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4歲的女兒因為搭到一半的積木塔倒了,而生氣大喊,

5歲的兒子因為巧克力餅乾沒有了,而憤怒的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

9歲的女兒因為心愛的花兒枯萎了,而傷心哭泣。

鬧情緒是培育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情況,這個過程常常讓我們抓狂,無論我們怎樣勞心費力的講道理,他們就是聽不進去,最後我們失去耐心,開始大動肝火,強迫孩子停止哭鬧,或者直接置之不理,甚至忍不住動手打了孩子,最後以孩子受傷、我們內疚而收場。

養育的過程中,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遠離情緒危機又能幫助孩子成長呢?

孩子鬧情緒並非無理取鬧,而是大腦不在整合狀態

今天3歲的小兒子,因為冰箱裡沒有了橘色的冰棍而哭鬧不止,無論我告訴他多少次,冰箱裡還有很多紫色的冰棍,他都聽不進去,上次他還覺得紫色冰棍比橘色冰棍好吃呢,可是現在他卻大發脾氣。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就是無理取鬧,其實並非如此,孩子之所以鬧脾氣是因為他的大腦不在整合狀態。

孩子鬧脾氣,是因為強烈的情緒佔據了他們年幼的,且正在發育的大腦使它們分裂開來。壓力激素(皮質醇)流過孩子的身體,沖刷了他的大腦,他感到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也無力安撫自己或表達願望。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整合大腦

大腦缺乏整合,也稱作分裂:孩子的大腦不在整合狀態,表現得非常明顯,困惑煩亂,暴躁不安,無法冷靜處理手頭的情況,甚至崩潰攻擊他人,各種情緒問題讓他們不堪重負。

我們的大腦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這些不同的部分分別負責不同的職責。有負責邏輯思維的左腦,和負責體驗情感的右腦;還有相對原始的下層大腦,和進化程度更高的上層大腦。

大腦中有一部分用於處理有關記憶力的問題,另一部分用來做出道德倫理方面的決策。大腦就像有多重人格:有些是理性的,有些是非理性的,有些懂得反省,有些非常逆反。

大腦整合,是指大腦的不同分區協調運作,是大腦良好運行的關鍵。整合包括橫向整合(左腦和右腦的整合),和縱向整合(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的整合)。

整合能夠調動大腦中的各個部分,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整體來運作。大腦整合的好,孩子就會表現的更好,擁有更高的情商,更加富有共情能力,洞察力和決策能力也會更強,因此也能更好的觀察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鬧情緒時,是幫助孩子構建大腦的良機

腦神經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大腦是柔軟的,具有可塑性,可以被鍛造。

大腦可塑性,是指大腦可以為環境和經驗所修飾,具有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塑造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分為結構可塑和功能可塑。

事實上大腦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即便是發育成熟的大腦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生長的大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體驗影響大腦

研究表明,幼時遭受的暴力可能使孩子在之後的人生中非常容易羅患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大腦掃描技術,探索曾經遭遇過暴力侵害的年輕人的大腦,結果顯示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們所遭遇的那些傷痛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大腦,至使他們更容易抑鬱,藥物成癮,以及羅患創傷後應激障礙。

體驗可以讓孩子創造大腦各個部分間的聯結,佈線和重新佈線的過程就是整合的過程。每個神經元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神經元怎麼聯合起來,聯合起來可以做些什麼事,這才是細胞集合的核心。

換句話說,當孩子犯錯或鬧情緒時,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的方式,將直接影響孩子大腦神經元的構建。

兒童的大腦正在發育,所以這個階段是幫孩子構建大腦的黃金時期,好的體驗可以建立好的聯結,壞的體驗就會形成不好的神經迴路,這一時期發生的變化可能會持續一生。

怎樣幫助孩子遠離情緒危機,構建高情商大腦?

說實話,面對孩子鬧情緒擱誰都煩,但如果換個角度想:這是我們幫助孩子構建大腦,培養孩子高情商的好機會,結果就不一樣了。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鬧情緒的小女孩

情感連接撫平情緒

  • |表達安慰

對情緒糟糕或失控的孩子表達安慰,我們可以蹲下來,或者坐在椅子上、地板上將孩子拉近,用“低於視線”的技巧,來傳達撫慰和安全感。向孩子表明,“我就在這裡,我會安慰你,幫助你。”就像小嬰兒,需要通過抱住她,搖晃她來讓她平靜一樣。

當我們感受關愛時,大腦和身體就會釋放出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比如催產素和類鴉片活性肽),並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換句話說,給予孩子親切的肢體愛撫,可以促成他們大腦的化學變化。

非言語的肢體接觸,比如握住她的手臂將她拉近,拍拍他的肩膀,輕撫後背,或者來個溫暖的擁抱,哪怕一個微笑或是點點頭,都有巨大力量,能夠迅速緩和緊張的局面。

  • |理解與認同

3歲的兒子剛剛把9歲女兒的畫撕了,然後姐姐非常氣憤的揍了弟弟一頓。你對女兒說:“我知道你弟弟把你的畫撕了,但再怎麼樣你都不能打他!你可以再畫一幅”,這時女兒的情緒更加強烈了。

與其激怒情緒不如認同感受,“弟弟把你的畫撕碎了,所以你才如此抓狂,對嗎?我也很煩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弄壞。所以我不怪你現在這麼惱火”,或者“這真的讓你很難過是嗎?”,或者寬泛地說:“你現在肯定不好受吧”。

與處於強烈情緒當中的孩子進行情感連接的關鍵在於認同,即讓孩子感受到被感受。我們傳達的信息是,即便他正處於糟糕的時刻,或你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但你仍會在這裡陪他,依然愛他。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媽媽愛寶寶

  • |傾聽並反饋

孩子情緒不佳時,任何基於理性的勸導都是毫無作用的,只會激發孩子更深的憤怒和對家長的隔閡。我們要做的是傾聽和反饋,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感受。

“思琪的生日派對,沒有被邀請真的讓你很受傷是嗎?要我也會覺得被冷落了”,“現在的心情肯定不太好吧,能跟我說說你現在的感受嗎?”

用心傾聽孩子的感受,然後將聽到的反饋回去。“我聽明白你的話了,這件事真的出乎意料,你居然沒有被邀請,你很害怕這會對你在朋友圈中的地位造成什麼影響”,或者“怪不得你會因為那個抓狂呢,換作是我也會生氣的”,他明白你真的領會了他說的話,他正熊熊燃燒著的強烈情緒就能大大緩和。

理性引導構建大腦

  • |讓孩子參與進來

上午10點,4歲的兒子堅定地要求吃點好的,確切來說,是要一袋水果乾。你告訴他,“水果乾確實很美味,但馬上就吃午飯了,等過了午飯再吃。”

兒子不喜歡這個安排,開始哭鬧和爭辯。你回應說:“等待並不太感好受,是嗎?你想吃水果乾,而我想讓你先健健康康地吃好午飯。嗯,對此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兒子想了幾秒,然後欣喜地睜大眼睛,他喊到,“我知道!我可以現在先吃一塊,吃完午飯再吃其它的!”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吃東西的開心男孩

讓孩子參與進來,可以給孩子提供機會去練習反省自己的行為,並開發出對自身的洞識。還可以通過討論,加深孩子對情緒調節,尊重情感關係,預先計劃,以及合理表達自我的能力的理解。

  • |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的意思

你帶3歲的兒子去看望奶奶,該走的時候他卻向奶奶要求再多呆一會。對於直接告訴他不行,我們可以這樣說:“你當然應該多和奶奶相處啦。我們現在必須得走,但是奶奶,這週末我們可以再來你這嗎?”

孩子可能還是難以接受這個拒絕,但是你也正在幫他明白:雖然現在他不能讓自己如願,但不用多久,它就會再得到允許。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你理解他的感受(與奶奶呆在一起的願望),並對其產生共情心理,但同時也給他訂立規矩(認識到現在必須離開),並增強其相關能力(延遲慾望的滿足)。

這種策略能幫助孩子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去發現未來的各種可能,去想想以後該怎麼做才可以達到現在定下的要求。這樣做也正在為孩子提供指導,以使他們那極為重要的,與情緒和社交智力相關的,前額葉皮質神經迴路得到開發。

  • |經歷分享,構建感知和觀察迴路

9歲的女兒,因為在籃球賽上錯失了一個重要的投籃機會而悶在車裡生悶氣時,請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擋風玻璃的斑點上去。

試著這樣說,“玻璃上的每一個斑點都代表著這個月已經發生的或者將要發生的事情。

這個點代表的是你的籃球賽。它是真實存在的,我也明白你正為這場比賽而感到難過。很高興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情緒。

但是再看看擋風玻璃上的其他斑點吧。這個點代表著週末的派對。難道它不使你感到興奮嗎?它附近的這個點代表著昨天的數學成績。還記得你為它有多自豪嗎?”然後繼續對話,把那些尚未指認到的斑點,與她的其他經歷掛上鉤。


幫孩子構建大腦,遠離情緒危機,家長只需做好這幾點

女孩與明亮的情緒

這種練習的關鍵在於,不是去告訴女兒別為籃球賽而感到煩惱,而是要鼓勵孩子去感知自己的感受,並且與我們分享它。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一切,幫助他們明白自己還可以將注意力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們的大腦中不僅有感知迴路,還有發育良好的觀察迴路,這兩者組合在一起就會發生很大的團隊作用。這兩條迴路一旦建立,孩就可以使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事情,並獲得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從此便不會再成為環境和情緒的受害者。

孩子鬧脾氣是因為大腦不在整合狀態,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並具有可塑性,這正是幫助他們構建大腦、遠離崩潰情緒的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