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眾所周知,國旗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在封建時代,世界上是沒有國旗這麼一說的。倘若實在要找個能代表國家的旗幟,無非是行軍打仗時的戰旗了。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後來世界進入到“地理大發現”的探索時代後,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國家和地域的概念開始凸顯。人們意識到領土主權的重要性後,國旗便應運而生。

我國最早的國旗也是誕生在晚清那會,由於西方列強入侵,我國被迫捲入了世界貿易體系和外交體系。當時的外交大臣李鴻章,在出席各種外交場合時,看到其他各國花花綠綠的國旗,唯獨清政府卻是孤零零的一根旗杆,很不是滋味,便向清廷提議要設計一個國旗。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於是,19世紀60年代,清朝的國旗正式出爐。其名字叫黃龍旗,旗面為黃色,上面繡的是飛龍戲珠。黃色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的代表色,龍還寓意真龍天子,可謂十分具有封建清朝的特點了。

我國是有國旗了,但作為我國藩屬國的朝鮮卻什麼都沒有。尤其是到了19世紀後期,全世界都在大力發展海軍。為了區別各國戰船,國旗便顯得尤為重要了。當時清軍跟朝鮮是同盟關係,看到北洋水師船上黃色的國旗。朝鮮海軍也是羨豔不已,便提出想要用大清國旗當自己國旗。反正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對朝鮮而言也無所謂。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按現在的角度看,外國想要借用本國國旗,這無疑是相當值得誇耀的事。但當時的清政府可不這麼想,他們想的是“我大清一個泱泱大國,其能和汝等小國共用國旗?”便拒絕了朝鮮的提議。

不過,當時清廷的駐朝大使馬建忠找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給朝鮮重新設計了一款國旗,用的還是中國道家文化裡《周易》的五行八卦。這樣完美避開了和黃龍旗重複,還能體現宗主國中國的特點。同時,為了體現這一層關係,馬建忠設計的朝鮮國旗上,還寫下了“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八個漢字。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於是,朝鮮很長一段時間便一直沿用該國旗。甚至在後來朝鮮半島分裂成朝韓兩國後,韓國還繼承了該旗幟。不過,如今我們看到的韓國國旗,雖然是五行八卦的太極旗,但上面已沒有“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幾個漢字了,這又是什麼時候刪除的呢?

原來,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一敗塗地而告終。要知道,清政府之所以要打甲午海戰,為的就是幫助藩屬國朝鮮。而甲午中日海戰結束後,清政府簽下《馬關條約》,還賠了2億兩白銀,割讓了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朝鮮則更慘,從此開始了被日本殖民的時代。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也是因為被日本殖民,國旗上再寫“大清屬國”就很尷尬了。在日本政府的干涉和朝鮮政府的主動臣服下,這八個漢字最終被抹去。後來又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最終成了如今的模樣。

此國沒國旗,用中國國旗替代,我國反對,於是在國旗上寫8個漢字

好了,這就是中國、朝鮮和韓國國旗的故事。從中不難看出,國旗的莊重和權威性,並不在於其圖案多麼花裡胡哨和多姿多彩,而在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只有國家硬實力強大了,國旗不管在哪國人眼裡看來,都無比美麗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