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权更替时政局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来帮助新帝稳定政局?

9eN7y_sky


中国历史上为了替继任皇帝稳定政局而提前退位的皇帝倒还真有,但是大部分结局都不怎么样,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老皇帝并不仅仅是靠着自己的个人魅力来支撑整个王朝的发展,而是在于建立完善的制度以及安排合适的王佐之才。

选择退位以稳定新君统治的帝王,国史君(国史通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武灵王了。赵武灵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98年)五月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了自己宠爱了太子赵何,自称主父,赵何便是赵惠文王。但是赵武灵王退位不让权啊,实际上他依然是赵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政治权和军事权(吞并中山国、征服楼烦骑兵都是在他退位之后完成的),最终他又犯糊涂,觉得废太子章太可怜了,于是封赵章为安阳君甚至要封他为代王,这就给赵国的内乱埋下了种子。赵武灵王最终在沙丘政变中被饿死,赵国也陷入混乱之中。

主动退位的太上皇一般都是退位不让权(后世还有宋高宗赵构、清朝的乾隆等),所以他们退不退位都对继任的皇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当儿皇帝和当太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被动退位的太上皇就有很多了,他们退位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稳定继任皇帝的政权,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李渊了。

所以,老皇帝退位以辅助新皇帝稳定政局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办法,最高明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安排合适的王佐之才,让大臣或者诸侯王们不敢反、不想反、不能反,其中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刘彻、刘备、孙策等人的临终托孤。而明太祖朱元璋靠诛杀有能力的功臣来给孙子朱允炆铺路的方式就显得低一个等级了。


国史通论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总感觉古代帝王在传位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才继位,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一些动荡。

于是,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几年退休。把皇位让出来让给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吗?这样一来,权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稳交接,国家的动乱变得很少吗?

(赵武灵王)

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不过说起来,在古代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重要一点。就是皇权具有极大的独裁性。这种独裁性,是一种为所欲为的特性,它决定着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种权力交给别人,就算是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

不过,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帝愿意把权力交出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说不太现实呢?

其一,皇帝无法掌控自己什么时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他提前两三年退下来,让新皇帝干,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两三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一个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种事务。

但是,皇帝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权力交给新皇帝以后,过了两三年,过了四五年,他还活着,这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万一他还想干,那可怎么办呢?

历史上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赵武灵王就提前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但是后来,他又想干了。但又把权力夺不回来。于是,他就撺掇他的另一个儿子,和这个国君儿子斗,他想渔翁得利。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由此引得赵国的朝廷一片混乱,而他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悲剧。

(乾隆画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

为什么说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愿意交出去。因为皇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尽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来,但是他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新皇帝,因此对新皇帝就没有培养意义。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给了嘉庆,但实际上他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这样嘉庆也就没有得到培养。那时候,在整个朝堂上,嘉庆完全是看乾隆的脸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头皱起来,他也必须表现出思考的样子。否则的话,乾隆会怀疑嘉庆觊觎权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废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权力交出来。之所以说不容易,是因为老皇帝身边有一帮大臣,他们会围着老皇帝转,不愿意老皇帝把权力交出去。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去围着新皇帝转不就好了吗?但这是不行的。古代对于“忠诚”有个概念,就是“从一而终”。如果你本身忠诚于老皇帝,而老皇帝还没死的情况下,你又去忠诚于新皇帝。这样,老皇帝就会认为你的心地不纯净,是“贰臣”。

和坤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和珅那么聪明的人,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呢?如果他提前巴结嘉庆,不是就不会被处死了吗?

但实际上,他没有这种可能。

其三,皇帝无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实是很注意培养储君的。他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储君站在旁边,认真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其实对储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什么呢?因为储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储君要做主,就得扩大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他有了自己的势力和亲信,自然就有威信,权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稳固了。

但如果储君这样做,又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会觉得储君在提前夺权。所以,储君实际上啥也不敢做,那还培养什么呢?

其四,皇帝来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当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的权威往往会受到威胁,保不住,一般情况,这是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纪都比较小。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医药条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因此寿命都比较短。

另外,皇帝因为纵欲,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强。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还没有长大。

如果是这种情况,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那么小的儿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四点分析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古代,真的无法实现。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你觉得老皇帝应该在活着的时候提前退位,带一带新帝,把最初这几年平稳过渡,就可以解决政局不稳的问题。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理由很简单的,皇权是排他性的。

有句话说的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两个权力中心是办不成事的。

朝里这么多大臣,拉帮结派,你争我夺,只有一个权力中心的存在,才能把他们暂时聚拢在一起。结果这下出来两个皇帝,一个老皇一个新帝,你让他们听谁的?



所谓的大臣都算不上政治家,顶多算是一个政客,他们的政治信仰就是投机,换句话说叫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面对两个皇帝同时存在的局面,那就要开始站队了。

支持老皇帝的说,新皇帝的权力不也是老皇帝给的吗?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旦新皇帝掌了权,我不就完蛋了吗?所以说啥也得抱着老皇帝的大腿,这样才安全。

支持新皇帝的又说了,老皇帝老了,他迟早又一天得死,新皇帝迟早要乾纲独断。现在不站在新皇帝一边,等以后老皇帝死了再投靠,人家才不会待见你。所以说啥也得抱着新皇帝的大腿,这样才有前途。



你们大臣之间打来打去的不说,朝廷的事还要不要做了?别看皇帝坐在上头一言九鼎,但其实还是要靠各级官员的配合和捧场,否则皇帝什么事都做不成。所以,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那么痛恨党争?一方面,拉帮结伙,皇权不易渗透;另一方面,党争加剧了内耗,致使朝局动荡,大家都专注于斗争,无人为朝廷和国家办实事了。

但是皇帝有办法啊,皇帝可以两边利用,互相制衡,这样朝局稳定,大家也可以做些事。不过现在的新情况是,连皇权都分裂了,两个皇帝搞起党争来,又怎么能让大臣们不继续争下去,所以也就没人办事了。



更何况,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谁也不希望自己大权旁落。老皇帝几十年一言九鼎惯了,这下一退位,有事还要跟新帝商量着办。新帝也是一样,既然您退位了,我就是皇帝了,我得掌握实权,否则也憋屈。

时间一长,老皇新帝迟早火并,无论谁胜,都会导致朝局更加动荡,想要再稳定下来,那就更难了。

而且在历史上,即便不是新帝,就算只是个太子,皇帝都要刻意提防他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太子要办事,自然会有自己的势力,双方关系一般都非常微妙和紧张,往往不是太子干掉皇帝,就是皇帝干掉太子。所以说,皇帝提前退位替新帝稳定政局这事儿根本不靠谱。


达摩说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主动禅位,帮助新帝稳固政权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除此之外,再无主动让出皇权的帝王,对此种情况的出现,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帝王对于皇权维护、皇帝权威的保持和维护是最为关注和最为不惜手段的。为了皇权,皇帝们不惜动手处死亲生子女,不顾亲情、感情、友情,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当时,皇权是不容挑战和亵渎的,哪怕是身体条件已经不再允许,哪怕皇帝年事已高,无法行驶皇帝权力。主动退位,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主动退位。当然,乾隆皇帝是一个例外。

2、从历史经验看,除了主动禅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权的乾隆皇帝,中国历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为太上皇的皇帝们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场无一例外都不得善终。作为一代帝王,皇帝们对于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再熟悉不过,他们知道如果主动让位后,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惨、凄凉的下场,所以宁愿冒着死后被“篡位夺权”的风险,也断不会主动让位。

3、皇帝主动退位,真就能对新皇有好处吗?如果皇帝主动退位,也会像乾隆皇帝那样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权,也会继续对自己的宠臣仰赖和信任,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朝中党派势力的养成和对新皇权威的严重挑战。朝臣们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间选择站位和政治倒向,选择好了还行,如果选择不当,定会造成朝局动荡甚至皇帝手下无人可用,无人可信的尴尬局面。这对于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并没有任何好处,从乾隆皇帝主动退位后,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被称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综上所述,皇帝不会选择主动退位,哪怕已经无法正常行使皇权,这对于皇帝而言关乎皇权、威望和对朝局的理性考虑。


正说清代十二朝


纵观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动退位的情况发生,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胁迫)。武周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大臣胁迫)。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大权在握)。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后被监禁)。清乾隆(退位后大权在握)。

皇帝这个位子充满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会放下手中的权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秦始皇东巡路上突然驾崩,赵高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皇帝,赐死长子扶苏,将军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风寒突发疾病驾崩,太后下诏命兴献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后突发疾病,内侍崔文升开了方子,皇帝服用后大泻不止,昏迷不醒,鸿胪寺卿李可灼进献仙丹,皇帝服后回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后一命呜呼(这就是明末红丸案)。

还有明太祖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伤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帝殡天之后燕王靖难攻占南京城即位大统。

终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放弃手中的权力,有的时候又突发事变去世,天家无亲情。


叫我李白把丶


自秦始皇兵吞六国之后,建立皇帝制度后,皇帝权力巨大,没有特殊原因不会退住,中国古代太上皇屈指可数。皇帝生前明确太子人选,不会发生大乱。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四处巡狩,结果死在巡狩路上。太监赵高与李斯勾结,窜改始皇遗言,让秦二世继位。扶苏材能突出,有较强的治国能力。

扶苏不会容忍赵高,赵高为自保。
李斯怕在扶苏面前不受重用,跟赵高秘谋让秦二世上台。秦二世什么都不懂,便于控制,便假诏逼死了扶苏。因为秦始皇并未立太子为扶苏,才给二人可趁之机。

最后李斯也被逼狱中自尽,可悲,至此天下大乱,秦朝灭亡。


后来朝代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基本不出现混乱局面。只要明确太子人选,所有人都服从太子。随着君主专制加强,清朝建立秘密立储制,皇帝死后大乱局面不存在。



淡晚6


历史时刻录带您观历史,大家好,我是小历!

皇帝提前退位并不会帮助新君稳定政局,反而会使政局更加动荡。以这种方式来稳定政局,小编认为有三不可。

一、天命不可知

人的命数是难以预测的,谁能活多大岁数谁都不知道,所以提前退位是提前多少?若按一定岁数提前退位,这个年龄是多少?不惑、半百、耳顺、花甲、古稀?而有的皇帝活三十,有的四十,有的五十,有的六十。而每个皇帝登基时的年龄又各不相同,有的几岁,有的十几岁,有的二十几岁,有的三十几岁,甚至有的四十几岁。所以不好统一规定,而一但无法统一规定,便无法执行,就形成不了统一的制度。这样的话长久必乱。



二、人心不可量

除了皇帝本身的意愿外,如果存在太上皇,群臣的心思又会如何呢?是效忠太上皇还是效忠新皇?若效忠太上皇,新皇怎么想?若效忠新皇,太上皇怎么想?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被宠了的老臣会不会找太上皇抱怨,老皇定的一些东西若被新皇推翻了,老皇帝会不会发怒。而新皇又会不会考虑到老皇帝?等等问好,实在是难以解决。


三、贪心不可除

小编认为贪心不可除这点是皇帝不提前退位帮助新皇稳定政局最大的原因。在古代,无论哪个皇帝,活了多久都没有自愿让出皇位的,每个人都有贪心,都想要权力,尤其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毕竟这是实打实的权力,有了他便可说一是一,这种感觉是会让人上瘾的,不是说不要就能够想不要的。

人越到老,越怕死,尤其是有能力的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到了晚年均追求长生之术,以术能够长生不老,想永远享受皇帝的待遇,何有弃位让贤的想法呢!而且人越到老,越容易糊涂,越容易抓住稻草不放,而这颗稻草就是权力。皇帝老了,身体和身心都渐渐的力不从心了,就会感到害怕,害怕就会起疑心,生怕别人惦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会牢牢的抓住权力,更别说退位了。



而新皇也不会容忍太上皇长时间的存在的,如果存在太上皇,自己的权力肯定会受到制约,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实施自己的报复,二者互不相容,所以很难实现太上皇提前退位帮助新皇稳定局面的状况。


总结:综上,太上皇提前退位帮助新皇稳定政局说起来容易,但是是很难实施的。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杀儿子,皇子杀老子,手足相残比比皆是。在帝王家,无限的权力面前,亲情不是最重要的。谁都想当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当上了皇帝便想一直当下去,越久越好,所以根本就不会有想提前退位的想法!

你们如何认为呢?


不喜欢吃白菜


这是一种极其典型的,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做法。

在现代人看来,之所以会出现新旧政权更替时政局不稳的问题,原因全都出在了旧皇帝没有提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才退位。

虽说老皇帝去世以后才退位的确为政局不稳埋下了祸患,但老皇帝真的能提前退位,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并且在退位以后,帮助太子稳住局势,最后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古代很少有老皇帝提前将皇位让出去的例子,但大部分老皇帝在退位以前,也都会慢慢的栽培太子,将朝中的一些相关事务交给太子,并且培植太子的个人势力,让太子接手自己的小团体,或者是让太子组建自己的小团体,以便在太子登基以后能够迅速稳住局势。

可以说,老皇帝虽然没有提前退位,但也经常有帮助新皇帝稳住局势的,尽管很少有皇帝禅位,但实际上,禅位能够达到的效果,很多时候,老皇帝也都提前做到了。

再者,皇权具备唯一性,皇帝就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可以不拜太子,但不能不拜皇帝,皇帝也绝不会容许任何人权势超过自己。

其实政局不稳只是一个说法,很多时候,真正导致政局混乱的反而是新皇帝与久皇帝之间的矛盾,新皇帝想要登基上位,而旧皇帝必然也会贪恋权势,这可不像许多工作,干久了可以退休,当皇帝更多的是享受,站在权力巅峰的感觉也不是每个人说放手就能放手的。

像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曾经就因为巫蛊之祸亲自派遣大军讨伐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刘据死的很冤枉,看似两人之间是因为受到了挑拨,但真正引起祸患的原因,难道不是汉武帝与刘据关于权力的矛盾吗?若是刘据已经能够与汉武帝平起平坐,也不会生出巫蛊之祸。

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例子,太子为何换了一个又一个?正是因为太子的废立全凭皇帝一人作主,太子能否登上皇位也得仰仗皇帝。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位太子,即使是父子情深,也会不自觉的防备皇帝,而皇帝也是同理,为了防止太子篡位,需要时刻防备太子,更逞论将皇位直接交给太子了。

老皇帝即使是将皇位交给了太子,父子间的矛盾也不一定就真的消失了,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以后,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做太上皇的时候,乾隆难道就开始一心养老了吗?虽然嘉庆帝已经登基上位,但掌握实权的依旧是乾隆,父子之防甚是严重,一直到乾隆去世,嘉庆才从乾隆那里夺到了实权。

况且自古人有多少寿命都不可能是自己能算到的,老皇帝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什么时间会去世,就像乾隆,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这样的情况下,又有谁会选择禅位做太上皇呢?这种现代人思维的做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根本无法实施。


魏青衣


家天下是封建王朝的典型特征,父传子,子传孙,再不济也是传给兄弟,外姓人根本连边都不用挨。看着历史上那么多因为传位传出了动荡,新皇帝位置不稳,老皇帝走之前不放权,有个别权臣都敢觊觎皇位。

在清朝以前,各皇帝喜欢立太子,一方面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也是早早的昭告天下,尽量稳住朝野,但很少有皇帝在驾崩之前有计划的把权力移交出去。


这点其实也能够理解,毕竟那是皇权,不是谁家开的店,坐上皇帝的位置谈何容易,辛辛苦苦坐的江上又怎能轻易放手,乾隆皇帝在位时间六十年,够长了吧,可让出皇位的时候依旧没有放权,可怜他儿子了,名义是皇帝,可还是个储君,这种皇权至上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

古代皇帝有一个共同点,寿命往往不长,这个职位是个高危行业,防天防地防人,除了自己谁也信不过,清朝皇帝吃个鸡蛋,内务府都得刮刮油水,说不定哪天睡的太死,醒都醒不来,自己都不知道活到啥时候,怎么培养太子,早早放权呢,你看像秦始皇那千古一帝,就没想着死,一直找着长生不老药呢,你看那几个婴儿皇帝,啥也不知道的当上一国之君,又啥也不知道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朱元璋、刘邦可以早早的为子孙拔掉一切荆棘,但有几个这样的皇帝呢,朱元璋拔掉那么彻底,终究当皇帝的不是自己当初指派的,新老皇帝之间的新老臣子,不是谁都可以当官数朝的,老臣子看新皇帝不顺眼,暗地里折腾两下,这国家就乱了,更别提有个太上皇在宫里住的了,新皇帝真的寝食难安啊。



李世民在夺权时,面对手足兄弟,还不是该杀杀,面对自己的老爹,还不是该软禁软禁,欲望这个东西不是用来想象的,当它真正可以触及时,扫清障碍是每一位皇储都会做的。


我国历史上能当太上皇的不多,男人本来就是权力动物,太上皇以前也是皇帝,如果他真的不爱皇权,大可以当个王,费尽心机当上皇帝可不是为了当太上皇的。


深读晚安


无情最是帝王家。即使是父子关系,恐怕也很难逃脱对于权力的争夺和向往。想要让一个人主动的退出权力的核心圈。恐怕每个人都很难做到对权力产生厌倦和清心寡欲。尤其是身为天下共主的九五之尊。享受着皇帝带来的荣誉和地位以及其背后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或者短。基本上都没有对皇帝这个职业产生厌倦或者选择放弃。将皇位在生前边转手赠予他人,比如说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指定继承人。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皇帝主动在生前便将皇位善让给自己的继任者。比如说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便在自己登基为帝60周年过后,选择将皇位传给皇十五子。这是因为乾隆皇帝曾经立下誓言。声称自己不会在位时常超过自己的爷爷——清圣祖康熙皇帝。


当初乾隆皇帝之所以敢夸下如此海口,实际上是因为乾隆皇帝自认为自己不可能活那么久。认为24岁继承皇位的自己在位时间不可能超过8岁继位的爷爷。却不知自己最终活了89岁,在位长达60年。因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提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又做了三年半的太上皇。但是乾隆皇帝在做太上皇期间并没有完全的放权给嘉庆皇帝。由此可见乾隆皇帝的退位也只不过是换一个名字而已。

其实除了乾隆皇帝以外,历史上还有一位比较知名的皇帝主动善让皇位给自己的继任者。那便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在登基为帝之后,通过妥协求和的方式勉强守住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宋高宗赵构并没有儿子。因此不得不从民间寻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后代。后来宋高宗赵构厌倦了皇帝和繁琐的政务。主动的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而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养子宋孝宗!





中国古代历史上,之所以很少有皇帝提前几年退位,并且利用自己的声望为权力的过渡保驾护航。实际上是因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皇帝,并不知道自己何时去世。那么也就无法把控自己何时退居二线合适。就比如说乾隆皇帝,如果认为自己只能够活60岁,而选择55岁退居太上皇的位置。结果自己不小心活到了89岁。那岂不是要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做34年。恐怕到那个时候,自己指定的皇帝都已经去世了。孙子都已经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