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景深和焦距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

柳侍墨


我们观看照片时,通常会发现在一些照片中,有的景物是实的,有的景物是虚的,甚至虚化的都辨别不出是什么,这就是本题中涉及的景深问题。

景深:所谓景深就是当相机对准某一被摄体聚焦后,除了被摄主体清晰外,在被摄主体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是相对清晰的,这个相对清晰的范围就是景深,景深以外的景物自然就不清晰。(图为:使用18mm广角镜头,结合最小的光圈F22和一枚中灰密度镜,长时间10秒钟拍摄的大景深画面效果)

影像景深的三个因素:1.镜头的焦距越小景深越大;镜头的焦距越大景深越小。2.镜头的光圈越大景深越小;镜头的光圈越小景深越大。3.摄距(相机距离被摄主体的距离)越小景深越小;摄距越大景深越大。(图为:使用300mm镜头,F11光圈,拍摄的大景深画面效果)

摄影镜头通常分为:广角镜头(18mm、20mm、24mm、28mm、35mm)、标准镜头(50mm)、中长焦镜头(85mm、135mm)和长焦距镜头(200mm、300mm、400mm)。(图为:这是一张使用特殊相机—大画幅8X10相机拍摄的全景深画面。使用广角镜头,光圈为大画幅特有的F64光圈)

镜头焦距与景深关系在实际摄影中的使用心得

大景深:在拍摄风光摄影作品时,有时候为了得到大景深的画面效果,往往使用广角镜头和小光圈,这样基本上可以得到整个画面都清晰的效果;长焦距镜头本身的特点是小景深,但是,有时候拍摄的风光摄影还必须使用长焦距镜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会将相机放在三脚架上,使用镜头最小的光圈拍摄,也能取得全清晰的画面效果(使用最小光圈就意味着曝光时间会长一些,不使用三脚架是不行的;拍摄风光摄影,往往相机会距离被摄体非常远,摄距大景深也会大的)(图为:使用200mm镜头F2.8拍摄的小景深画面效果。摄影:刘晗峰)

小景深:使用广角镜头得到小景深的效果是挺难的,除了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以外,还要尽量缩短摄距(如果是拍摄较远距离上的景物,是无法实现拍摄愿望的);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小景深效果很容易,如果再使用大光圈和小摄距,有可能拍出背景和前景都虚化的画面效果。(图为:使用200mm镜头F2.8拍摄的小景深画面效果。摄影:刘晗峰)


摄影讲习所


摄影中的景深和焦距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供参考。

什么是景深?

简单地说,景深就是画面中从近处到远处的可视清晰范围,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大景深、小景深。大景深照片多用于风光摄影,要求近景和远景都清晰,体现作品的深远辽阔;小景深照片多用于人像、花卉、昆虫等题材,只有焦点所在的焦平面区域清晰,而前景、后景都有可能是虚化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简洁画面,突出主体。

摄影/夏雪(300MM镜头拍摄,小景深)

什么是焦距?

焦距是从镜片中心到感光元件成像平面的距离,说得直观一些,就是镜头的长度。例如24MM、70MM、300MM等。焦距越长,就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拉得越近;焦距越短,所拍摄的范围就越大。

摄影/夏雪(300MM镜头拍摄,小景深)

景深与焦距有什么关系?

  • 景深与焦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焦距是决定景深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光圈和拍摄距离不变的前提下,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 也就是说,使用一支16MM广角镜头,无论光圈大小、拍摄距离远近,都能获得较大景深效果;而使用一支300MM长焦镜头,即使采用小光圈和拉大拍摄距离,其表现的景深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 利用这一原理,拍摄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选择使用什么焦距的镜头,例如拍摄人像,为了虚化背景,可以使用70-200MM镜头;拍摄风光需要大景深,可以使用16-35MM广角镜头。

摄影/夏雪(28MM镜头拍摄,大景深)

虽然焦距对景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单一使用焦距控制景深时也有局限性,例如,焦距的改变会改变画面的视角,而视角的改变又会影响画面构图,这一点一定要弄明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与光圈、拍摄距离一同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拍摄意图。(图文原创/夏雪)


夏雪视觉


“摄影中的景深和焦距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

概念:

景深在理论上是像方焦点到前后像点允许模糊圈的前后距离,分前景深和后景深。摄影实践中,景深可粗略理解为:照片中的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范围。

焦距在光学中是指像方主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分物方焦距和像方焦距。摄影实践中,焦距可粗略理解为镜头的几何中心到感光器件(CCD或CMOS)或感光胶片(卷)之间的距离。

关系:

焦距和景深成反比,即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画幅的相机,在同一机位,即便所用不同镜头的焦距相同,那么,景深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画幅的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不同,不同画幅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以画幅对角线的长度确定,比如,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120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微75mm,等等。

实践技巧:

摄影实践中,根据拍摄意图、拍摄对象、光线条件,可灵活运用焦距或光圈控制景深。比如,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必要的手持拍摄快门速度,可以优先选择用大光圈减小景深(如,虚化背景)(如,室内自然光下的人像摄影);再比如,较远距离拍摄主体,为了增大景深,可选择短焦距拍摄(如,自然风光下的摄影)。

总结:景深和焦距成反比;灵活选择焦距或光圈控制景深。


光影阅读


摄影中的景深和焦距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

景深的深浅与摄距、光圈大小、焦距三者都有关系。

摄距:就是单反和被拍摄物的距离。

光圈:光圈就是我们所说的F1.2 1.4 1.8 2.8 3.5 5.6

焦距:焦距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的焦距,例如24-70 24-105 每个焦段都是一个焦距

景深:二维图片的纵向深度称为景深。

那么景深其实跟焦距有关系,但是不是绝对的。而是和三者都是有关系的。

如果说焦距大景深浅,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如果要让焦距大景深浅,你必须光圈要最大,摄距最短,这时候你的焦距越大景深也就越浅。并不是说焦距能直接一个因素来决定景深的。

那么我们都知道浅景深能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感觉,在我们拍摄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前景物来作为我们拍摄的小技巧,这样的话,即使你的焦距在24焦段的广角下,你也能拍出一种朦胧梦幻美的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点狭隘的。

如果改成景深和什么因素有关系,他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要营造出景深深浅的效果需要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完整的问题的。

那么我上面已经说了他们的关系,现在来说说如何掌握其中的技巧。

想要用长焦来营造景深浅的效果,首先,我们必须镜头需要有防抖功能,因为长焦必然会使我们的镜头在我们的呼吸瞬间造成幅度变化的扩大值,所以我们首先镜头需要有防抖功能,其次就是我们需要用三脚架作为一个固定,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我们长焦拍出来的照片出现模糊的效果,第三就是我们需要有更快速的快门,快速的快门也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出片量。

可以这么说吧,想要运用大长焦拍出好的浅景深效果,那么必然的就是你要有铁手腕,就是你在拍摄按下快门的瞬间可以屏住呼吸,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拍摄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凝固的瞬间从而使我们拍摄的照片不至于模糊!

上图就是很小的景深,就是我们可以看出人物是清晰的,背景是模糊的,这样的景深就是小景深,在纵向的距离上人物与背景呈现出清晰模糊的对比强烈度

很明显的就是运用大长焦加大光圈拍摄出来的浅景深图

上图就是大景深图了,就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主题和背景呈现出一个很柔和的构图,虚化对比没有很大的强烈效果。

当然一看也知道是近距离的短焦段的拍摄。


唐朝印象三眼


这都是摄影的基础概念,讲的越简单,听的人越容易明白或理解。

景深,就是呈现在照片上的清晰范围;焦距,就是镜面到CMOS的距离,再简单点,就是镜头的长短!

景深与焦距的关系,就是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这里有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景深跟物距还有关系。物距就是主体到CMOS的距离。物距越小,景深越小;物距越大,景深越大。景深还跟光圈大小有关,但为什么把物距扯进来?因为焦距越长,最近对焦距离越大,焦距越短,最近对焦距离越小!换言之,就是长焦虽然是小景深,但因其较长的最近对焦距离,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景深;广焦虽然是大景深,但因其较短的最近对焦距离,一定程序上也能减小景深。

小景深,一般是通过虚实对比来突出主体,如人像、花卉、静物等。

需要小景深,上边虽然没提到,首先是大光圈、长焦,然后,离主体越近,景深越小。

如果是广焦,广焦在景深上的优势就是最近对焦距离短,可以更近地靠上去。上图是用24-70的广焦端拍摄,这景深够小了吧?靠上去就对了。

大景深一般是用来拍摄风光,力求前后清晰。拍风光一般情况下还都是采用广焦镜头,广焦镜头的特点就是大景深,再将光圈缩小到合适程度,比如f8至f14,大景深基本出来了。

风光展现就是广阔的场景、壮丽的山河,需要的就是前后左右都清晰。

但用长焦拍风光,除了缩小光圈外,由于物距较远,也能获得大景深。

其实上边也基本提到了,景深跟光圈、焦距、物距有关系,三者间也没有绝对关系,所谓的技巧,就是拍、拍、拍……从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