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在位仅4年的秦武王对秦国有什么功劳?

昊涛说史


秦武王嬴荡,不光在秦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而且,放眼整个古代史上的帝王,知名度也是相当的高。

然而,秦武王并不是像秦皇汉武一样,以杰出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相反,他是以一种十分搞笑和奇葩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他。

从秦国大老远跑到东周洛邑去向周天子问九鼎的轻重,没问出所以然来,就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被龙文赤鼎给活活砸死了,在位仅四年,没有留下子嗣。

如此荒唐行为,让世人都以为秦武王嬴荡是一个荒唐君主,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和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秦武王便是如此

旭哥将从秦武王的历史功绩、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秦武王的主要历史功绩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见,贾谊认为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国君,代代有为,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旭哥是认同贾谊的观点的,作为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的秦武王,也是一代有为君主,其对秦国有四大历史贡献。

其一,平巴蜀,伐义渠,巩固秦国根基

秦国国土本来只有关中平原地区,在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平定巴蜀,而后降服义渠。由此,秦国形成了以关中为根基、巴蜀和陇地为后方的局面,后方稳定,秦国才不至于腹背受敌。

秦武王继位时,巴蜀和义渠先后叛乱,预借秦武王刚刚继位,朝政不稳时,摆脱秦国的控制。秦武王于是采取雷霆措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巴蜀和义渠的叛乱。

武王元年,诛蜀相。伐义渠、丹、犁。--《史记》

由此,巩固了秦国的根基,为秦武王全力东出之策提供了稳定的局面。

其二,创立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庙堂的权力格局是典型的三驾马车架构,也就是丞相负责国政,上将军负责军事,国君负责总协调,简单有效,特别是战国时代这样的大挣之世。

丞相制度始终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其首创之人便是秦武王。在之前,各国也都有相国一职,但其职责更偏重于外交方面,当年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实际上也是总理六国合纵伐秦事务。

秦武王不但创立了丞相制度,还将丞相一分为二,设立左、右丞相,由不同的人担任,实际上是分化了相权,加强了君权,顺应了历史潮流,可谓一大创举。

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

其三,通三川,拔宜阳

宜阳位于韩国境内,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正好挡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上,因此,秦国要东出经略中原,宜阳便是首要目标。

正因为宜阳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国从秦惠文王时期就一直想攻取宜阳,但秦国攻宜阳,魏国和赵国必定来援,可能吃不到羊肉,反而惹得一身骚。

秦武王是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曾对右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于是,秦武王让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建立的秦魏同盟,这样赵国也就不能越过魏国援助韩国,使韩国处于孤立的境地。

秦武王三年,以甘茂为将,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攻取宜阳,从此,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为秦国逐鹿中原,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前进基地。

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史记》

其四,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秦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纳范睢远交近攻的建议,交好齐燕,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继而占领了韩魏楚的大片土地,直接形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态势。

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对秦国至关重要,这项政策虽然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由范睢系统化的提出,但最早的实践者却是秦武王,只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罢了。

秦武王继位后,罢免了张仪,实际上就是放弃了秦惠文王时期“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战略。而是交好齐国,夹击韩魏;与越国结盟,攻击楚国。

这完全就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的体现,所以说,秦武王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

秦武王英年早逝后,官方给的谥号是“”,烈是什么意思呢?

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对“烈”的解释为,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可见,秦国官方对秦武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后世对秦武王的评价不高呢?旭哥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驱逐张义。张仪是魏国人,在秦惠文王时,任秦国相国,对秦国立有不世之功。所以,人们认为秦武王驱逐张义,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但君王的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到秦武王继位时,秦国已经有足够的势力,东出逐鹿中原,张仪“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政策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

再说了,秦武王驱逐张义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谎言,旭哥翻遍史料,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记载,“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

《战国策》记载,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第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武王有力好戏。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为高官。司马迁对秦武王的评价,着实不高,这也成为后世之人印象中秦武王最经典的面孔。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史记》

但实际上秦武王可以称得上是任人唯贤。

即位之初,便从魏国召回甘茂,出任上将军兼领右丞相,启用樗里疾为左丞相,樗里疾是秦国王室里少有的文武全才,可谓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在秦国有智囊之称。

第三,秦武王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夹在两代雄主之间,对比之下,相形见绌

。当然也是后世有意拔高秦昭襄王,毕竟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兄弟关系,这样有利于彰显秦昭襄王继位的合法性。

总结:

秦武王虽然仅仅在位四年时间,但对于秦国仍然功勋卓著,不失为秦国历史上一代有为君主。

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一再验证了一句名言,身体才是干事业的本钱


长安旭哥


秦武王,姓赢,名荡,意为荡平六国。出生于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嬴驷之子,母亲为惠文后。公元前310年继位为秦国君主,死于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虽然在位仅仅四年,但是其雄心壮志及远大抱负不逊于秦国任何一位君主。

贾谊-《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六世之余烈”的前三位,在重用商鞅变法强国的秦孝公,承上启下的惠文王之后,就是这个秦武王嬴荡。秦武王死后,谥号曰“武”,所谓“武”者,威强睿德。只有拥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这个谥号,也足以证明秦武王绝非一代庸主。

稳定后方

我们都知道,秦国并非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他的建国史可以说极其艰难。早期的秦人以养马著称,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为周王室养马,很得周孝王器重,于是便将秦地赏赐给非子,赐姓嬴,将他由奴隶升为附庸,嬴秦之名由此而始。

公元前824年,周宣王封秦首领秦仲为大夫,令其攻打犬戎。而就在此前不久,秦人苦心经营的西垂故地遭到犬戎血洗。这一年,大夫秦仲率领族人由秦地出发,杀向已沦陷犬戎之手的古老家园西垂。然而夺回西垂的战斗一打就是三年,大夫秦仲更是死于犬戎之手。秦仲死后,周宣王召集秦仲的五个儿子继续对犬戎作战,经过多年苦战,被犬戎侵占二十多年的西垂之地再次回到秦人手中。周宣王封秦仲长子秦庄公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袭杀于骊山之下,此时的秦人首领秦襄公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正式封秦为诸侯,并把周王室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赐予秦国。秦国由此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但周王室所赐的封地却早已沦落犬戎之手,所以他们要想继承封地,就得从犬戎手中夺回来。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犬戎的途中去世。其子秦文公即位后,继续对犬戎作战,最终打败犬戎,将领地扩展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而除了犬戎外,秦国的大后方还有义渠、巴蜀等国对秦时时构成威胁。

公元前666年,蜀国建都成都,此后逐渐强大,曾出兵攻打秦国直至其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南)。

公元前430年,义渠发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

公元前318年,义渠联合东方五国伐秦,大败秦兵,并收复其部分失地。

一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年后,又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夺义渠25城,大大缩小了义渠国土。然而这些国家却并未就此束手待毙,秦灭蜀后,贬蜀国为蜀侯国,任命陈庄为相国。公元前311年,蜀相陈庄作乱,杀死蜀侯通国。所以素有东出之志的秦武王一即位,便命甘茂带兵诛杀陈庄,平定蜀乱。同时又出兵讨伐义渠、丹犁,以稳固后方局势,为秦国东出打下基础。

问鼎中原

在稳定了大后方之后,秦武王将目标锁定于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军事重镇,也是秦国进入中原,朝见周天子的必经之地。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只有掌控此地,才能保证运输物资与兵员的顺畅。而且宜阳还是韩国上党和南阳两地间的贸易要道,聚集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所以这个名义上的县,完全比得上一个郡。秦武王想通过控制宜阳,与王畿之地接壤,像齐桓公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楚庄王问鼎中原那样的霸业。

武王三年,秦武王双管齐下,一方面令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游说魏王,以破坏韩魏联盟,促成秦魏结盟。另一方面,秦国以大兵压境,迫使魏国与其结盟,孤立韩国。无奈之下的魏国只得解除韩魏联盟,建立秦魏联盟,并答应秦国出兵相助,共伐韩国。由于樗里疾和公孙衍等人反对攻韩,所以甘茂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以确保秦武王全力支持甘茂攻打宜阳。而宜阳作为韩国重镇,甘茂久攻不下,战事持续了大半年,后秦武王又增兵五万,这才拿下宜阳。拿下宜阳后,秦武王乘胜渡过黄河,攻克武遂,完成了与周王室接壤的既定军事策略,同时也成为秦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人。

完善相制

除此之外,秦武王还完善了丞相官制,使其制度化,这一制度,直到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才被废除,历经约一千五百年。

先秦之时,各国都有相国、相邦等职,担任者多为贵族,且多不分文武。秦武王即位后,在秦国设置丞相官位,左右丞相各一人,初由甘茂为左丞相兼领上将军,樗里疾为右丞相。丞相作为相国的左右副手,与相国同时存在。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吕不韦、萧何等人都曾任相国之位。

作为百官之长,君主对相国的选用非常谨慎。由于贵族制度的衰落和中央政权的加强,大批寻求职位的士子纷纷来到各国谋求发展,有些士子以其才华为君主所赏识,跻身于官僚之列。

不得不说,在位四年,举鼎而死的秦武王在秦国一统天下的道路上还是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成就。他连横卫秦,连越制楚的方针为秦国后代君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重岐真好


秦武王虽然在位只有四年(公元前310—307年),但是他对于秦国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于秦武王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只是局限于他是第一个自己举鼎被砸死的皇帝。没错,他虽然是自己玩死自己的,但是他对秦国的贡献却是相当大的。这里还你一个真实的秦武王。

秦武王从其谥号“武”就可以看出,“武”在和古代谥法里面可是一个美谥,是赞扬的意思,而且这个谥号还非常高。一般以“武”为谥号的皇帝一般都是由大功绩的王者,秦武王赢荡就是一个有大功绩的王。

这里主要说说他在位四年所做的几件大事。

一、平定内乱,对外用军

在秦武王即位之初,国内刚刚被占领的蜀地发生叛乱,秦国派去的蜀相杀死了蜀侯,拥兵自重,向秦国讨封,秦武王亲自率军镇压叛乱。

此后,又和魏襄王会盟于临晋,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元年,诛蜀相。伐义渠、丹、犁。

二、改革政治体制,设置左右二丞相

设置左右丞相制度,分化中央权力,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秦王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或者说是巩固。秦王权力得到强化集中,提高了国家系统的行政效率,对外的兼并战争提供支持。这也是秦始皇始设丞相的历史渊源。

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二丞相。

三、攻占宜阳、经略西南

秦武王被谥号为“武”怎么少的了“武功”呢。在武功方面他做的最好的就是重用楚国人甘茂,攻下了韩国的宜阳。

宜阳被攻占后,不仅可以起到震慑魏韩两国的作用,而且还未函谷关打开了门户,进可攻,退可守。宜阳对于秦国以后向东出兵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从蜀地出巴蜀联军十万,从南部攻打楚国,夺取了商于之地,建立了黔中郡。

秦武王是一个很有气魄主见之人,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秦国国君。在他短短的几年里,内平内乱,对外攻占韩国宜阳,楚国商于。这对于秦国后续的战略布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秦武王对于问鼎天下是有着非常大的野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前往东周举鼎,虽然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也不可否认他的功绩。

秦武王对于秦国来说几乎是奠定了秦国后续东出灭六国的战略意图。

如果不是早死,也许历史就是另一面了。


这个历史很正


秦武王,嬴姓,赵氏,名荡,前310年-307年在位。虽然他统治秦国时间不过短短四年,但他对秦国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是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

从他谥号“武”能看出,他在军事上至少有同样谥号“武”的汉武帝刘彻在驱逐匈奴,打通西域等丰功伟绩类似的成就。而事实上,他的对秦国的贡献让他像周武王姬发、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等帝王一样配享谥号“武”。

《史记》:“武王元年,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继位第一年便平定了蜀相陈庄的暴乱,西通巴蜀。任用甘茂,排除非议,连横魏国,攻打韩国,取得宜阳之战的胜利,渡过黄河,筑武遂城。

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更适合巴蜀百姓耕种的农业政策,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在位短短四年,却做到了许多国君拥有更长时间却没有做的事。

秦武王好举鼎,后来因举鼎绝膑而死。我认为他是向六国彰显秦国武力,表明他有像楚庄王一样问鼎中原的志向,驱逐张仪时,张仪害怕被株就献计说能让秦国乘机伐韩以临二周,东周祭器九鼎必出,后来打败了韩国,韩国求和,只不过他也在同一年意外身亡,没能实现问鼎中原的愿望。

贾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有武王的贡献,始皇才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朕惊历史


老陈来回答:秦武王就是举鼎而亡的秦国国君,他的主要功劳是在秦国首创了丞相制度,任用人才,执行了“东出”政策,且听老陈来给你解读。


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此时的秦国经孝公、惠文王的苦心经营,拥有了“韩、魏、齐、楚、越皆宾从”的实力与威望。秦武王虽在位仅四年,但对外他积极推进秦的扩张,对内注意秦后方根据地的巩固,保证了秦国力的持续增长与东进步伐地推进,不可谓无功也。

武王初即位,虽因不信任张仪,致使其去秦至魏,但是武王并不忽视人才的选拔、重用。他不仅沿用秦孝公时期形成的用人政策,还首创了丞相制度:

“二年,初置丞相”,《史记》

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疾虽为秦惠文王异母弟,但其被任用为丞相却不是因为他秦国宗室的身份,而是因为他确为有识之士,因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

而甘茂为楚国人,精通诸子百家,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后凭借军功官至丞相。二人不负武王的器重,为助秦成就霸业立下卓著战功,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史记》

可见在重用人才方面秦武王一如孝公、惠文王一般都能慧眼识珠,重用贤才为大业出谋划策,更彰显了秦君主奉行不问出身与国别,只要有功于秦都可以为卿为相的用人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外来人才赴秦的热情。

继惠文王之后,武王也不失为一位目标远大的军事谋略家,秦武王曾对甘茂说: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他不仅要当诸侯国的盟主,更希望坐上周天子的宝座,成就秦一统天下的大国地位,野心之大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有了一个远大的政治目标后,紧随其后得便是一系列的努力与尝试。

他先是进一步镇压巴、蜀地区的割据势力及少数民族,又派兵伐丹、黎和义渠戎人,以保证秦国后方的安定,为秦的下一步战略营造良好的作战环境,之后武王才开始逐步展开进军中原的战争。不得不说,无论是惠文王时期还是武王时期,对外作战都以稳固后方为第一要务,这是十分谨慎明智的举措,避免使秦承受分散作战精力与诸国“议其后”的危险,这也是秦统治者虽有野心但不冒进的体现。

秦从惠文王时就打通了进攻中原的道路,但是因为没能在中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极易被韩魏等国赶出中原。

因此,武王首先选择了宜阳作为进攻的目标。宜阳位于韩国与秦接壤之处,得此地不仅可对韩国构成进一步威胁,而且宜阳为秦人东进的必经之地,可起到为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战略支撑点的作用。

武王看到了宜阳位置之关键。于是,武王三年做出了派甘茂攻伐宜阳的战略决策,凭借武王杰出的军事谋划才能与大臣的通力合作,最终使秦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武王先是派丞相樗里疾入韩对韩的国力做进一步了解,里应外合,然后另一边与魏国会盟往来,秦魏联合,旨在使韩国疲于应对,分散精力。

在攻伐宜阳的过程中,又派冯章佯装许楚汉中,从而麻痹楚国而放弃援助韩国。

在精心地谋划下,不仅攻下了宜阳,还大挫韩的实力,这场战争不仅是秦国实力强盛的表现,更是秦君主到大臣群策群力的成果。

武王在位共四年的时间,虽然他嗜好武力,最终因举鼎,力不能及而亡,被认为是十分荒唐之举,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作为一位杰出统治者的功绩。

换句话说,武王在周举鼎不仅仅想证明自己的勇武之力,而更多的则是显示秦一统天下的决心。


总结:

纵观武王短暂的一生,一方面他用武力征伐,使秦国的统治更加地稳固。宜阳的攻伐,使秦拥有了“秦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摇”的优势位置,山东各国也都处在了秦的威胁之下。另一方面,在征伐东方的过程中,注重秦国的实力取胜,不胡乱的诉诸武力,使秦有更多的精力开拓东进的步伐。

虽然四年时间在秦君主逐步推动统一的整个进程中,看似无足轻重,可是国力的衰退往往就因为几次战争发动的不当,就可能将优势消耗殆尽。

武王虽嗜武,却也只是提拔了一些力士为官,并未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消耗国力,而是在保持国力的基础上,为秦的东进开辟道路,这也是武王任性尚不失理性的体现。


全文完

期待您的关注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老陈谈趣史


一、秦武王的功劳

秦武王在位4年,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就是东出函谷,夺取韩国重镇宜阳,为秦国进取中原赢得了有利态势。另外他撤换相国设立丞相、平定蜀地叛乱也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君王。


二、秦武王简介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在位时间4年。秦武王身强力壮,力气很大,喜欢和人比力气大这不仅是他的爱好,也让他葬送了性命。公元前307年,亲武王去周王畿,看见了九鼎,就想去炫耀一番,和大力士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不小心龙纹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终年23岁。


三、秦武王的具体功劳

  • 1.东出函谷,夺取韩国重镇宜阳

秦国在秦孝公起用商鞅进行了变法后,秦国国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增强。之后,经秦惠文王的辛苦经营,到了秦武王这里进取中原时,遇到了韩国这样的劲敌,而想要进取中原首先就要攻取宜阳,随即,秦武王派甘茂出战宜阳。

五个月后,甘茂攻打宜阳寸功未建,宜阳纹丝不动。这时,大臣樗里疾和公孙奭都有了意见。因为一开始攻打宜阳的时候,这两人就不同意,但对的理由是攻打宜阳战线太长,耗费国力,此时秦武王动摇了,下诏想让甘茅撤兵。但是,甘茂上书秦武王说明利弊,于是秦武王增兵五万,派人协助甘茅。同时,甘茂把自己的钱财赏给士兵下,秦军士气大振,经过一年的苦战终于拿下宜阳、打开进取东方的大门。

为什么要攻取宜阳呢?

宜阳,地理位置独特,他是夹在秦国和韩国之间的要冲,是韩国抵挡秦国东进的缓冲要地。在战略上,秦军想要攻取韩国,那必须拿下宜阳,这样才能打通函谷关与东方的粮草运输等后勤运输通道。秦武王继承秦国之前君王的遗志,带领秦人东进,宜阳是非取不可。

攻取宜阳的有什么意义?

宜阳之战损失严重,但秦国杀韩军6万余人,拿下宜阳也就顺势打破韩赵魏的联盟。对于一直想东进的秦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宜阳的攻取,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加快,我国学者研究认为,秦国攻下宜阳,以作为秦国的东扩屏障,进可直达东方各国,退可守函谷关,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

  • 2.联越制楚

秦武即位后,公元前310年,韩、魏、齐、楚、越派使者来祝贺秦国新君即为位,但此行不仅仅是祝贺他们更有别的目的。秦武王与密会越过使臣,与越国达成合计楚国的盟约,想要以此来牵制楚国。因为越国此时国力强盛,国力是仅次于楚国,而楚、越接壤,互相攻伐,彼此一直不和,都想着怎样笑灭对方。

  • 平定蜀乱

秦武王即位之初,蜀相陈庄暴乱,杀死了蜀侯通国。秦武王得知后,派甘茂平定蜀国叛乱,诛杀了陈庄,平定了叛乱。

  • 设立丞相

秦武王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也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人。他发现东方六国都设置有相国,便把秦国的相国撤掉,改设为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设立丞相官位,有左右丞相各2位,因为古代右为大,因此右丞相稍微比左丞相权力大一点。秦武王初期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为副相,任命战功卓著樗里疾为右丞相,为主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沿用了丞相一职。


四、对秦武王的评价

“武王有力好戏”——司马迁

司马迁寥寥数字就将秦武王的一生概括了,秦武王最大的特性就是力气大,可是力气大还不算,还要尽力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君王真不是君王的风范。


南山居史


秦武王简介

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赢姓赵氏,名荡(意为荡平六国)史称秦武烈王。是秦惠文王赢驷之子,公元前329年出生,公元前310年继位(在位4年),死于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

人物功绩

假道伐韩

当时的秦国,有问鼎中原之志。而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是周国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关,首先必须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证物资与兵员的输通顺畅。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孤城,夺取武遂,韩国不敌,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至此秦国东进之路,少了一大屏障。


连横卫秦,联越击楚。

秦武王是个十分有手段的君王,十分擅长合纵连横,首先他拉拢齐国,打击韩、魏,随后又分别与韩、魏连横,之后又联合强大起来的越国,打击南方的楚国,在一系列变态的连横手法后,保证了自己即位的平稳,也为后来秦昭襄王时代,白起进攻楚国提供了范本!


设立丞相

设立左、右丞相分割相国的权利,加强君权,这一改革直到秦始皇还在用,之后汉承秦制,沿用到汉朝。


平定蜀乱

蜀地自秦惠王平定后,逐渐成为秦国的后方粮仓,因此平蜀乱,既保粮仓又稳后方。为后期攻楚,提供了便利。


对内

  • 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

总结

秦武王在位时期过短,很难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即使是这样,也已经很牛逼了,短短4年,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逐步迈入大国的行列


小羊说说影视


秦武王,赵荡(赢姓要秦始皇以后才正式用之前的都以氏为主姓)。对后世统一六国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对于他主政期的举措完全是迫于型势无奈之举。

这常人很难理解,但他继位的大环境可以用步履为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来形容一点不过分。首先在他之前商殃改革加他父亲在位三十年已经完成了新老贵族的交替,朝中以完全由魏冉和羋戎掌控,后宫由芈月把持(自古强势女人都一样在老公还活着的时候就帮着打理政务而本人也要有这能力,才能渐步掌权)。可以肯定的是秦公驷主政后期以病在后宮,在他也无法撑控的情况下将芈月的儿子公子稷送去燕国做人质为武王的继位扫平道路。(秦国为之前燕国平息禅让事件扶自己外甥做燕王,公子稷是以贵宾身份去燕国的,但对于一个刚够继位资格的无名公子,离开了权力的中心沒有这样的背景以后要重回秦国权力中心是絕对不可能的)。

秦国就等于又回到了贵族掌权的老路,面对一群刚刚中了彩票大奖的人群要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自己的势力,于是樗里疾、甘茂、雍芮这些失势失地的旧贵族也就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对内武王设立了丞相制度分权对外以战争分权,才有了平定西蜀叛乱稳定大后方的措施。

商鞅的变法也同时给了六国的平民一次中彩的机会,人口大迁移也就向秦国为中心,但同一时期的赵国也与秦国开启了北匈奴地块的措施,地域权利叠加的冲突也就少不了。当秦国的人口多有一样商品就成了制肘发展的瓶径,它就是盐。

当时的贸易中心只有兩个,一个是齐国另一个是韩国,当时六国的军事各有不同,燕国凭借老牌强国人口最多兵力顶盛时能达八十万,待甲百万是名符其实。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骑兵的实战能力十分强,以八千骑兵破齐国十万兵力让各国生畏。楚国地域广人口也多且人人尚武,兵力也少。魏国的重甲骑兵在时是最强的。齐国地域产铁,铁器翻砂技术在各国也是最好的,兵器也以铁器为主,但它却是以海盐和农具出口贸易致富的。这样看来韩国最弱,拿它下手各符武王的想法。

韩国能成战国七雄之一也要有它的生存之道,第一是周天子当时在它的地界,它也就成了周天子的掌柜,在七国面前就有了护身符,同时韩国周边也聚集了大批的手工艺人又是陆盐的产地自然也成了另一个贸易中心,最关键的是它当时掌握着两项高科技的军事物品,一是它的皮革柔化技术是最好的,制作的犀皮甲能在战场上自由的施展动作这技术谁都眼红,二是它制作的反曲复合弓是当时最好的,也一直影响了现在世界弓箭的定型反曲弓也就在那时到现在也没改变过。当时以半月弓为主,半月弓最大射程145米,反曲弓比它多了28米,就这样的差距在战场上优势就显得特别重要。凭这两样韩国以最小兵力成七雄也十分各情理。

秦武王当时的设想是再建一个贸易中心,如果不能那控制住韩国让它成为秦国的钱袋子也可以,这最关键的就是将周天子拿到手榨取周天子的最后价值。相比其它六国秦国最好的借口就是迎天子回旧都,"举鼎倔膑"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秦武王的代名词,但我决不相信秦武王是举鼎而亡,按当时的情况周天子在韩国过得十分的不好,一个老板将银行卡和密码都交给掌柜支配生活肯定差到了极点才有想跳出这个狼窝的念头,当听到秦武王要接他回旧都,周天子表现的是焚香沐浴当喜事一样迎接秦武王到来,试想一下如果是亡国周天子还会有这一举措吗?武王要迎得周天子的放心也会对他表示恭敬不会以举鼎的方式羞辱他。但问题是到韩国家门口硬拿这张护身符韩国肯定也不答应,于是卫国挑头联合五国合围函谷关,至于为什么不打那是因为少了像公孙衍这样的人物指挥,但就这样围着也足以证明秦武王闯祸了。韵酿己久的一场宫廷政变也登场了。

以芈月为核心的新贵族用举鼎而亡做借口扶持公子稷为新王平息五国退兵。也开启了芈月的时代,但控制韩国作为主导方向是秦武王的壮举,得到韩国的钱、犀皮甲、反曲复合弓为荡平六国打下了基础。

秦武王最悲催的就是生在了芈月的阴影下不能施展才华反而留下一个不自量力"举鼎倔膑"的形象。


古城小川


攻宜阳,置三川,临二周,打通中原要道,打开了秦国通往中原要道的大门,挟天子以令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