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新闻。

南京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家长会。开会之前老师让班里每个孩子,都把心里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参与得特别踊跃,密密麻麻写了满黑板:

“爸爸,以后做事不要再催我了。

”“妈妈请不要老把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妈妈请不要再责怪我!!!!!”

“我希望妈妈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我说话”

“妈妈,请不要再冤枉我”

“请妈妈不要大声叫我!”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仔细看孩子们写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秘密。虽然看这些心里话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孩子的核心诉求都是一样的:

他们希望家中不要再有吼骂、不要再有过多的比较,不要再被强势的压制、指责和冤枉。孩子们一直最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温馨的,和睦的,成员之间能够好好沟通的家而已。

这些愿望当然不算过分,可现实生活中能一直跟孩子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的家庭却少之又少。很多父母都曾经有过对孩子温柔一点的想法,但每当孩子冥顽不灵的时候,又会很难控制住自己。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要想跟孩子们“友好相处”,也是有很多实用技巧的。

技巧一

每句话前加上亲切的称呼,能够大大提高沟通效率

这是央视主持人王芳,在给孩子们的情商课中,教给孩子们的一种高情商的说话方式。对于我们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来说,也同样适用。王芳做主持人的同时也做制片人,经常需要审编辑们剪的片子。最开始王芳看到有新手编辑剪的不好,就会很直接的说:“这个后期怎么剪的,太难看了,你有没有动脑子啊!”

这么说完,不仅小编导伤心,王芳自己也是很生气,半天才能缓过劲儿来。后来她发现,发火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伤害别人感情,还挺遭人恨。所以她想到了新的沟通办法,用“亲爱的……哈”句式发说话。

比如“亲爱的,这个片子好像不好看啊!害的在细节上努力一下哈”,然后给对方修改方向。虽然只是一句话前多加了“亲爱的”三个字,和一个柔和一点的结尾语气词“哈”,但的确更容易让人接受,沟通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网上曾有句调侃叫做:

“当你妈突然不再喊你“儿子”“闺女”或者“孩子”,而是直接喊你全名的时候,一般意味着你的麻烦来了。”所以我们先从称呼上,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是能够大大减少孩子们的抵触情绪和警惕心理的。

比如每句话前都加上“亲爱的”或“宝贝+孩子的小名”“妈妈的好宝贝”之类的亲切称呼,再来跟孩子说话,语气自然就会柔和下来。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这一招其实不仅我们父母可以学,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也学起来。想想看,如果孩子也学会这种对话方法,每句话前面加上一句:“亲爱的妈妈”“我的好妈妈”“我最爱的爸爸”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也同样心头一甜,火气降了一半呢?我们和孩子,始终是相依相偎的一家人,家人之间是需要不断表达爱与传递爱的。当孩子从你的话语里听出了爱与亲昵,他会越来越愿意听你的建议。

技巧二跟孩子说话时,要配合好恰当的肢体语言

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情,我觉得很典型:有一天她动手打了女儿屁股一巴掌。起因是女儿跟奶奶下棋,女儿赢了就开心,输了棋就故意弄乱棋子,还对奶奶大声嚷嚷。她发现后一冲动就拉过孩子打了一下,结果孩子马上眼泪流出来,很委屈的看着她。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之后孩子跑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直悄声的哭。朋友看女儿的样子很心疼,就等女儿平静点的时候,坐到女儿小床边上问:“妈妈想跟你说会儿话,能拉着你的手说吗?”

女儿说不能,朋友就换一句:妈妈想跟你说会儿话,能拉着你的脚说吗?”

女儿说不能,朋友再换一句:“妈妈想跟你说会儿话,能拉着你的鼻子说吗?”

女儿被逗笑了,最后决定让妈妈拉着自己的小手指头说。

朋友就拉着女儿的小手指头讲道理,讲刚刚为什么会动手,又和女儿一起讨论对错。孩子很容易就同意出去跟奶奶认错了。

其实她的做法,无意中暗合了沟通中的7-38-55规则。这个规则的意思是:在情绪和态度的交流中,语言内容只占了整体沟通中的7%,而非语言的沟通却占了剩下的93%。

在这93%当中,语气占了其中的38%,而身体语言占了剩下的55%。

父母的身体语言,能够比单纯的语言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孩子们面对一个“满口说爱,却面目狰狞”的父母,心中肯定是充满矛盾和不安感的。

他们喜欢并且需要父母在跟他们说话的时候,有适当的眼神沟通,有轻抚、轻拍、拉手、摸头这些表现爱抚的动作出现。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这些动作能够很快稳定孩子们的情绪,把孩子的压力卸掉,让孩子们的心灵与我们贴得更近。

特别是父母要给孩子们讲道理或者跟孩子们谈心的时候,有意识的使用积极的肢体语言,效果比面对面剑拔弩张的讲道理,要好太多。

技巧三学会正确的发脾气,表达感受不伤人

自己很喜欢一本育儿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美国两位著名教育专家写的。里面提到过一个对跟孩子沟通,非常有帮助的说话模式,叫长颈鹿式表达。一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描述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比如:当我听到……

第二步:感受,我诉说我的感受。比如:我感到……

第三步:我表达我的需要。比如:因为我需要……

第四步:我请求那些预计可以满足我需要的东西。

比如:现在我想要……比如同样都是孩子不收拾屋子,当妈妈生气时候很可能会脱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懒,屋子跟猪窝一样也不知道收拾,就你这样的将来还能干什么!”

这种表达愤怒的方式很简单,但在孩子听来,是充满了武断的指责和批评的。所以孩子会有很强的抵抗情绪,他会跟你争论或者干脆一言不发,消极对抗。

开“吼”前多说3个字,你想跟孩子发火都难

当如果父母能够使用“长颈鹿式表达”,这句话可能就会变成:

“我看到你房间椅子上堆满了脏衣服,地上也有垃圾(1观察),我感到特别烦心(2感受),我希望家里整洁干净(3表达需要),10点前收拾好房间(提出“可执行”的要求)”

用这种方式,不会再被贴上任何不好的标签,他的人格没有受到指责和质疑,所以也不会跟父母有对抗的情绪。同时我们父母也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不开心和自己的需要,可以说这是一举两得。

虽然这种说话方式很多朋友最初可能会觉得不适应,但只要多尝试几次,一定会发现这样沟通,对孩子有非常好的效果。

跟孩子沟通,有情绪想发火是很正常的。

孩子们身上,有时候有太多的顽皮固执,太多的磨蹭偷懒,能够控制住不大打出手已经是不容易,“好好沟通”像是强人所难。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有责任比孩子多一些的自制力和耐心,我们有责任去做对的事情,去做让家庭更美好的事情。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如果这几条沟通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