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孩子已經開學一個周了,不知道身為家長的各位有沒有陪孩子看經典的《開學第一課》呢?

如果你也是《開學第一課》的忠實粉絲,那麼這段話你一定歷歷在目: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確實如此,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本末倒置”的行為,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自己做不到陪伴,卻讓他獨立;而在成年之後卻死不放手,希望他什麼都能聽自己的。

子以父為馬,父望子成龍,可憐天下父母心。舔犢之情,令人感動,舔犢之方,尚待改進。今天,讓我們盤點一下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著哪些問題?

急功近利,缺乏延遲滿足能力

比如,你是否在假期中給孩子報了許多他根本就不感興趣的特長班?你是否在與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求他立刻改正而不給他時間?你是否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非要火上澆油刨根問底問個沒完?

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誰都是第一次,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速度”。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 圖源:Pexels

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國速度在世界上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在家庭教育裡,是不是也可以沿用“中國速度”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時間的漩渦拉著我們越轉越快,生活在一個稍微不努力就被甩出去的年代,我們都不敢不努力,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場場大浪淘沙後被淘汰掉。

於是我們變得焦慮不安,變得急躁起來,讓孩子過早地“頭懸樑、錐刺股”,揹負著競爭的頭銜,不知所措地將他推到獨木橋上,體驗世界的殘酷。

若孩子稍有懈怠,變點燃了父母這座沉睡的“火山”,讓本是無意的穿堂風,變成了引山洪,甚至會與孩子上演一場激情的“搏擊遊戲”。

這,大概就是那些急功近利的父母最好的寫照吧。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 圖源:Pexels

控制慾過於強烈,沒把孩子當人看

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孩子並不是“人”。這裡的“人”,是指獨立的、大寫的人。

那孩子是什麼呢?是他們的“心頭肉”,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也是自己意志的載體。

於是他們把全天下最好的那塊“肉”留給孩子,而斬釘截鐵地拿走了孩子碗中的“青菜”。儘管孩子哭著和媽媽說他今晚想吃菜,但是媽媽振振有詞道:“肉多香,吃肉吧,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都是為了你好”,簡簡單單七個字,就可以將父母自身所有未完成的夢想全部託付於孩子的肩膀上,逼著孩子成為父母眼中想要成為的人。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 圖源:Pexels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任何隱私權。日記家長一定是要隨手翻閱,對孩子所有的心事都要了如指掌;孩子的東西不是東西,若家裡來客人了,玩具們都是弟弟妹妹的;孩子的喜怒哀樂父母不聞不問,只要把今天的任務按時完成,那麼他依然是媽媽的好寶貝。

在這樣的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許只是父母的一個“傀儡”,只能踩著他們的腳印過活,此後偏離軌道的每一步,都是充滿腥風血雨的萬丈深淵。


規則比特點更重要

在中國許多傳統家庭裡,父母尤其強調“規則”的重要性。

這些規則就像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把孩子束縛起來。

大到孩子將來要發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小到吃飯拿筷子的姿勢,都要有規矩。

制定好規則後,要求孩子一定要嚴格按照規則生活,如果有一天沒有達到規則,他們便“家法伺候”,批評孩子、否定孩子、指責孩子。

這樣的教育方法很容易抹殺掉孩子與眾不同的特點,從而變成一個“聽話”的人。成長過程充滿著禁忌的印記,從孩子的眼神中,也許都透露著“束縛”的字眼。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 圖源:Pexels


哄騙式教育

什麼是哄騙式教育?其最經典的一句話,“孩子你現在只管好好學習,不要怕辛苦,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考個考個高分,上個好學校,將學校的考試成績凌駕於孩子的三觀培養之上。

不僅僅是家長,很多老師也會這樣鼓勵學生,因為孩子對未來充滿著期待,這種哄騙式教育在短期內是十分有效果的。

但是它的不可取之處在於,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那麼孩子在人生的起點之時就被鼓勵要衝刺,用盡力氣後,之後的路程也許要“跪”著才能走完。

以上幾點,是中國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著的普遍問題,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我們的父母由於社會環境、教育資源、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是相對滯後的,大家只顧填飽肚子。

而到了新時代,我們為人父母后,為孩子犧牲、為家庭奉獻的風氣越刮越猛,讓我們覺得如果不犧牲付出都不配做個家長。

誠然,雖然我們有很多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教育也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孩子十分壓抑,沒有快樂童年。


沒有一隻雄鷹是在束縛下起飛的

在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即玻璃天花板效應。它的本意是指基於觀念或組織上存在偏見而形成的人為障礙,使得本來夠資格的人在組織裡的晉升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這一效應應用在中國父母的家庭教育上,則表現為:許多孩子想要獲得一定的成功,不得不先衝破父母觀念上的桎梏。在這一過程中,與父母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們傳統的家庭觀念裡,一直存在一種子女依存於父母、父母依附於子女的相處模式。但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儘管母子一場、父女情深,但我們每個人仍然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人生是一場美妙的航行,我們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也許不應該扮演“船長”的角色,而應該是孩子出門航行前的“管家”。

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哪些問題,您的家庭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 圖源:Pexels


在孩子即將上路的時候,我們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為他備好糧食和貨幣,確保他能順利地度過前期的大風大浪。

而到了後期,面臨著風霜雨雪和轉角處的冰山,他不能在指望之前的東西了,而是需要——充滿好奇的眼睛、熱情熾熱的心以及一以貫之的價值觀。

即使前方道阻且長,我們的孩子也定能翻山越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