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強漢,盛唐,剛明。可是個人感覺,南宋也是挺剛的,大家說說?

勿忘心安8245


你的感覺是對的。南宋雖然在政治制度上飽受詬病,但在民族氣節上可圈可點,說南宋剛強鐵血,不是過譽之詞。

中國這片地方,北有陰山、中有黃河、南有秦嶺,這三個地緣板塊,互相有聯繫,又相對獨立,從而給了華夏在危難時可以做戰略收縮,調整軍備後再做逆轉,完成恢復大業。歐洲的地形就不具備這個特點,羅馬帝國亡國後,歐洲就像是摔碎了到花瓶一樣,直到現在也沒有被捏到一起。

有了晉室南渡的樣板,北宋在亡國後,宗室漏網之魚趙構再亂糟糟的局勢中在安陽被擁戴稱帝,延續宋朝國祚。趙構在危難之時,出來做這個皇帝,其中興之功勞大矣。對比南明一眾王爺們內鬥不已,短短一年就將兩京丟掉,宋朝能夠延續150多年,趙構高宗之廟號不算謬讚。

(南宋艱難開國)

金人是想著混一南北的,他們在1130年後就定下了東南取守勢,而在西南取攻勢,佔據四川,從而順留直下,攻滅荊襄、江東守軍,從而顛覆宋軍防禦體系。金人據此戰略,先勝富平之戰,後在和尚原之戰中敗北,戰略未能實現,因而斷絕了戰略大迂迴念想,南宋立國才算穩當起來。後來,金人數次南侵,南宋也多次北伐,只是金人已經成勢,南宋數次北伐,空耗國力,因此南宋朝野不願再以江東財力恢復舊疆。

可是當金人南侵時,南宋君臣又能夠齊心協力,挫敗金人勢力。在金、南宋對峙期間,金人南侵不勝,宋人北伐也不勝,南宋、金對峙局面已成,非中原有變,未可輕圖。當然,南宋版本的韜光養晦,做的確實過份,連南逃漢人都要遣返回北國,南宋政權因此大失北人之心。

蒙古崛起後,宋朝也發生過到底要不要聯合蒙古夾擊宿敵金國的事,他們也擔心海上之盟的事情重演。可是金人自己作死,北線失利,竟然幻想著從南宋撈取。因此南宋下定了決心要滅金國,同時佔據河南等地,儘量將邊防線向北移動,為即將到來的蒙宋戰爭預留出戰略緩衝。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才發生了理宗時期的北伐戰事。

從此,南宋成為了蒙古征服史上最難啃的硬骨頭。蒙古人為了攻宋,想盡了辦法,他們甚至戰略迂迴到大理,從西南方向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然而南宋依然是能人輩出,他們發展出了山城防禦體系,蒙古人在四川方向的作戰一直不順利,不管是兀良合臺,還是忽必烈,後來蒙哥大汗親自來攻,都無法攻破這道防線。與此同時,蒙古汗國在荊襄、兩淮等戰場也發起了對南宋的攻勢,可是面對南宋的節節抗擊,蒙古人除了損兵折將之外,毫無所得。

蒙古人已經佔據了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地區,等於是傾其國力而來,依然撼動不了南宋。後來蒙哥汗死於軍中,忽必烈北歸爭奪汗位,同時鎮壓北方叛亂,無暇南征。實際上,蒙古與南宋的這些年的戰爭,蒙古人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使得蒙古人視南征為畏途。這和蒙古西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且蒙古人崇尚軍功,一旦對外作戰不能取勝,往往意味著政治上的失勢。南宋的頑強抵禦,使得蒙古折損了很多將領,也使得忽必烈的宗王太子被責罰貶官。

後期的忽必烈和蒙古王公貴族甚至已經不打算征服南宋了,可是南宋自身內部出現了問題。因為黨爭原因,南宋政權內部一直有歧視歸正人的慣例。這種做法,逼迫瀘州守將劉整投降元朝,並極力勸說忽必烈南征。他所聲稱,南朝唯賴呂文德一人,如今呂文德病死,南朝可謂無人。對劉整的投名狀,忽必烈笑納了。隨後忽必烈發起了南征。

實際上自從南宋立國以來,一直處於不斷的防禦作戰中,已經打了150多年的仗了。南宋不唯將才,財政也都打窮了。南宋後期的通貨膨脹,預示著南宋財政體系的大崩潰。南宋說是在戰場上被擊敗的,其實也是被長年累月的戰爭拖垮的。南宋發達的海洋經濟和政治文化體系,沒有等來工業革命科技的爆發,戰爭成本的高昂終於使南宋的抵禦難以為繼了。

(南宋面對的是世界帝國)

南宋的鐵血與剛強,實際反映的是在150多年的國祚中,始終未曾放棄抵抗。而且這種抵抗也使得元朝充分意識到漢人的武力,在對待南人時少了很多殺戮,對江東的經濟也相對得到了保全,使得江南在元朝之後一直都成為帝國的財富重地。

在當時的環境中,南宋有沒有可能避免亡國?很難。文明族群面對落後族群,在社會運轉體系方面,天然要比落後民族效率低很多。器物文明的發展沒有跟上社會文明的發展的腳步,使得南宋以極高的戰爭成本被拖垮,但是這也不影響南宋百多年來的抵抗戰爭的剛強特質。


而知而行的歷史


所謂剛是什麼?就是敵人打我就反擊,敵人佔領土地我必搶回來,敵人騷擾我民我必主動出擊,最剛的就是直接消滅敵人,敵人殺我我就跳海 這不叫剛 這叫給自己留最後一絲顏面


南宋在歷史上也就比晉朝好那麼一點 但跟晉朝不同的是 晉朝是八王內亂自相殘殺 讓敵人趁虛而入 ,而宋朝至始至終基本沒有什麼比較大的內亂和農名起義 基本上一直都是被 遼 金 蒙古輪流吊打 甚至連小小的西夏有時也來補刀,宋朝在對外問題上 一直是捱打欺負的份 不光如此 統治者面對外族也是嚇破了膽 只想金朝有酒今朝醉 完全自欺欺人地自我享樂 完全不把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放心上

宋朝既定國策註定滅亡

宋朝從建立之初 執行的國策就註定了以後被捱打的命運,鑑於安史之亂武將擁兵自立甚至反叛朝廷,直到後來唐亡於藩鎮,到後來五代十國時期,趙匡胤被黃袍加身 掉頭奪取政權,趙匡義甚至武將擁兵自重的危害,因為自己皇位就是這麼來的 ,趙匡胤認為武將擁兵自重是穩定江山社稷最大危害,因此上演了一幕幕 杯酒釋兵權的 奧斯卡影帝級表演 ,從此武將進入了歷史地位最低的時刻 但他沒想到的是 大宋的滅亡不是來自內部武將造反 而是來自外族入侵。

重文輕武 註定剛性缺失

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 宋朝就一直執行重文輕武國策,武將有統兵權 但沒指揮權也沒調兵權 文官有指揮權但沒調兵權 統兵權 調兵權由皇帝另派人,這就造成了一直部隊實際統帥有多人 因此戰鬥力大打折扣,而且兵將之間關係也不默契 統帥之間更沒有榮譽感,所以這樣的不多兵再多也是靶子

統治者貪圖享樂懦弱無能

宋朝的皇帝多數都缺少血性 割地 賠款 議和 是拿手技能 漢朝早期雖然白登之圍差點殺了劉邦,劉邦花重金賄賂單于夫人才得以逃生,回國後就發奮圖強力圖滅了匈奴 ,唐初時期吉利可汗曾率10萬大軍逼近長安城外,李世民毫無為色 單槍匹馬化解了危機 之後也是整頓兵馬 準備註定出擊,這才叫剛性 反觀宋朝打了敗仗主動求和 而且只要對方不在進攻什麼條件都能答應,和平條約簽訂後 該吃吃該喝喝 然後對內誅殺 進攻派 大獎 議和派


靖康之恥把宋朝的軟弱表現淋漓盡致

靖康之恥這個就是宋朝最軟弱的案例了,金軍一路南下起初只是想劫掠一番並未想進軍開封,但是宋欣宗害怕惹怒了金人 各地軍隊請求進京勤王,但是欣宗害怕惹怒了金人就不讓軍隊進京 卻聽信妖道之言 說只要施法進軍自然退去 不傷和氣,結果金軍看到宋軍竟然無一抵抗 就大肆劫掠開封府 抓了京城皇族及官員數千人 宋徽宗宋心宗就這樣成為俘虜 為了活命什麼臉面都不要了 半裸著身體給金人行牽羊禮,之後竟然在金國活的很滋潤而且還生了不少孩子 完全是忘記了家國仇恨

宋滅亡了 唯獨九子趙構死裡逃生,趙構在此前也是頗有血腥 但經歷這一變故後嚇破了膽,金人攻破開封后一路向南追殺宋軍 追到揚州時進軍只剩幾千騎兵 而在揚州的大宋軍隊足有幾十萬人,但是趙構被嚇破了膽 直接逃到海上,進軍一路追到臨安 趙構一路漂泊在海上,後來金軍退兵趙構才回到臨安,回到臨安後也是一直想著議和之事

後來有主戰派多次打敗進軍的進攻 最接近的成功一次時 岳飛韓世忠等人擊敗金兀朮10萬大軍 金兀朮倉皇逃往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如果在繼續進攻 那麼北宋所有失地都將被收復,但是趙構和朝廷主和派人士害怕戰爭 拒絕戰爭 他們主動找金人議和 ,金人求之不得 金人要求議和前提時殺了岳飛解散岳家軍 和反金人士 於是趙構一天連發12道金牌召岳飛回臨安 最終一帶中興名將死於懦弱主和派手中 。

從這可以看出,宋朝統治者是完全時懼怕戰爭 ,只想自己過著安穩的日子 不思家仇國恨 不為黎民百姓著想 殊不知和平是建立在戰爭上的 ,沒有戰爭哪來的和平 靠一紙合約換來的和平只是短時間的麻痺自己

歡迎大家能對我回答評論指正 你們的關注就是給我最大的動力


月影青霜


在皇權社會,強、盛、剛,其前提是君主本身要意志強大(或者說霸氣),其次主要是針對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的地位來說的。

漢初敗於匈奴,能用幾代帝王來休養生息,積蓄實力,在武帝時一雪前恥,把匈奴打到一蹶不振。更打通西域,“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白說的。

唐初受突厥威脅,最後太宗一雪前恥,把突厥打到支離破碎,四夷臣服,“天可汗”不是白叫的。

明朝更狠,先是把元朝打成北元,再把北元打成韃靼。鄭和下西洋後整個東南亞都來朝貢。後來即使國力下降仍然搞出三大徵、抗日援朝這些事情。

縱觀漢、唐、明三朝,在其最強盛時,無不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周邊沒有任何力量能威脅到它。

再看宋朝。宋朝從立國伊始直到最終滅亡,都沒有統一中國,北邊燕雲先是被契丹佔據,北伐最大的“成就”就是搞了個丟人的檀淵之盟,西邊党項又割據出去始終打不贏,北邊遼國、金國、蒙古輪番換,換了哪一個都能隨意欺負宋朝。連皇帝一家都被金國連鍋端了,自古至今沒見過這麼丟人的。

到了南宋,偏安一隅。雖然有中興四將,雖有岳飛一意北伐,雖然抵抗蒙古幾十年,但是皇帝本人無一絲大志,更談不上霸氣,因此只能苟延殘喘,不能進取。怎麼稱得上一個“剛”字?


凱撒視界


南宋很剛嗎?

我覺得很弱智(在對外上)

當我們梳理宋代對外關係時,不難發現一個對外弱智的南宋。

在南宋初,民間抗金力量壯大,很快打的金軍節節敗退,但是宋高宗很快殺了岳飛並屈辱求和,這就好比你把一個人狠揍一頓然後給他跪下當奴隸,這是第一次弱智。

好吧,求和就求和,安安穩穩也不錯,然後簽了合約大家各回各家也不錯。

然後……南宋又要北伐,然後它就毀約,可它又打不過……然後賠更多的錢……

然後接著求和,再接著毀約,並捱打……

到最後,蒙古崛起,金朝衰落,南宋聯合蒙古滅金,然後他又不打不過……

這一幕與當年北宋聯合大金滅遼打不過被滅不是一個樣?

這次不一樣了,南宋看到金國被滅,又對著蒙古毀約,去打蒙古,然後就沒了……

從頭到尾只是一個弱智青年各種找抽……





易世風宸


南宋很剛嗎?除了岳飛在的那會,還能和金國打幾個來回。在岳飛死後,總體局面暫時穩定,但武備卻是逐漸鬆弛,好在是金國實力下降迅速,掩蓋了南宋的真實實力。

南宋二次伐金都大敗而歸,被迫割地賠款、獻上主帥首級稱臣。後來,南宋聯蒙滅金,沒想到滅掉金國後,蒙古人發現南宋這麼弱,掉過槍頭就把南宋也滅了。


紅黑聖西羅


在中國歷史上幾個大一統的朝代中大家可能會最小想到的是強漢盛唐,還有萬國來朝的明朝,提到宋朝想到更多的可能是經濟文化發達,軍事無能。對外妥協,其實宋朝也是很剛的,換個角度說宋朝對外戰爭表現其實已經是很不錯了。

首先由於唐遺留下來的問題,導致宋朝一開始就失去非常重要的養馬地,和戰略延伸,每次對外戰爭只能用步兵的血肉之軀來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就好比二戰中總步兵血肉之軀去對抗坦克是一樣的。

其次,大家可能忽略了,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在宋朝統一戰線中宋朝的戰鬥裡還是可圈可點的。

最後宋朝憑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通過消耗戰耗死了西夏,遼,金,更是創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經濟上的奇蹟。


美新有話說


此題從概念上就搞混了,強漢,盛唐,剛明,都是大一統王朝,具有國家領土和政權主權的完整性,有著不容撼動的國家意志。而南宋則是孤守半壁河山,偏安一隅殘喘,家國破裂,無力迴天的狀況,所以,南宋依舊延續了北宋的孱弱,被不斷來襲的各個強鄰所迫,除了外交軍事的被動周旋,終究逃不過岌岌可危,垂死掙扎的命運,這跟大一統王權本應表現出來的剛硬剛直與剛強一點都不匹配,南宋缺乏強大的國家意志,這是它不能跟大一統王朝相提並論的根本原因。


wenhedezhangzhe


南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也被稱為弱宋。但這更多的是拜北宋王朝之腐朽無能所賜!

如果要從南宋在應對外敵入侵的表現來看,可是比北宋王朝好多了。而且南宋王朝能夠在先有金國的壓制,後有蒙古帝國包圍的情況下,維持了百餘年的基業,這對於南宋王朝這樣一個弱國來說,本來就是很不容易的了。

南宋王朝因此似乎也可以被稱為,比較“剛強"的王朝——雖然這個所謂的剛強是存在爭議的!如果將南宋王朝也設定為剛強王朝,那麼我個人以為,其剛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在北宋王朝突然被金國攻破了都城,宋欽宗和宋徽宗兩位皇帝及大批宗室、貴胄及臣民百姓被金軍強迫北遷之後,宋朝舉國因此而人心浮動。

但是在漏網之魚趙構,在南方繼位稱帝之後,便初步穩定住了人心。也因此縱使南宋王朝只剩下了一隅之地,卻仍能在短期內凝聚起一支抵抗力量——諸如: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所統率的軍隊。


這批將領曾經給予驕橫的金軍,以無情的打擊——如果不是因為宋高宗趙構,在是戰還是和的問題上,三心二意、首鼠兩端。那麼南宋王朝甚至有可能達成收復故土,重新恢復對中原統治的目標。

這樣的戰鬥力,可是北宋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北宋王朝的軍隊中,除了因長期與西夏作戰,而得到了煅煉的所謂“西軍”等少數軍隊的戰鬥力尚可以外。其餘多數軍隊的戰鬥力不佳——宋金聯合滅遼時,本來幽雲十六州是應該由北宋軍隊獨立收復的。可北宋軍隊卻就是無法戰勝己經窮途末路的遼軍!這是很說明問題的。

②南宋王朝在與金國達成和議後,同意了許多不合理要求。然而金國統治者卻仍然是慾壑難填——想毀約南侵,就毀約南侵。從而給南宋王朝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然而即便是一向求和避戰的南宋朝廷,也從未在敵人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屈服!他們已經從“靖康之恥”中被驚醒了!因此即便是長江北岸的戰略迴旋空間——淮河流域陷入敵手,南宋軍隊也一直在堅持著抗爭。

例如在金國皇帝毀約南侵後,金國的幾路大軍己經抵達了長江北岸,呈現出對南宋王朝的碾壓之勢!金國皇帝更是親自在東路大軍坐鎮,指揮金軍準備渡過長江,直撲臨安!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南宋王朝的名臣虞允文,在危難之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正確指揮之下,南宋軍隊取得了“釆石磯大捷”!硬是將佔據優勢的敵人力阻於長江北岸!使敵人損兵折將,而無法達到目的。最終竟造成了金國內部的危機,致使其皇位更替,好戰皇帝也被部將弒殺。

③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橫掃亞歐大陸而無敵。許多敢於阻擋蒙古鐵騎的對手,都被其碾壓成了齏粉!可即便是這樣,看似孱弱無力的南宋王朝,也憑藉山川之利以及戰士的保家衛國意志,與其周旋了數十年之久。


甚至在釣魚城之戰中,還擊斃了蒙哥大汗。致使蒙古帝國,發生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之戰,南宋王朝也因此而獲得了喘息之機。由此可見面對敵人的侵略,非以戰鬥與之對抗,是無法憑藉乞和來維持國家的生存的。

雖然最終南宋王朝還是由於被蒙古帝國(元)戰略包圍和國內統治階層的意見分歧,而導致抵抗不力,造成了面臨絕境的境地。但是多數宋軍仍是堅持戰鬥到了最後的——在1273年走投無路的謝太后,被迫以宋恭帝的名義向元朝大將伯顏進表請降——文天祥,這位僥倖逃脫了元軍囚籠的丞相,仍然堅持抵抗了元軍數年之久。最後因兵敗五坡嶺被俘,終因不肯屈服投順元朝,而被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處死。

另一支抵抗力量,仍然堅持在東南沿海一帶與佔據優勢的元軍血拼!雖然最終還是因為實力對比懸殊,而造成了全軍覆沒的結果,演出了一幕崖山悲歌——十餘萬堅持到了最後的南宋王朝君臣、軍民,在陸秀夫揹負幼帝趙昺投海殉國之後,也都以集體投海自盡的方式,表達了最後的不屈意志!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綜上:本題題目所謂的南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剛強王朝之一,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北疆同心侃歷史


在靖康以前,宋朝在地方的統治尚稱牢固。雖然有過農民起義但是根骨未損,地方還保留著完整的行政結構和士紳階級。靖康之前北宋還算是富裕,人民生活無憂,換句話說就是人心思宋,宋的氣數未盡。

南宋被金廷打到南方後,在以西軍為框架的軍隊,擁有在正面對戰中抵抗甚至戰勝金軍的能力,雖然面對金軍騎兵宋廷連續吃了大虧,但每次正規軍團都是能做到死戰不退殺敵甚多,然後被重騎兵抄後路衝破陣型滅掉。當初金軍其實也一口氣沖垮了江淮防線,但是中原遍地是義軍,金軍扶持個傀儡政權都費勁,再過幾年差點被岳飛翻盤。

南宋到末期,仍然沒有自我崩潰的社會環境,崖山之後無中華,南宋雖最終亡於強悍的元朝,但其能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苦撐五十餘年也實屬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