂痕,从而逼得双方成为敌对势力,所以这种事情只能比较委婉的表达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在曹操和刘备的交谈中,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才称得上是英雄?刘备给曹操先后例举了袁绍、孙策、刘表等人,结果先后被曹操否决。



表明上看,好像是曹操看不起他们,或者说他们和曹操想必,好像确实算不上英雄。但其实呢,曹操当时否决他们,一方面是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当然,曹操这种立志问鼎天下的人,又何曾会真把谁放在眼里呢?就是后来的刘备,也经常被曹操嘲笑是织席贩履之辈。

同样,对于刘备、孙策、袁绍这些人来说,也不会把曹操放在眼里。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曹操这番话的背后,只是为了引出他后面的那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换句话说,只有我曹操和你刘备,才能称得上英雄。

曹操的这句话,表明上看是在夸奖刘备的能力,但其实呢,它更多是在拉拢刘备。因为,曹操的这句话,如果端到台面上,它就是说,当今天下的英雄虽然有很多,但只有你刘备能够和我曹操并列。换句话说,我手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你刘备。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只要你刘备肯归顺我,你就可以直接在我集团内部做第二把交椅,甚至而言,你刘备和我曹操都可以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说,曹操给刘备开出的归顺条件,那绝对堪称是大手笔。

虽然说,曹操的这番拉拢的话,说得非常含蓄,但但是混迹官场的人,谁也能听出来,刘备自然也能明白。但问题是,刘备那也是志在问鼎天下的人物,又岂能当别人的小弟,所以他就借用雷声来表明自己胆子小,总而言之,自己能力有限,担不起这个重担!算是委婉拒绝。

当然,曹操这一次拉拢失败后,很快又有了第二次拉拢,那就是攻打袁术时,面对刘备的主动请缨,虽然荀彧和郭嘉都反对,曹操却还是欣然同意,一方面是因为刘备能力出众;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曹操想再给刘备一次机会呢?总而言之,自己对刘备那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可惜的是,刘备那是宁死也要当大哥的人物,所以他转身就在曹操背后来了一刀。


我是赵帅锅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边的桥段,是罗贯中的小说创作,与史实无关。所以,只好就着《三国演义》来说。

说是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而数年间平定江东,也有夸大孙策之嫌,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桥段中,曹操对天下英雄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对于刘备来说,“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一场躲避不及的灾难,但是刘备内敛,应对气场强大的曹操,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刘备以“皇叔”之名立世。刘备到底是不是大汉皇族后裔谁也难以考证,只因为同姓一个“刘”,刘备硬是将自己和汉皇室联系在一起了,这在烽烟四起的东汉末年,有着非凡的意义,地方各大门阀虽然势力强大,但毕竟是汉朝的臣子,且大家自立的机会和实力都相当,谁也难以一下子吞并谁,所以利用皇室的名号有利于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曹操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的就是这张牌啊。那刘备诳上一个“皇叔”的名号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正因为这样,所以,当曹操有足够实力杀了刘备的时候,却没有动手,因为他不能因为杀一个刘备,让自家的天子和天下人认为他是造反分子,从而树立更多比刘备还有难缠的敌人。

故,当曹操和刘备三兄弟合伙干掉了吕布回许都见皇帝的时候,刘备就做足了打算,要不然他就趁机逃走了,何必钻进曹操的虎狼之窝呢?他和皇帝攀亲,论家族背景,最后以一声“皇叔”得以成正名,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曹操。

二是天公作美,运气使然。刘备这人好“哭”,因而网络了一批人才,待人宽厚用人得体因而从一个卖草鞋的逐成气候。这个卖草鞋的为什么这么多人跟着他混,曹操要说打心眼儿里是瞧不起的,因为在汉朝时期,混得好的自然都是门阀豪强,曹操就是这样,出身好坏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水准的基本标尺。故,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虽然口里说“唯有使君与我”,其实内心并不怎么瞧得起刘备,加上天公作美,善于表演的刘备趁机假装连筷子都抓不住,更加加深了曹操对刘备的轻视。

曹操就是这点脾气在很多场合害了自己,老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聪明人,什么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赤壁一战老遭孙刘联军的算计,真是自信过头,狂妄自大了,这是曹操的性格之一。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有时候性格确实左右着一个人的思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轻易放过刘备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来看看“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为何认为孙策并非英雄呢?

首先,孙策起家与自己的父亲的确相关很大。孙策的父亲孙坚并非王侯将相出身(孙坚乃一瓜农出身),在汉朝那个十分讲究出身的社会,要不是乱世出英雄,换做和平时期,孙坚无论如何也不会出人头地,了不起瓜种得好成为“农夫典范”。所以,孙坚要感谢乱世的存在,才有了他得以展现自身的舞台。孙策继承了孙坚的衣钵,加上自身英武,遂乱世之中慕名者多而来,聚于孙策门下而成江东一势。这是曹操因出身论英雄的短处,但是也符合当时社会的观点。

其次,孙策永难自立。因为该死的出身难以在汉朝扬名立万,这也就决定了孙策再厉害,也难以最终自立甚至“吞吐天地”,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天下诸侯纷争着众多,即使在曹操雄起的北方地区,也还有诸如马腾等势力,还有其他地方比如袁术袁绍等,这些门阀势力和汉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唯独他孙策是瓜农子弟,你可以最终当一个地方大员,甚至出将入相,但是你可以自立为皇帝,甚至统一全天下么?至少在当时看来,孙策没有这个实力和名正言顺的名号。说孙坚是孙武的后代不过是孙氏最后要为自己脸上贴一块金而已,免得因为出身问题而毁了前程。当然,孙坚发达后,孙氏被门阀们盯上,竞相巴结联姻而成为新的门阀那又是另一说。

最后,曹操有暗灭孙策的计划。孙策平定江东,鼎级一时的时候,信心大增,预备北上抗击曹操,使得曹操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不能跟这小疯狗儿争胜啊),但是对于曹操这种自信心爆棚的人来说,消灭这小疯狗儿也是在计划之中的事,所以才有了郭嘉的评论,说这小子有喜欢耍单弦儿的坏习惯,不注意自身的保安措施,所以要是有刺客行刺,就必然死于刺客之手。郭嘉的话还不足一年,孙策就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干掉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射伤孙策的箭头有毒因而葬送的孙策之命,说明这是一次有计划的行刺,而背后真正的推主必定与曹操的谋士郭嘉有关,当然,这只是推论,因为实在找不出指向郭嘉的证据。但是郭嘉就算再神,也实难测准一个人的生死,除非是计划之中的事,那郭嘉为谁除去障碍呢,当然是曹操。既然曹操有暗灭孙策的信心和计划,又何必将他当成什么英雄呢?

以此来看,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孙策难算英雄,确实是有他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