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文|歆小迪

01

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說,冰箱裡只有七隻蝦,她想讓兩個孩子都吃到,就用五隻蝦給兒子做了碗蝦丸麵條湯,剩下的兩隻蝦切段,包在餃子裡給女兒吃。

最後,這位媽媽說:“媽媽的愛不大,但儘量平均分了。”

這讓我很驚訝,難道我一直以來理解的“平均”錯了。

7只蝦的話,兩個孩子每人三隻半才是平均的分法吧?更好的做法是媽媽吃一隻,兩個孩子儘量平均的話,一個孩子4只,另一個孩子3只也行啊。但兒子5只,女兒2只,怎麼看都不平均吧。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可能在這位媽媽的心裡,這些嚇本來都是兒子的,能勻出兩隻已經很不錯了,已經是對女兒最大的愛了!這就是她所謂的平均吧!

哎,這位媽媽偏心還不自知。

生活中,除了“重男輕女”的因素,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偏愛有時候真的是不自知的,比如就是會莫名偏愛長得更像自己的那個,或者疼愛小的,專寵大的。

現實中,很多父母就是一碗水端不平的,並且更可怕的是,他們偏心而不自知。

02

閨蜜就是這樣偏心不自知的媽媽,還覺得自己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好媽媽。

閨蜜從女兒出生後就制定了種種規矩,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所以她家姑娘一直是一個規矩性特別強的人,想要什麼媽媽不給買,她很快就會接受,不哭不鬧。在外面買的好吃的,一定要坐著或者回家才能吃。用過的東西,必須從哪拿的放回哪去......

我一直很讚賞她的教育方法,她把女兒教的太好了。但她兒子出生後,閨蜜似乎忘了家規這件事,對兒子幾乎沒有什麼約束。經常對我們說“二寶太小啦,多寵愛一點沒什麼啦”。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其實姐弟倆都還是小寶寶,姐姐也只有5歲多,弟弟3歲。我梳理了一下她一直以來對兩個孩子的看法:大孩子要負責任,有擔當,要恭謹,要謙讓。小兒子還要寵愛,還不到管教的時候。她全然忘記了,姐姐像弟弟這麼大的時候,已經要自己穿衣吃飯,出門不抱,不能亂買東西,要自己收拾玩具。

我和閨蜜經常一起帶孩子出去玩,發現一個問題,她女兒開始和弟弟比較。比如閨蜜稱讚弟弟穿這衣服真的好帥,這時候姐姐就會馬上問一句:“那我漂亮嗎”。弟弟做了一件“厲害”的事情,閨蜜誇兒子:“我家寶寶都會自己吃飯啦,真是太棒啦”,姐姐也馬上來問:“媽媽那我棒不棒。”

小姑娘挨媽媽批評後,總會問一句:“媽媽,你還愛我嗎?”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我想,小姑娘發現了她的媽媽對待她和對待她的弟弟是不一樣的,孩子可能感覺到了媽媽的偏心,她很擔心,媽媽,你還愛我嗎?

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儘管他們自以為公平,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愛就是有優先級的。

偏心是父母傷害孩子最令人痛心的方式。這種傷害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嚴重陰影,影響他們的一生,輕則性格缺陷,重則抑鬱。

去年,一則微博上了熱搜榜。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一位媽媽發現女兒的視力突然下降,甚至已經到了走路摔跤、影響生活的程度。

領著女兒到醫院後,她得知,孩子的視力僅為0.15,而正常孩子的視力應該在0.8-1.0之間。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但隨著進一步檢查,儀器驗光卻顯示小女孩的視力在正常範圍,後續檢查中,醫生也發現她的眼睛沒有任何器質性問題。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最後,醫生認為女孩得的是“癔症性眼盲”。

原來自從有了弟弟,女孩就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長期被忽視導致她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進而影響了她的視力。

因此,父母對已懂事孩子的要刻意地給予更多關注。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把孩子們對父母的關愛和需求比喻成蓄杯: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

而孩子們往往是感性的,只要看到自己杯子被蓄滿了,心裡就有了滿滿的安全感。而那些小小的矛盾,也終將在時間的洗禮中昇華成手足情深。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能跟他們共同成長、共擔風雨的手足。

03

前兩天,一個媽媽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記仇本”,寥寥6個字讓媽媽後悔不已。

一個媽媽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記仇本”。本子的封面上寫著“記壞人的本子,都記媽媽”,由此可見在女兒心中,媽媽是唯一的一個壞人。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一開始的時候媽媽還感覺比較有趣,當掀開本子之後,媽媽就有些不淡定了,第一頁就只寫了六個字,“媽媽重男輕女”,其中輕字女兒不會寫,還是用拼音代替的。第二頁上又寫著“媽媽喜歡男生,不喜歡我”,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字,但是女兒無助的內心被展露無遺。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網友們看到這樣的“記仇本”之後,也是感觸良多,紛紛留言。我一直以為偏心是以前農村會多一些,看了網友的留言,發現父母以各式理由偏心的真的不少。

美國加州大學曾有一項研究,最終結果表明: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

但其實,真實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這麼多不被偏愛的孩子,心裡有多苦呀,他們根本沒有做錯什麼,很多隻是因為性別或出生順序而被父母偏心。

這樣的孩子,一生都會受童年不被偏愛的影響。童年時期發生具有“創傷性”的事件,會打破兒童的安全感、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進而導致兒童出現偏差反應,直至一生。

弗洛伊德曾寫道: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7只蝦,5只給兒子,2只給女兒,我儘量平均分”:偏心不自知

童年缺失的愛,一生都難以被治癒。人這一生的好壞,最重要的階段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塑造,好的童年會影響人一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對孩子有分別心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比如新聞裡那個癔症性眼盲的姐姐,一旦她形成了父母更愛弟弟的看法,這個刻板印象就會嚴重影響她對事物的判斷,她的所見所聽所感,就會時時刻刻強化這個觀念,最終她的潛意識選擇用“眼盲”來抗議自己被疏忽。

“二胎時代”,如何讓自己能夠公平公正的對待家裡的多個孩子,是父母們必須重視的問題,希望更多的父母,在選擇二孩的時候,更給予更多充分的考慮,兼顧兩個孩子的感受,而不僅僅是想“給他多一個兄弟姐妹”陪伴這麼簡單。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真正地愛著,都能在回憶童年時發自內心地喜悅,而不是隻能忍受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