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自从复工之后,朋友圈每天的内容五味杂陈:


上班的羡慕没上班的,没上班的羡慕待业的,只有真正失业的人,才知道宅在家里颗粒无收的日子,多么如坐针毡。


很多网友调侃起了自己的年初立下的flag:


2020 第一季度职业规划变成了“要饭”。2020 年计划从“学英语、找对象、保护好发际线”等雄心壮志变成了简单“活着”。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2019年,我们曾抱怨“太难了”,而2020年刚开始,才发现一切都更难了。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这次疫情,让喝惯了毒鸡汤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真相:活着,很难。钱,很重要。


1


还记得疫情初期,深圳被确诊新冠肺炎的外卖小哥吗?而在确诊之前,14天的潜伏期内,他一直在送外卖。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这个消息让网友们炸开了锅。很多人对外卖小哥进行指责、谩骂:


“要钱不要命?为什么这个时候还去送外卖?”

“疫情之下,应该坚决抵制外卖员。”

“只能说他活该,自己为了钱不要命,还要连累被他送过外卖的顾客。”

……


可是,疫情当前,人人自危,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冒着感染风险去送外卖呢?


你不是他,不知道他做出这种选择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还有一个新闻,湖北黄冈的一个男子,为了务工划着木盆渡江。


他在江西九江工作,因为疫情管控,他想到河对岸,就用了这种形式。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警方说:


“因为我们每天有警力在江上巡逻防控,而且他用木盆渡江肯定是不安全的,对他进行了教育,然后他就回去了。”

新闻的评论区,有人觉得很搞笑,也有人指责男子为社会添乱。


其实他没有传染病毒,也并不想制造恐慌和麻烦,就是单纯的就是想着去挣钱。可能是对疫情了解不够,还是拿着生命当儿戏,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都很清楚,在这种时候铤而走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若不是生活所迫,若不是真的没钱被逼到走投无路,谁愿意用这种骚操作?


还有两个湖北男子,因赶着回去深圳上班,而湖北境内又交通停运,不得已顺着铁路试图走到岳阳车站去坐火车。到被民警发现时,他们已经步行了7个小时。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疫情那么严重,他们当然会怕!他们怕自己会感染,也怕会连累家人!但是和感染病毒比起来,他们更害怕自己没有收入!


感染了病毒未必会死,但不去赚钱却没法生活。


就像网上说的,

“受委屈最大的,其实是网络上没什么声音的工人。你跟他们讲隔离讲防疫,但你没法帮他们交房租水电、一日三餐。”


不是他们想出去祸害人,也不是要钱不要命,而是他们在拿生命去做赌注,去和世事无常的沉重相抗衡。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总会下面跟着一堆类似的讽刺:“要钱不要命”。


我觉得还真不是,当你有足够钱的时候,它自然没那么重要,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它可以是命,甚至可以比命还重要。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你不理解别人为什么在意这几个月的收入,王思聪同样不理解你为什么买个LV还得纠结好久。


2


有个朋友创业多年,去年终于初有起色,年前刚把运营中心立到武汉,想利用其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地理优势。正当他贷足了款想大干一场的时候,疫情一把把他打回原形。


昨晚通话,他和老婆孩子至今还在老家作为“疫区重点人员”隔离着,三十多的年纪,原本就不多的头发一夜间全白了。


这时候,一切的安慰和鼓励都显得那么苍白,你若没经历过,根本无法体会别人的无助。


加班不是最辛苦的,没有班上才最辛苦。


微博热搜有这样一个话题:疫情让你明白了什么?


一条高赞答案是: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


有人跟帖:不是你需要工作,是你需要钱。


张文宏医生3月3日在发布会坦言:如果不尽快复工,城市停滞带来的次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将高于新冠肺炎死亡率。


这个世界,谁都停不下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看到新闻里返程复工高峰期,记者在车站采访一个刚下车的年轻人:

“鉴于目前疫情严峻,好多人都选择待在家里,你这么早回来,心里咋想的?”


年轻人回道:

“感染了肺炎,死亡率百分之二;不吃饭,死亡率百分之百。”


这个回答,既现实,又心酸。


复工,虽然要冒着感染的风险,但和这个比起来,更多人更怕没有收入、难以维持生活。


3


因为疫情这个春节假期一拖再拖,2月10日全面复工的时候,很多网友愤慨:要钱还是要命,这时候上班还不如辞职。


对于家人而言,在疫情爆发时期选择回去上班显然是个不理智的做法。所以该选择辞职吗?老老实实在家呆着,不考虑工作,似乎是个解决办法。


可是,疫情就像是辞职的导火索,也像是抑制剂。


冲动辞职的背后是更大的代价。疫情和工作产生了矛盾,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绝对没有什么“洒脱”可言。


再看看自己身边,大家都在崩溃的边缘硬着头皮上班。


金钱带来的诱惑和压力并存,而其本质是生活的压力。


看过这样一句话:


“上天给每个家庭的压力和苦难都是一样多的,你不承担你的家人就要承担,不论是谁承担,它都不会自行变少。”


曾经满腔热情,踌躇满志地做着人生规划的我们,在房贷、车贷面前,发现自己的那么的无奈。


疫情之下,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疫情之下第一批倒下去的,一定是那些毫无积蓄的成年人。


庆幸没有被感染,但也没有钱,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烦恼。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人到30岁,有多少存款才有安全感?”


答案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依然可以照常运转,包括你的房贷、车贷,信用卡都能正常还款,那你就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生活也不会太紧绷。


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状态就比较危险了,任何一件突如其来的风险,就足以让你、乃至整个家庭遭受重击。”


的确,具体数字是多少因人而异。


但最起码,我们要有足够的储蓄和盈利能力,能够让我们在较长时间内有相对稳定的保障。


国内疫情终于开始好转,很多专家开始预测“报复性消费”,开始指点“价值洼地”。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有实力报复性消费吗?我们想去消费的那些店是否也撑过来了?


也许,在疫情过后,还能有钱“买买买”,确实是一种幸运。


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我和许多人一样,购物车里早已堆满了宝贝,大量好物也迫切地需要‘拔草’。就等疫情结束后狠狠地消费,任性地花钱,以解我‘心头之痒’。


但当我陆续收到银行的短信、支付宝的通知,京东白条的提醒时,我就知道,我错了。”


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只有手中留有足够的资金,才是我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直接的底气。


电影《缝纫机乐队》里有一句非常残酷的 :“金钱可以救命,但理想不能。


有钱才可能任性,没钱真的会要命。


存款,某种意义上,真的扮演着救命稻草的角色!


只有手中的资金足够充裕,我们才能更大限度规避人生的风险,才能给自己和家人多一道安全的防护栏。


4


生活不易,众生皆苦。


每个情绪崩溃,都是一个一个担子压上去,都是一点一点的情绪累积起来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了《小丑》的样子。

生活里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但生活依旧充满希望,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充满希望的活着。


不知有多少人没熬过这个寒冬,有些人死了,还有些人生不如死。


无论是用盆过江赶去复工,还是疫情中坚持送外卖,又或者是坚持摆摊,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活着。


如果你未雨绸缪,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存款,那你就能撑得更久一些,更好一点。

“怕被感染,更怕没钱”:复工后曝出了一个虐心真相


疫情总会过去,樱花总会盛开,热干面再次捧上桌的时候,摘下口罩和喜欢的人在樱花树下相拥的时候,一定是光亮的,我们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里,学会了生存,学会了自保,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守护眼前人和应有的一切。


踏实工作,多存点钱傍身。文末点个在看,愿你这一生,可以不为钱所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